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就业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696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就业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绿色就业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绿色就业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绿色就业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绿色就业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就业资料.docx

《绿色就业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就业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就业资料.docx

绿色就业资料

绿色就业资料

目录

发展绿色就业-2-

中国的绿色就业机会-6-

绿色就业带来什么启示?

-9-

“绿色就业”大有可为-11-

绿色就业:

未来十年十大诱惑-12-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

绿色就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7-

绿色就业机会的憧憬-19-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1月4日

发展绿色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

  绿色就业的概念

  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全球都正处于对这一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中。

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关于绿色就业的定义,对这一问题的本质更缺乏探讨。

这种现实不利于绿色就业的发展。

  

(一)绿色就业的范畴

  绿色是指生态环境良好。

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进行绿化,也就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进行绿化。

从实践出发,绿化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多发展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主要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务业、高新科技、植树造林等;二是限制发展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主要是能源、冶金、建材等重化工业,造纸等轻工业;三是绿化/净化生产过程,通过开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高效和循环利用原材料、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对污染物进行净化治理等;四是城市和农村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公共环境保护与治理;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六是围绕经济绿化发展绿色服务业,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保险、绿色认证等。

  就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受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调节,受产品市场影响。

产品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等,决定就业的数量、结构和就业模式。

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

所有从事经过绿化的经济活动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

所有从事绿色经济活动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

  

(二)绿色就业的特性/规定性

  要理解绿色就业概念,必须要清楚绿色就业的如下特性或规定性:

  1.“绿色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环境功能,而不是就业本身的劳动属性。

  “绿色就业”特指劳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助于保护或恢复环境质量。

绿色就业本身并不一定是体面的就业,绿色就业本身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也不一定是绿色的。

  绿色就业并非绝对不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就业,是指那些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显著低于通常水平、能够改善整体环境质量就业。

也就是说,绿色就业本身可以有“深绿”、“浅绿”等不同分类,非绿色就业也可以有“黑色”、“棕色”等不同分类。

  从其环境功能来看,绿色就业具有四个特征,即降低能耗与原材料消耗的“非物质化经济”特征,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去碳化经济”特征,将废物与污染降至最低的“环境经济”特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的“生态经济”特征。

  2.绿色就业在整个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相关。

  经济越发达,就业绿化的程度越高。

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增长方式越粗放,就业绿化的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绿色就业的发展具有不可超越的客观性和历史阶段性,我们可以促进但不可能跨越发展阶段。

  评判绿色就业的标准是相对的,与特定背景下的环境标准相关。

如发达国家的非绿色就业在发展中国家可能就是绿色的,目前阶段绿色的就业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就成为非绿色的就业了。

也就是说,绿色就业具有动态发展性。

  3.绿色就业是对现有就业的逐步改造,以及在现有就业基础上的新创造。

  绿色就业并非都是新的就业。

一些绿色就业是以前没有的崭新的工作类型,但是大多数绿色就业是建立在传统专业和职业基础上的,只是工作的内容和能力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即使是完全崭新的产业和技术创造的完全崭新的绿色就业,其供应链也主要是由钢铁、机器零部件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工作构成,只是这些工作的内容发生了一定变化,有了新的技能和绩效要求。

  绿色就业既包括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包括由此带动的间接就业机会,还包括诱导衍生的就业机会。

直接的绿色就业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企业的就业;更多是间接的,如污水处理设备生产企业的就业;诱致性就业如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带动的就业。

  绿色就业的发展现状

  绿色就业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环保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已形成环保产业;植树造林从建国以来就开始了,年年植树造林;太阳能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风力发电这些年发展迅猛,生物质能发电也得到发展;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陆续关停了一些污染和能耗大户;发展循环经济、废品回收利用正在规范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就业。

  

(一)绿色就业涉及的主要行业的就业情况

  2007年末,我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8645万人,从业人数76990万人,其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1565万人、20787万人和2463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41%、27%和32%。

城乡就业比例分别为38.1%和61.9%。

  绿色就业遍布行行业业。

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多少、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程度、对经济的贡献率、以及对就业和收入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绿色就业主要集中在六类经济部门,即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

  1.工业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4年末,全国工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共计12209.6万人。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采矿业888.8万人,占9.2%;制造业8390.5万人,占87.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4.5万人,占3.8%。

在制造业中,需要向绿色就业转型主要涉及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共计超过4000万从业人员。

  2.建筑业

  2004年末,全国建筑业法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共计3253万人。

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4.0%;建筑安装业占8.8%;建筑装饰业占4.4%;其他建筑业占2.8%。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合计15463.8万人。

与统计年鉴数据相比,相差5000多万人,应该属于漏统的灵活就业人员。

  3.交通运输业

  2004年末,全国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586.7万人,其中,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就业人员933.4万人。

在653.3万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铁路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172.5万人,占26.4%;城市公共交通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123.5万人,占18.9%;道路运输业203.1万人,占31.1%。

  4.第三产业

  2004年末,全国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合计405.4万人;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合计4677.8万人;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合计1384.6万人;其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852.8万人。

第三产业合计从业人员15419.0万人。

与统计年鉴数据相差9000多万人,应该属于漏统的灵活就业人员。

  5.农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7年底,农业从业人员31444万人。

  从绿色就业涉及的重点行业的法人单位的就业情况看,不包括农业共涉及8423万人,包括农业则涉及39867万人。

其中,能源、资源行业1253.3万人,冶金464.3万人,非金属矿制品业872.5万人,轻工597.6万人,化工1136万人,建筑3253万人,交通653.3万人,水力、环境和公共设施193万人,占二三产业单位就业的比重分别为6%、2%、4%、3%、5%、15%、3%、1%,合计占39%。

考虑到个体经营户就业、以及漏统的灵活就业人员,人数应该更多,比重应该更大。

新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人)

  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能源行业主要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效。

传统能源行业就业将减少,除了太阳能以外,新能源带动的直接就业有限;原材料行业和加工制造业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节约资源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技术进步通常都会导致直接就业减少;建筑业主要是开发节能建筑和对建筑物进行能效改造,节能建筑发展受制于市场需求,直接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交通行业主要是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直接就业效应也较小;农业主要是发展生态农业,林业主要是营林造林、发展生态林业等。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林业和农业新创造绿色就业的潜力也受到限制,主要是就业替代。

总体上,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直接就业效应不乐观。

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就业效应主要在间接就业,主要是环保产业发展带动的就业。

  向绿色就业转型,最终导致就业的总量、结构、增量和就业形式发生变化。

  

(二)绿色就业的发展现状

  1.环保相关产业就业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2004年,全国环保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国有单位和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59.5万人,其中,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的环保产品行业从业人数16.8万人;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从业人数为96万人;以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为主的环境保护服务业从业人数17万人;以节能产品、低毒低害产品、低排放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洁净产品从业人数23.3万人。

  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据环保产业协会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单位3.5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仅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66%。

  2.新能源行业就业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的基本战略。

可再生能源是全新的行业,其发展必然会带动就业增加。

根据有关研究,到2007年底,全国新能源行业总的就业人数约为110万人,主要分布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行业,其他行业较少,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24%。

  据有关研究,每创造一个直接工作岗位,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太阳能光伏电池需要91万元,太阳能热利用需要70万元,生物质能需要14万元。

总体看来,可再生能源单位就业所需投资都远远高于传统产业所需投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工作岗位实在是太过昂贵。

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为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未来能源需求将合理增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尽管到2020年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达到20%,可以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预计将达到220万,但可再生能源行业与传统原有能源业的就业机会并不会像美国那样出现逆转。

在较长时期内,传统能源行业就业仍然占主体。

  3.火电行业“上大压小”对就业的影响

  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中国还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提高能效、节能减排。

其中,电力行业是节能减排的大户。

这些环保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2020年前,关停小火电机组将使60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

据本课题组对火电企业的调查,因机组关停而失去岗位的职工,其中只有1/10能够在新建的大机组的辅助岗位重新就业,其余的50万人重新就业存在困难,需要就业帮助。

  4.林业绿色就业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这方面的就业潜力巨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造林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创造的就业;二是木材生产和加工,三是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花卉和竹产业等。

  根据相关研究,每增加1公顷森林面积,可以增加一个就业岗位。

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0年的造林任务达0.76亿hm2,预计可安置2280万人的就业,平均每年200多万人。

根据《中国林业年鉴2008》,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200多处,2001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8300万人,创造综合收入500多亿元,直接或间接创造各种就业岗位350万个。

中国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年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竹子王国,竹产业的发展尚有很大潜力;此外,花卉业也是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中国有悠久的花卉栽培史,品种丰富,开发和就业潜力巨大。

安置林业就业3000万人推算,仅占农业就业的9.5%。

  另一方面,保护林业资源,也使以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为主的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

就业受到影响的41.28万集体所有制职工没有安置政策,纳入安置规划的48.4万名富余职工,安置资金不足;进入再就业中心的无法出中心;受林区产业结构单一影响,岗位有限,一次性安置的职工就业无门;在岗职工承担着沉重的企业办社会负担,工资水平低,缺乏工作积极性;营林作业、木材生产是林区的主要工作,季节性强,劳动力需求应时而变,造成很大部分一线职工季节性失业。

林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承担了巨大的就业成本。

  关于我国绿色就业的现状还尚待深入研究。

仅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对全球的绿色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的绿色就业只是刚刚起步,相对于7.6亿的就业人口而言,绿色就业的比重还很低,而且,发展绿色就业的代价巨大。

特别是,由于就业结构还比较落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淘汰落后产能不但使一部分职工面临失业的威胁,还增加了巨大的职工安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绿色发展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出严峻挑战,技能转换和提升成本巨大;一些新的绿色岗位被创造出来,但所需投入巨大,技术成本高昂,并且以替代原有岗位为主,真正净增的绿色就业机会有限。

发展绿色就业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绿色就业机会

2009年08月10日《财富》杂志作者:

鲍杏婷

中国整体上拥有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最有利条件。

打造绿色经济,解决就业和环境危机,需要中央、省、市政府的协调行动

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可以解决由于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环境和就业两个重大的问题。

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就业问题的迫切性。

2008年和2009年间,700万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就业机会,其中包括100万于去年毕业,但仍然待业的学生。

另外,大约有2,000万失业民工已返回家乡,可见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人民生计打击重大。

即使到了经济复苏的时候,创造就业机会在中国仍是一个长远及严峻的问题。

随中国日益富强,各产业的生产力不断提升,公司聘用比原来更少的工人便可得到相同的产量。

尽管劳动人口越来越多,工厂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却令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实际上,资本密集型和二氧化碳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稳定地下降。

在中国,3%的GDP增长速度在上世纪80年代可以增加1%的就业机会;到了90年代,近8%的GDP增长才得到同样的1%就业增长;到了最近这几年,同样的就业增长更是需要10%的GDP增长。

虽然生产力的起飞导致国民收入和财富日增,但国家必须为未来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长远来看,情况更具挑战性。

到2025年,中国将有多达十亿劳动年龄的人口。

与此同时,人口将迅速老化。

美国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预计,中国的老年抚养比率将由目前的16(名老人)比100(名工人)增到2025年的32比100。

这意味工人需要被雇用于高附加值(highvalue-added)的工作,以应付较高的人口赡养负担。

    此外,中国政府也正准备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制定“京都议定书”期满后减少温室气体的新条约。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首次订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减少依赖碳密集型产业。

    发展低碳的绿色产业可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业包括跟碳减排直接有关的产业,以及与改变生产流程以满足更高环境标准的传统产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的绿色职业在20年内可能多达1亿个,这大概占2030年全球50亿劳动人口的2%。

其中的一些绿色的工作将是新创造的就业机会,而另一些将取代现有的工作。

根据类似比例,中国到2030年的劳动人口达到10亿,绿色职业可多达2,000万个。

    问题是,亚洲各经济体有否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合适条件?

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BusinessCouncil)的“绿色就业指数”认为,中国拥有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最佳条件。

该指数分析了13个亚洲经济体目前在网上招聘的绿色职位,各种绿色产业的市场潜力,环保、科学、工程和管理人才供应,政府环保的绩效,以及绿色就业政策的发展。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整体上拥有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最有利的条件,其次是日本和印度。

中国绿色人才需求量高,平均每天有数千个绿色职位在招聘,是其他经济体的两倍。

国内各种绿色产业正在迅速增长,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风力发电拥有最高的累计装机容量,其次是太阳能。

中国也拥有最多的绿色建筑评级体系(LEED)注册的建筑物(这是最常见的绿色建筑评估国际标准)、可持续农业的土地和可交易的核证减排额(emissionsreductioncredits)。

人才供应方面,中国四年制大学的科学和工程毕业生是全球最多的,而在私人和公共企业工作的管理人才越来越多,要培训部分管理人才成为绿色产业的管理层,指日可待。

再者,很多中国一流大学已广泛提供环保工程学科。

这些市场机遇和人力资源,将大大提升绿色职业的发展潜力。

    中国的未来目标是到2020年把对煤炭的依赖由74%减至54%。

政府的目标是在2006~2020年间在可替代能源上投资2.7万亿元,其中的重点是改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可创造绿色职业的基础设施包括扩建、设计和安装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还有改善现有建筑的节能系统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以及废物管理及循环再利用。

政府更可以为新的和现有的员工提供绿色在职培训,支持国内环保企业的增长,特别是研究开发等高附加值的活动。

    打造绿色经济,解决就业和环境危机,需要中央、省、市政府的协调行动。

协调一致的努力,可超越单一环保或能源部门的政策实施。

这样做可拓展中国国内的高附加值产业,创造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并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作者鲍杏婷(JanetPau)为亚洲企业领袖协会项目总监。

绿色就业带来什么启示?

2009年03月18日中国环境报

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应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就业压力剧增的一剂良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声疾呼:

“应对危机,就业为先。

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切实缓解庞大群体的就业难题。

保就业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确保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重点之一的大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环保及相关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点行业。

节能减排、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必然会使相关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但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绿色产业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岗位,吸纳需要转移的劳动力。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近10年来,直接从事环保工作的员工从460万人激增到1800万人,而间接服务于环保方面的员工则从1000万人增至5500万人。

在此期间,垃圾回收、处理、加工和营销部门吸收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5%~30%。

因此,许多国家看好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实施“绿色就业”战略作为缓和本国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把环境保护作为消除贫困、创造就业的重要的长期手段,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计划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大举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构建美国的低碳经济领袖地位,就是典型的例证。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目前严峻的形势高度重视。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改善群众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兼顾各方面并做到有机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节能减排等各方面的指标,使我们的政策和投资安排在这些方面能够综合协调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的政府公共投资,才能提供长远稳定的就业机会,并使中国的发展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正在进行重大调整,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从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结构变化,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思路。

特别是考虑到以前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摈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不仅将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使生产建设的岗位逐步趋于绿色,更会带动环保产业的崛起,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

由此可以预见,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以工代赈,为广大农民工创造就业的大好机会。

联合国的研究也已经证明,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信息等部门。

投资于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扩大就业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在节能减排工程方面的环保投资扩大了内需,不仅会建设一批污染治理设施,增强污染治理能力,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条件,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有效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绿色就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重要命题。

世界上很多国家看到了绿色产业蕴藏的巨大就业潜力,纷纷采取措施,开发绿色项目,刺激绿色消费,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如今年1月初,日本和韩国分别宣布,将在绿色项目中投入巨额资金,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经济增长。

日本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100万个新岗位,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行零利率的贷款政策。

韩国表示将在今后4年内对国内一系列生态友好型项目(包括绿色交通网络,200万绿色家庭的计划,以及清洁韩国4条主要河流在内)投入380亿美元,由此产生96万个新就业机会。

毋庸置疑,环境保护无论对于现实的就业机会的增加还是对于未来发展的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在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推动作用,成为贯穿就业、建设、发展和民生的一条主线。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绿色就业作为一个缩影,让人们看到环保正成为撬动地球的黄金支点。

(张业亮)

“绿色就业”大有可为

人民网2009年3月20日张业亮

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就业压力剧增的一剂良方。

  在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重点之一的大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环保及相关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点行业。

节能减排、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必然会使相关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但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绿色产业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岗位,吸纳需要转移的劳动力。

  据联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