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5228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定位

思维导图

最新考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纲解读

1.识记: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3.应用: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4.识记: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理解: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考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知识整合])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

成因

过度消耗资源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疑难辨析】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深度思考])

1.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2.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 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续表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堆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

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题组递进])

1.(2012·四川文综,4)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 本题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蒙古国降水少,风沙危害比较严重,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有利于解决该地环境问题,D项正确。

调整农作物熟制与当地生态环境无直接联系,A项错误;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广泛建设人工水域是在降水较多的区域实施的措施,B、C两项错误。

答案 D

2.(2013·江苏地理,19~20)《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完成

(1)~

(2)题。

(双选)

(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看出,我国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低于100,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2)题,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 

(1)AB 

(2)CD

3.[2012·天津文综,13

(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9分)

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9分)

解析 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

答案 社会效益:

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效益:

改善环境质量。

考点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知识整合])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必然性):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实践

环境无

害化技术

提高

生态

效益

环境

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工业:

发展清洁生产

农业:

推行生态农业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深度思考])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它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题组递进])

1.(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

(1)~

(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所给的循环农业模式中,我们可以提取到水稻、甘蔗种植和沼气等信息,所以最适宜该模式的是位于亚热带的闽浙丘陵。

(2)题,题干中明确提到的是对乡村的作用,而②是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可排除A、C、D三项,B项正确。

答案 

(1)D 

(2)B

2.[]2011·天津文综,12(3)]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6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增长率(%)

5.64

4.99

8.35

7.26

2010年乙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4%。

2011年该省部分地区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图所示)。

据文字材料,指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产生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解析 据图可知,乙省为广东省,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有限;广东省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量大;广东省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

结合以上依据得出乙省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是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答案 矛盾:

城镇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依据: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

环境问题解答的方法技巧

[思维模板])

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

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