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954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调剂学选段.docx

现代调剂学选段

近二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医药科学的发展极为迅速,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类的健康状况,提高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些医药科学领域内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十分引人注目,如医院药学、临床药学、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等。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学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给这些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这其中,调剂学(DispensingPharmacy)就是一门涵盖领域甚广,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药学分支学科。

调剂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任务是研究和指导药品的正确合理使用,其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药学服务。

即:

通过审核、调配处方及发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经济的药品;按照医生用药意图记说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及相关知识;回答患者咨询,开展患者教育,为患者提供相关药学服务;科学地管理药品;社会药房的调剂工作还要负担配售卫生用具、医疗器械等任务。

调剂学由于研究领域广泛,并与管理学和很多药学相关分支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调剂学和调剂工作的文献往往分布在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学、临床药学和药物经济学等专业领域中。

一般系指依据医师的处方或医嘱,调配药品(fillaprescription),或制成外观适宜、方便投药,能发挥预期疗效的剂型发给患者,并进行用药交代,回答患者咨询的服务过程。

研究此种技术和服务的学问称为调剂学。

而广义的调剂学涉及联系上述技术和服务的诸多学科,如药剂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学、医学伦理学、信息技术以及药事管理、服务管理等,是涉及药学诸学科和相关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1.1调剂学的现状

调剂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起源和发展精力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实际上,调剂学是伴随着药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了药学就有了调剂学。

只不过在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调剂学从近现代才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1.1.调剂学的起源和发展

据《战国策》记在,远在夏禹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了酿酒技术。

商代的伊尹将烹调技术运用到中药调剂,用中药材加水煎煮配制了汤液。

汤液的创新,标志着方剂的诞生,成为我国最早的中药制剂。

到了周代,宫廷医生已有明确的分工,,据《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为众医之长,医师之下设有“府”职,掌司药物。

这是中国医药史上有关专职药物调剂的最早记载。

我国食疗最早的方剂书《五十二病方》载方300余首,包括丸、散、汤等剂型,标志重要调剂实践已具雏形。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更是全面总结了重要调剂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秦统一六国后,朝廷设置药丞、主方、主药等职位,管理皇帝的药品和配方,自此医事管理和药事管理开始有了较明确的区分。

至后汉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总结药物作用基本规律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书中收录365种药物。

具体介绍了药物的采收、配伍及加工调制方法,药物质量和真伪的鉴识,以及用法、服法等调剂知识。

稍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丰富的调剂内容,强调药物调剂必学遵循一定法度,不可违背药性,对后世有极大影响。

而同代名医华佗既行医又售药,他首创了著明的麻醉用药“麻沸散”,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有生动记述。

晋代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收载方剂数十种,在配方、调制方法上又有新的发展。

到了唐代,经济和社会空前繁荣,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

公元657年,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等22人编修《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3年后完成。

《新修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介绍和规范了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和禁忌,补充了古书未收载的药品,修订了内容有错的记载,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学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0多年。

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大量处方调剂知识如用药、服药、藏药等记录其中,并具体介绍了许多调剂工具,很有现实意义

宋代的医药学有较大的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

这一时期的一样著述较多,如《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净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出现了我国乃至世界第一家官办的商业性药房——“太医局卖药所”,从事药材的储备、调制和销售,不但有中药饮片,还有丸、散、膏、丹等成药剂型。

此后“太医局卖药所”改称“惠民药局”,并不断发展起来,一些私家药铺也遍及各地。

公元1107-1110年间,陈师文、裴宗元编成《和局药方》一书,成为和济局的制剂规范,后几经修补,至1151年经许洪校订后定名为《太平惠民和济局方》,颁行全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药局方之一。

元代仍沿用“惠民药局”,同时十分重视药品管理,一再命令禁止销售剧毒药品,如乌头、附子、巴豆、砒霜、大戟、芫花、藜芦、甘遂和堕胎药等,成为中药调剂至今仍需重视的原则。

明代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明始祖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源,泊于药师可乎?

”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

由于政府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李时珍、刘方泰等注明的药学家。

《本草纲目》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穷尽毕生精力,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籍,历时27年完成的一步巨著,对后来药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分为52卷16部62类,全书约200余万字。

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方式,“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为《本草纲目》。

书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调配等方法内容,对药物的分类综合了16世纪前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知识,在集历代本草大成的基础上又有发展。

采取了“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匪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纲目》在医药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故该书从1596年一出版就收到医药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开始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有名的文献。

清朝末年,我国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私人开办的药店已很兴盛,出现了北京的“同仁堂”、“万锦堂”等注明药店,医药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同时西医药开始进入中国。

1832年,英商在广州开设怡和洋行,经营进口西药。

1843年又在上海开设怡和洋行,成为上海成立最早的兼营西药进口业务的商行。

其后开设的英商兆丰洋行、法商永兴洋行、美商晋隆洋行、德商禅臣洋行等,均属西药行(drugstore,主要指经营出售西药的批发商行)。

19世纪40年代,外商开始在我国的一些通商口岸设立西药房。

如1841年英国医生屈臣(A.S.Watson)在香港开设屈臣氏药房,1850年该药房在广州设立分店。

其后,相继开业的如上海英商老德记药房(1853)、德商科发药房(1866)、法商良济药房(1887)等,1882年旅美归侨罗开泰在广州创立泰安大药房,为国人最早开设的西药房。

1888年顾松泉集资开设中西大药房于上海,为上海开设的第一家华商药房。

此后,上海、广州、天津等地陆续有华商西药房开始。

这些外商和华商西药房,除经营进口西药外,还都自制一些家用小成药,有的并设有专门的制药车间。

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和医生来我国,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开设诊所、医院,出售西药,以西医药理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开始进入中国。

这些医院初期大多以传教和教会医院的形式开办,如1835年11月,美国传教士伯驾(Dr.Parker)在广州开班了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即后来的博济医院,现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这些医院按人体功能和疾病分科设置,同时开设有西药房,备有从各国进口的化学药品。

西药房也能简单i陶胚一些化学药品的临时知己,如酊剂、醑剂、软膏、合剂、溶液剂等,从此开始了国内西药调剂的工作模式。

我国传统的调剂学是研究方剂的调配、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

内容包括:

处方的组成、药物的调剂、配伍、相互作用、剂型、剂量、主治及功效等的研究,传统调剂学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从古代开始,医生和药师的职业基本上是不区分的,个体中医坐堂诊病,接着便调剂药品,配发处方。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进入20世纪,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医院的发展,大量西药制剂将进入临床,西医药学的引入使传统调剂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药师的职业逐渐独立出来,医药开始分业。

新中国成立后,整顿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执业领域的划分更加明确。

调剂学由简单的方剂调配、制备逐渐转向关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技术,研究给药方法、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等。

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末,调剂学虽然转向了以研究药物使用为目标的方向,但基本还是以药物为中心,医院药房的工作也基本停留在调剂药品、配发处方的保障供应型范围内。

1.1.2调剂学的现状

2002年,卫生部颁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计11章45条,全面而科学地规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推动医院药学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单设一章,专述调剂管理,特别提出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门诊药房要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住院药房要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单剂量配发药品,并提倡建立全肠道外营养和肿瘤化疗药物等静脉液体配制中心,实行集中调配和供应。

这些理念和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医院药学和调剂工作的发展。

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重新修订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删除“暂定”二字),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机构药学工作特别是调剂工作的管理。

2004年9月,卫生部颁布实施了《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加强处方开具、调剂、使用、保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在这之后,根据国内医疗卫生领域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卫生部及时修订了《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7年5月施行。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医师和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职责和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了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执业行为,同时首次制定了“罚则”,对医疗机构和医师、药师的违规行为提出了处罚规定。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还针对临床用药品种混乱的问题制定了“一品两规”等具体政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规范临床用药,纠正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严峻现实,卫生部于2004年10月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测网”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减少细菌耐药,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各地医疗机构在上述国家制度、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调剂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由于起点较低,又受到传统重医轻药思想和调剂服务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医院药学和医院调剂工作的发展仍很不平衡,其基本工作模式和发展状态可以分为以下3个层次或类型:

(1)单纯提供服务型:

许多基层医院的药房,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还是仅限于药品的采购供应和药房的简单调剂。

由于思维的惰性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医生、患者乃至药师本身对药师的专业地位认识不够,要是大多忙于领药、调配、发药等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体现药学技术人员知识的价值。

同时由于药学教育体制的原因,要是普遍缺乏临床医学只是和药物治疗学只是,而对医生和患者时知识和技能有限,自信心不足,很少开展面对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

(2)知识与技术服务型:

我国许多地(市)和某些县级医院的药学部门,人员编制和高素质药学人员相对较多,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条件。

除了传统的药房调剂工作以外,设有临床药学室,配备了一定的仪器设备和专(兼)职临床药师,能够按规定进行处方分析和抗菌药物使用检测,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出版药讯。

有条件的还能够进行治疗药物检测(TDM),参与治疗药物监护工作。

这些药学部门拓展了传统调剂工作的范围,并与临床药学工作结合,越来越多地通过知识与技术为临床和患者服务,药师的价值逐渐得到体现。

(3)知识与技术服务和科研教学型:

少数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中心城市大型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规模较大,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较为齐全,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临床药师和专(兼)职科研人员,承担了一定的科研教学任务。

这些单位虽然仍需占用相当人力做药品调剂工作,但其工作的内容与实质已明显开始转型。

调剂工作改为大窗口或柜台式零距离服务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人文服务,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处方审核和检测,注重合理用药。

门诊用药咨询、出院带药指导、参与临床查房和病例会诊等已成为日常调剂和临床药学工作的部分。

由于这些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承担了一定的科研教学任务,以项目带发展、以教学带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科建设,体现了药学部门的整体优势,在整个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调剂学和调剂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医疗机构和社会药房已开始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一些现代化调剂设备开始装备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如住院药房的自动摆药系统和门诊药房的整盒发药系统,这些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调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解放了药师“手和脚”,同时促进药师更多地用“心和脑”去为患者服务。

同时,现代信息识别技术(如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和物流技术也改变着医院药品供应系统。

还有一些医疗药学部门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药学服务。

同时,涉及调剂学和调剂服务的研究也日渐繁荣。

近十年来,国内药学及相关学术期刊共发表500余篇涉及调剂学和调剂工作的论文。

1.2调剂学与其他药学现骨干学科的关系

1.2.1调剂学与药剂学

虽然药物制剂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直至1847年德国药师莫尔(Mohr)出版了第一本药剂学专著《药剂工艺学》之后,药剂学(pharmaceutics)才成为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现代药剂学是以化学、物理化学、数学、才料科学、机械科学、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等为基础,研究药学剂型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为了研制一定时间内用最小的药物剂量提供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和最为适宜的给药系统,为满足疾病治疗的需要提供质量优良的药物制剂。

而调剂学的研究范畴是要是如何调配和处置药品,故研究药品的剂型及其制造方法的科学——药剂学就成为与调剂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

药剂学是调剂学的基础。

在工业革命之前,药剂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那是的药物制剂大多是在医生的诊所、药店或者个体作坊中制备并调配完成的,故药剂、调剂几乎不加区分。

即使是在药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调剂学和药剂学相互交叉、融合,难以划分。

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一些基础科学以及电子、生命、材料和信息等科学领域中的发现和创造,推动药剂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药剂学的发展进程中,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相关学科的介入使药剂学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如:

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和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

与此同时,医院药学和临床药学的兴起也使调剂学从一般的制备与调配药品向研究药品的科学使用方向发展,与药剂学渐行渐远,形成了一门以药剂学为基础的对立的药学分支学科。

1.2.2调剂学与医院药学

医院药学(hospitalpharmacy)是以患者和临床医师为服务对象,设计医院药品供应、调剂、制剂、药品检验、药事管理及临床药学等内容。

它的工作和研究领域包括药事管理、药品调剂、医院制剂、临床药学、药品检验与质量控制、药物信息、药学科研与教学以及药学人才的培养等。

医院药学涵盖了所有医疗机构内进行的药学想干活动,是在医院特定环境下的药学科学工作。

当代医院药学的迅速崛起对于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避免药源性疾病和事故,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医院药学工作时医疗概念股准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约有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调剂部门用于临床医疗的。

因此药品调剂成为医院药学最为基础的工作,调剂队伍的素质、专业水平、道德风貌以及医院调剂部门的工作质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正如前述,调剂学是研究正确的调配药品和指导药品合理使用的科学,其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药学服务,因此,调剂学自然成为医院药学的组成部分,调剂学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医院药学最为关注的领域。

1.2.3调剂学与临床药学

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是以临床医学和药学为基础,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应用科学。

医学和药学的紧密结合和强烈的临床实践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间,美国的新药研发出现了爆炸性的成果,上市新药数不胜数。

这么多种药物新宿在临床上应用后,由于择药不当、使用不妥,很多病人花费了大笔医药费用,疗效却不佳,也有很多病人用药后出现致残、致死的药物不良反应。

逐渐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期望,希望有一批人才既掌握丰富的药学知识,又有一些临床医学基础,能协助医师正确选择药物品种、制定给药方案、监控药物疗效,以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UCSF首先建立了临床药学这门学科。

由于临床药师们工作成绩出色,得到大家认可,临床药学从此逐渐发展起来。

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临床药学工作进过40余年的发展,从药学教育到临床药学服务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收到临床医生、护士和患者的欢迎,临床药学工作和临床药师执业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随后出现PharmaceuticalCare(药学服务)在原有基础上扩展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药学服务,旨在推进合理用药,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国家卫生资源的消耗。

我国提出临床药学的概念已经有30余年历史。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药学界著名专家和前辈积极倡导临床药学,但由于缺乏高等教育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缺乏人才和正确的临床药学导向,我国临床药学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各地的发展情况也很不平衡。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问题前所未有地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临床药学教育逐渐步入正轨,临床药师体制开始建立,医院药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临床药学工作模式,我国的临床药学开始进入一个健康、快速的发展时代。

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剂科最重要的业务工作之一,调剂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任务是研究正确的调配药品,指导药品的合理使用以及有效地管理药品,所以调剂学是临床药学的基础。

临床药学的工作和研究内容应紧密结合调剂业务的开展,促进调剂工作不断进步。

1.2.4调剂学与社会药学

社会药学(socialpharmacy)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研究药物使用过程的药学分支学科。

我们知道,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在于人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其自然属性,而作为商品,药品投放社会后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又表现出其社会属性。

药品的社会属性与法律、道德、经济、文化、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密切相关。

药品只有既具备合格的自然属性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属性才是真正合格的药品,患者才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点得到它,用正确的方法、合适的剂量加以利用,才能达到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样,药物由于非正常的使用或误用、滥用等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抗药性、依赖性等后果,不仅影响个人健康和幸福,也影响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为了防止和减少这些不良后果,必须有国家的立法、行政管理、监督和惩罚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必须有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关心和爱护。

社会药学通过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为社会宣传教育和国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是综合应用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以及基础与临床医药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知识以保障、改善患者药物治疗的科学。

现代药学科学主要分为两个领域:

一是以药物为导向,以研究和生产药学为目标的药学,主要以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为基础。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发明和生产为疾病预防、治疗和检查诊断所需要的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如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学等。

二是以患者和社会为导向,以研究药物的适当提供和合理使用为目标的药学。

这些学科除了以药学、临床医学为基础外,众多社会科学,如法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也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

它的任务是研究药物的使用,监督和组织协调药物。

患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划分中,调节学与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和社会药学显然都属于以患者和社会为导向的药学。

综上所述,调剂学与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和社会药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其研究的范畴内,不但涉及药学和临床医学,也涉及服务、管理和流程。

与医院药学的发展历程一样,传统调剂学以物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处方和药品,其工作和研究的内容较少涉及人。

随着医院药学特别是临床药学的发展,调剂学已越来越多地引入人文和管理的理念,是医院调剂工作,不断有所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其地位和重要性正被重新认识和定位。

而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调剂学插上了翅膀,药师逐渐从简单的手工调剂工作解放出来,调剂工作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药师的智力活动中。

现代调剂学已发展成一门以患者为中心,以处方(或医嘱)为导向,以药学诸学科和相关人文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1.3调剂学在药学学科中的作用和地位

据统计截止2005年,我国有48万药师(其中执业药师12万),医院药师占80%。

在这将近五十万药师中约有80%从事调剂工作。

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医师处方和医嘱,严格按照调配操作规程,仔细审查处方,及时、准确地调配和分发药品。

几十年来,调剂学和调剂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无论是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调剂工作基本上还是拘泥于这样一种工作思路和模式,将自己局限在小窗口和玻璃窗后,完成简单的处方调配任务。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水平,关注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经济和社会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在医药生产和流通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用药安全,甚至出现了用药导致患者死亡的事件。

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前所未有地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缓慢前行,尚未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的、合理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这与国民对医疗卫生保障需求的不断提高形成极大的反差。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医疗卫生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医疗卫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调剂工作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WHO(1997)指出,从推动合理用药的政治模式来看,药品不仅是防治疾病的物质和具有内在价值的可上市成果,也是实现政府愿望的工具。

合理用药问题已从单纯的技术问题演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内涵的问题。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问题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这给调剂学和调剂工作带来了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机遇。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一直非常关注用药安全和药师的作用,分别于1988和1993年两次召开”药师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研究药师的责任和各国不合理应用卫生资源的现状,提出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的理念。

认为药师已不再只是药品的供应和调剂者,无论在医院药房或社会药房,药师都是医疗卫生保健队伍中的一员。

根据这一种理念,1992年国际药学联合会(FIP)起草了《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ood Pharmacy Practice, GPP), 并于第二年FIP东京世界药学大会上得到确认。

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相继制定了GPP,临床药学服务已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药师的服务理念和技能也不断提升。

FIP对中国的GPP一直给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