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13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docx

新湘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项。

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即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据此选B项。

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项。

答案1.A 2.B 3.A

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据此完成第4~6题。

4.据图可知(  )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5.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极地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

解析第4题,理想土壤体积组成是固体颗粒约占50%(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余下的水分和空气大约各占一半。

如水分太多,则空气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如空气太多,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

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

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

故选C项。

第5题,P是我国某地区土壤物质组成的体积分数,则其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多雨。

A、B、C三项中的三种气候类型我国没有分布,故选D项。

第6题,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会产生土壤盐碱化现象。

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使地下盐分上升,产生土壤盐碱化现象。

故选B项。

答案4.C 5.D 6.B

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

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

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读图,完成第7~8题。

7.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覆盖度B.海拔

C.降水D.土层深度

8.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解析第7题,图示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山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故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B项对。

植被覆盖度、降水、土层深度不是主要因素,A、C、D三项错。

第8题,图示中整体上海拔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多,说明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有相关性。

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项对。

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错。

高山区作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项错。

答案7.B 8.C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优良的原因。

(2)三江平原的土壤类型是    ,为什么该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近些年来,该地区土壤利用出现了哪些问题?

解析第

(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

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

(2)题,三江平原气候冷湿,有机质长期累积较多,土地肥力高。

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第(4)题,由于人类过度垦殖,导致黑土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等。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黑土 该地气候寒冷湿润,有机物分解慢,有机质积聚多。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黑土肥力降低、水土流失、表层黑土层变薄等。

能力提升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

据此完成第1~2题。

1.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雨林地区生物循环旺盛的表现是(  )

A.光合作用强烈

B.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

C.养分保存在土壤中吸收慢

D.植物会很快变成枯枝落叶

解析第1题,雨林中生物循环旺盛,有机物合成速度快,雨林植物吸收作用强烈,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且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也是造成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之一。

第2题,生物循环就是有机质从形成到分解的过程,生物循环旺盛就是这个过程迅速的表现。

答案1.A 2.B

新疆罗布泊地区分布成群红柳沙包。

红柳每年4月中旬发芽生长,11月落叶。

风沙流受红柳的阻挡停积,形成沙堆,随着红柳的不断生长,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这样年复一年两层交替堆积,逐渐形成高大的红柳沙包(下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

C.秋季、冬季D.冬季、春季

4.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  )

A.沙源丰富 红柳的特性

B.沙源丰富 地形阻挡

C.土层深厚 红柳的特性

D.土层深厚 地形阻挡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红柳11月落叶,此时北半球是秋季,故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秋季、冬季,C项对。

第4题,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沙源丰富和红柳的特性,红柳阻挡沙尘,形成沙堆,随后红柳不断生长,故红柳沙包逐渐形成,A项对。

答案3.C 4.A

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地带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图,完成第5~6题。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海拔变化

5.据图分析(  )

A.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大

B.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

C.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小

D.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

6.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  )

A.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

B.溶蚀作用强,地下水位较高

C.土壤疏松,透水性好

D.降水少,蒸发旺盛

解析第5题,据图曲线形态分析,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A项错。

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B项对。

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项错。

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项错。

第6题,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是春季,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D项对。

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则土壤含水量应较高,A项错。

溶蚀作用强,多地下河,地下水位较低,B项错。

不同月份,土壤差异不大,C项错。

答案5.B 6.D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图1

图2

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项错;人工增施的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C项对;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项错。

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地的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7.C 8.B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埃尔埃希多地区(如下图小方框所示)曾是西班牙最贫瘠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

随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调动农业开发者积极性的政策,土壤“三明治式”的改良——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温室截留雨水和农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欧洲“蔬菜之都”。

(1)埃尔埃希多地区的植被是 。

 

(2)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3)简述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解析第

(1)题,埃尔埃希多地区临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势、土层、水源、干燥度等方面分析。

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水源不足;夏季受高压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处于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温较高,全年气候干旱;土壤为荒漠,沙化严重,土地贫瘠。

第(3)题,考查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根据材料提示,当地农户利用沙土(表层)、有机肥(中层)和黏土(下层)令新的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结合三层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三方面进行分析。

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间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为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