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5049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

    类型

卷别    

出处

作者

朝代

体裁

题材

考点

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感情

2019全国卷Ⅰ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宋代

题画

2019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唐代

投赠

2019全国卷Ⅲ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唐代

即事感怀

2018全国卷Ⅰ

《野歌》

李贺

唐代

写景抒情

2018全国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宋代

言志抒情

2018全国卷Ⅲ

《精卫词》

王建

唐代

即事感怀

2017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宋代

言志抒怀

2017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宋代

赠友送别

2017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唐代

借事抒怀

最新考向

1.选材:

近三年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且全为唐宋古诗。

2.体裁:

近三年所选诗歌全为诗,涉及古体诗和律诗。

3.题材:

近三年诗歌题材涉及题画、投赠、赠友送别、言志抒怀等,其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即景(事)抒怀。

4.题型:

2019年延续2018年的题型及分值。

客观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解等;主观题则考查内容概括、表达技巧的赏析、语言风格的把握、思想感情的分析等。

阅读素养

一、诗歌体裁分类

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

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

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

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

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

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

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作用。

4.曲,又称

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

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

1.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题材

特征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风格

清新、朴素、自然、恬淡。

内容

情感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汉江临泛》)

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湍。

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

(高棅《夏谷云泉》)

消极避世的孤寂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2.送别怀人诗

代表作

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材特征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风格

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旷达。

内容情感

依依不舍的留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咏史怀古诗

代表作

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题材特征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等。

常见意象:

乌衣巷、吴钩、淮水、六朝、祠庙、碑碣、城阙、古树、女墙、舞榭歌台等。

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续表

内容情感

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永远处于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的疾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抒发昔盛今衰的兴替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沉湎享乐,荒淫误国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隋宫》)

对自然的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悲叹自己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或愤慨,揭露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抚今忆昔,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咏物言志诗

代表作

骆宾王《咏蝉》、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虞世南《蝉》。

题材

特征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诗文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续表

题材特征

标志

常见意象:

松竹梅兰、虫鱼鸟兽。

风格

含蓄隐喻。

内容情感

品质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求高位,不慕名利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坚贞不屈,虽身处逆境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傲霜雪而后凋的坚守节操的品质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志向高远,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唐代香严闲禅师、李忱合作)

身处逆境,但仍有宏伟抱负或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怀才不遇的苦闷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游子思乡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孔绍安《落叶》)

相思之苦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人生短暂的感叹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逍遥闲适,乐观旷达;或在孤独凄苦中仍乐观旷达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吕本中《木芙蓉》)

5.羁旅思乡诗

代表作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崔颢《黄鹤楼》、王湾《次北固山下》。

题材

特征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对人生的感叹及漂泊愁苦之情。

标志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字词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大雁、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霜天、阳关等。

风格

婉约忧伤。

内容

情感

游子漂泊客居的凄苦孤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游子思念家乡的乡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游子思念亲人的相思愁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人生苦闷的情绪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无名氏《青青陵上柏》)

6.边塞征战诗

代表作

王翰《凉州词》、陆游《书愤》、李白《塞下曲》。

题材

特征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志

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风格

雄壮豪迈,慷慨雄奇;悲凉伤感。

内容

情感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保卫国家的理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将士报效国家、为国赴难、建立功业的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久居边关的思乡怀亲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对塞外生活艰辛、连年征战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卢纶《逢病军人》)

7.爱情闺怨诗

代表作

王昌龄《闺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诗经·氓》

题材

特征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有时也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标志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风格

含蓄委婉、缠绵。

续表

内容

感情

忠贞不渝的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追求和思念情人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

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爱的痛惜与对负心人的愤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寄征衣》)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无名氏《青青河畔草》)

别离相思、渴望团聚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标题切入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在方法上有以下两点: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古人云:

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或者先写景后抒情,最后又以景结情的。

2.章法结构(近体诗):

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

起承转合。

理解了这一特点,就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做题。

详见本专题微案三“微点突破五”。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先生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

(1)多读全诗。

力求在三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再找出诗中的重点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

2.抓住重点

(1)抓住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关键词句。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的语言,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沦落天涯的漂泊之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

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诗风慷慨悲壮。

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之类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

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

(1):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题干中“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暗示答案的内容应是这两个字写的是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样的鲜明特征。

此外,选择题四个选项的表述也可以帮助解决诗歌中某些疑难问题,考生应善于借助。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D.“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显示了作者的个人品质,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对应考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案 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

而中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白话诗歌】(教师用书独具) 我虽然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贱,但心中长存儒家思想;不去拜谒权贵之门,只向儒门进取。

我只希望主考官能评阅我的试卷,不愿奔走朝中的权贵之门以求得入朝为官。

雨中垂钓勾起了渔乡之思,夜里风中传来鸿雁之声。

大丈夫是凭自己的才华受恩,我不会随意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感情的综合能力。

B.“生活贫穷”是对“穷”的误解,《滕王阁序》里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知“穷”还有“处境窘迫、困窘”之意。

A.从颈联可以看出,此句正确。

C.“条条看即烟濛濛”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写春柳如烟似雾的状态。

D.本诗前四句写弯弓射鸿,饮酒唱歌于田野之中,后四句抒发自己情感,借助景色表达自己愤怒但又乐观自勉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对应考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回答这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