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1324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7.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学案7

限时训练

题组一 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注] 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江 村

杜 甫

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

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

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

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

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

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

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

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从军北征

李 益

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高诗:

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

(2分)李诗:

描写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3分)

题组二 综合练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 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注]

注] 洛阳东:

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1)解析:

B项,诗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C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而非强烈的愤慨之情。

答案:

BC

(2)答案:

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

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临高台

萧 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

沈 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 ①萧衍:

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

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

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沈诗颈联以自问自答方式对情人之所在做了明白的交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

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

(6分)

(1)解析:

A项,“采用同一视角观望”不当,萧诗是极言高台之高,沈诗则是站在高台远眺。

C项,“对情人之所在”有误,沈诗“所思”不一定指情人。

E项,萧诗是直抒胸臆,而沈诗则是景中寓情。

答案:

BD

(2)答案:

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念,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

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

(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

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6分)

(1)解析:

D项,“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

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

E项,“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答案:

DE

(2)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云: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

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7分)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答案:

CE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同:

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异:

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

(2分)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