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539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尚择优选某大型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NN县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NN县蚕业情况简介及蚕业资源

NN县地处SC省LSY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一个Y、汉为主的多民族杂居的边远山区农业县。

全县幅员面积1670平方公里,总人口18.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3万人,占总人口的90%,全县耕地18.43万亩,人均1.1亩。

县境内气候宜人,年均降水量970毫米,年均气温19.3℃,年均日照时数2257小时,全年无霜期321天,是我国太阳能二级利用区,光热资源极为丰富,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NN县蚕业起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30多年的坚持发展,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106个行政村、630个村民小组,带动了2.5万户农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栽桑养蚕,养蚕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62.8%。

截止目前,全县拥有桑树2亿株,年产茧16万担,农户售茧收入1.4亿元,养蚕农户户平售茧收入5500元、人均收入1400元,全县40%的养蚕农户蚕桑年收入达到5000元,养蚕收入上万元的农户1670户,连续9年在SC省茧丝行业评比中荣获“蚕茧总产、蚕茧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售茧收入”五大指标全省第一,并于20XX年、20YY年和20CC年分别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首批实施县和“SC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了巴蜀蚕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全县年产“南丝路”牌优质干茧3000多吨,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蚕茧质量优良,深受客商的喜爱。

相继被评为“国家权威检测达标品牌——国家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并荣获了“中国名优品牌”、“SC省名牌产品”、“SC省著名商标”、“SC省农产品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等称号。

目前,全县蚕业资源丰富,年产蚕沙2.5万吨,桑枝4万吨,桑椹1万吨,蚕蛹1100吨。

1.2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建设概况

1.项目名称:

蚕桑产业化综合开发

2.建设性质:

新建

3.建设地点:

NN县轻纺园区

1.2.2项目建设内容

1、250吨叶绿素铜钠加工厂

2、蚕蛹综合加工厂

3、桑葚系列保健产品加工厂

4、3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厂

1.2.3项目提出的理由

1.蚕、桑浑身都是宝,如桑条既可以用于培养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又可以制造高强度高韧性的优质纤维板;蚕沙具有治疗失眠的作用;蚕蛹不仅可做饲料,而且是人类可直接食用的高蛋白食品,蛹油、蛹皮又可提取制药,含有18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可以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等等。

可以说,蚕桑资源有着广阔的综合利用和商业开发价值。

我县目前有相当丰富的蚕桑副产物,如全部加以利用,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将会使NN县传统的种养殖业,展现桑、蚕、丝的多用途利用,全面提高蚕桑行业的综合效益。

这对于NN县蚕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3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1.3.1果桑的果实为桑椹(俗称桑果),桑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成为皇帝御用补品。

传统医学认为,桑果具有生津止渴、滋阴补血、补肝益肾、固精安胎、乌发养颜、安神养心、抗疲劳、去风湿及解酒等功效。

现代医学对桑果进行的药理、药效、毒理测试结果表明,桑椹能抗癌防诱变、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细胞生长、降低血糖、血脂,保肝护肾、驻颜抗衰老,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其含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并能阻止血栓形成的“白黎芦醇”,其含量比葡萄酒高出3倍。

桑根、桑果、蛾公酒能补充胃液分泌,促进肠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具有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之功;桑椹酒富含的降血压、降血糖、抗衰老物质能降低动脉硬化,减轻神经衰弱,预防机体老化;桑椹酒所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有很好的滋心、补肝、润肺及养血祛风的功效。

1.3.220CC年,ZJAJ一家竹制品生产企业和ZJ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共同合作,成功利用废弃桑枝生产出了新型木地板,通过技术手段挖掘桑树的价值,改变桑树只为养蚕而用的传统模式。

该产品不仅具有保健作用,而且绿色环保,是林木资源的有效替代产品后,深受市场欢迎,已经成功打入欧美市场。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市场的进一步认可,有望形成供需两旺的格局。

1.3.3蚕蛹是缫丝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干蚕蛹含有50%左右的蛋白质,20%~30%油脂,其余主要为甲壳素和无机盐。

蚕蛹蛋白主要是球蛋白,以及少量清蛋白和结合于外表皮的蛋白。

蚕蛹蛋白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齐全,其总量约为40%,比例适当,均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标准,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昆虫蛋白资源。

蚕蛹油脂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中a-亚麻酸占35.72%,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因此蚕蛹油脂是一种极具保健作用的油脂资源。

此外,它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和麦角醇,以及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和甲壳素多糖等。

蚕蛹蛋白、油脂、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有广泛用途,例如蚕蛹蛋白既可作为食品及医药营养强化剂,补充入体氮素营养,又可以替代酪蛋白作蛋白质黏合剂及皮革添加剂,替代鱼蛋白等作微生物培养基的优质氮源,还可以作为生产复合氨基酸的原料以及用来制备蚕蛹蛋白黏胶蛋白丝等。

蚕蛹油脂是制备塑料添加剂环氧化蛹油丁酯的主要原料,也可以用来制备土耳其红油以及从中提取γ-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蚕蛹中甲壳素含量为5%~8%。

甲壳素在浓碱等作用下脱乙酰基后的产物称为壳聚糖,壳聚糖为白色或灰白色的半透明片状固体。

壳聚糖分子中有游离氨基存在,因此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可以进行酰基化、狡基化、酯化、醚化、N-烷基化、水解、重氮化、氧化、接枝共聚等反应,生成相应的衍生物。

壳聚糖及其改性衍生物除在食品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外,还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生物技术、农业、纺织、印染、造纸、环保等众多领域,例如做手术线、人造肾膜、食品包装、食品防腐剂、药用胶囊、彩色胶卷表面保护膜、固色剂、抗静电剂、离子交换树脂、酶及细胞固定化剂等。

蚕沙是蚕食下的桑叶经消化后排出体外的粪便。

蚕沙自古入药,对蚕沙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蚕沙中含有叶绿素、植物醇、β-谷甾醇、麦角甾醇、多种游离氨基酸、胡萝卜素、三十烷醇等。

其中蚕沙提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已在我国和日本工业化生产。

叶绿素可以制成叶绿素铜钠盐,在医药、食品、化工上有广泛的用途。

广东的“肝宝”、“胃肝绿”,ZJ的“升血宝”都是叶绿素铜钠盐制剂;叶绿素铜钠盐还可制成外用软膏,治疗烧伤和溃疡、皮炎、脉管炎、痔疮等。

类胡萝卜素(其中β-胡萝卜素占20%),易被人体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能抑菌除臭,作制药原料,可治疗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胰腺炎、慢性肾炎及各种病因引起的白细胞水平下降,并能促进血红细胞蛋白的合成。

β-胡萝卜素则能抑制粘膜、皮肤和腺体等肿瘤,特别是肺癌、食道癌、肠癌。

1.3.4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招商引资,250吨叶绿素铜钠加工项目完成后,实现销售收入可达2.3亿元。

蚕蛹综合加工项目完成后,实现销售收入可达7000万元。

桑葚系列保健产品项目完成后,实现销售收入可达5000万元。

桑枝高密度纤维板项目完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以上项目全部完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1.3.5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额22000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21500万元,占总投资97.73%;流动资金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27%。

1.3.6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一是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叶绿素250吨,高密度纤维板3万平米,及蛹蛋白、蛹油、桑椹保健品等,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8000万元,净利润3880万元,税金1920万元。

2.社会效益

在举国上下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综合开发利用蚕桑资源,是蚕业生产全面发展和引导蚕农进行蚕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它不仅可以避免蚕业生产发展引发新的供需失衡,分流目前丝绸产品发展的瓶颈压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实现蚕桑资源跨领域、跨行业的开发利用,为茧丝绸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成为受制约面积小、发展空间广阔的跨众多领域的大行业。

实现蚕业生产的增产增收,重要的出路就是延长蚕业的产业链条,在传统的种养殖业基础上,展现桑、蚕、丝的多用途利用,增加蚕业的整体效益。

只有蚕桑综合利用得到长足发展,蚕业的后续效益才能有大幅度提高,蚕农的收入才能实现稳定增长,相关企业也能在经营活动中得到发展壮大,从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蚕农、企业、财政和谐发展的局面。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3.1《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1.3.2《SC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3.3《NN县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3.4《SC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20XX-20YY年)》;

1.4综合评价

1.4.1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NN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当地的桑园桑叶亩产量高、叶质好,因此NN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项目实施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气候优势。

NN素有“南国风光小天府,金沙江畔俏明珠”的美誉,县境内气候宜人,年均降水量970毫米,年均气温19.3℃,年均日照时数2257小时,全年无霜期321天,是我国太阳能二级利用区,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有利于桑树生长,桑叶产量高、叶质好,能促进良桑饱食,增加粒茧丝长;此外,NN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小,光照好,全年无霜期长,适宜生产优质的蚕茧,被专家誉为“是不可多得的蚕业发展宝地”。

——政策优势。

30多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冷不砍、热不赶、坚定不移抓发展”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蚕桑这一重点产业,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创立了被誉为“NN模式”的蚕业发展机制,即:

党委政府宏观调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村组干部共同参与、广大蚕农具体操作。

与此同时,在延伸蚕业产业链方面,对招商引资项目从立项、用地到建设,工商、税务、环保、卫生等部门实行一站式政务服务,并在税收、土地、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为所引进的企业提供了方便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

——蚕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化运作模式的优势。

一方面,蚕农已经具备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技术水平,从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管理等环节均严格按照《NN县桑蚕茧综合标准》操作实施;二方面,蚕业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为蚕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方面,完善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稳定和延伸蚕业产业链极为有利。

——良好投入机制的优势。

目前,NN已基本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诱动投入和农户主动投入的格局,每年县政府和龙头企业无偿投入建设扶持资金多达15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育苗、栽桑、设施改造、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考核奖励等方面,确保了蚕业生产的各项技术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

——服务体系优势。

一是全县完善成熟了“以县蚕业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局(蚕茧公司)为技术指导部门、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长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拥有一支2500多人的技术人员队伍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二是积极开展桑、蚕品种试验工作,促进桑、蚕品种的更新换代,近五年来,我县陆续引进了21个蚕品种13个桑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了陕桑305号、嘉陵20号、丰田5号等优良品种并进行推广;三是成立了防治桑、蚕病虫害小组,每年对全县的桑、蚕病虫害进行普查,拟定并实施防治措施,为蚕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强保证;四是每季对蚕茧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及时掌握情况,制定销售标准和改进饲养措施,全力提高蚕茧质量;五是坚持利用鲜茧收购资格认证、保护价收购、合同发展蚕桑等有效形式,切实建立完善蚕茧经营体制,为蚕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并在全州率先推行蚕茧收购“二次返利”,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1.4.2项目风险评估

该项目对产品风险认识到位,应对措施合理,风险评估可行。

1.4.3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项目建设没有明显的制约因素,按照计划,可顺利实施。

1.4.5结论

项目符合优势农业产业布局和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推动NN县蚕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实现农民持续的大幅增收,还有利于桑蚕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技术、经济、环保、市场指标良好,可行性强。

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2.1.1人口

NN县幅员面积1670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3万人,占总人口的90%。

2.1.2产业结构

NN县地处SC省LSY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一个以Y、汉为主的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18.4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

20CC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1.19亿元,与2008年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

2.1.3农村经济结构

蚕桑产业是NN县的支柱产业。

20CC年,全县蚕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大力推广“6215”栽桑新模式,栽桑1000万株,蚕茧总产16万担,蚕农收入1.4亿元。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烟叶生产规模效益不断扩大,烤烟总产18.24万担,烟农收入达到1.3亿元。

粮食生产总产7.6万吨。

2.1.4经济发展水平

20CC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89亿元,增长22.8%,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1.49亿元,增长29.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142.4%;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增加34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亿元,增长35.2%。

2.2本行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2.2.1本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茧丝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科技、生产、贸易的完整体系,形成了一批从事茧丝绸行业的产业集群以及大型茧丝绸集团和龙头企业。

我国蚕茧和丝产量均占到了世界生产总量80%左右,仍处于出口主导期。

茧丝绸行业是SC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随着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推动了SC茧丝绸生产地域分布、茧丝绸行业的投资主体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变化,增强了产业优势。

NN县列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20XX~20YY)蚕桑专项中SC省的第一位,也连续9年保持了SC蚕桑产业第一大县的地位。

NN县蚕业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

通过30多年的坚持发展,NN县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有2.5万户农户、10万农民从事栽桑养蚕,养蚕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62.8%。

NN县“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售茧收入”五项指标全省第一,并于20XX年、20YY年和20CC年分别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首批实施县和“SC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县”,NN县已成为巴蜀蚕业的重要产地。

2.2.2项目建设条件

1.优势条件

——气候资源的优势。

NN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年平均降雨量1043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9.3°C,极端最高气温39.3°C,极端最低气温-3.1°C,全年无霜期320天,年日照时数2103.7小时,十分利于桑叶的光热作用,是“发展蚕业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这里的桑树生长旺盛,叶质好、产量高,利于良桑饱食,增加粒茧丝长;并且空气湿度小,光照好,利于生产优质蚕茧。

——NN蚕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化运作模式的优势。

一是蚕农已经具备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技术水平,从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簇管理等环节均形成了标准的操作规范。

二是蚕业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为蚕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合理分配利益,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稳定和延伸蚕业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

——劳动力资源优势。

茧丝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所占比重较高,价格决定其市场竞争力。

NN县是一个Y、汉、回、苗、布依等多种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县。

全县总人口18.29万人中有10.2万农业人口从事栽桑养蚕,养蚕人口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56.4%(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62.8%)。

栽桑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高。

——周边蚕业资源。

NN地处攀西优质蚕茧产区的腹心地带,周边有SC的HD县、PG县和YN省的QJ县均是优质蚕茧的生产区域,这三个县总计年产鲜茧规模为13万担左右,且在该地区无茧丝深加工企业。

——其他条件。

厂区条件:

县上规划的10平方公里的轻纺园区完全可以满足厂址建设和施工场地要求。

电力条件:

110KV输变线路已建成投运,能确保企业的生产生活用电。

供水条件:

园区附近的山泉水能解决项目生产和生活用水。

交通条件:

园区位于省道212路旁,距离XC120公里,KM290公里。

通讯条件:

园区紧临NN县城,已开通移动电话和程控电话,通讯便捷。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金融风暴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茧丝行情逐渐好转,国际丝绸行业对原料的需求将逐步稳定,而中国正是国际丝绸行业重要的原料出口国。

2.3.2从国内蚕桑业的发展来看,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SC是中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LS州委、州政府已将蚕茧生产和深加工纳入LS产业经济的重要发展战略,为我县实施蚕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一轮的历史发展机遇。

2.3.3从蚕桑业内部结构调整来看,增加自动缫丝厂和建立制绸厂是发展优质蚕茧的必由之路。

NN县系全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通过项目建设,可全面提高NN蚕茧的规模和巩固NN蚕茧的品牌,实现名优品牌战略,从而增强NN蚕茧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三高”蚕业建设步伐。

2.3.4我县蚕桑产业规模大,体制健全,副产物多,发展潜力巨大,可利用价值高,如打造蚕桑产业化项目,可使我县蚕桑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目前的基础上翻番,很好地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量的目标。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条件

3.1建设方案

拟建成的NN县轻纺工业园区坐落在PS镇XTB村,交通便利,配套的水利、水电设施条件优良。

3.1.1方案描述

——项目建成后,可逐步形成如下规模:

1、年生成叶绿素铜钠盐250吨;

2、年生产鲜蛹200吨,并生产一批蛹蛋白、蛹油等蚕蛹副产物;

3、年桑葚系列保健产品等深加工产品200吨;

4、年生产3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

——项目实施相关问题

1、建筑区内交通情况:

建设工程中考虑建筑区内主干道与各建筑间的位置和需要,整体规划,整体实施。

2、建筑区内的绿化:

在规划中要保持较高的绿化率,绿化标准要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

3、电力设施:

供电设施应安全可靠并采用双回路供电,保证不间断供电。

建筑区内应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或设置自备电源。

新装弱电系统,满足数据交换、上网、电视电话会议的需要。

防雷措施按规范要求设置,有特殊要求的设备、设施作单独接地保护。

4、消防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铺设消防系统。

3.2项目现状概况

3.2.1地点及地理位置

NN县轻纺工业园区拟建在PS镇XTB村。

3.2.2占地

所占土地均为国有土地。

3.2.3基础设施

规划市政配套条件完善。

水、电、通讯、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可满足使用要求。

完备的市政基础设施为本项目的市政配套及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3.3项目建设条件

3.3.1社会经济环境

地处NN县城城郊,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良好。

3.3.2地形、地貌

本项目的拟建地点在PS镇XTB村,该场地平坦开阔,地势平坦,相对高差小,场地内可直接通车,交通运输方便。

3.3.3公共基础设施

项目地位于NN县城郊,区域内水、电、通讯等设施齐全,道路通达,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3.3.4施工条件

项目地处NN县城郊,建材运送快捷,施工便利。

3.3.5政策支撑条件

NN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NN县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把蚕业作为NN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三十年来始终坚持“XXXXX”抓蚕桑产业和政策扶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年接着一年干,保持了产业政策的连续性。

20CC年X月X日,NN县委成立了“NN县建设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强县领导小组”,随之出台了《NN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强县的意见和督办机制》,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制订了《NN县建设省级现代蚕桑产业强县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了扶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标准。

项目实施的政策性很强。

强有力措施的实行,使NN县蚕桑产业稳步、快速发展,保证了能提供充足的副产物进行加工。

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减排措施

4.1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及缓解措施

4.1.1施工期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各类燃油动力机械在进行场地挖掘、清理平整、运输等施工活动时排放的CO和NOx废气。

由于施工的燃油机械为间断作业,且使用数量不多,因此所排放的燃油废气污染物仅对施工地点的空气质量产生间断的较小不利影响。

土方开挖、出渣装卸、钻孔、散装水泥和建筑材料运输等施工活动将产生二次扬尘。

根据类似工程实地监测资料,在正常情况下,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在施工区域近地面环境空气中TSP浓度可达1.5-3.0㎎/㎡,对施工区域周围50-100m范围以外的贡献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大风(>5级)情况下,施工粉尘对施工区域周围100-300m范围以外的贡献值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对施工区域周围100m以外的空气质量影响很小。

此外,施工人员生活使用清洁能源液化气或天然气,所排废气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

施工期间的开挖、混凝土养护等不可避免会排放大量的含泥沙量大、浊度高的施工废水,同时在对施工燃油动力机械等主要施工作业工具进行维护和冲洗时,将产生少量的含有S和石油类物质的废水。

这类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质量和局部地区的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这种污染影响是有限的,而且是暂时性的,将随着工程施工的完成而消除。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土石方工程、混凝土浇筑中产生的弃土石和施工废料等。

若处理不当或未做好防护措施,不仅会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弃方受雨水或水流冲刷,还易对周围环境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和景观影响。

所以,设计应充分结合地形,尽量保证合理的土石方平衡,对弃方应作好安排,以减少因弃方流失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工中应硬化堆料场地,严禁乱堆、乱放建筑材料。

施工后应清除所有施工垃圾,尽量减少施工留下的痕迹。

施工期间,各类大型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部分高噪声设备的使用,其产生的噪声对沿线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施工阶段声源有:

土石方工程施工用的推土机、空压机、挖掘机、装载机、载重汽车等,混凝土搅拌机、钻井机、振捣机、电锯等,工程安装使用的吊车、升降机等。

其中有部分会产生强烈的噪声、震动,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但大多数设备单独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在60m处昼间能达到(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70dB(A)的标准限值,而夜间要满足55dB(A)的标准限值,土石方和基础施工阶段声源须距场界150m,发电机须距场地250m。

同时使用机械施工时,昼间应使所有机械距施工场界保持60m的距离,夜间则应保持350m的距离。

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在分布有敏感点的区域施工时,对于产生噪声、振动较大的作业,尽量避免在夜间和居民休息时间进行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