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7410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docx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1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分为四个时期:

萌芽、雏形、成型、完善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呈现出规模化、综合化、中心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等特征和趋势。

 2、高等教育的研究历程:

1)个别研究:

个人自发进行,没有专业的研究队伍。

该时期的研究大多是学者们在研究其他学科时附带进行,其结论也多为其他学科研究的副产品,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

官方、民间相继成立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组织,高等教育学产生。

3)系统研究:

学科体系形成。

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发展。

3、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1)哲学层面的研究方法:

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

2)一般科学层面的研究方法:

(1)方法论意义:

系统科学和科学学方法

(2)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实验、临床、问卷、测验、文献、历史、比较、经验总结、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文献、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4、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应用性学科。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问题,丰富和发展教育基础理论。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认识问题;2)价值问题;3)方法问题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1、几种有关教育本质的观点:

1)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

(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

(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3)人性朝着愈来愈完美的方向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

(1)发挥人的潜能,

(2)发现人的价值(3)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2、高等教育概念:

 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属性: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分。

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1)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3)教育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该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3、高等教育的地位:

1)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2)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知识还是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3)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走进了社会的中心。

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4、高等教育的基本关系

1)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

是指高等教育活动与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活动的关系,分为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方面。

2)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

是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包括影响因素(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满足基本要求的人,

高等教育目的:

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知识的掌握宽度和深度、能力的范围和要求、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所做出的规定。

2、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也叫专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

 

1)从性质上看,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2)从目的上看,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

3)从内容上看,也叫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来实现。

一是通过校内已有学科点的综形成新的学科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性;二是通过学校的合并增加学科点的数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比较流行,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更好地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3)不分专业模式:

这种模式在美国的本科院校比较流行,新生入学后不分院系安排,到了三,四年级,学生才选择自己的专业和院系,专业之间的交融性很强。

此模式的难度在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要求较高,学生管理的难度较大。

4)产学研结合模式:

高等教育职能主要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种,产学研的“通”、“专”结合模式,将高等教育的这三大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3、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2)通才、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3)确立高校培养目标的五条依据:

(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3)根据高校的定位和层次(4)根据高校的类型和特点(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培养目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通才、专业、职业、基础、复合、素质、个性 

4、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包括:

1)为谁培养人,即教育的性质和任务;2)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的目的;3)怎样培养人,即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方针特点:

1)阶级性;2)历史性;3)时代性;4)相对稳定性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概念不同:

方针是政治性概念,目的目标是学术性概念。

(2)层次不同:

方针最高,目的次之,目标最下。

(3)稳定性不同:

目的最稳,方针次之,目标最下。

2)联系:

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5、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四个要点: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基础。

2)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

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教育。

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三点:

1)面向全体学生2)全方位发展学生3)全程培养学生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高等教育的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

1)宏观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2)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深学问的选择2)高深学问的传递3)高深学问的创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1)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

2)结构和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

(1)建设少数一流大学

(2)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

(1)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

(2)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

(1)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

加强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

 

3、高校的三个职能:

1)培养人才;2)发展科学;3)服务社会 

对高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1)高校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

2)高校职能的发展过程中,后起者不能替代已有者,而是与原来的职能一起组成高等教育功能。

3)高校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五章高校的教师与学生

1、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智慧);2)心理素质(情感、意志、个性);3)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4)能力结构(教学、科研、组织)

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心灵完善的导师;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2、高校学生主体性内涵:

1)自主性;2)能动性;3)创造性。

主体性涵盖的四个方面:

1)道德;2)认知;3)审美;4)实践。

 

大学生不同个体针对主体性采取的策略:

 

1)低年级:

接受性学习为主;2)中年级:

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变;3)高年级:

发展性学习为主; 

3、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状:

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出现异化。

 

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

不同关系理论:

1)教师中心论;2)学生中心论;3)主导主体论;4)双主体论。

第六章高校的教学

1、高校学科和科学:

科学:

是经过论证的、规范化的知识体系。

学科:

是根据某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

 

学科特征:

1)特定的研究对象;2)层次性;3)教学科研一体化;4)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 

2、高校专业:

1)广义:

知识的专门化领域;2)狭义:

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或一种教育实体。

 

专业设置影响因素:

1)科学学科的划分;2)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3)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专业设置原则:

1)超前性;2)灵活性;3)可行性;4)结构优化;5)宽口径;6)发展特色。

 

3、高校课程:

是高校相关学科知识的组合。

 

高校课程特点:

1)更深刻、及时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反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以有利于探究高深学问的方式来组织;3)是青年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在身心趋向成熟的时期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

4、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

 

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

1)重点解决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2)重点解决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整合问题,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3)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4)重点解决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 

5、教学大纲:

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教学大纲编制原则:

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任务;2)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及实践性;3)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4)应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5)要文字精练,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6、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

 1)适时、2)完整、3)发展学生个性、4)宽口径、5)调动教师积极性。

7、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特点:

1)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2)学生主体性逐步增强。

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4)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教学过程规律:

1)教学相长;2)教学科研互动;3)教学发展性;4)教学的教育性(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实施步骤:

1)备课;2)课堂教学;3)考核评定。

 

8、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各种手段、方式或活动途径。

 

教学方法特点:

1)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

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教学方法运用原则:

1)教法、学法统一; 2)讲习知识方法与训练智能方法统一; 3)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统一; 

教学方法类型:

1)发现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3)研讨式教学法;4)掌握学习法;5)学导式教学法;6)个性化教学法

9、教学设计:

 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教学设计基本程序:

 1)规定教学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2)确定学生起点状态(原有知识、学习动机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或态

度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法呈现教材,提供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评价教学结果 

教学设计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2)目标模式;3)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1)目标;2)起点;3)内容;4)时间;5)措施;6)评价设计。

 

10、教学评价:

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作用:

1)管理;2)导向;3)鉴定;4)激励;5)改进。

 

11、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技巧和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教学风格特点:

1)独特;2)多样;3)稳定;4)发展。

 

教学风格形成途径:

 1)领导更新观念;2)发扬教学民主;3)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4)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12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理论:

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

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2)学科综合化;3)教学个性化;4)教学管理活性化;5)倡导自主性学习;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改革遵循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弹性学制等) 

13、教学原则: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利用有机统一;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效统一  

第七章高校的科学研究

 1、科研意义:

 

1)内部意义:

(1)人才培养;

(2)教师队伍建设;(3)学科建设;(4)经费筹措。

 

2)外部意义:

(1)提升国家科技

(2)繁荣学术文化(3)服务社会(4)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科研任务:

1)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科研类型:

 1)按课题来源分:

 

(1)高校教师自主研究

(2)立项课题研究

 2)按课题性质分: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3)技术开发 

科研原则:

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选题自由相结合;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

 

科研组织的一般流程:

 1)科研准备;2)科研实施;3)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4)推广应用 

科研管理内容:

 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源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2、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

1)科研选题:

(1)导向(科学发展、市场需要)

(2)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3)步骤(阅读申报材料、调查研究现状、评估自身能力) 

2)项目设计:

(1)项目命题

(2)组成人员(3)合作单位选择(4)研究基础(5)立论依据(6)研究内容方法手段(7)项目意见填写 

3、高校科研成果的鉴定:

 1)检测鉴定;2)会议鉴定;3)函审鉴定。

 

科研成果转化:

1)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有关行业、部门,使之发挥作用;2)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八章高校服务社会

 1、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1)教学服务;2)科研服务;3)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服务 

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1)政府管理:

(1)政策支持

(2)资金鼓励(3)法律保障和约束

2)自我管理:

(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

(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3)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体制

高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

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服务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和弘扬。

2)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

增强了教学科研的适切性,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社会会因此对高校给予充分关注及高度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2、美国高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1)美国高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

(1)都市大学(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合作)

(2)专业发展学校(新型教师培养模式)

2)美国高校服务社会的启示:

(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时遇到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九章 高校管理

 1、高校管理体制: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组织运行方式,包括高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

 

内部领导层的组成:

1)校长2)决策权力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高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

1)科层制模式2)学术团体模式3)双重组织模式 

高校管理体制演变的启示:

 1)高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之外2)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3)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4)要结合高校自身的性质特点量体裁衣实施管理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2)以社会力量为主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考虑的因素:

 1)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2)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的方面:

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激励机制;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4)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3、高校组织结构:

1)决策领导机构;2)职能管理部门;3)教学科研单位;4)有关附属单

高校组织特点:

1)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2)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3)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4)相对独立性

4、高校管理的系统要素:

 1)主体;2)客体;3)方式;4)目的;5)环境。

 

高校管理的特性:

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模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高校管理的原则:

1)入学机会均等和择优培养;2)学术自由和教育责任;3)学术自治和社会参与

高校管理重要管理内容1)人力资源;2)教学;3)科研;4)财力和物力资源。

 

第十章高校教育制度

 1、高校教育制度:

国家从组织系统上为了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教育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高校学制:

各类各层次高校的系统,是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校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1)受制于社会生产力;2)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4)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我国高校学制机构:

 

1)形式结构:

(1)普通高校

(2)成人高校 

2)层次结构:

(1)专科

(2)本科(

3)研究生 

2、美国高校学制:

1)第一级为两年制初级学院,可获学士学位;2)第二级为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3)第三极为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 

日本高校学制:

1)短期大学,与本科一样,2到3年不等;2)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毕业后可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3)本科大学,一般四年,医学6年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

 1)逐步尝试招生权力的下放;2)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3)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配合奖学金、贷款等制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3)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管理,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 高校的建设

 1、高校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

 1)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3)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4)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 

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三大观念:

1)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2)树立海纳百川的教师聘用观,广延各地名师;3)确立中西交融的师资培训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学科建设的意义:

 1)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直接影响;3)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科发展水平 

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方略:

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3)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3、课程建设的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3)重视课程管理

课程建设的评价:

1)评价过程:

自评,院系评,校评,整改 2)评价指标:

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职责3)评价原则:

客观性,统一性,全面性,目的性 

4、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对高校来说,网上信息资源建设除了硬件建设之外,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最不容忽视的环节。

高校应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学校文献资源服务系统,对网上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高校教学、实验装备建设:

1)合理规划是基础,2)强化项目管理是关键,3)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是重要策略,4)健全管理制度是保障。

 

高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1)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3)是学生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的养成所;4)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5、高校校园文化:

 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以及创造形成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辐射社会精神文明2)养成大学生素质3)奠定教育现代化

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2)启迪智慧3)塑造人格4)规范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1)共创校园精神:

(1)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2)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3)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长意识(4)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5)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2)发展智能结构:

(1)扩大知识面

(2)发展多种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4)发展业余爱好。

 

3)培养健全人格 

4)丰富业余生活

第十二章高校的发展

 

1、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1)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