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30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6842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30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30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30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30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30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30问.docx

《马克思30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30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30问.docx

马克思30问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其两大发现

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二、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三、什么是物质,其唯一特性是什么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为什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这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7、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情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何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1]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由此可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1、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详细过程太长,P68)

 

1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的符合……

(P77)

 

1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任何社会意识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为它必须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14、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1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关系如何?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依据是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基本特征是:

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基本特征是:

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5.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这对全面小康有什么作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通过改革,是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能有效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如何看待领袖人物?

1.要承认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的领袖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3.任何领袖人物都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特性和历史局限性,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

我们应科学看待。

第四章

1.什么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关系如何?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二者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不可分割。

同时,二者不能同时被消费者或者生产者拥有,相互对立。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什么?

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这部分劳动力所需的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

并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劳动力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

5.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

1、提高劳动强度

2、增加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迟剩余劳动时间,调整必要劳动时间

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分为三个方面:

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7.什么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区分二者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1.经济全球化的4个方面

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产生原因?

如何看待?

表现: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现实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地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看待: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原理的科学性。

3.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其他一切有过的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替代,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为意志所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与封建社会想比,其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

欧文、傅立叶、圣西门

2.为什么经济文化地位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艰难而长期的任务?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什么?

1.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面对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基本特征:

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名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民主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七.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必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