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8053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docx

让我们启航教学设计

让我们启航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教材导入部分,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节介绍本教材的特点——教科书与学习活动卡配合使用,让学生喜欢我们的物理教材;第二节说明物理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小实验,让学生喜欢物理,并知道物理课的要求;第三节由测量的历史过渡到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

二、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的使用方法。

(2)知道什么是观察,学会观察和用科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主要特征。

(3)知道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用天平规范测量物体的质量

(4)知道测量的意义和发展的历史,知道测量的要素是单位和量度工具。

(5)知道时间的单位及测量时间的工具。

知道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估测的练习,体验建立标准的必要性。

(3)经历质量的测量,学会规范使用托盘天平。

(4)通过了解物理学与身边事物的密切关系,体验物理学是十分有用的。

(5)通过了解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过程,懂得什么是观察、怎样进行观察,体会实验对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所用的控制变量法。

(6)通过打点计时器的操作使用,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相互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操作,首次感受主动参与和合作的乐趣,领略团队的作用。

(2)通过了解测量标准的发展史,感受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测量时间的方法和工具,感悟科学的发展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而渗透无形的时间可由具体的空间来描述的物理思想。

三、本章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激发学生兴趣

2.知道什么是观察,学会观察和用科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主要特征。

3.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难点:

1.记录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估测时标准的选取

3.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分析

四、课时安排

本章建议安排7课时:

其中第1节1课时,第2节2课时,第3节4课时

五、设计思路

让我们起航是有三个独立的单元组成,第一节的“引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的,知道物理教科书和活动卡的使用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为第二节以及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节“有用的物理学”重点放在实验室进行,通过两节课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做小实验的教学,完成组织教学的任务,学会观察、记录,并且知道物理不仅有趣还十分有用。

第三节“测量的历史”的4课时,了解测量的要素和测量的工具,学会用天平规范测量质量,学会估测,能够在估测中比较准确的选取标准,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合作的意义。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来讲,他第一次接触物理,对什么是物理学不太清楚。

而学生具备自然常识和综合科学的知识,所以在第一节老师必须向学生介绍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与自然课和综合科学课学习的区别,指出一些学习上的要求。

2.教材要求分析:

教材的重点在了解教科书及学习活动卡的使用。

首先了解教科书及学习活动卡上一些图标的意义,懂得两者如何互动使用。

了解物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明确实验、活动的规范,如:

器材的分发、使用,如何进行实验的观察、描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本教材的特点,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两者如何互动使用。

(2)知道物理课的要求,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3)知道物理是科学教学的一部分,是小学自然常识、初中综合课的延续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明白物理研究什么和物理学的应用。

(2)经历演示实验,感受如何观察、描述物理现象。

(3)通过了解物理学与身边事物的密切关系,感到物理学十分有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感觉学好物理是必要的。

(2)通过小实验的演示,感知自然科学是无处不在,形成对科学的亲和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科书及学习活动卡的使用。

四、教学资源

鸡蛋、玻璃杯、纸片;收集神州火箭的影像资料(PPt)

五、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学生刚学习物理,“让我们起航”则是这门学科的启蒙课。

第一次接触物理课,同学们迫切想知道物理将要学些什么,学了物理有什么用处,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让我们起航”就是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时,以学生所熟悉的科学家和已有生活知识为切入口,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研究什么和物理学的应用有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初中物理是科学教学的一部分,是小学自然常识、初中综合课的延续和发展,明确物理课的要求。

本节课利用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一次上物理课,所有学生对于物理都是一张白纸,要给同学们说明物理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中各种图标的意义,还要他们了解这两本书要怎样互动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1)导言:

教师进入新课一段精彩的讲演(不同的老师风格不同)

(2)物理学研究什么:

明确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声、光、电、力、热等现象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3)物理学有趣吗?

通过同学对以往知道的事,而又不明白的实例进行分析,能解开一个(或几个)有趣的“迷”——物理现象,再做一个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4)物理学有用吗?

可以用某个领域的发展史,告诉同学们物理学的作用。

(5)演示实验:

还是通过给学生做上述的实验(可以换另一个小实验,教师自行决定),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观察和描述。

七、操作案例(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又增加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物理。

它是小学自然常识,初预、初一综合课内容再延伸。

大家听说过牛顿的大名,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说:

“我不知道世界将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和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

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大海。

”物理学,好比是大海,学物理,好比是去物理海洋去冲浪、去遨游……

今天,让我们去物理之海冲浪。

(引入新课)

(二)物理研究什么?

1、利用活动卡中的实验,问:

这些问题大家想过吗?

知道它们的答案吗?

还可补充下列问题:

苹果为什么向下落不向上飞?

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

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

平静的水面有倒影,不平静的水面为什么没有?

漆黑的夜晚为什么看不到倒影?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理现象?

学生列举,教师归纳。

3、板书:

物理研究关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

(三)物理有趣吗?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在其他书刊中遇到过什么现象不理解而又想知道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哪些属于物理现象,今后会学到。

物理将帮助大家解开一个一个“谜”。

2、鸡蛋落入杯中实验,让学生先猜,后演示。

问:

鸡蛋为什么落入杯中,不随纸片一起飞出?

同学们学习了以后的物理知识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同学们愿意当科学家吗?

愿意做实验吗?

愿意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吗?

(四)物理有用的吗?

1、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

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转?

原子能为什么能发电?

2、生产中离不开电,电是由发电机发出的,发电机怎样产生电?

电动机是怎样转动的?

3、电灯不亮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怎样检查?

怎样用电才安全?

无线电广播、电视是怎么回事?

你们知道吗?

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处处需要物理知识。

物理能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造福人类。

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片。

(五)物理教科书、学习活动卡怎样使用好?

1、教科书的使用:

基础内容:

Startingoff

拓展内容:

Goingfurther

你知道吗:

向同学们提供一些有趣的相关信息

STS(科学、技术、社会):

物理学推动了社会和科学的进步。

它们反过来又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与文学:

让同学们体会科学与文学的和谐

概念图:

帮助同学们学会总结知识间的联系

指路牌:

向你提供一些相关的书刊、参观地点

2、学习活动卡的使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不动手去做一做,不通过思考提出一些问题,靠死记硬背或反复做习题,怎么能领会到其中的奥秘呢?

明确各种图标的意义。

3、再次演示鸡蛋掉入杯子中的小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科学的描述实验现象。

(六)怎样学好物理?

1、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

怎样才能学好呢?

伽利略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讲解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摆的等时性的故事;说明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要学好物理必须重视观察、实验。

对观察的要求:

目的明确,仔细认真。

对实验的要求:

严肃认真,实事求是,遵守规则。

怎样学好物理——重视观察和实验

2、从观察、实验得出规律要经过思考。

得出规律性知识以后要做练习题,要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也必须经过思考,还必须理解这些知识,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怎样学好物理——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3、学习物理知识是为了用它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不会应用知识也谈不到学好了。

要注意教科书和老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怎样应用知识。

怎样学好物理——重视应用知识

(七)小节本课

(八)作业布置

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有用的物理学

(1)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自然常识课和初中综合科学课上,学生经常能看到和体验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和物理的要求不同,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知道在学物理时应该如何观察和描述物理现象。

2.教材要求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描述物理现象。

而不是怎样去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所以重点放在观察和描述上。

要将观察的概念给学生,并且要知道描述时可以用简图,也可以用科学的简单语言把实验现象的主要特征记录下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知道什么是观察,并初步学会观察。

(2)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注意到每个实验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了解有趣的物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阅读和举例领略物理学与身边事物的密切,感悟物理学十分有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明确学习活动卡怎样使用;知道观察。

难点:

用简图或简练的科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资源

教师:

易拉罐、橡皮泥、火柴、小木板(或玻璃板)。

教学录像。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

学生:

大、小试管各一根,水槽;小孔成像仪器(备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安排几个演示实验,通过第一个演示实验,示范如何观察和描述,然后给出物理活动中的观察概念,然后通过几个小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简单实验的观察,并能用简图或简洁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主要特征,每个实验结束时,都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给予评价。

本节课反复3次做演示实验,学生做记录目的就是突破学生用简图或简练的科学语言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这一难点。

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明确物理学的研究都是由观察到自然现象中的主要特征,在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总结出物理规律,再利用这个规律为人类服务,所以任何物理科学的原理的诞生都离不开观察。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1)用一段“利用水流切割大理石”的录像,说明这是物理学的应用。

(2)活动1是用一个易拉罐做实验,易拉罐发生形变现象非常明显。

(3)活动2是让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卡P3

(1)的位置。

(4)活动3用大小两个试管做演示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5)活动4学生再次记录

(6)活动5利用烧瓶做开水再次沸腾的热学演示实验。

(7)活动6学生做记录。

(8)阅读教科书P4“有用的物理学”,了解物理学是有用的。

3.板书、版画的设计

观察:

用我们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选取某个实验,进行示范记录实验现象的主要特征:

例:

听到易拉罐“噼啪”的响声,看到易拉罐“憋了”。

【记录在活动卡P3

(1)】

七、操作案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一块大理石想要挖出一个图形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

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传统的方法,播放录像“利用水流切割大理石”

(二)新课教学

1.观察和描述:

(1)演示实验一:

活动卡P3

(1)实验,观察后记录,然后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

观察的概念。

(2)演示实验二:

活动卡P3

(2)实验,观察后记录,然后学生进行交流。

(3)演示实验三:

开水再沸腾实验,观察后记录,然后学生进行交流。

2.阅读与交流:

阅读教科书P4“有用的物理学”。

物理学研究声、光、电、热、力等方面的知识,请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请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力学、光学、热学、声学等现象。

(三)作业布置

完成“思考与练习”中的2——“摆的故事”,要求自己做一个摆,模仿伽利略实验。

有用的物理学

(2)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自然常识课和初中综合科学课上,学生经常能看到和体验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和物理的要求不同,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知道在学物理时应该如何观察和描述物理现象。

2.教材要求分析:

本节课主要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会对自己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简要记录下来。

本节课应初步规范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要求,课前仔细准备,明确上课纪律和安全事项,实验间隔时间有老师统一控制,努力争取学生第一次做物理实验能有序完成。

通过阅读教材和师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有趣的物理现象,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简要记录下来。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描述现象的过程,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有趣的物理现象的了解,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操作,首次感受主动参与和合作的乐趣,领略团队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第一次有序的完成分组实验教学

四、教学资源:

一次性饮水塑料杯、乒乓球;不锈钢汤勺;塑料包装带;装满细砂的玻璃杯、木筷;玻璃缸、细橡皮软管、铅笔、白纸等,以上器材最好按照预设好的小组摆放,争取每组一套。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上课时的延续,实验前,须分配好实验小组,在小组内让学生进行合理分工。

讲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的各种事项,完成好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力争上好第一节分组实验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素质。

实验器材若不够,可以让同学们交叉进行实验,但必须是所有学生都要动手,并且进行记录实验,每个实验都要进行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并及时给与评价,实验过程中关注每一组是否有合作、分工,将突出的小组表现作为示范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1)活动1:

教师准备4个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2)活动2:

对每个实验都要进行完整的记录。

(3)活动3:

在班级用多媒体展示各组的记录,并在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

(4)阅读教材:

对昨天的作业进行交流,给出假设、控制变量法的概念。

3、板书设计:

假设(猜想):

是指“似乎是?

”“可能是?

”“会不会”这样一类不太肯定、不十分把握的推断和猜测。

控制变量法:

若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有多个因素可能对问题有影响,那么在实验时,每次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七、教学过程

1.观察和描述:

全体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实验一:

活动卡P4

(1)实验,观察后记录。

(2)学生实验二:

活动卡P4

(2)实验,观察后记录。

(3)学生实验三:

活动卡P5(4)实验,观察后记录。

(4)学生实验四:

活动卡P5(5)实验,观察后记录。

2.合作与交流:

(1)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各组对实验现象的记录。

(2)通过对“摆的故事和启示”阅读了解完整的实验过程应该包括:

观察、假设、实验、结论等过程。

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测量的历史

(1)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综合科学的基础课上已有长度测量的基本知识,所以本节课属于复习的内容,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要求分析:

本节课主要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前要明确测量的目的,知道测量的要素,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复习长度的测量方法,建立1米、1厘米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学会估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目的是进行可靠的比较。

知道测量的要素是单位和量度工具。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建立1米、1厘米的模型。

(3)知道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是复习过程),会对身边的物体进行长度估测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度的测量,学会长度测量的正确方法。

(2)通过对估测的练习,体验建立标准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测量标准的发展史,感觉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1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能对今后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明显的感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测量的要素单位和测量工具

难点:

估测过程中标准的选取

四、教学资源

每组两人一套长度测量工具(几种刻度尺)准备一些被测物(长方体)

五、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设疑“无工具时,教室的长和宽如何测量”,学生提出方法,从而引入课题。

通过阅读了解测量的意义和测量发展的历史,明确测量的要素,复习长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再通过实际观察1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建立单位长度的模型,为估测打下基础。

本节课实验小组建议两个学生一组,便于实验过程中合作与交流。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1)以设问的的形式引入新课,并让学生投入实践,得出的结果记录下来。

(2)活动1:

通过阅读教科书知道什么是测量,测量的要素以及长度的单位。

(3)活动2:

通过对长度测量的回顾(用PPt),再进行长度的测量(完成分组活动)。

(4)活动3:

首先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模型,然后对教室某个部位进行估测。

在估测前尽量说出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3、板书设计

测量的目的就是进行可靠地比较。

测量的要素是单位和量度工具(仪器)

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

米(m)

2、常用单位及换算: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3、工具:

刻度尺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如果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教师的宽度和长度呢?

让两个高矮不同的同学,用步去测量,得出不同的结果,由此提出“怎样才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呢?

2、新课教学

(1)阅读教科书1-4自然段,明确测量的目的,测量的要素,同时进行长度换算的练习。

(2)活动2:

长度的测量为活动卡P8活动。

此过程要求学生知道工具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最小刻度),记录数据时不要求估值,也不讲求有效数据。

(3)活动3:

每个学生通过对1米、1分米、1厘米进行客观的认识,再进行长度的估测。

长度的估测为活动卡P6(1-2),通过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的认识,进行对周围物体的估测。

3、小结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4、布置作业

测量的历史

(2)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综合科学的基础课上可以对托盘天平操作使用,但大多数同学都不能规范的操作,更不懂得爱护仪器,所以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学会规范的操作托盘天平。

完成从“能使用”到“正确使用”的转化。

2.教材要求分析:

“用天平侧质量”是初中的第一个操作仪器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天平,并爱护仪器,读数、记录不要求估值,但要实事求是,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规范演示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注意观察,学习正确使用天平。

对500克、1千克的质量有初步的认识,能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会用天平规范测量物体的质量

(3)能对日常生活常见的物体进行质量的估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量概念的建立,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2)经历质量的测量,学会规范使用托盘天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质量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天平的操作使用

难点:

天平的规范使用和质量的估测

四、教学资源

每组两人一套托盘天平,准备一些被测物。

五、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在生活中表示物体的轻重,物理学的定义可以通过阅读直接得到,在和生活中的轻重进行区别,质量是学习的第二个物理量,本节课可以让同学们分清物理量、物理量的单位及其符号,为以后的教学打基础。

托盘天平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比较精密仪器的第一次操作,由“示范”再到“动手操作”,更能让学生体会一种认真的科学态度,通过一节课学会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再通过实际感受1千克、500克的物体质量的轻重,建立基本质量的模型,为估测打下基础。

本节课实验小组建议两个学生一组,便于实验过程中合作与交流。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1)活动1:

通过阅读教科书知道质量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

(2)活动2:

知道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仪器)是秤,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是托盘天平,要会正确使用天平,教师示范,然后学生分组完成活动卡P9的活动2和3内容。

(3)活动3:

首先建立500克、1千克的模型,然后对常见物体进行估测。

3、板书设计:

1.质量(m):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单位:

千克(kg)

1吨(t)=1000千克1千克=1000克(g)1克=1000毫克(mg)

3.测量工具:

日常常用工具是“秤”;实验室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使用: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中说:

“那个物体重?

”是指物理学中的“质量”

2、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不随物体的外在条件改变而改变,例如:

不随物体的位置、温度、形状、状态等条件改变而变化。

明确所含物质多的物体就较重,例如:

一盒粉笔比一根粉笔所含的物质多,所以一盒粉笔的质量较大,平时我们就说一盒粉笔比一根粉笔重。

在此交代物理量、物理量符号、物理量单位、单位符号都要分清楚。

(2)明确SI制中质量的单位为千克,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示范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分测量前、中、后说明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和步骤。

整个过程示范,可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完成。

(4)活动2是托盘天平操作——分组实验环节,要求完成活动卡P9上的2、3内容,实验前指导学习观察天平的量程和称量值,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纠正实验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测液体质量的过程教师要重视。

(5)活动3是估测环节,要求完成活动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