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867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8年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表录

图录

 

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多个环节正经历产能出清及整合。

部分龙头企业凭借优质技术竞争实力,逐步扩大产业版图,逐步从本环节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如动力电池环节开始向上游锂矿或者钴矿资源进行渗透,或者向下游主机环节进行参股。

这一方面能够保障长期供应链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逐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及终端销售的竞争力。

正极材料环节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明显,尤其是三元材料的不同体系的价格上涨幅度及盈利能力已出现分化,三元材料将从2016年主流的532材料进阶到622/811体系。

高能量密度要求及成本控制需求同步驱动高镍材料的快速产业化,有望在2018年中开始形成领跑态势。

我国正极材料占全球份额逐年提高,具备高镍材料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望凭借技术优势,再度提升动力材料领域的市占率,龙头发力高镍有利于率先胜出,再度引领产业格局的优化。

电解液方面,2016年扩产产能释放导致买方市场渐趋明显,新型锂盐发展备受瞩目。

电解液价格、毛利率、市值增长率都有大幅削减,未来行业存在兼并整合趋势。

LiFSI性能优异引起关注,添加剂配方引领未来核心竞争力;技术已突破外企垄断,国产化带动价格下降,未来,电解液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添加剂配方。

一、动力电池材料

(一)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电池能量密度性能的关键材料。

随着钴、锂材料的价格连续上涨,近两年对于高镍正极材料及富锂正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加速,目前动力锂电池领域的正极材料体系正在从523向622材料体系过渡,当前811材料体系也在动力方面实现初步应用。

动力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为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和锰酸锂。

其中,磷酸铁锂资源易得,循环及安全性优异,市场占比于2015年达到峰值69%。

但其导电性不足、比容量较低的局限使其无法达到2020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的目标;随着三元技术的普及,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2016年有所回落,达到60%,2017年则继续下降到54%。

三元材料指的是NCM622、NCM811、NCA等材料,其能量密度高,制造工艺条件较苛刻,安全性能略不稳定,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掌握较为先进的技术,但随着国内技术的提升,高能量密度的优势使其成为电动乘用车市场的主力选择,2017年市场占比升至46%。

锰酸锂成本较低,安全性好,在高倍率快充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高温循环寿命较短,目前占据了小部分商用车市场。

1.全球正极材料格局

全球正极材料产值稳步提升,中国竞争力及份额持续提高。

2017年中国正极材料产量达到32.3万吨,同比上年增长49.54%。

正极材料产值达到413亿元,同比增长了98.56%,增速为2016年的两倍左右,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

爆发增速远超过去十年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复合增速27%。

锂电池正极材料呈现中、日、韩企业垄断格局。

日韩的锂电正极材料产业起步早,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优于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产业,占据锂电正极材料市场高端领域。

但随着我国龙头正极材料厂商的研发、生产逐渐成熟,我国正极材料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国内产业情况

国内正极材料企业各有所长,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初现雏形。

正极材料种类较多,性能和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正极厂商各自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发力。

2017年国内磷酸铁锂生产量为6万吨,磷酸铁锂领域贝特瑞超越比亚迪成为市占率第一的企业。

锰酸锂领域,青岛乾运以2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三元材料领域,长远锂科以12%的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当升科技、杉杉股份紧随其后。

正极材料企业受上游锂钴等资源公司、下游电池公司挤压,毛利率在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四项中最低,其生产相对更透明。

近两年受益于上游原材料的涨价,毛利率呈现上涨态势,NCM532及NCM622毛利为15%~20%。

当前正极材料的格局尚未稳定,正极企业的竞争集中在技术要求高、运营资金需求量大的区域,主流的正极企业一方面需要抢占新材料的研发投产时间窗口,另一方面产品进步需要更多资金改造生产线,受电池厂要求,均在对应进行产能扩张。

若产能跟不上,则可能存在边缘化风险。

表12017年国内不同类型正极材料企业产量前四名

正极材料

前四名企业

正极材料

前四名企业

锰酸锂

青岛乾运

三元材料

长远锂科

湖南杉杉

当升科技

湖南瑞翔

湖南杉杉

河北强能

厦门钨业

磷酸铁锂

比亚迪

 

 

安达科技

 

 

贝特瑞

 

 

北大先行

 

 

资料来源:

EVTank

图12011~2016年正极材料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龙头正极企业因其产能大、议价能力强、库存原料多、技术壁垒高,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小型企业及前驱体生产企业难以突围,面临着停产兼并收购的风险,行业整合趋势逐渐明朗。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龙头地位优势,国内主要动力电池生产厂家纷纷加速研发,筹建项目,扩大产能。

当升科技:

突破关键技术难题,622产品完成升级换代,811完成量产工艺开发,循环寿命达2000次,2018年上半年实现量产;NCA进入中试阶段。

NCM622/811产能各4000吨,后续仍有1.8万吨的扩产规划。

湖南杉杉:

湖南杉杉一般每年都有1万吨左右的正极扩建。

预计2018年NCA、NCM811将进入量产阶段。

其他的例如北大先行、贝特瑞等也都有一些扩产计划。

根据目前主要企业三元产能、近期计划及远期布局,对其未来产能进行初步预测。

图22017年龙头正极材料厂商产能占比

资料来源:

中国电池网

(1)原料价格上涨,资源紧缺,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明显

表22016-2018年中国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产能预测

单位:

GWh

简称

宁德时代

比亚迪

深圳比克

波士顿

广西卓能

孚能科技

天津力神

远东福斯特

亿纬锂能

国轩高科

其他

2016年产能(GWh)

1.59

0.7

2.5

5.5

3.5

2

1.6

3

1

2

16.87

2017年产能(GWh)

8.5

5.5

8

5.5

6

8

4

3

3.5

2

44.09

2018年产能(GWh)

13.5

14

7

5.5

6

5

9

6

7

7

50.3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017年受制于供给紧缺,钴金属价格持续高涨,下游电池厂商已承受明显成本压力,正极环节的成本传导能力承压,钴酸锂成本传导能力最强,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在增大。

NCM333、523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钴金属及钴盐的价格上涨导致其在正极材料中的成本占比大幅提升,掌握资源的矿企盈利能力提升,凭借体量规模优势,开始进军下游产业链,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前驱体和正极材料。

如华友钴业、格林美等公司均有前驱体产能,并在正极材料加工环节实现了产业布局。

传统的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公司的体量规模较小,不具备向上游扩张的资本实力,前驱体公司的产业链扩张难度更大,向下游做正极材料,会与原有客户产生直接竞争,不利于业务拓展。

未来独立的前驱体企业生存空间缩小,正极龙头企业杉杉股份在宁夏投建前驱体产能,国轩高科与比亚迪联合建设前驱体项目,都是在三元正极材料大发展背景下的补救手段,也是未来保证原材料供应安全、提升与上游客户议价能力的有效措施。

(2)正极材料毛利率出现分化,未来竞争、整合越来越取决于资本和技术实力的竞争

正极材料的生产相比负极环节更加透明,近年来由于钴价上涨,三元材料与传统的磷酸铁锂材料的毛利率已经出现分化。

磷酸铁锂、磷酸铁前驱体等材料因技术逐渐成熟,竞争扩大,毛利率面临下滑态势。

三元材料的技术壁垒高,部分材料向下游传导成本的能力较强。

毛利率排序依次是NCM333<523<622<811;虽然NCM333和523竞争激烈,但三元材料的毛利率普遍在15%以上,NCM622、811等前沿材料毛利率仍呈现上升态势,NCM811甚至达到毛利25%。

2017年正极材料的毛利率大幅攀升,得益于其原材料库存的收益,正极材料行业的定价模式为:

价格=原材料成本+加工费。

钴含量较高的333成本受上游影响最大,钴价上涨60%,其成本提高45%,高镍811的钴含量下降一半左右,影响逐步减小。

2017年正极材料企业有2个月左右的钴盐库存,价格上涨带来的毛利率的增厚,预计2018年钴盐维持在高位,如涨幅未超2017年,则毛利率有下降的可能。

3.技术发展趋势

(1)高镍三元材料性能凸显,逐步成为主流。

高镍三元材料是中长期重要技术路径。

三元正极材料是指正极材料为镍钴锰酸锂(Li[NixCoyMnz]O2-NCM)或镍钴铝酸锂(Li[Ni0.8Co0.15Al0.05]O2-NCA)材料,一般简称为NCM和NCA。

NCA是LiNiO2的CO和AI深度掺杂型,能量密度上与811相当,优于其他NCM,但合成工艺复杂,需要严格的温度、气氛和湿度控制。

松下量产NCA18650(供应特斯拉Models)能量密度可达230Wh/kg。

NCM根据Ni/CO含量比例可以分为333/532/622/811型号,Ni含量能提高能量密度。

Ni的存在使层间距减小,有助于提高比容量;而Ni含量过高将会与Li产生混排效应而降低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此外会导致材料pH值过高影响实际使用。

一般而言,提高NCM中镍的比例可以提高其比容量,523型NCM的比容量在165Ah/kg左右,而811型NCM的比容量可达到200Ah/kg以上。

CO有利于稳定层状结构并抑制阳离子混排,提高电子导电性和循环性能,并且一定比例的CO含量降低能导致晶胞参数改变,减小层间距。

图3动力电池材料体系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技术壁垒逐渐提高,中小企业、纯前驱体生产企业面临淘汰风险。

与磷酸铁锂、锰酸锂不同的是,目前,三元材料的生产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龙头正极材料厂家,技术壁垒较高。

技术领先优势创造盈利时间差。

对于国内公司而言,高镍622/811的技术突破需要6~12个月的时间,另外从小试到中试到量产保障工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对于龙头企业如当升科技、贝特瑞、宁波容百等而言,是用持续的高昂研发投入换来的技术领先条件下的盈利,因此其在生产NCM622、NCM811以及NCA等三元材料方面速度较快,是公司的长期核心竞争力。

未来有望在NCM三元领域挑战优美科、日亚化学、L&F公司。

但NCA材料离日本、韩国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前驱体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定制化,技术难度较大,一般为正极材料厂家提出定制要求,或与前驱体厂家协同开发。

然而随着正极材料技术难度的增加,专业的前驱体企业面临被下游整合兼并或被上游资源龙头企业替代的风险。

(二)负极材料

1.全球市场格局

(1)负极格局稳定,强者恒强,中国有望供应全球。

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集中度高,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总体表现为寡头垄断。

2017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总出货量超过18万吨,中日两国企业分别凭借丰富的资源和领先的技术优势,合计市占率达到76%左右。

其中国的贝特瑞在天然石墨市场占比超过50%,贝特瑞、长沙星城、上海杉杉三家公司占比79%。

日本负极材料供应商日立化成、日本碳素、日本JFE与三菱化学,常年领跑世界市场,其中前三者以人造石墨为主,三菱化学以天然石墨为主。

(2)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国产化率逐年高。

2017年中国负极材料产量14.6万吨,同比增长24%。

其中动力型石墨成为主要增长点。

以贝特瑞、江西紫宸、上海杉杉为代表的企业出口保持增加,尤其是江西紫宸,随着其产能的释放,对日韩企业的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年中国负极材料市场产值同比增长28.5%,达83亿元,增速高于同期产量增速,主要是因为针状焦价格上涨和石墨化加工费用价格上调,负极材料市场价格在2017年第三季度出现上调,全年均价同比提高。

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三家公司市场份额占整个负极材料市场的57%。

其中天然石墨市场贝特瑞占比超过50%,贝特瑞、长沙星城、上海杉杉三家公司占比79%;人造石墨市场,江西紫宸、上海杉杉、深圳斯诺三家占比54%。

二线厂商翔丰华、湖南星城、湖州创亚也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以及技术更新换代,具有规模及技术优势的负极龙头企业将更具竞争力,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表3主要负极材料厂家产品客户情况

企业

主要产品

客户

贝特瑞

天然石墨、硅碳复合材料、软碳、石墨烯等

三星、LG、松下、索尼、ATL、力神、比克电池、比亚迪、国轩高科

上海杉杉

人造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天然石墨、合金、硬碳

LG、索尼、ATL、力神电池、比克电池、比亚迪、哈光宇等

江西紫宸

人造石墨、硅碳等

ATL和CATL

深圳斯诺

常规型、倍率型、容量型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

远东福斯特、迪凯特等

湖南星城

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改性石墨材料

远东福斯特、比亚迪、星恒电源、CATL等

湖州创亚

改性人造石墨、改性天然石墨、复合类石墨、中间相炭微球等

比克电池、哈光宇、深圳邦凯等

江西正拓

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

深圳华粤宝、中山天茂、宁波维科、比克电池等

天津锦美

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

欧辉能源、天能、捷威动力

大连宏光

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复合石墨、中间相等

比亚迪、比克电池等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国内产业情况

(1)降成本+原材料涨价,龙头企业竞争力显现。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将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通过粉碎、改性、分级、高温石墨化制成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沥青和少量其他辅料。

其中焦类采购比例占到总采购的24%左右,是主要原材料之一。

2017年,由于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炼钢质量要求提高,市场逐步使用电弧炉替代中频炉,使得电弧炉生产用料石墨电极需求猛增,而前期市场低迷,国内石墨电极产能萎缩,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供需失衡推动石墨电极价格一路上涨,同时带动上游针状焦、石油焦、煅烧焦等原料跟涨。

天然石墨价格也相应上涨,从2017年初的3000~3500元/吨,上涨至4400~5000元/吨,涨幅较大。

图42017年石油焦价格涨幅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随着原材料涨价力度持续加强,负极材料开始结构性涨价。

低端负极材料涨价最为明显,从年初的1.8~2.2万元/吨到目前的2.6~3.2万元/吨;中端负极材料从4~5.5万元/吨涨至4.8~6.2万元/吨;高端负极材料基本没有涨价。

低端负极材料毛利较低,因此受原材料涨价影响较大。

受到上游涨价推动,负极厂商涨价幅度明显受限。

在上游价格波动且供应量紧缺的情况下,负极龙头企业的抗压能力相对更强,其稳定的上下游关系、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存货量的保障都有利于其稳定市场地位。

高中低端价格分布区间广、盈利能力较强。

负极的价格分布也非常宽。

以湖南星城为例,它共拥有5个人造石墨型号,其中最低端的只有1.88万元/吨,高端的接近6万元/吨,低高端产品的价格相差了三到四倍。

高端产品的盈利能力无疑远高于中低端产品。

以3家以人造石墨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上海杉杉、江西紫宸、凯金能源为例。

江西紫宸的吨盈利(每吨1.52万元)远高于另外2家(约每吨0.5万元),主要原因就是江西紫宸的产品定位高端,均价高达6.5万元/吨,而另外2家的产品均价只有3~5万元/吨,产品偏中低端。

得益于产品差异化和不透明的成本结构,虽然负极行业的竞争一直很激烈、产品价格逐年下滑,但盈利能力一直很稳定,主要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一直维持在30%左右。

(2)产业链整合控成本、涉足石墨化、行业产能扩大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控制成本,负极材料厂商相继涉足石墨化环节。

考虑到技术、资金、环保成本等问题,大多数负极厂商石墨化环节一般采取代工方式,其代工成本占到整个采购成本的60%左右。

主要构成如下。

①石墨化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大,且环保成本较高;②石墨化环节的耗电量非常大,需委外给电价较低的内陆省份的碳素厂。

近几年来,除原材料涨价外,负极厂商同时面临石墨化代工紧张的局面,主流负极厂商纷纷自行投产建设石墨化厂,或并购现有石墨化厂。

如上海杉杉扩建在郴州的石墨化基地,新增7000吨/年的产能,另外收购碳素公司;贝特瑞也在山西合资成立石墨化公司,目前年石墨化产能也达到了5000吨;此外湖南星城等企业也在积极筹建自己的石墨化基地。

2018年随着上海杉杉、贝特瑞、江西紫宸、深圳斯诺等企业新增石墨化产能达产和针状焦供应紧张的问题逐渐缓解,负极材料企业成本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表4负极材料涉及石墨化工厂

企业

石墨化厂

类型

凯金能源

元氏县槐阳碳素有限公司

外部

郴州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外部

江西紫宸

青岛青北碳素制品有限公司

外部

江西申田碳素有限公司

外部

山东八三碳素厂

外部

江西正拓

四川都江堰西马碳素有限公司

外部

江西申田碳素有限公司

外部

江西新卡奔科技有限公司

外部

湖南星城

贵州格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外部

四川石棉集能材料有限公司

外部

都江堰泰晶科技有限公司

外部

上海杉杉

元氏县槐阳碳素有限公司

自建

郴州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自建

贝特瑞

山西贝特瑞

自建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3.技术发展趋势

(1)人造石墨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是主流的负极品种。

负极可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碳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和硬碳软碳等,非碳材料包括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钛酸锂等。

硬碳软碳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硅基等合金类负极材料虽然已开始在特斯拉/松下动力电池上应用,但仍处于推广的初期,需求还比较有限。

中间相炭微球具备倍率性能优异的特点,但是制备工艺复杂、产率低、成本难以下降,发展也比较受限。

目前应用最广的负极材料仍然是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以及性能介于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之间,以天然石墨为基础和其他负极材料掺杂形成的复合石墨)。

图5负极材料分类

天然石墨是从天然石墨矿中提炼出来的,它的颗粒外表面反应活性不均匀,晶粒粒度较大,在充放电过程中表面晶体结构容易被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般采用碳包覆工艺对天然石墨进行改性处理。

其优势是比容量大、压实密度高、成本低,缺点是循环寿命短、倍率性能差。

人造石墨是焦炭类原料经过高温石墨化处理后转化成石墨的产品。

它的石墨晶粒小、石墨化程度低、结晶取向度小,在倍率性能、循环寿命以及体积膨胀、防止电极反弹方面都好于天然石墨,比容量和压实密度与天然石墨也已经很接近,差距只有2%~3%,主要的缺点是成本高。

表5负极材料性能比较

 

类型

比容量(mAh/g)

首次效率(%)

循环寿命(次)

安全性

快充特征

技术

倍率性能

碳材料

天然石墨

340~370

90

>1000

一般

一般

成熟

●●

人造石墨

310~360

93

>1000

一般

一般

成熟

●●●

中间相炭微球

300~340

94

>1000

一般

一般

成熟

●●●●

石墨烯

400~600

30

>1000

一般

不成熟

软碳

230~270

80

>1000

一般

一般

●●●●

硬碳

380~430

80

>1500

一般

一般

●●●●

非碳材料

钛酸锂

160~170

99

>30000

最高

最好

不成熟

●●●●●

硅碳复合材料

>1000

84

300~500

不成熟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应用上,国内除比亚迪之外的动力电池基本全部使用人造石墨,比亚迪和日韩动力电池以天然石墨为主,但也在转向人造石墨;对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锂电池,高端产品以人造石墨为主,中低端产品采用天然石墨较多。

从我国负极材料的产量结构看,2013年时天然石墨占比在50%以上,但人造石墨的渗透率不断提升,2016~2017年,人造石墨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天然石墨的2倍,成为最主要的负极材料品种。

人造石墨的工序长、技术壁垒高。

造粒和石墨化体现技术门槛。

人造石墨的四大工序中,破碎和筛分相对简单,体现负极行业技术门槛和企业生产水平的主要是造粒和石墨化两个环节。

造粒:

石墨颗粒的大小、分布和形貌影响着负极材料的多个性能指标。

总体来说,颗粒越小,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越好,但首次效率和压实密度越差,反之亦然,而合理的粒度分布(将大颗粒和小颗粒混合)可以提高负极的比容量;颗粒的形貌对倍率、低温性能等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石墨化是人造石墨制备过程中另一个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将碳原子由热力学上不稳定的“二维无序重叠”排列转变为“三维有序重叠”。

人造石墨生产中最常用的石墨化炉是艾奇逊石墨化炉。

艾奇逊石墨化炉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温度分布不均并产生热应力。

当炉温上升较快时,可能产生明显的外热内冷的情况,产生裂纹废品。

近年来另一种兴起的石墨化炉内串炉也有不小的问题(如容易造成坩埚上石墨粉脱落引入杂质粉尘,同时产品在石墨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挥发也不易排出,导致纯度不高)。

为了得到较好的石墨化效果,负极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向炉中装入电阻料和物料的方法(有卧装、立装、错位和混合装炉等),并能根据电阻料性能的不同调整物料间的距离;第二,针对石墨化炉容量和产品规格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通电曲线,控制石墨化过程中升温和降温的速率;第三,在特定情况下,在配料中添加催化剂,提高石墨化度,即“催化石墨化”。

除此之外,原料品种(石油焦、针状焦、黏结剂)的选择和配比也是负极的一大核心技术。

图6人造石墨的生产工序

(2)硅碳负极应用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300Wh/kg,系统比能量达260Wh/kg;到2025年,单体比能量达500Wh/kg。

传统石墨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硅碳复合材料的超高理论能量密度可以显著提升单体比能量,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主要分为三种结构:

包覆型、嵌入型、掺杂型。

包覆型的表面碳层主要为无定形碳,嵌入型碳基质主要为无定形碳、石墨和石墨烯等,目前掺杂型硅碳复合材料为研究热点。

图7硅碳复合材料类型划分

资料来源: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硅碳复合材料逐步产业化,技术成为制胜关键。

国外企业已经实现硅碳负极材料量产,松下2013年量产的NCR18650C型号电池即采用硅碳负极材料;日本GS汤浅推出的硅基负极材料锂电池也已应用于三菱汽车;特斯拉推出的Model3成功应用硅碳负极材料,实现300Wh/kg比能量,更加明确了硅碳负极的未来地位。

我国主流负极厂商已扩大硅碳负极投入,新进入者也开始布局硅碳负极,新增产能2017年底开始陆续投产。

提前布局硅碳负极、拥有技术优势、更快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将有望改变负极产业的现有格局。

(三)隔膜

1.全球市场格局

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产量由2010年的5亿平方米增至2017年的28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据测算2020年全球锂电池隔膜总需求有望达56亿平方米,2017~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9%,其中动力电池为最主要的贡献量,预计占比达68%。

从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来看,2016年以前日韩厂商占据明显竞争优势,2018年起国产隔膜的快速投产将引领全球隔膜价格的下行,加速国产化竞争力。

2016年全球前四大锂电隔膜企业日本旭化成、日本东丽、美国Celgard和韩国SKI分别占据全球20.8%、15.1%、10.8%和9.6%的市场份额,排名前四的隔膜企业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