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445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校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根据当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五大工程的框架下又设立了十五个建设计划,每个建设计划由若干具体的建设工程组成。

由于这五大工程是在2008年提出的,为方便起见,市教委有关文件就把这一重大计划简称为“085”工程。

但是,在“十一五”后期,随着上海社会经济建设的进程和形势的变化,市教委对“085”工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2010年初,市教委把上述五大工程修改为:

综合建设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以及国际交流推动工程。

为配合“085”工程建设,2010年3月上海市教委又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体系和政府行政部门的六大工作重点(称为六个环节):

①学校制订发展定位规划(尊重学校基础,体现政府意志);

②学校进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③政府项目支持与引导(“085”工程,坚持“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

④学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评估(即自主评估);

⑤政府对学校进行水平评估和绩效评估;

⑥政府实行与水平/绩效考核挂钩的财政拨款制度。

其中第1、2和4环节以高校为主体,第3、5和6环节以政府为主体,并且把这六个环节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校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调整(第1、2环节);

第二部分是政府项目支持和引导(第3环节);

第三部分是评估考核与拨款机制建设(第4、5、6环节)。

为了有效实施“085”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管理规范、绩效考核”的作用,有关部门决定以“扶需、扶特、扶强”为抓手,实施“市领导牵头,委办局联动,教委落实,学校配合”的工作机制。

在财政支持方面,计划在2009~2012年由市级财政核拨专项经费130.9亿元(扣除“985”、“211”等对接国家建设计划后合计为81.6亿元),用于“085”工程建设。

另外,2010年发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本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要求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政府也将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重点支持各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从而形成“校校有调整,校校有支持,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的新局面。

到2020年,重点建设20个学科,努力冲击国际一流水平;

重点建设200个学科,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学科;

重点建设100个学位点、60个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300个本科专业;

重点建设10个实验教学中心及若干个示范实习基地。

二、研究判别标准和比较视域的意义如前所述,“085”工程建设的关键点是政府根据“扶需、扶特、扶强”原则(简称“三扶”)对上海市高校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进行财政支持,而高校也必须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和规划、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

但是,如何甄别“需、特、强”学科专业或如何确立“需、特、强”学科专业标准的问题,至今困扰着上海市教育领导部门和高校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也成为上海高校许多学者和评估专家最常诘难的话题。

另外,这些“需、特、强”学科专业的比较视域,是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地方层面或学校层面?

也成为研讨的焦点。

从上海市教委有关“085”工程的文件来看,政府对发展本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远而明确的,也在积极探索和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并且早已计划给予高校重大的财政支持,这些方面都十分值得赞赏,也让本市各高校颇感振奋和欣慰。

但是,政府在具体运作“085”工程时,还可以考虑得更加周详一些,也应该对某些关键性的问题先行加以研究和解决,如此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政府的目标。

比如,在有关“扶需、扶特、扶强”的学科专业项目申报方面,政府只是明确提出了要以“三扶”原则支持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但是,政府既没有提出相应的“需、特、强”学科专业判别标准,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比较视域,这可能就会给各高校在申报具体的建设项目时造成很大困惑,同时也可能造成相当大的混乱。

例如,从“085”工程四所先行先试高校(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项目申报书来看,由于缺乏明确的判别标准和比较视域,各校对“需、特、强”学科专业的看法和理解都很不一致,有的高校甚至纳入了几乎所有学科专业,把它们归入或“需”或“特”或“强”的学科专业领域,希冀得到全面的“扶持”;

而有的高校则仅从学校层面考虑“需、特、强”学科专业问题,如把本校需要加强和进一步发展的学科专业都列入“需”学科专业范围。

或者在进行项目申报时,要么把本校中相对较强的学科专业作为“强”学科专业,要么把本校中有些特色的学科专业作为“特”学科专业,这种较为片面和不大正确的思路,不大符合“085”工程建设的初衷。

因此,解决“需、特、强”学科专业的判别标准及其比较视域问题,就显得意义重大。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可能是上海市政府实施“085”工程的首要、必要前提。

应该说,如果解决不好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就很可能影响“085”工程的建设成效,最终甚至可能影响上海高等教育冲击国际一流这一重大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

先就“比较视域”而言,笔者认为,本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核“需、特、强”学科专业扶持项目时,应该对本市高校按类型区别对待。

对于一般性的本科高校和部分专科学校来说,必须坚持上海地方这一层面,而不必考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

对于“211”高校而言,也首先应该考虑上海地方这一层面,仅少数学科专业可考虑国家层面,但不必考虑国际层面和学校层面;

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特别是其中的“985”高校)来说,其比较视域主要应该放在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然后再考虑上海地方层面,且更不应该考虑学校层面。

以下笔者试对“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做些探讨,期许抛砖引玉。

我们认为,这些判别标准,也基本适用于判别“需、特、强”专业,只是前者较侧重于学术研究,而后者更注重于人才培养。

三、“需、特、强”学科的判别标准探讨1.“需”学科笔者认为,“需”学科应满足如下两个特点之一:

一是社会对该学科培养的人才具有比较强烈而长期的需求,二是该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被学术界、社会和政府等普遍看好。

但就现时的学术理论研究而言,尚难以取得有效突破,或者某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还难以得到完满解决。

从严格意义上讲,“需求强烈”的学科才是“需”学科。

但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高校现行所有学科都应该属于“需”学科之列,或者说,凡是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都是”需”学科,只不过,社会对不同学科的需求程度有高低之别或强弱之分而已。

因此,如同专业的冷热有别一样,学科的社会需求也有冷热之分。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演变过程总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学科的冷与热只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因此,应注重的“需”学科,应该是现阶段或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强烈需求”的学科,但对目前需求较冷的学科也不应完全忽视。

对待各种学科,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用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

从国家层面上讲,“需求强烈”的学科至少应具备如下特点之一:

整个社会对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需求长期比较旺盛;

整个社会对本学科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

发展前景广阔、但其理论和应用领域亟待突破或创新的学科;

会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学科或与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

事关国家科技竞争力水平的学科。

从地方层面上讲,“需求强烈”的学科至少也应具备如下特点之一:

本地区对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需求长期比较旺盛;

本学科培养的人才在本地区供不应求;

本地区高校在本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和学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但其学科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会影响本地区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某些学科;

本地区新兴产业部门或行业部门对某学科的人才有特殊要求。

在学校层面上,“需求强烈”学科的特点可能应该具备如下特点之一:

可能影响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学科,如某些辅助学科或支撑性学科;

学校在综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空缺学科,如理工类学校所缺乏的某些人文社会类学科、综合性大学所缺乏的某些理工类学科;

社会人才需求强烈、而本校培养力量比较薄弱的学科;

因理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进一步发展的某些基础学科、传统学科、甚至主干学科;

亟待培育和扶持的某些新建学科或交叉学科,等等。

2.“特”学科学科的“特”,显然是指其特色。

一般而言,“我有你无”称之为“特”。

因此,判断是否为“特”学科的关键点就是“我有你无”,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学科设置上的我有你无,二是在某些关键性的学科建设内涵上的我有你无。

就是说,只要满足以上两个含义之一的学科就是“特”学科。

在上海高校“085”工程建设中进行重点扶持的“特”学科,可能主要是指前者,即学科设置上“我有你无”的学科。

但是,笔者认为,强调学科建设内涵上的“我有你无”可能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的学科建设内涵上应该突出独特性,如独特的学科建设思想、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法、独特的学术研究方向、独特的学术研究环境,等等。

众所周知,从1993年开始,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各高校在学科设置上的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几乎所有高校都把建设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作为其发展目标,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转变,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而原属综合性的大学却向着更加综合的巨型大学转变。

事实上,我国现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科性大学。

如,农林类和理工类大学也增设了人文社科类学科,甚至设置起了医学类学科,而传统上以文科为主的大学却增设了大量工科类和医科类学科等。

因此,从学科设置上强调“我有你无”的特色办学已越来越不现实。

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科建设内涵上的“我有你无”,即强调特色内涵。

但是,只关注“我有你无”的“特”学科建设还是相当不够的。

因为,一些学校可能会在“学科名称”上动足脑筋,如冠之以“新兴交叉”学科之名等,或者在学科建设内涵上玩出一些新花样,如名义上聘请一些院士、著名学者或社会名流充当门面,以壮大其学术研究力量。

其实,这些人可能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进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要考虑学科的“特色”表征,可能更应该强调“你有我优”的“强”学科建设观念。

3.“强”学科“强”学科的唯一判断标志应该是“你有我优”。

当然,这主要是指某些学科建设内涵上的比较优势。

就是说,“强”学科是指在某些关键性的学科内涵上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如,高水平成果较多、研究资金比较雄厚、学术研究力量比较强大、学术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学术理念比较先进、办学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比较优越、所培养的人才规模较大和质量较高、学科的社会声誉较好,等等。

应该注意的是,学科的强弱之分只能是相对的,而且它也只能是在某一领域或视域内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如在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地方层面或学校层面。

“强”学科并不一定要求在所有学科建设内涵上都拥有比较优势,但它必须在一些关键性的学科建设内涵上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如学术成果水平高、影响大;

学术队伍素质高、优秀成果多;

学术研究条件优越、研究经费充足;

所培养的人才素质高、社会声誉好,等等。

另外,一些学科可能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属于“强”学科,但在更大区域内比较来看,却可能是“弱”学科。

如,一所地方院校的某一学科在学校内属于“强”学科,但在省市范围内,它的比较优势却相当不明显,甚至可能是“弱”学科。

同理,一所部属院校的某一学科在其所在省市内是“强”学科,但在全国范围内,它却可能是“弱”学科。

因此,判断学科强弱时,要特别注意比较视域和一些关键性的学科内涵,二者缺一不可。

在比较视域确定后,对一些关键性的学科内涵设置比较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就成为评估学科强弱的关键点。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学校在向政府申报“需、特、强”学科的扶持项目时,可以考虑学科群的概念,即把相关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项目申报,这有利于学科群的整体发展,这是因为单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其它相关学科的支持或支撑。

同时,也应注意的是,“需、特、强”学科不一定是孤立的,有些学科可能既是“特”或“强”但也是“需”,或者既是“强”,也是“特”。

因此,学校可以考虑以“特需”结合或“特强”结合或“需强”结合等进行项目申报,这就是有意把具有多重特点的学科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或突破口,以实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另外,各校应该特别关注本校中“特”学科的扶持和发展问题,即把学校中具有特色的学科加以重点规划和支持,这可能是实现“校校有特色”的关键所在。

另外,政府在评审“需、特、强”学科的扶持项目时,应该按照高校类型分别加以对待,并且应该特别扶持那些具有多重特点的学科,尤其要重点扶持那些既是“特”又是“需”的学科,其中的“特”和“需”并不仅仅考虑上海地方这一层面,有时也应该考虑国家甚至国际层面,即政府应该站在国家甚至国际的高度去审视上海高校的未来发展问题,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上海高等教育的重大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明扬.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校内涵建设与发展——在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讲话[z].2010-2-26.[2]杨兆芳,陆根书.国外高校学科建设问题概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7,v(6).[3]尚长春等.高校学科建设内涵三要素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