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7698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docx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②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③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课本基础知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①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熔化

Ⅰ.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浇模

Ⅱ.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打磨

Ⅲ.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Ⅰ.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如四羊首权杖头、七角星纹镜。

四羊首权杖头(甘肃博物馆)

权杖头制作复杂,不仅要处理内范泥心问题,四羊首还要进行二次铸造,这是这一时期代表最高水平的铸件。

七角星纹镜(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铜铸件,背饰七角星纹镜和所谓叶脉纹。

缘有两孔,似是用于悬挂,出土于死者胸部,或者具有宗教含义。

Ⅱ.发展:

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

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

现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

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等。

Ⅲ.盛行: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

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

③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Ⅰ.规模大。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

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Ⅱ.品种多。

古代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食器

兵器

农具

Ⅲ.用途广。

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

酒器

盥(guàn)水器

铜镜

乐器

Ⅳ.工艺精美。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利簋[guǐ]及铭文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

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二、甲骨文记事

①名称来历: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发现情况: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文,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王懿荣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③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殷墟甲骨文

④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①象形: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

人字

学者朱汉玉认为:

甲骨文的“人”字(见上图),其像侧面而立的人形,由于侧面不分左右,所以甲骨文的“人”字正反写都可以。

首字

甲骨文的“首”字(见上图),像头的形状,突出了头部的毛发和眼睛。

“女”字

甲骨文的“女”字(见上图),像一个跪坐的两手交叉在胸前的侧面人形,上古时期女人在室内为跪坐。

②指事:

用一种表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甲骨文“上”、“下”字

甲骨文的“上”、“下”字(见上图)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反之,则表示下。

③会意:

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甲骨文“从”字

甲骨文的“从”字(见上图),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④形声:

形声字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举例

已发现的甲骨文字共有五千多个,没有争议的可识字仅有一千多个,然这些可认字大多符合《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其实假借只是一种“借来一用”替代,不是新造字,所以,实际造字法只有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种,其中,象形和会意都有局限性,比如一些字无形可象、不能会意,故而造字法中以形声最为先进,用声符注意,配以边旁,就能够造出无穷的新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机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