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624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高安市职教中心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

1、行业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将成为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与管理之中。

但是我国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技术操作管理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职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社会背景

高安是全国汽运大市,汽运产业是高安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1个物流管理总集团、3个汽车运输集团,10多家物流公司、汽运子公司达318家,运力已辐射至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各地,甚至进行短距离的国际运输。

拥有遍布全国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点500多家(市内158家,驻外400多家信息网点遍布全国主要物流节点城市),一个以“高安汽运城”为平台,集物流运输、信息配载、汽车维修、车辆交易及车辆辅助服务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汽运综合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依据《江西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是:

依照“国道主干线、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交通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建成贯穿东南西北中的客货运输大通道和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网络体系。

为实现高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物流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我校必须发挥行业优势及多年开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师资、实验实训等条件,努力培养优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缓解高安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

3、人才需求背景

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

据预测,我国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到2010年为50万左右,其中中职高专层次的物流作业管理人才需求约占60%,本科及以上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约占25%,物流规划与决策人才需求约占15%,人才需求结构如图4-13所示。

从全国来看,物流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每年约递增8000至10000人。

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却远远滞后于物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

全国有44所学校设有交通运输专业、5所学校设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6所学校设有集装箱工程专业,与我国现有物流企业40多万家相比,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高层次物流人才已成为众相争夺的焦点。

图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分析图

二、现有基础与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高安市职教中心创办于1984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开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历年来,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为宗旨,及时、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和使用状况,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建立了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并培养了一批深受物流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2008年,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学者和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生产实际。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组成见表1。

表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组成

机构组成

姓名

职务(职称)

单位

主任

王华林

校长,高级教师

高安市职教中心

副主任

邹文彬

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高安瑞锦物流集团

委员

幸小龙

副书记、高级教师

高安市职教中心

王晓生

副校长、高级教师

高安市职教中心

唐志坚

副校长、高级教师

高安市职教中心

黄更生

副校长、高级教师

高安市职教中心

江良回

工会主席、高级教师

高安市职教中心

聂国军

总经理

江西新振兴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3、具有与企业共建专业的优势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本专业已与江西省高安瑞锦物流集团、江西新振兴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建立了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本专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多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肯定。

4、较早实施“校内实训与校外兼职”并进的实训教学模式

为提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效果,学校较早实施“校内实训与校外兼职”并进的实训教学模式。

学校投资构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物流企业整体运作训练,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实训期间,与校外实训基地签约,做兼职业务员(企业较好安排,报酬按业绩提成),从事物流营销活动。

5、具有“双师”结构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6人。

双师”型教师达到83%。

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任教2名。

形成了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6、毕业生综合素质强,就业率高

学校以物流行业的岗位设置、人才规格要求为指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较早构建了“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7、社会服务能力强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实训中心等优势资源,面向物流从业人员,采用短期培训方式,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已面向社会培训从业人员达300余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建设与新时期中职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1)校企合作的力度及深度有待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2)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备数量尚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训需要。

3)双师”型教师及兼职教师数量有待增加,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4)教学模式改革力度还不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和改革步伐有待加快。

5)产教结合模式尚不成熟,全方位服务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尚未建成。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以“工作驱动”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致力打造江西物流专业中职教育品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在区域和行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具体建设目标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具有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驱动”教学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重构课程体系。

依据现代典型物流企业运营业务内容,以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及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行动的逻辑过程编排学习内容。

3)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到2014年,专业教师数达到22名,其中专任教师达到11人,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3人,“双师型”教师达到84%以上。

4)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推行“校企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学情景化、生产化,真正实现产学合一、校企一体。

同时遵循“实用+先进、权威+示范、综合+拓展”的原则,建设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实训基地。

拥有集专门化、现代化、多功能,集运作、信息管理、管理决策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

建设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物流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

5)突出示范性,加强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为区域和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能型企业中层业务管理和基层业务操作技术人才;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龙头进行重点建设,带动其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五、建设内容

1、明确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以运输为主干,集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保险、报关、电子数据处理为一体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要求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电子商务知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平台提供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面向大中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从事一线物流运作管理。

具体业务岗位有:

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海关报关、国际货运代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详见下表2。

表2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

服务面向

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海关报关、国际货运代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

就业去向

大中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公司、国际货运代理公司

就业岗位

初次就业岗位:

仓储管理员、运输调度员、国际货运代理员等

目标岗位:

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

岗位证书

职业资格证:

物流师中级从业资格证等

专业群

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连锁经营管理、商务英语、涉外旅游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

1)建设思路

依托与省内大型物流企业的良好合作优势,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下的“工作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分析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依据标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学生在企业实训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工学结合更加有效。

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建设内容

依托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工作驱动”的教学模式,如图二所示。

改革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

遵循物流管理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采用“工作驱动”的教学模式。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分析、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培训质量校企共同考核机制建立、专业培训方案企业反馈修订机制,学生就业指导跟踪机制建立等方面。

3)建设措施

⑴成立教务处主任、教研室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外聘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建设的全面管理、协调与规划工作,完成专业建设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教材、教学评价标准、教学管理、质量保证等各项工作的规划与指导。

⑵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常规化的可操作运行机制。

保障培养目标制订合理,培养方案能有效实施。

⑶成立由物流行业专家、教学一线骨干人员在内的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专业课模式改革、辅修专业课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做好产学研模式的改革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实施与研究。

4、“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型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或项目组成教学模块,构建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集素质养成、技术基础知识学习、专业能力训练,融证书课程、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构建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课件、仿真实训软件、教材、教学素材库等内容建设,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享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2)建设目标

针对高安及周边县市物流企业职业岗位特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嵌入物流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融入物流企业先进文化,与企业合作开发2部校本教材。

构建完善的企业全程参与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3)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流程

⑴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资料分析,按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其职业能力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分析如图三所示。

⑵开发和实施流程

专业建设项目组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详细分析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业务工作过程、工作内容,据此设置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控制与测评机制,为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流程如图四所示。

4、课程建设内容与措施

⑴重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流程,开发专业课程。

同时将企业认证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框架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依据典型物流企业业务流

图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分析图

图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能力结构示意图

图四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流程示意图

程,划分为五大工作岗位,针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设置相应课程与实训。

物流信息技术贯穿物流生产活动全过程,物流信息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岗位对信息技术应用要求不同,把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去。

如图五所示。

图五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

⑵课程建设基本内容

①精品课程与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过程中,聘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课程开发专家,进一步对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分析。

依据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及相应课程体系重构内容,将体现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主干课程《物流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四门课程作为专业精品课程来建设。

②课程教学内容与改革

依据分析出来的工作项目用于指导构建课程结构,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用于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在工作分析时,同时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便确立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

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实训)课程,形成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

建立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

通过系统的工作任务分析,获得物流企业一线的工作任务情况,完成工作任务分析表。

在教学改革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参照职业标准,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分为方法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社会能力模块。

明确专业(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知识、技能和态度)、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学时数等内容。

③课程教学实训室建设

结合课程内容,建立模拟仿真和真实环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校内基础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现场实践实习逐层次提高的实践教学环境。

由基础到综合,由实验到现场,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④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4%,实验实训教师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聘请现场专家、课程专家参加课程建设,制订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选取有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较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建立课程负责人选拔机制,选拔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教研科研能力强,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有一定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

⑤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

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考核标准。

将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重视实践能力考核。

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培养与考核。

考核组织工作由学校和校外实训训基地企业共周担任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考核,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5)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工作驱动”专业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学生首先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充分的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⑴完善“工作驱动”的专业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如图六所示。

图六 “工作驱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示意图

⑵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内容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⑶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学习全过程,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理论及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⑷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重点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计划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将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在线测试、实践演练的专业教学资源全面上网,使学校能够进行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和网络培训,为学生、教师、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解决外聘企业专家授课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得外聘教授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理论实训一体、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利用模拟仿真、真实环境的实训条件,将实训过程与真实项目任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7)建设措施

积极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考虑专业的延伸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行业企业对物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措施如下:

⑴成立课程建设小组,负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在业务上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指导,在管理工程系的统筹下具体实施教学计划、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⑵组织物流管理领域的现场专家、教育理论专家、教学改革专家、骨干教师成立课程体系开发专家团队,全程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

⑶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物流管理领域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通过对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的调研,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以明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⑷改革教学模式。

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境场所为教室;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院内“双师”型教师为教学骨干;学生学习考核和评价方式由企业、学校共同完成,实行等级制考核。

⑸改革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依据物流管理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要求进行,以物流业务流程为主线,以物流业务处理为中心,以岗位技能项目整合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引领相关课程的建设。

使课程与企业业务、岗位技能“零对接”;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现实训课程的实操化,以保障教学满足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

⑹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定期邀请校内外行业专家和学者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评审,使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应物流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⑺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课程教学、环境熏陶、情景体验、生活养成等手段,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共同开展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

培养内容包括:

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⑻开发职业技能训练项目。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4、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思路

以“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从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建设着手,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持。

2)建设内容

⑴加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对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立足岗位培养。

学校在资金、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倾斜,确保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2名以上专业带头人,6名以上骨干教师。

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在三年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轮流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师培训,专业培训合格率达100%。

⑶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选聘在货物运输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生产技术管理专家担任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或兼职教师,保证本专业常年有2名以上的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参与教学工作。

⑷建立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结对指导制度和兼职教师上岗培训制度,通过结对指导既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兼职教师的上岗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⑸积极改革探索兼职教师管理模式,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在兼职教师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与两个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共建一支专业教师和岗位培训师队伍,使专业教师在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同时可兼任企业的培训师,而企业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来校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⑹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优先安排他们参加拓宽知识面的国内外进修、培训、考察等活动,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表7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经费预算

建设内容

年度经费预算(万元)

合计

2012

2013

2014

专业带头人

3

3

3

9

骨干教师

1

1

1

3

“双师”型教师

0.6

0.7

0.6

1.9

社会实践与业务进修

1.2

1.2

1.2

3.6

兼职教师

9

8

9.5

26.5

合计

14.8

13.9

15.3

44

4)建设措施

⑴制订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双师”型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的工作机制。

⑵加强组织领导。

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训高技能师资规划,指导和协调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⑶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

基金主要用于教师的业务、实践进修培训,教师引进和新教师的培养,以及开展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等。

落实资金保障,师资建设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师资评聘与奖惩机制。

⑷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评估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⑸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支持,制定引进教师的特殊政策,给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