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839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蚕桑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蚕桑科技示范推广,推进科技进步,做大做强修水蚕桑产业。

项目资金的投入对提升我县蚕桑产业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给修水这块红色的土地带来了希望之光,有力地推进了蚕桑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修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目标,直接受益农户7658户。

一是高标准完成桑园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

全县新扩桑园2.5万亩,分布在征村白沙、山口柘蓬、马坳东津、杭口下杭、三都坪段、何市火石、义宁吴都等125个蚕桑基地村,全部推广种植优质高产农桑系列优良品种,在征村白沙、山口柘蓬、马坳东津配套改造桑园水利排灌设施2万米,在三都、何市、古市等项目区完成建设田间操作道20公里,建立了桑园病虫害联防联治体系,桑园建设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格局。

蚕农配套改造建设小蚕室1520栋,大蚕室7560栋、添制蚕具(包括蚕架、蚕匾、蚕网等)共计450万件套,购进方格蔟600万片等养蚕设施。

县改造蚕种场制种设施,着力培育“宁红”牌蚕种,实现我县蚕种的自繁自育,引进繁育饲养“青松×

皓月”、“洞庭×

碧波”等强健型优质高产蚕品种15万张。

在100个蚕桑基地村1000户蚕农中推广“秋种春养、春种秋养”新技术。

项目建设投资3609.5万元,其中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费用296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86万元(用于桑蚕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50万元;

蚕种场的改造及新蚕品种繁育推广16万元;

“秋种春养、春种秋养”新技术推广20万元)。

二是抓好新技术推广示范与应用。

在杭口下杭、征村白沙、三都坪段、何市火石建立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0个,面积6800平方米,新建消毒池2075只,改造建设标准化大蚕饲养示范室100间,养蚕大棚10个,面积6000平方米,示范推广方格簇具100万片。

项目建设投资27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支持70元万元(用于小蚕共育室30万元,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10万元,方格簇的推广30万元)。

三是改造蚕种催青设备。

引进目前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电脑自控旋转催青设备,完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

项目建设投资175万元。

四是进行茧丝加工企业自动缫丝生产技术改造。

茧丝加工企业积极融资,重点进行自动缫丝生产技术改造,建设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烘茧机2台,丝棉缫丝机6组。

项目建设投资2427万元。

五是完善服务体系,对蚕农进行蚕桑实用技术培训。

加强与中国蚕研所、省蚕茶研究所、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及蚕桑专家的交流与协作,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蚕桑生态科技园建设已初具雏形。

举办蚕桑技术培训班300多次,培训蚕农20000人次(其中县集中组织蚕桑技术辅导员培训班和蚕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班共12期,12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拍摄、录制《修水县栽桑养蚕优质高产技术》教学光盘10000张。

投入资金38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40万元,技术培训60万元)。

在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资金的带动下,我县采取“国家专项投入一块,地方财政配套一块,企业拿出一块,蚕农自筹一块”的融资方式,二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达10296.5万元,完成计划的80.1%,其中技术投资896万元,完成计划96.7%;

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完成计划%;

县级配套资金300万元,完成计划任务100%;

企业、蚕农融资万元,完成计划%。

二、主要的经验与作法

㈠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项目建设合力

县委、县政府对项目建设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政协主席、分管副县长、农工部部长为副组长,县财政、科技、蚕桑、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新村办、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工作,作为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相关部门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把项目“责任落实、目标考核、组织保障”三项机制和“定期汇报、财务管理、不定期督查”三项管理制度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中。

原九江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程利民、原县长李晨峰、县长王丰鹏多次主持召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工作会和调度会,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县政协唐晓荣主席、胡荣军副县长、农工部部长钟有林等县领导,常深入项目实施乡镇调查了解情况,跟踪督查项目建设质量和完成情况。

各项目乡镇以试点项目工作为已任,积极宣传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分工协调搞好项目建设。

县电视台和报社也融入到项目建设区中,为项目建设推波助澜。

全县上下形成一股抓项目建设,促产业发展的浓厚工作氛围。

㈡强化管理制度,加强督查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项目建设中,县财政局、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土局、交通局、科技局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整合财力,对项目建设跟踪服务,配套建设蚕桑产业发展,做到试点项目到那里,配套项目建设跟踪到哪里。

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质量保证金制、竣工验收制”,以制度管人、管事。

县蚕桑产业推进工作组切实加强了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督查检查,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及效益进行综合考评,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

㈢严格资金管理,注重跟踪问效,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按照“效益为先、渠道不乱、用途不改、管理不松、部门配合”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坚持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资方向不变,加强整合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切实做好项目资金的核算和监督工作,严格把关,做到资金不截留、不挪用,不贪占。

同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对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监测评价,以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三、取得的成效

二年来,我县充分利用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契机,积极拓展产业融资渠道,打牢了蚕桑产业基础,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推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了我县的蚕桑产业,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全县实现养种12万张,产茧10万担,蚕农收入8100万元,企业产值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2008年茧丝市场行情低迷,我县蚕茧价格仍然达到16.2元/公斤。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支持。

一是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蚕农养蚕条件、桑园基地的基础设施明显减善,全县9.8万亩投产桑园中旱能灌、涝能排的优质桑园面积达到了60%,全县小蚕共育面已达90%,优良蔟具的使用达85%,养蚕户80%的农户中有1名技术过硬的养蚕能手,优质桑园亩养种达到3张,张种产茧达41.7公斤,亩桑经济收入达到2200元。

二是蚕农生产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由于技术培训到位,使蚕桑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学化、标准化的栽桑养蚕技术,涌现出上规模、懂技术、高效益的蚕桑示范户6000户,带动了全县蚕桑生产水平快速提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

三都镇坳头村有桑园600亩,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5%以上;

征村乡白沙村有桑园510亩,2008年养种1000张,蚕桑收入达250万元;

山口镇桃坪村龚良全和上杭乡上杭村陈春娥两小蚕共育公司全年共育蚕种各突破1000张,实现了由原发蚕种到户到现在发蚕到户的转变,参加共育农户张种单产均超过85斤;

黄坳乡港源村黄辉武、涂开华100亩新桑园2008年养种达到170张,成为全县高产典型示范户。

三是农民增收明显。

基地配套设施完善,龙头企业的技改升级,蚕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带动了蚕农的小蚕共育、养蚕大棚、方格蔟具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养种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

2007年和2008新扩的25000亩桑园亩桑收入达到1400元,预计今年亩桑年收入可达2000元,实现新增农业产值5000万元以上。

2009年春季山口镇辛岭村3组蚕农查自力方格蔟蚕茧最高价格达1175元/百市斤,平均张种收入达945元;

马坳镇东津村6组蚕农户车柳付方格蔟蚕茧张种收入达1020.54元。

四是科研开发和制种水平能力增强。

蚕桑生态科技园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我县进行各项桑蚕品种试验,使新技术、新品种研究开发水平得到提高,加速了科技成果在我县蚕桑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缩短桑蚕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周期。

县蚕种场制种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制种水平的提高,年新增养种量由原12万张增加到15万张,所制蚕种由国家农业部抽检,全部达标。

蚕种催青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使蚕种单季催青能力由原6万张增加到10万张,蚕种一日孵化率由原93%提高到98%。

五是企业实力增强。

由于蚕茧质量的提高(蚕茧上车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4%,解舒率提高了10%),缫丝生产线的改造,丝绸企业的效益得到提升,产值达到了2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目前,全县已有2家制丝企业和2家丝棉企业成为省级龙头化企业。

2008年我县几家龙头企业应国家商务部邀请参加了上海丝博会,展示我县茧丝系列产品,得到商务部领导的好评。

绿冬牌蚕丝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8年漫江蚕桑生产合作社被省科协授予”优秀科技协会“荣誉称号。

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给我县蚕桑产业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西港镇占坊村农民张小玲由衷的说:

“养蚕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有想到国家为我们送来物资,还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党和政府好、国家政策好、技术干部好”。

这位蚕农发自肺腑的话语,代表着我县广大蚕农的心声,道出一个普通农民对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感激之情。

中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不愧是一项“政府得人心、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社会得发展、生态得保护”的富民强县工程。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一家公司、五星公司与广州印务公司合作的茧丝绸家纺深加工项目,加快自动缫丝技改项目建设,争取年底全面完成30组自动缫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

2、全力抓好蚕桑星火学校建设,建成县有培养农业科技明白人的“蚕桑星火学校”,乡乡有“星火课堂”,村村有蚕桑科技带头人的技术推广体系。

3、进一步加强方格蔟的推广力度,力半年使我县方格蔟使用率达到90%以上。

3、“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咬定发展目标不动摇,致力增收增效不放松,创新发展举措不懈怠,朝着“扩量、提质、增效、持续”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优质高产桑园及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年养5批蚕、亩养4张种、产茧300斤、收入3000元的“5433”要求,用5—10年时间全县实现优质高产桑园15万亩、年养种40万张,产茧30万担,农民售茧收入达到3亿元,加工提升产值达10亿元,努力创建茧丝品牌,做大做强我县的蚕桑产业,为跻身全国蚕桑县行列而奋斗!

为此,恳请上级部门继续予以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