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554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docx

杭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培优易错难题练习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

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

池塘。

③堑:

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

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

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

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

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

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

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

【详解】

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4.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述。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

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

1.D项“通篇写实”错误。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3.“胡未灭”,表达诗人对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功业没有建成的遗恨之情:

“鬓先秋”,表达诗人雄心虽在,两鬓已苍,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

“泪空流”,表达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B对作者苏轼率众打猎的描写,是实写。

其余三项都是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李诗:

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朱诗:

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答题格式:

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

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10.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

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

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

其中,“不”字很见功力。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

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

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11.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②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③身?

日暖桑麻光④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⑤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求雨后设祭谢神。

②平莎(suō):

莎草,多年生草木。

③耦耕:

泛指耕作。

④光:

指桑麻叶面光亮。

⑤使君:

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本词上阕描写了“______”“平莎”“______”等景物,表现出作者_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

【答案】

1.“软草”“轻沙”“路”“路无尘”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2.示例一: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表现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

“泼”字用得精妙,“泼洒”(“泼水”)之意,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表现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意象的筛选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词的上阕抓住了“软草”“平莎”“轻沙”“路无尘”等景物意象,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表现出作者轻松喜悦,闲适惬意的心情。

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词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麻叶面光亮似水,写出了乡村雨后天晴后,田野里的清新、明丽,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本题也可以从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

13.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

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

运用比喻,将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