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980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docx

第20讲农业地域类型

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明确世界上主要发达农业区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类型、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如2012新课标全国卷T1~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生用书P1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农作物

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

区位因素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平原地形,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④种植历史悠久

①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②气候温和,降水丰富;③地广人稀;④交通运输便利;⑤工业发达,农业科技先进;⑥市场广阔

生产特点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①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水平高

问题或解决措施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谷物生产中小麦区有两个,其中北部的为春小麦,南部的为冬小麦。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中小麦为冬小麦。

 

[自我检测]

1.读世界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布:

主要分布在A南亚、B东南亚、C东亚等热带季风和气候区。

(2)作物以种植为主,种植历史悠久。

(3)图示区域发展农业的最有利气候条件是,最不利的气候条件是多灾害。

(4)图示区域农作物商品率低,其主要原因有①;②。

答案:

(1)亚热带季风

(2)水稻

(3)雨热同期 水旱

(4)地少人多 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

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2)说明①②③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3)上述地区发展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之相比较明显的劣势是什么?

答案:

(1)玉米 春小麦 冬小麦

(2)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3)有利条件: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雨热同期);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发达;⑤科技先进;⑥市场广阔。

劣势:

科技落后。

考向一 季风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向二 商品谷物农业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沃的黑土)

水源

灌溉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社会经

济因素

交通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

市场广阔,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2.比较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的异同

(1)相同点: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不同点

①纬度不同: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于美国中部平原。

②气候类型不同: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所在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③经营方式不同:

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美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一体化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

考向三 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分析

1.把握农业发展的思路

(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

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

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

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一般热量越丰富的地区,复种指数越高。

(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

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2.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2)人为原因:

城镇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3.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产生原因: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量大。

(2)解决措施:

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

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

解析:

第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近年来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应是下降的;改进农田水利设施,能保证粮食生产,但不会使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粮食流通体系与粮食产量没有直接关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会提高粮食单产,可以实现粮食总产量的“连续”增长。

第2题,选项中四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耕地被挤占的最多,地位下降最显著。

答案:

1.B 2.A

(2018·邯郸调研)滴灌是现代农田灌溉及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目前,滴灌技术在我国推广很难。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滴灌技术应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区采用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输水管道坡度B.营造田园景观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D.减轻病虫害

4.滴灌技术最适用的农作物是(  )

A.葡萄B.玉米

C.小麦D.高粱

5.目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的限制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

A.水资源不足B.农业科技落后

C.信息交流不便D.经济成本较高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第4题,读图可知,滴灌需要铺设各类管道和滴头、流调器等部件,农业投入成本明显较高,故此技术最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葡萄等。

第5题,滴灌技术的经济成本较高,故经济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很难推广该技术。

答案:

3.C 4.A 5.D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生用书P134]

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生产对象

牧牛或牧羊

奶牛

分布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区位因素

潘帕斯草原

①气候温和,天然草场面积广大;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西欧

①饲料充足(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②市场广阔

生产特点

①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问题或发展措施 

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②培育良种;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动物疫病的防治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

(1)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澳大利亚、南非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美国西部的温带草原气候区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大牧场的大规模商品化经营提供可能性。

 

2.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2)不合理利用: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自我检测]

读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B中亚、C美国西部、E、G(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共性的区域地理条件:

①气候:

气候区或热带草原气候区,拥有草类茂盛的天然牧场。

②用地:

,土地租金低,可经营。

③交通:

运输便捷。

(2)A(区域)、D五大湖沿岸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共性的区域地理条件:

①城市和人口密集,及其制品需求量大。

②用地紧张,适宜经营。

答案:

(1)南非 阿根廷 大牧场放牧业 温带大陆性 地广人稀 大规模 海陆

(2)西欧 乳畜业 牛奶 集约化

考向一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的比较

2.西欧和北美五大湖地区乳畜业区位因素的异同

(1)相同点:

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2)不同点:

西欧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北美五大湖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冷湿,土壤贫瘠,不适宜谷物种植。

3.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对我国畜牧业的借鉴意义

针对我国畜牧业的粗放经营方式,可以借鉴阿根廷的经验。

例如,划区轮牧,种植饲料作物;保护草原,防止草场退化;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畜种,加强对牲畜病害的研究;开辟水源,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

考向二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人类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农业文明。

2.不利影响: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下表: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毁林开荒、垦山种粮

水土流失

不合理灌溉

土壤沼泽化、土壤盐渍化

过度放牧、滥垦滥挖

草场退化、沙化,载畜量下降

过度采伐森林

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保护功能减弱,河流下游涝灾频发

滥捕滥杀、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危害人类健康

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

污染土壤与水体,危害人类健康

境外物种的引进

病源、生态灾难等

考向三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

如下表所示: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农业

结构

生产

对象

生产目的

(商品率)

生产

规模

农业地

域类型

以种植业为主

水稻

自给(商

品率低)

小农经营

季风水

田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

牛、羊

面向市场

(商品率高)

大牧场

大牧场

放牧业

以畜牧业为主

奶牛

面向市场

(商品率高)

规模较

小,生产

设施齐全

乳畜业

以种植业为主

小麦、

玉米

面向市场

(商品率高)

规模大、

机械化

水平高

商品谷

物农业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谷物、

牲畜

面向市场

(商品率高)

规模较

大、机械

化水平高

混合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单一热

带经济

作物

面向国

际市场

(商品率高)

大规模的

密集型农

场,生产设

施齐全

热带

种植

园农业

(2018·成都模拟)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下图为阿富汗游牧业迁移路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阿富汗的气候特征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炎热干燥

C.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2.据图中信息,下列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

A.降水多少决定了游牧的迁移

B.游牧迁移的时间是春、秋季

C.甲为冬季牧场,乙为夏季牧场

D.游牧迁移路线一般沿山脊行进

解析:

第1题,阿富汗位于西亚的伊朗高原,结合题干“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可得出阿富汗受海洋影响很小,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第2题,图中游牧迁移路线主要沿山谷行进;牧场甲位于河流上游方向,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牧场乙位于河流下游方向,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结合山地气候特征可得出甲为夏季牧

场,乙为冬季牧场;游牧迁移的时间主要在春、秋季。

一般而言,游牧迁移不仅要考虑降水还要考虑气温等因素。

答案:

1.C 2.B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新西兰的奶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这一特征是由牧草的生长季节所决定的,新西兰的奶牛每年有60~70天的干奶期,称为“奶牛假期”。

下图为有机牧草季节性生长曲线与产奶量的关系图。

据此回答3~4题。

3.“奶牛假期”期间(  )

A.塔里木河以降水补给为主

B.我国东部城区地面沉降较快

C.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D.新西兰牧羊业正值剪羊毛的最佳时期

4.影响新西兰奶牛产奶量和草场生长状况的共同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市场D.土壤

解析:

第3题,“奶牛假期”出现在6、7月,为北半球夏季,塔里木河流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此时气温高、融水多形成夏汛;此时我国东部正值雨季,下渗强,地下水位高,地面沉降速度较慢;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控制;6、7月为南半球冬季,新西兰气温较低,不宜剪羊毛。

第4题,根据图示曲线变化特征,产奶量与草场牧草生长状况呈正相关,5-8月气温较低,产奶量和产草量均较低,成为“奶牛假期”;新西兰绝大部分区域气候湿润且降水比较均匀,与草场的生长变化特征不一致,所以影响因素不是降水量;草场生长状况与市场因素关系不大;土壤一般不会出现季节性变化。

答案:

3.C 4.A

核心素养提升

常考图表(十六) 农业地域类型图的判读

[学生用书P136]

农业地域类型图多以区域图、农业生产结构图、农业生产流程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区域内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判读方法—————————————————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读区域特征,辨农业地域类型

根据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判断农业地域类型。

A位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大牧场放牧业;B位于中央大平原,为商品谷物农业;C位于城市密集的五大湖区,为乳畜业

读农业结构、土地利用,辨农业地域类型

从土地利用类型上看有种植业及饲料作物和牧草,应为混合农业;从农业结构上看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都较大,应为混合农业

读农业生产特点,辨农业地域类型

由农业结构、商品率高低、生产规模、生产对象等农业生产特点判断农业地域类型。

图中①为季风水田农业,②为混合农业,③为乳畜业或大牧场放牧业

■典题示例—————————————————

(2015·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D.品种丰富

[审答流程]

[标准答案] 

(1)D 

(2)C

■学以致用—————————————————

读美国本土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农作物区中,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分别是哪一个?

说出其对应的主要农作物。

(2)简述美国东北部乳畜带的形成原因。

(3)简述图中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原因。

解析:

(1)图中①②③农作物区中,③的纬度最低,热量条件最好,是冬小麦区,①的纬度最高,热量条件最差,只能种植春小麦;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比小麦高,②的水源较丰富,适合玉米的生长。

(2)可从气候、水源、市场等方面分析。

(3)图中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位于美国西部的高原山地地区,气候比较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地广人稀,草原面积广阔,土地租金低,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

(1)热量条件较好的是③,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②的水分条件较好,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2)纬度高,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水源充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靠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城市、人口众多,接近消费市场;居民饮食结构中乳肉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3)气候干旱(降水少),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地广人稀,草原面积广阔;土地租金低。

[学生用书P327(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2018·德州模拟)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业资料图。

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三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混合农业     B.②为商品谷物农业

C.③为季风水田农业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2.有关三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市场适应性强,有利于恢复地力

B.②生产规模小,单产高

C.③专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低

D.①③生产规模大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

①地种植业比重约50%、畜牧业比重约50%,商品率高,应该是混合农业;②地种植业比重约85%、畜牧业比重约15%,商品率低,应该是季风水田农业;③地种植业比重约10%、畜牧业比重约90%,商品率高,应该是大牧场放牧业。

第2题,①地混合农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或者养殖的类型和规模,市场适应性强,种植与放牧轮作,利于恢复地力;①、③两地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②地为季风水田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答案:

1.A 2.C

(2018·新乡调研)按照种植面积小于或等于30%的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三位组合的标准,我国的种植结构类型数为182种,如单一水稻型、水稻—玉米型、水稻—小麦—大豆型等。

如图示意我国1980-2011年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变化(类型丰富度指数=类型数/182)。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2000年前后我国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B.气候

C.政策D.劳动力

4.在下列地区中,改革开放后城郊农业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变化最明显的是(  )

A.湖北B.江西

C.四川D.江苏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2000年前我国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较小,2000年以后我国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显著提升。

而经济、气候、劳动力都不能使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实际上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调整是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4题,城郊农业种植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城市市场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快的地区,对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的要求越高,其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也越高。

比较四个选项,江苏最符合题意。

答案:

3.C 4.D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

%),回答5~7题。

评价类别

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程度

热量满足率

22

22

16

水分满足率

79

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

84

84

84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

76

29

42

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

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

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

64.2

24.1

34.7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

76.4

28.7

41.4

5.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B.热量

C.降水D.土壤

6.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B.农作物B

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

7.该地区可能是(  )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

解析:

第5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三种作物的满足程度中,热量满足率最低,说明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为热量。

第6题,农作物A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说明该地区最适合种植该种农作物。

第7题,该地区水分满足率较高而热量满足率较低,说明其位于我国纬度较高的湿润地区。

答案:

5.B 6.A 7.C

(2018·皖南八校联考)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下图示意我国冬小麦在不同地区最迟播种与收获时间,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M、N两地种植冬小麦的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日照时间长,气温年较差大

B.M地河谷地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小麦养分积累

C.N地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D.N地海拔低,热量较充足

9.导致M、N两地冬小麦生长周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B.地形

C.土壤肥力D.降水

解析:

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M地位于青藏高原,降水少,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养分积累;N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热量充足,但阴雨天气较多。

第9题,M地位于青藏高原,N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差异大,这是两地冬小麦生长周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8.D 9.B

(2018·江门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农业最可能是(  )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

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

11.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

解析:

第10题,分析该农业生产模式,有复合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第11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候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A项错误;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B项正确;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物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C项错误;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

10.A 11.B

二、综合题

12.(2018·保定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莲藕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栽培历史悠久,主产区在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但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如图),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将适宜种植莲藕的稻田纷纷种上双季莲藕,春藕春种夏秋收,秋藕秋种冬收,具有早熟、高产、皮白等特点,被称为“玉藕”。

目前该县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产藕区之一,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出口到国外市场,万亩生态莲藕自然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莲藕好种,但是采挖难度大,往往用锄头和铁锹等工具人工挖藕。

(1)在藕生长出第一片叶时,藕农将稻草一行一行施入田里,然后用脚踩入土中,藕农用稻草还田的目的有哪些?

(2)在莲藕产业链中成本最高的是挖藕环节,试分析挖藕成本高的原因。

(3)分析柳江县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产藕区的区位优势。

(4)柳江县以岩溶和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平原面积有限。

请你为该县继续壮大莲藕产业提出合理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