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4532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1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诺贝尔经济学家.docx

诺贝尔经济学家

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介绍

1969年获奖者简·丁伯根和拉格纳·弗里希

拉格纳·弗里希(1895-1973)

1895年3月3日出身于挪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奥斯陆。

1919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经济系。

先后在法、德、英、意等国的大学研究经济学和数学。

1926年回挪威,在奥斯陆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游学欧美各国,在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31年回挪威,在奥斯陆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弗里希是将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

他最初提出了经济计量学的定义,并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首创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最早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两大类,将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为当代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把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贡献。

由于其在经济计量学及其运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1969年,他和丁伯根一道获得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希的主要著作有:

《测量边际用的新方法》)(1932)、《动态经济学的扩散问题和冲击问题》(1933)、《运用完全回归系统的统计合流分析》(1934)、《生产理论》(1965)、《定量、动态经济学》(1974)、《经济计划研究论文集》(1976)等。

 

简·丁伯根(1903-1994)

1903年4月12日出生于荷兰海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2年考入荷兰莱顿大学,攻读物理学。

192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但丁伯根此时的志趣已经转到经济学方面。

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投身仕途,在荷兰中央政府工作,1945年担任荷兰中央计划局局长。

1955年,辞去中央计划局局长职务,在荷兰经济学院任发展计划学科教授,就发展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同时还担任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顾问。

1966-1974年,还担任了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主席。

丁伯根一生致力于使数理经济学同统计分析结合在一起,为创建经济计量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是公认的经济计量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经济计量模式建造者之父”。

由于其在经济计量学方面的重大贡献,1969年,他和弗里希一起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丁伯根的主要著作有:

《经济周期理论的统计检验》(1939)、《经济政策论》(1952)、《经济政策的集中和分散》(1954)、《经济政策:

原理和设计》(1956)、《经济计量学》(1959)、《国际经济一体化》(1965)、《发展计划》(1968)、《收入分配》(1975)等。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安·萨默尔森

保罗·安·萨缪尔森(1915-)

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

15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35年毕业并考上哈佛大学研究生。

193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40年起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同年,美国经济学会吸收其为会员,并授予其克拉克奖章。

1941-1943年,任美国全国支援计划局顾问,1945年任战时生产局顾问,1951年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5-1968年任美国国际经济学会会长。

曾被多所知名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

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第一个获此奖的美国人。

1971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爱因斯坦奖。

  萨缪尔森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提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被称为经济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他“对提高经济科学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的贡献,超过任何其他当代经济学家。

他事实上重写了经济分析技术方面的基本统一性”。

(――197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萨缪尔森的主要著作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和索洛合著,1958、;《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4卷)(1966、1972、1977)等。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列茨

西蒙·库兹列茨(1909-1985)

 

西蒙·库兹列茨,俄籍美国人,1904年4月出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市。

曾在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0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1923年获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1924年获硕士学位,从师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1925年发表了长篇博士论文,从此正式登上学术论坛。

先后执教过宾夕法尼亚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等。

曾任美国统计学会会长(1949)、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54)。

曾在政府部门任职,还曾被派往中国、印度,在有关部门任顾问。

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了其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

库兹列茨长期致力于各国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是经验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建立了现代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结构,为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库兹列茨周期”理论;在经济增长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经济学界有广泛影响。

由于库兹列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成果,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库兹列茨的主要著作有:

《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1925)、《生产和价格的长期波动》(1930)、《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1933)、《商品流量与资本的形成》(1938)、《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1869年以来的国民总收入》(1946)、《经济的变化》(1954)、《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1959)、《美国经济中的资本》(1961)、《各国的经济增长》(1971)、《人口、资本和增长》(1973)、《增长、人口和收入分配》(1979)等。

1972年诺奖获奖者肯尼斯·阿罗和约翰·希克斯

肯尼斯·阿罗(1921-)

肯尼斯·阿罗1921年8月出生于美国纽约。

1940年获学士学位,1942年获硕士学位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由于二次大战爆发而中断。

1962年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后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

他还担任过经济计量协会会长(1956)、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7-1974)、管理科学研究会长(1963)。

1949-1968年,在斯坦福利大学任教授。

1968年后在哈佛大学任教授。

阿罗从事的专业是经济学和运筹学,他研究的经济理论是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资源配置的静态和动态理论、不稳定性经济学等,特别着重研究个人决策、信息和组织。

他利用数学分析工具,研究了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对经济学说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在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方面的成就,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一同被授予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诺贝尔经济学奖外,阿罗还获得了其他众多奖项和荣誉。

1957年获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1967和1972年分别获得芝加哥大学、纽约高学院的荣誉法学博士,1971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社会和经济学荣誉博士,197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阿罗的重要著作有: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与史卡夫合著,1958)、《公共投资、报酬率与最优财政政策》(与喀西合著,1970)、《组织的极限》(1974)、《肯尼斯·阿罗论文集》(六卷本)(1983-1985)等。

约翰·希克斯(1904-1989)

约翰·希克斯1904年4月出生于英格兰。

17岁进入牛津大学克利夫顿学院和巴里奥学院学习数学,1923年通过数学学位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1925年获硕士学位。

1926-1935在伦敦经济学院任助教,后任讲师,其间于1932年获博士学位。

1935-1938年在剑桥大学做研究,后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1946年起任牛津大学教授、高级研究员。

1943-1945担任曼彻斯特统计学会主席;1961-1962,出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

1964年因其学术贡献被授予勋爵称号。

希克斯的研究领域很广,尤其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方面有“首创性”贡献,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领域也有重大建树。

1972年因其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上的贡献,和美国经济学家阿罗一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希克斯的主要著作有:

《价值和资本》(1939)、《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1914)、《经济周期》(1950)、《需求理论的修正》(1956)、《动态经济学方法》(1985)等。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

华西里·列昂惕夫(1906-)

华西里·列昂惕夫1906年出生于彼得堡。

1925年在彼得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28年取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0年移居美国,正式从事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获得过很多荣誉,如1953年,比萨大学授予他查理-包姆勋章;1967年,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称号;1968年,法国全国退伍军人协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他还曾是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名誉会员。

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

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列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这种方法在经济领域产生和重大作用,而备受西方经济学界的推崇,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昂惕夫的主要著作有:

《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1941)、《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合著,1953)、《投入-产出经济学论文集》(1966)、《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与推理)》(1976)、《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事实和政策)》(1977)、《世界经济和未来》(合著,1977)等。

1974年获奖者纲纳·缪尔达尔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纲纳·缪尔达尔(1898-1987)

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人物。

1898年12月出生于瑞典卡尔卡利亚省,1923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192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任斯德哥尔摩大学讲师。

1933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经济学和财政学客座教授。

1933-1938年兼任瑞典政府经济顾问和瑞典银行理事。

1934年和1942年两度当选为议员。

1945-1947年任瑞典商业部部长。

1947-1957年任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1961年回斯德哥尔摩大学任国院经济学教授,筹建国际经济研究所,任所长。

1962起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董事长。

由于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进行的精辟分析,1974年他和哈耶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缪尔达尔的主要著作有:

《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1930)、《货币均衡论》(1931)、《1630-1930年间的瑞典生产费用》(1933)、《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1934)、《人口问题的危机》(合著,1934)、《人口:

一个民主问题》(1940)、《美国的困境:

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国际经济》(1956)、《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1957)、《超越福利国家》(1960)、《亚洲的戏剧:

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研究》(1968);《世界贫困的挑战》(1970);《反潮流:

经济学评论集》(1973)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1992)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1899年5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1年和1923年在维也纳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和政治学博士学位。

1927年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受聘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

1931年,移居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

1943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受聘前往美国,任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2年受聘德国弗莱堡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终身教授。

1974年,与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一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获奖理由是他们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著作,以及他们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进行的精辟分析。

哈耶克是是一位多产的经济学家。

到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为止,共发表专著15部,小册子10本,文章130多篇以及10部由他主编并写序的文集。

主要有:

《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1929)、《物价与生产》(1931)、《资本纯理论》(1944)、《通向奴役之路》(1944)、《自由宪章》(1960)、《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研究》(1967)、《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货币的非国家化:

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1976)等。

 

1975年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和加林·库普曼斯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1912-1986)

康托罗维奇1912年1月出生于俄国彼得堡。

1926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系,1930年大学毕业。

1934年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

23岁时,未经论文答辩即获得博士学位。

1938年首次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

1949年,因在数学研究工作中的成就获斯大林奖金。

1965年,因其在经济分析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成绩而获列宁奖金。

1975年,63岁的他与美国经济学家库普曼斯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前苏联经济学家。

康托罗维奇在经济学领域的最大成就在于他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经济学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其主要著作有:

《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数学方法》(1939)、《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计算》(1959)、《最优计划的数学问题》(与人合著,1972)等。

加林·库普曼斯(1910-1985)

加林·库普曼斯1910年8月出生于荷兰。

1933年毕业于乌德勒支大学数理系,次年获硕士学位。

1936年获莱顿大学数理统计学博士学位。

1938-1940年担任日内瓦国际联盟财政管理秘书。

1940年移居美国。

1944年任芝加哥大学副教授,1948年升任教授。

195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此后又受聘于哈佛大学。

1966年获比利时天主卢万大学经济学名誉博士;1975年获美国西南大学数理名誉博士;1976年获费城大学名誉博士。

他还是美国科学院、国际统计学会、美国管理研究会、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

库普曼斯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表面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创立和将线性规划应用于经济分析两个方面。

由于他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的贡献,1975年他与康托罗维奇同时获得该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库普曼斯的主要著作有:

《动态经济模型的统计推断》(1950)、《生产和调度的活动分析》(主编,1951)、《关于经济科学现状的三篇论文》(1957)等。

 

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创始者。

1912年7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

1928年进入鹿特吉斯大学,主修数学,193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

1933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一年后回芝加哥大学任舒尔茨的助手。

1935年到全国资源委员会参与消费者预算的研究工作。

1937年进入国民经济研究局协助库兹列茨研究专门职业收入,合写了《独立职业活动的收入》(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也是他的博士论文)。

1940-1941在威斯康星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3-1945,作为数理统计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统计研究小组的工作。

1945年应邀到明尼苏达大学任客座教授。

1946年应邀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直至1977年退休。

退

休后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他曾于1967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0-1972年任国际自由主义者联盟的蒙特·帕林学会会长,是美国经济学会、计量经济学会、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等著名学术团体的成员,获得过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弗里德曼的声誉主要来自三方面的成就:

一是对货币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货币数量论的研究;二是在消费函数上的永久收入理论;三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

为了表彰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货币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6年10月14日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主要著作有:

《实证经济学论文集》(1953)、《消费函数理论》(1957)、《货币数量论》(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美国货币史:

1867-1960》(与人合著,1963)、《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1970)等等。

1977年诺奖得主贝蒂尔·俄林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贝蒂尔·俄林(1899-1979)

贝蒂尔·俄林,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1899年4月出生于瑞典。

先后在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和深造。

1925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经济教授。

1930年应聘到斯德哥尔摩商学院任经济学教授。

俄林不仅是经济学家,而且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1938年当选为议员。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长。

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

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

1977年与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的主要著作有:

《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925)、《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1931)、《国际经济重建》(1936)、《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稳定就业问题》(1949)、《对外贸易政策》(1955)等等。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1907-)

1907年6月出生于英格兰。

1926年考入牛津大学的莫尔文和奥尔里学院,攻读古典文学。

毕业后于1930年到剑桥大学攻读哲学和经济学,获硕士学位。

此后又取得巴塞尔和哈尔荣誉博士学位。

1931-1937年,在牛津大学的哈特福德郡学院任教。

20世纪40年代初离开学校走向实际经济部门,曾担任英国内阁经济小组委员会的主任。

1947年回到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47-1957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授。

1957-1969,任教于剑桥大学。

1970年退休,任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

米德被视为西方国际经济宏观理论和国际政策领域的开拓者。

1977年,与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选委员会认为他们“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米德的主要著作有:

《国民收入与支出》(合著,1944)、《国际经济政策理论:

支付平衡》(1951)、《贸易与福利》(1955)、《国际贸易几何学》(1952)、《关税同盟理论》(1955)、《通货膨胀的控制》(1958)、《经济增长的古典理论》(1965)、《静止经济》(1965)、《增长经济》(1968)、《管制经济》(1971)、《混合经济》(1975)、《政治经济学原理》(4卷,1965-1976)等。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赫伯特·A·西蒙

赫伯特·A·西蒙(1916-)

赫伯特·A·西蒙,现代管理经济学大师,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91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1933-1936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

1939-1942年担任加利福里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主任,从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

1949年应邀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先是任行政学与心理学教授,后来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是该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的创办人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科学两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指导并帮助该研究生院成为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西蒙还曾担任多个政府部门和协会的顾问,一生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

作为经济学家,西蒙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

1978年,由于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的主要著作有:

《管理行为》(1945)、《人类模型》(1957)、《组织》(1958)、《管理决策的新科学》(1960)、《发明的模型》(1977)、《思想模型》(1979)。

1979年获奖者:

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W·舒尔茨

西奥多·W·舒尔茨(1902-)

西奥多·W·舒尔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农业经济学大师。

1902出生地美国南科他州。

1928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舒尔茨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为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研究农业经济中,他提出并倡导人力资本理论。

由于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他和刘易斯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诺贝尔奖外,舒尔茨获得的其他奖励和荣誉还有:

1972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该会最高荣誉勋章――沃克奖章;从1952-1972年退休为止,一直膺选为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哈琴逊特殊贡献教授;退休后仍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

舒尔茨的主要著作有:

《关税对大麦、燕麦、玉米的影响》(1933)、《改变农业》(1943)、《农业生产和福利》(1949)、《人力资本的投资》(1981)、《改造传统农业》(1964)、《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1965)、《经济增长与农业》(1968)。

阿瑟·刘易斯(1915-1991)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

1945年1月出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1937年在伦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1948年。

1948年前往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

1951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6年退休。

由于刘易斯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1979年和舒尔茨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的主要著作有:

《经济计划原理》(1949)、《经济成长理论》(1955)、《经济成长面面观》(1969)、《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1978)等。

 

1980年获奖者:

劳伦斯·R·克莱因

劳伦斯·R·克莱因(1920-)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

192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州的奥马哈城。

194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学士学位。

1944年获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密西根大学经济学讲师,牛津大学统计中心资深研究员,牛津大学统计中心计量经济学高等讲师,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

1959年获克拉克奖章。

1968年后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富兰克林教授。

曾任经济计量学会、美国经济协会和东部经济协会会长。

198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主要理论贡献是: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对现实经济中实际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算,建立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并用其分析经济波动的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

克莱因著作颇丰,主要有:

《宏观经济学与合理行为理论》(1946)、《凯恩斯革命》(1950)、《美国经济波动》(1950)、《计量经济学教科书》(1974)、《美国计量经济模型:

1929-1951》(与戈德伯格合著,1955)、《经济计量学导论》(1962)、《经济预测理论论述》(1971)、《宏观经济体系模拟技术的状况》(1977)、《经济计量预测和经济模型导论》(1981)等。

1981年获奖者:

詹姆士·托宾

詹姆士·托宾(1918-2002)

1918年3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

193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40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1942年入伍,在战时生产局等政府机关任职。

1946年重返哈佛大学,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7获锡拉丘兹大学法学博士。

1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