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663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浙江省诸暨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

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到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择题每题2分,总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间(jiān)断尸骸(hái)绯(fĕi)闻怏(yàng)怏不乐

B.攒(cuán)射偏袒(tǎn)谂(shěn)知殒身不恤(xù)

C.剽(biāo)窃请帖(tiè)龟(jūn)裂长歌当(dànɡ)哭

D.汲(jí)取镌(juān)刻笑靥(yàn)言简意赅(gā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报道屡见不鲜,原因是人们怕扶起老人后反被诬陷为造事者,做好事反而没有好下场。

B.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屡次为之感叹。

C.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泡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D.有的人先拟提纲,写起来文思如泉,一气呵成;有的人搜肠刮肚,一筹莫展,写成后会让人读了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

B.现代自然科学不止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C.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D.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这时你会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竟然没有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播出后,基层干部们不仅看了觉得真实,而且收视率、点击量一路走高,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B.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

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

C.热门专业成了就业“老大难”,不能不让人反思。

某一专业的命运,取决于高校和学生的选择,关键看高校如何设置专业与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以及高校如何培养学生与学生如何塑造自身。

D.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创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5.假如你在下列不同场合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

“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

B.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

“对不起,没有弄脏吧?

C.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

“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

D.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6.“冬尽梅花点点”是一副春联的上联,请选出作为下联最恰当的一句()

A.春来微风缕缕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D.万户栖柳依依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

欢乐着,也痛苦着,;痛苦着,却也欢乐着,。

(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爱它无松坚:

爱它无竹节,。

①就因为飞之艰难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③却柔而韧④却清新怡人⑤却兰心蕙质

A.①②⑤③④B.②①⑤③④C.①②④③⑤D.②①④③⑤

8.“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

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是()

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

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

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9.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B.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让她签上一个名。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

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10.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腹犹果然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列坐其次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亦将有感于斯文形容枯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而御六气之辩

B.见狱吏则头枪地虽趣舍万殊

C.夙遭闵凶悟言一室之内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12.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之二虫又何知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B.悟言一室之内

C.彼且奚适也D.死生亦大矣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我決起而飞

1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引以为流觞曲水

15.下列对课文《长亭送别》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

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了一种“无我之境”。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

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6-17题。

(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

除非等到能够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我们将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因为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

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

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物种会发展它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自然学者们认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的,它是从其他物种变异而来的。

作者认为这样的结论缺少根据,并不正确。

C.我经常获得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知识,它能给研究物种演变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D.作者从研究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

生物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并且会受到人类“选种”的影响。

17.对划线句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槲寄生的生长与繁殖的方式,是外界条件和植物本身的习性共同导致的结果。

B.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C.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D.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每小题3分,共6分)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题。

小镇美丽就幸福

周玉永

①每遇来上海的外地朋友,笑谈之中都说上海好。

这能品出朋友对我居住的上海的赞誉,也折射出对我能幸运地拥有上海的羡慕。

当然,上海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高楼鳞次栉比,城市设施多属世界一流,从某种角度远眺,酷似香港。

可是到了老家苏北小镇,虽看上去跟上海不好比,但也日夜追赶,小镇建设得风情万种,影院、音乐厅、咖啡店、教堂……堪称苏北的小上海,如李克强总理说的城镇化了。

②小镇,白天看不出什么,晚上却热热闹闹,跳的、唱的、舞的,卖衣服的、卖小吃的,酒吧爆满欢歌笑语,步行街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一个大鱼缸的鱼,水太少,鱼太多。

这番热闹景象,对于我这个从上海来的人来说就苦了,本是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拥堵,到乡下感受恬淡宜人的田园风光,可这儿也是人满为患。

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大城市,尽管大城市代表着机会、财富、地位,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我希望一有机会就逃离自己身处的大城市,逃离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到一个小乡村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可是很难找到栖居之处。

③于是,我开始怀念起儿时小镇的生活了:

暮色渐已深沉,炊烟袅袅升起,牛羊悠然走过,村童嬉戏成群,鸡鸭寻觅归路;父辈躬耕田间,一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田园……跳草绳、打弹弓、掏鸟窝、爬树、钓鱼、洗澡……尤其是天黑不一会儿,乡村静得让人心慌,一盏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灯光,一家六七口人围坐在一张八仙桌上,吃着饭,夹起菜,听父母讲故事,笑语阵阵,那温暖亮在心里!

哪像现在,打工的打工了,忙的忙去了,真要照个全家福,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

④那天,我去了几家儿时的玩伴,不曾想,几户人家的墙上居然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印象最深的还挂着近乎发黄的黑白老照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六七十年代燃烧的岁月。

那时,家家户户都是用木头制成的镜框,按长辈大小排好黑白照片,再夹上两块玻璃,一幅全家福就做成了,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村人的家庭观念。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感慨,当一次又一次看到如此相似情景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村人心中的底线,以及最珍贵最善良的角落。

到了叔叔家中,看到早已老掉牙的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台没有天线的大收音机。

我提醒叔叔条件好了,换个新的。

叔叔摇摇头,大电视耗电不说还辐射人体,污染环境。

从叔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人似乎变简单了,生活简单与快乐着,这或许算是我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地方。

⑤是的,大城市一天一个样,当你回身寻找时,一切都无踪迹了。

人是不是这样,当你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而认真辛苦地面对时,你却失去了人生很多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很难回到生活与生命的本身。

所以你要记住: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⑥白岩松说过一句话:

“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

”没办法,我们依然在加大规模建设,小镇的河水臭气熏天,化肥农药让农田种不出放心的粮食蔬菜,村民的病莫明其妙地多了起来,那种单纯和干净看不到了。

再说上海,友人短信调侃:

上海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望外滩内外,浓雾莽莽,明珠上下,阴霾滔滔……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人戴口罩……我们真希望生命被尊重,自然也被尊重,还人类一个单纯和干净,美丽中国,蓝天白云下,人简单与快乐地生活着。

⑦生活简单就快乐,小镇美丽就幸福。

(选自2020年《散文百家》,有删改)

20.第①段关于上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6分)

22.文章第④节说“从叔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单纯和干净的东西”指什么?

请加以概括。

(4分)

23.请探究作者对小镇的情感取向。

(6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一)阅读《逍遥游》语段,回答问题。

(每道题3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4.下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超过

B.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信任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努力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不同

25.下列句中“且”的意义与用法与“彼且恶乎待哉”中的“且”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D.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2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荣子可在世间不受影响,列子可配合自然界的条件,所以他们都达到“无待”的境界。

B.“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乘天地之正”是指顺应天地的法则。

C.至人化解自我,神人化解功绩,圣人化解名声,他们都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物。

D.只有超越“有所待”的现实存在,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才可希望“逍遥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7-29)题。

(选择题每题3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也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7.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B.东犬西吠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骊山北构而西折

28.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为此志七月既望 

B.呱呱而泣某所,而母立于玆

C.鸡栖于厅室西连于中闺

D.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9.翻译句子(6分)

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3分)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分)

四、填空默写(每格1分,共7分)

3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3)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3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

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⑴不少于800字。

⑵不要写成诗歌。

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20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

1.B2.D3D4.C5.B6.C7.C8.B9.D10.B11.A12.C13.D14.A15.C16.B17.D18.A19.B

 

20.(4分)①引出小镇建设对上海的追赶;(1分)②与儿时小镇生活的恬淡宜人形成对比(1分);③为下文写到村人简单快乐的生活做铺垫(2分)。

21.(6分)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②选择乡村典型的生活场景进行描写;③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儿时小镇生活的留恋和怀念。

(每点2分,结合文本适当加以分析,答出3点即可,)

22.(4分)①简单的生活方式(2分);②淡泊的生活态度(2分)。

(意对即可)

23.(6分)①对儿时小镇生活的怀念和留恋;②对小镇现状的不满和失望;③对小镇中还有村人能简单快乐生活的认同和赞美;④对小镇未来能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期盼和希望。

(每点2分,结合文本适当加以分析,答出3点即可)

24.B25.A

26.A27.C28.A

30

(1)臣生当陨首

(2)柳丝长玉骢难系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6)疏林不做美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羡林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

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

“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

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

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

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