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8322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docx

完整二维设计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

二维设计基础

使用教材:

《二维设计基础》

主编:

王雪青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修订)时间:

05年7月

专业班级:

09级艺术设计2班

授课时数:

总72课时;理论:

24课时;实践:

48课时;

授课教师:

严明喜

授课时间:

2011年至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主要参考文献:

《二维设计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王雪青

《平面构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夏镜湖

《平面设计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黄文利

《构成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唐泓

课题:

二维设计基础概论

目的要求:

了解平面构成的目的与作用

熟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

二维设计基础的概念

教学难点:

“构成”的含义

教学课时:

共4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前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A4文件夹,收集和整理成册。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维设计基础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二维设计基础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二、具体讲授

1、二维的定义:

一维:

长度__线形;

二维:

长度和宽度__面形;

三维:

长度,宽度与高度__体积或空间感;

2、“构成”的含义:

(1)、何谓“构成”

在字典中的解释是:

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

所谓构成就是指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的用语。

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包括不同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力学的概念。

(2)、平面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两种以上的不同基本形(包括具象形和抽象形-—点、线、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组合形式。

(3)、由绘画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构成”

a.古典主义:

以写实手法再现对象.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

芬奇作于1503_1506的〈蒙娜丽莎〉,卢浮宫博物馆藏。

画中人物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和神秘的淡远背景融合在一起.

b.印象主义:

离开画室,以写生的方式捕捉物象,在创作中赋予光色表现更多的优先权,将色彩从形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代表人物有塞尚,雷诺阿·塞尚《圣维克图瓦山》把一切自然物体简化为某种基本的形状:

立方体(房屋),锥体(山体),圆柱体(树干),预示着立体主义的原则。

c。

立体主义:

20世纪初,在塞尚的思想与原始民族艺术的引发下产生的一种否定透视画法,以立体为基础表现手段的艺术运动。

主要特征是打散形体,再按照几何图形将他们重新组合于画面上,这个时期被称为“分析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

还有费尔南德。

莱热(FernandLeger1881-1955)和罗贝尔。

德劳内(RobertDelaunay,1885-1941)。

莱热关心工艺技术方面的东西(机器),现代建筑,电影,戏剧和广告艺术。

认为机器不仅从审美上讲的是人的最成功的创造,也是最有意义的创造。

他的人体被简化为机器般的圆管形状.这种分格被称为“机械立体主义”。

d。

构成主义:

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

《绘画浮雕》,塔特林作,1914—17年,木板上金属及皮革,63x53厘米。

塔特林悉心实验的一个典型。

这些真实的物体被安排在真实的空间里。

每种材料都清晰地显示着各自的质感.它们组合在一起,彼此呼应和联系,产生节奏和意味,构成了一个与客观自然毫无瓜葛的独立的艺术世界。

在此,塔特林以其全新的语言,创造出空间中形体的新秩序。

马列维奇是第一位创作纯粹几何图形的抽象画家,长久以来艺术一直支离破碎地与诸多非艺术因素交织混杂在一起,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纯粹造型。

他把绘画从一切多余的及完全不相干的杂质中解放出来,在画中寻找一种最朴素的元素,这一元素就是这个黑色的方块。

“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

”方块:

感情,白底:

超越此感情的空间。

f。

风格派:

风格派的四点特征:

(1)风格派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纯粹抽象,艺术完全消除与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

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

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

(2)研究基本元素的组合,达到形式美的变化与统一;

(3)艺术家对非对称性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

(4)造型上,反复运用几何结构;色彩上,重视基本原色和中性色(黑、白、灰)。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1915年,布上油画,荷兰奥杜罗,库拉穆勒美术馆藏。

海面重复的波浪,以及波光的闪烁变化,被提炼为诸多由水平和垂直的短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形。

这些十字形,朝着上下左右四方连续地排列。

线的长短不一呈现出线状图形的充满节奏的颤动。

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

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面积巨大,饱和度高。

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

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中性色(黑、白、灰),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e。

包豪斯学校和它的教育

把纯抽象传统的影响真正扩大并规范化,在包豪斯学校得到实现和发展。

3、构成作品控制__形式美法则

和谐—-美感的基础

作品的形式美的法则:

符合美的规律的形式语言,构成程式.

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法则

变化:

是指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在造型领域中,我们认为出现原有的形象发生改变就是变化。

对比:

是让造型产生变化的基本手段。

对比的方式:

色彩对比,形态对比,材质对比等等.

统一:

是变化的对立面,是事物呈现共同性的结果,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调和:

是让造型产生统一感的基本处理手法之一。

造型中的调和是指造型各要素在组织结合时,无论整体与局部,还是部分与部分之间都能相互协调,取得和谐的美感。

取得统一的方法:

单纯法、近似法

节奏与韵律法则

节奏:

形态诸要素的规律性的重复,韵律是形态结构中同一要素随着节奏有规律性的重复呈现形成的一种章法。

韵律:

一定的形式要素有规则地连续并规律性地发展变化.节奏和韵律有机结合配合能产生形式美.

秩序法则:

秩序是指一种整齐而有条理的状况。

“秩”侧重于有条理,不混乱;“序"侧重于有先后,不颠倒之意。

在造型中强调作品在视觉上的秩序感。

秩序的类型有不规则的秩序和规则的秩序等.

均衡法则:

均衡又称平衡。

指平面形或立体形中视觉中心的上下左右前后取得面积,色彩,重量等量上的大体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当均衡中心两边的视觉趣味中心的分量是相当的时候,就取得均衡。

趣味中心可以根据设计者意图来安排,通过有意识加强某一个部分的视觉效果,使其在整体形式中形成“焦点”。

强调趣味中心的几种方式:

夸张:

将形态的主体特征加强,夸大,使其成为形式的主体.

引导:

通过有意的安排,引导视线逐渐转移到重要的焦点上,形成强调的效果.

特异:

让主体处于周围造型关系比较单一的环境中,形成一种不同于其他的视觉效果(形态上特别不同,色彩上和周围特别不同等),从而吸引视线。

如图。

三、上届学生作业讲解,幻灯片演示

四、小结

二维设计基础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的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即将多个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概念.平面构成就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课题:

图形与肌理

目的要求:

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实物或绘画出肌理效果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数件有趣的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出漂亮的肌理美.

教学课时:

共8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材料准备

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二、复习前课内容,导入新课

1、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同学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

)这几件实物分别是:

草、树叶、鞋底、布、海螺、表面光滑不同的金属等。

  2、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

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三、具体讲授

1、工具与工具的轨迹

(1)工具的种类

商店可买到的工具:

铅笔,钢笔,炭笔,炭精条,色粉笔,水彩笔,颜料……等等;

自己创造的工具:

树枝,麻绳,铁丝……等等自己发明的工具.(拓展表现区域,表现能力与表现效果)

现代化工具:

扫描仪,复印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等。

表现手法:

拓,印,剪贴,吹,刻,喷等等。

(2)图形与肌理

对与一个图形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十分重要.

A、图形:

即它的形状构成特征,也就是图形的点、线、面的成形关系与状况;

B、肌理:

或者说是材料,质地对图形的反映与体现,即图形是以什么样的痕迹特征,即肌理特征呈现。

这两大因素有时相对独立,又有时相辅相成。

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同一工具得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同样的表现手法,使用不同的工具,表现的可能性更大。

四、实训指导:

1、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

提问学生:

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2、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

)再进一步提问:

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

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

让学生当场分别用磨印和拓印对鞋底肌理进行认识,并熟悉磨印和拓印的定义。

   3、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

)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

(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如果要你们表现这肌理,你们主要表达它的哪一面?

五、小结

不同材质及肌理的选择,尝试各种方法将它们的特征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开拓学生对材质的认知度,不管是现成的材料或者是自然界天然的材质,都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感受.

六、作业

练习1:

第一个练习从了解工具开始,着重尝试不同的工具,并通过对不同的运动痕迹所得到的不同图形特征的了解,并培养在图形表现过程中控制图形与肌理的能力。

作业步骤:

练习尝试不同的常规工具,并试着开发新的工具.

作业数量:

8张(8X8cm),裱在A4纸上.

作业提示:

在了解不同工具特点的同时,还应该研究对它们的不同使用方法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握笔,落笔等带来的多种效果)

练习2: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

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者说“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业数量:

12张9×9cm

课题:

点线面的定义和构成

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点、线、面的定义和构成知识

掌握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重点:

点、线、面的定义和构成

教学难点:

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

共12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点线面的自然图片和点线面的艺术设计图片的讲授导入新课。

二、具体讲授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中,点、线、面是一种艺术语言,是从美学的观念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装饰语言。

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中,它们可能表现为文字、商标、

图形等。

凡是具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无论采用抽象还是具

象的手法,其整个设计画面的结构关系永远是点、线、面的各种构成形式。

点、线、面是概念的、抽象的、假定的,如果作为造型对象或素材,必须予以直观化。

当其被直观化时就被称为纯粹形态.就是视觉元素.点、线、面的显著特点是相对性,是与周围视觉元素相比较而言的。

最小的点与线,在放大镜下都可成为面,它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只能从比较、对照、互衬中得出概念的形态。

极细小的形象就是点,狭长的形象就是线,而形成一定量感的点、线就是面.

1、点,点的定义及构成

点的定义:

是视觉元素中最小的单位。

点是相对的,它是与周围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点特征:

圆点给人饱和、圆满的印象;

方点给人坚实、安定、稳重;

三角点给人产生尖锐感,方向感。

点的排列:

为安静的、有喧闹的,有柔和的、有尖锐的

点有大小、形态、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不同。

点的大小相对而言.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进行“点”的形态造型.

点的形态:

几何形态自然形态偶发形态.

点具有表明位置的特点。

在视线中具有求心的作用

a单点

   单一的点有集中或凝固视线的作用.当画面中仅有一个点时,由于它的刺激性而产生视觉的吸引力,会抓住视线自然而然集中到这一点上。

单点的位置很重要.居中可以占据全部视觉空间,会有平静、集中感;偏上,有下落感和不稳定感,形成由上而下的视觉流程:

偏下,画面有安定的感觉;偏右上,有视线欲飞出画面的感觉:

偏左下,视线有落出画面的感觉。

b两点

   两个以上的点存在于画面中,视觉上会产生动感。

当两个点大小相同时,由于两点间的张力,视线会游移在两点间,形成线的视觉流程,暗示出消极的“动线”。

c复点

   三点以上就可以称为复点.复点是形象产生的基础.点的连续会产生节奏、韵律和方向。

   由“点”可以组成“线"。

当有多个点时,人们的视线会自动将这些点连起来,产生虚线的意象.由“点”可以组成“面”。

三点,成三角形;四点,成四边形。

人们观察星座时,自动用直线连接星星,产生人们熟悉的形象。

点的聚集成为面,点的数目越多,聚集越近,产生虚拟面的感觉就越强.通过点的重复、渐变排列,可以组成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图案。

d大小点

   点的大小不同时,依据三维空间的视觉习惯,点由大到小,由近到远,人们的视线会首先注意大的点,然后逐渐向较小点移动,最后停留在最小的点上.再由最小的点离开画面。

点的大小或配置上的疏密,还为面带来凹凸感,形成曲面、阴影及其他复杂的立体感。

e不同形状的点

   除了理想的圆点以外,点还可以是方形、角形、星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

任何形只要是相对的小,就有点的效果。

f方向性的点

   除圆点以外,其他的点都具有方向感的特征。

点的构成:

等间距排列点的无序排列

点的大小相同点的基本形近似排列灵活点的空间排列

具有方向性同心性的构成形式具有秩序性的空间排列

2、线,线的定义和构成

 线的定义: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点的大小决定了线的宽窄。

 线除本身特点外,还具有分割平面的特性,形成形象.

(1).单线

   南于线的方向性而产生各种感觉。

水平线为速度感,垂直线、斜线为下落感、上升感,曲线为运动感.

(2).双线

   双线具有强化作用,细线辅助粗线.

(3).复线

   重复排列的线形成面。

线的疏密排列会产生明暗调子的变化。

用线群进行设计时,在线的粗细、长短、明暗等条件相同情况下,间隔密集的线群前进,间隔宽松的线群则会后退,表现出强烈的远近感和立体感。

(4).长短与粗细

   长短、粗细线可产生空间感,长、粗线感觉前进,短、细线感觉后退。

长短线、粗细线的有序排列可以形成空间感,无序排列可以形成面的起伏感.利用线条方向的微妙变化,也能体现复杂的凹凸感和三维空间效果。

(5).曲与直

   有序排列的直、曲线,可以形成凹凸面感;无序排列的直、曲线,不仅可以形成肌理感,更可以表现杂乱的心理状态。

   

    

线的构成:

等间距排列、对称性、垂直平行排列、重复及等距离、线或自由曲线的构成随意性排列、同心性发射。

线的特性

直线的特性:

一般从直线得到的感觉是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和紧张感。

曲线的特性:

丰满、感性、轻快、优雅、流动、柔和、跳跃、节奏感强。

曲线可分为圆和圆弧形态的几何曲线,圆规画出的曲线,用手工画出的自由曲线和用曲线

规画出的曲线。

几何曲线具有现代感和准确的节奏感。

自由曲线具有柔和自由感和变化的节奏感。

细线的特性:

纤细、锐利、微弱、有直线的紧张感。

粗线的特性:

厚重、锐利、粗犷、严密中有强烈的紧张感。

长线的特性:

具有持续的连续性、速度性的运动感。

短线的特性:

具有停顿性、刺激性、较迟缓的运动感.

绘图直线的特性:

干净、单纯、明快、整齐。

铅笔线和毛笔线的特性:

自如、随意、舒展。

水平线的特性:

安定、左右延续、平静、稳重、广阔、无限。

垂直线的特性:

下落、上升的强烈运动力,明确、直接、紧张、干脆的印象。

斜线的特性:

倾斜、不安定、动势、上升下降运动感,有朝气。

斜线与水平线、垂直线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现出生动的视觉效果。

线的不同方向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的印象

线在构成中,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

左右方向流动的水平线,表现出流畅的形势和自然持续的空间。

上下垂流动给人产生力学自由落体感,它和积极的上升形成对照,可产生强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线,给人产生明快飞跃的一种轻松的运动感。

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线,使人产生瞬间的飞快速度及动势,产生强烈的刺激感。

由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线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产生深度,前边的愈疏愈近,后边愈密愈远,这样就形成了远近空间.

线的紧密排列产生的视觉印象

线如按照一定的规律等距离排列会形成色的空间并置产生出灰面的感觉。

线如不同距离间隔排列,或线的粗线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线的形状不同的等距离排列,将会产生凹凸效果。

线的等距离排列产生出灰面,线如断开后会形成点的视觉效果。

线的组合

(1)规则的组合

在平面构成中,线为造型要素,若用粗细等同的直线平等设置组事,按照数学中固定的数列来进行构成,这一类的构成图形在造型上比较能够得到统一、有秩序、但变化较少显机械性,因而比较单调和缺少感情。

(2)不规则的组合

若用粗细长短不同的各种线条依照作者的构想意念自由的排列,这一类的构成图形,画面较活泼而富有感情,由于画时手法或者笔法不同会产生很多偶然的效果.

(3)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

按照某种固定的形式进行线的组合,在组合图形中作者加以部分变化,使其产生不同的造型方式,也就是规则和不规则的组合造型方式,使构成变得丰富而有创意。

(4)线的分割

以线为造型要素,先组合成一张具有整体感的线的组合画面,再把整体的画面上用直线或是曲线作有规律的和无规律的自由分割。

有规律的分割常要用数列关系来推算,无规律的自由分割可根据作者的意念来进行分割。

线的分割可分成:

平行线分割,直线分割,弧线分割,垂直与水平线分割,放射状分割。

3、面,面的定义及构成

面:

是线移动轨迹的结果,面有长度和宽度.

面的形态:

几何形态的面和自然形态的面

面的形态:

平面曲面不规则面

   面是二维空间所构成的形。

点的密集形成虚面,点的扩大形成实面:

线的聚合形成虚面,线的封闭形成中空的面。

点越密集,面的感觉越强:

越稀疏,面的感觉越弱。

封闭的线越细,面形的感觉越弱,粗线则会使面形感觉增强。

粗细线越填满封闭线的内部空间,面形的感觉越明显。

    在视觉形态中,面所占据的空间不同,则形成不同的特性。

(1).可辨性

    即可辨认性,面在具有可辨性后,就称之为形或形象。

依据其外轮廓的形态,可以分为规范的抽象形、具有习惯性的具象形以及偶然妙得的偶然形。

(2).大与小

   大小面形组织在一起时,会有空间感、律动感、节奏感.大的面形在前为主要形象,小的面形往后为次要形象。

(3).虚与实

   虚实的面与面的转折或延续,都会形成体和分割空间,并且也会产生一定的量感.虚多实少的面,量轻体薄,实多虚少的面量重体厚.虚实变化丰富而迅速的面,面转折的次数和体的数量就更多。

面的构成:

面积量和方向的改变、平行等间距排列、随意排列

4、基本形相遇形成的关系

三、幻灯片播放,优秀作品欣赏

四、小结

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

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

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五、作业

练习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作业数量:

9张作业尺寸:

8×8cm

练习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进行“线"的形态造型。

要求从线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作业数量:

9张作业尺寸:

8×8cm

练习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

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作业数量:

12张作业尺寸:

8×8cm

练习4、点、线、面构成

结合前面3个练习,将点、线、面的元素构成在一个画面中,元素选择多样化,突出点、线、面的特征。

作业数量:

4张作业尺寸:

12—15CM之间

课题:

骨格与基本形

目的要求:

学会应用平面构成骨骼的各种形式到艺术设计中去

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平面构成的骨骼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平面构成的骨骼:

重复;渐变;特异;近似;聚散等

教学难点:

平面构成的骨骼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

共12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实验法、作业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前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平面构成的基本三元素_点、线、面。

世界万物都由它们组成。

它们展现给世人是同样的姿态,但是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是不是应该发现它们的艺术价值,或将它们进行艺术处理,转变成一个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呢?

这里就存在着如何转变它们为艺术作品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教给大家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此课.对于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作用很大.

二、具体讲授

1、骨骼的概念:

一切使形有秩序的编排或感觉上经过刻意的编排,这就是骨骼的本能,而形式上像如建筑楼宇中的钢筋骨架,音乐的五线谱等。

自然界也有骨骼的存在,如鱼鳞、树的树叶与树枝的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