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173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x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

为了大地的丰收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

 

   编者按:

省校衷心感谢大家对“农广情怀”演讲比赛的关注和支持!

现将部分演讲文章选登,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农业教育:

在实践中闪光

                                                                                             —— 镇雄县农广校 李清彩

各位评委、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年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校25周年,为了祝贺这一隆重的校庆,我带来了一瓶猕猴桃酒(向听众展示),让我们为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的辉煌,举杯!

虽然这瓶散装酒很不起眼,但它却凝结着镇雄农广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农业实用技术和“三农”工作的结晶,也是农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闪光点。

   镇雄,是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穷,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

要实施科技兴县,作为农业教育的农广校,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员,每个人都在思考:

我们能为镇雄农业的发展做点什么?

镇雄农广校自1985年建校以来,共培养中专学员1698人;举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1683人次;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4868人;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训1512人;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3765人,先后输往昆明、四川、广东等地从事非农职业;在镇雄电视台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讲座”38期。

还采取多种形式,与云南农大、昆明旅游学校等联合举办专、本科及中专班,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科教兴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我们的领导并不满足于现状。

八年前,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

一个哲学家要过河,他问船夫:

“你懂哲学吗?

”船夫说:

“不懂。

”哲学家说:

“那你将失去生命的一半。

”船到中流,起了同风浪,眼看就要翻船,船夫问哲学家:

“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说:

“不会。

”船夫说:

“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全部。

   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使农民既学会思考,又掌握生存技能,才可能发家致富。

于是我们校长提出:

让农技从书中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农村。

把碗长乡孔坝村作为试点,也作为实习基地,送一至二门农业使用技术,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到过孔坝村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

当时多数农民穷得叮当响,一年人均有粮不到300斤,纯收入不到200元。

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使这里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工具被称为“1079”部队:

“1”是一根扁担,“0”是一个背箩,“7”是一把锄头,“9”是一个舀子。

有的人家整个家当不值500元,住的是杈杈房,睡的是杈杈床,真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屋不遮风雨啊!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质,我们决定帮助农民发展魔芋和人工种植猕猴桃。

项目确定了,农民愿意了。

但钱从哪里来?

校长说,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就总会有办法。

当时,因工作需要,准备从联合办学的收入和上级给予的经费中拿出10万元买一辆双环越野车,后来只用了2万元买了一辆被人们戏称为“翻帮皮鞋”的二手吉普。

“翻帮皮鞋”怎么了?

二手吉普又怎么了?

这不就为咱们省下了8万元吗?

加上到县扶贫办争取的1万元,教职工省吃俭用捐助的1600元,带着这来之不易的9万多元,带着猕猴桃和魔芋的种苗,带着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农广校派老师去指导,农技站具体负责,到碗厂乡组织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学员实习,对农民进行逐家户、心连心、手把手地教啊!

   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一年后,魔芋丰收,客商不断;三年后,猕猴桃挂果,看着个头硕大的累累果实,我们笑了,农民笑了,谁也没想到销路却成了问题。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碗厂乡的一位叫申杰的学员提出了一个好建议:

办一个猕猴桃酒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农广校经过市场调查,多方求证,担保贷款5万元,动员农民集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年产60吨的集体性猕猴桃酒厂。

投资不久,所产猕猴桃酒便成为宾馆酒楼宴请宾客、部门接待的佳酿,在昆交会上也倍受青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由此,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

”农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

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

难怪门捷列夫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

如今的孔坝村已旧貌换新颜:

茅草房、杈杈房,变成了水泥房;补丁衣服变成了靓丽时尚的新装;以土豆、荞麦为主食换成了白米饭加炒菜;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

这里还办起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室和合作医疗。

2004年,人均收入已达2014元,农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

农技走出书本,走向农村,在这里找到了正确答案。

由此,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懂得了;什么是现实生产力,我看到了;什么是利为民所谋,我理解了。

   在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庆典之际,我想,行动是作为纪念的最好礼物,让我们用行动为“三农”服务,用行动为农广校增辉,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

“给金子再镀上一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

爆竹庆典,铁肩担就发展任;农业教育,善将科学化神威。

   我相信,有我,有你,有我们大家,有我们农广人的共同努力,农广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三进小山村

                                                                           ——镇雄农广校  杨 春

   山,这是镇雄最突出的特点!

   是山,造就了镇雄千岩重叠;万壑争流的奇特自然景观;是山,造就了镇雄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

也是山,导致了镇雄复杂的气候,使镇雄“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也是山,导致镇雄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镇雄山区贫穷落后的生动写照。

千百年来,镇雄一些偏僻落后的山区,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落后的生产技术,“一根夺撬,一把镰刀,一块围腰”,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打一箩箩”。

长此以往,山区人民何日才能脱贫?

何日才能致富?

何日才能走上小康之路?

山区人民盼望科技,如严寒之望春风,如大旱之望甘霖。

   1985年,镇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运而生了!

   20年来,镇雄农广校为山区培养了大专学员627人,中专学员1698人,一年制绿色证书培训4868人,农村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外出务工农民培训3765人。

   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这是我们农广校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成果,这是我们撒播到镇雄5200多个小山村推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火种。

   山村处处学科技,不信小康唤不来。

   镇雄农广校的学员成为了山村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芒部镇关口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6年深秋,镇雄96级绿色证培训班结束,来自大山深处的李法德要求我们学校派出技术员去他的家乡考察,帮助山村确定发展项目。

李法德家住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关口村,为了帮助山民脱贫,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关口村。

关口村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小山村,一眼看去,四面是一座座荒凉的大山,山间是一块块贫瘠的黄土地,村里是一间间破旧的土墙茅草房,茅屋里住着一个个鹑衣百结的山民。

看着几个光着屁股、挺着肚子、目光呆滞的小孩在山风中瑟瑟发抖,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李法德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休息,我们走进他家那破旧矮小而又阴暗潮湿的茅屋,过了好一会才看清屋子里简陋的陈设。

   当天,我们走遍了小山村的每一户人家,没有看到一件价值50元钱的家具。

这个小山村人均年收入仅274元,每人每天的收入只等于一包低档香烟,两块雪糕,三颗香口胶,四根棒棒糖,这是什么?

这是贫穷!

靠山吃山,李法德原来在房屋四周种植了不少的果树,此时,他决心在大山深处兴建果园,闯出科技致富的路子。

为了在小山村树立科技致富的榜样,消除山民们对科技致富的疑虑,农广校领导听了我们的汇报后果断做出决定,免费为李法德提供几亩地的树苗;农广校的教职工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慷慨解囊,为他捐资二千多元作为生产垫本。

次年春,李法德在山坡上建起了10亩果园。

在农广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栽培、修枝、整形、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园里花香鸟语,生意盎然。

   2000年秋,我第二次来到小山村。

李法德家变了,低矮阴暗的破茅草房变成了四立三间两层的砖混结构房。

见到我们到来,他十分高兴,带我们去看山坡上的果园,果树飘香,硕果累累。

他笑得合不拢嘴。

他粗略地算了一下,今年单果园的收入就在万元以上。

他向我们介绍说,当年春又在山坡上种了水冬瓜5000株,桃树500株,梨树200株,过两年果园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两万元以上。

由于参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他不但种植有方,还成了养殖能手。

建起果园后,又买来电平恒温箱孵化家禽,就近销售到附近的八个乡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法德通过科技劳动致富,让山里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索取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向我们咨询有关的作物栽培知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看着山民们渴求科技知识的心情,我们与李法德商量后,在这个小山村办起了培训班,让他担任乡里的科技辅导员,把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

2004年秋,我又来到小山村。

此时,整个小山村也变了。

山,还是那些山,但往昔荒凉的山坡上建起了一片片核桃园、板栗园、梨子园、花椒园、木漆园……往昔光秃秃的山头上种植了一片片杉木林、花楸林、泡桐林……

   村,还是那个村,但往昔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一幢幢新建的水泥屋面房。

   人,还是那些人,但,补巴衣服不见了,光屁股小孩也不见了,一个个小孩的脸上,绽放出了天真活泼的笑容。

   看到我们的到来,山民们也象当年的李法德那样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说,在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中,李法德和农广校的老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科技知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见效。

由于普及了农村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了多种经营,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山民开始富起来了。

   山里人笑了,我们也笑了。

   李法德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笑着问他何时才向城市“进军”。

他想了想对我说:

“大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大山里,山里的人民需要我。

   在我们对农广校学员的跟踪调查中,像李法德这样的带头人还很多,他们将自己学得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与乡亲一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大山宣战,向大山讨宝,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将大山的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二○○五年八月二日

高举农民科技培训的旗帜

                                                       ——宾川县农广校校长 刘洪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我所在的宾川农广校,位于佛教圣地鸡足山脚下,全县人口32.6万人,虽然各级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千方百计,努力抓好培训,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仍有占人口总数93%的宾川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权有5.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年。

宾川是个农业县,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要想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10万亩优质米、10万亩优质水果、10万亩特色蔬菜、10万亩亚麻、10万亩烤烟和白肋烟、10万亩干果、3万亩香叶及畜牧业八大基地的奋斗目标,都因广大农民科技文化偏低而直接影响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个不争的事实。

宾川县委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要求全县有关单位把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科技成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县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农民科技培育的重担挑起来;我们农广校抓住机遇,责无旁贷努力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就想方设法开展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同志们!

生活的规律就是这样:

只要一心为民,勤奋工作,善于动脑,办法总是会有的,良机总是会来的。

1996年我校向省农业厅申报了“绿色证书”示范县,项目在当年就批下来了,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绿色证书”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校,由我校组织实施和管理。

我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了农学、果树、蔬菜、农机、畜牧兽医、植保六个专业,在全县开展了500多场次培训,共培训5169人,颁发<<绿色证书>>2887本,完成了每20户农民有一名持证学员的可喜指标。

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为我县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巧经营、觉悟高的新型农民。

如金牛镇龟山村葡萄种植户张莲,参加“绿证”培训后,1997年在自己承包地里种植1.1亩优质红提葡萄,经过三年辛勤劳动,现年均纯收入1.2万元,走上了富裕之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34岁的农村妇女自己富了不忘乡里人,发动周围200户农民种植葡萄600多亩,使龟山村成了县内外闻名的葡萄村。

又如金牛镇后坝田的柑桔种植户钟绍军,1997年参加培训后,在自己责任田里种植2.2亩柑桔,又向集体承包3.7亩老果园,经他苦心耕耘、精心改造,到1999年仅柑桔一项,全家纯收入4万元。

再如江干村农副产品经贸公司总经理唐军参加培训后,以他家20多亩优质石榴园为示范,带动全县已发展优质石榴近3000亩。

   各位领导!

各位同行!

我们宾川农广校借“绿色证书”工程成功经验的东风,又抓住了2003年被中央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列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县的大好形势,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县报、县电视台、各村镇集市街头开展宣传,让广大青年农民认识到农民科技培训是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近则发家致富,远则造福子孙,小而利家大而利国的大好事,青年农民们便踊跃报名,要求参加培训。

如在金牛镇新坪村举办的葡萄专业教学班,原计划培训50名学员,结果报名88人,筛选后招收60名,但其他28人坚持旁听。

彩凤柑桔专业教学班原计划招收50名学员,结果报名95人,筛选招收72名,其余23人也坚持旁听。

更突出的是举办州城葡萄专业教学班,也是计划50人,头天开课,人数就达128人,由于教室座位有限,很多农民就在走廊上听课。

近半个月的培训课堂,真是座无虚席,窗台上天天扒满了旁听的农民;如此感人的学习场景,使我们激动不已。

我们的“跨青”培训处处开花,处处受欢迎,成绩是令人欣慰的。

如州城镇山岗村委会芝麻庄陈冲家有5口人,两个劳动力,近年来共种植柑桔8.6亩,由于受病虫害影响,亩产值仅有1600多元;参加培训后,他以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管理,2004年柑桔大丰收,亩产值达到8000多元,终于实现他家建盖“小洋楼”的夙愿。

提到培训,陈冲总是高兴地说:

“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像陈冲这样在培训中学科技、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还很多。

如金牛镇大辛村的禹志会和宾居镇杨官村委会的徐贵军。

禹志会承包耕地2.7亩,按老套大春种稻、小春种麦,年收入才3500元。

他参加培训后,调整作物品种结构,把2.7亩耕地改种茄子,嗨!

年收入达2万元。

徐贵军是养奶牛专业户,由于缺乏饲养技术,不能科学配料,不能科学挤奶,更不能防牛病治牛病,4大头奶牛不是生病就是奶量不高。

他参加培训后,学会了打预防针、配饲料等知识,奶牛健康成长,奶量成倍增加,奶牛年纯收入从过去的2500元提高到6000元。

我们农广校从2004年1月至同年年底,开展了15个专业45个班次的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共完成3466人的培训任务,颁发《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证书》3000本,平均每个村民小组有2至3人获得证书。

获得“绿色”证书和“跨青”证书的农民总数为5887人,形成了一支以青年农民为主的科技队伍,他们活跃在全县14个乡、镇、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同志们,“绿色证书”工程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这两大工程在我县的顺利实施,让我们宾川农广校威风凛凛,大受欢迎。

回想1990年建校之时,全校教职工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但我们在中央校、省校、州校、主管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农广人的多年努力,艰苦创业和大胆创新,学校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是一所拥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4.4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和办公室,配有现代化的远程教学设备,集大中专学历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继续培育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职能鉴定等综合性的多功能学校。

农广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农广人常常因此而自豪。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宾川县农广校将继续高举农民科技培训的旗帜,情系农民,利为农民,大踏步地胜利前进!

我们热烈祝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周年校庆,在此,谨贺诗一首,以表庆贺之至诚:

   中央广校校庆,农广人情怀深深,25年荧屏传教,赢得莘莘学子信任,学到真本领,拿到真文凭,大江南北弦歌声,颂扬中央广校美名;中央广校校庆,农广人情怀深深,宾川农广创业艰难,经风雨健壮成长受好评,十多年的创业历程,诚谢中央校指导谆谆,听吧,神州处处歌颂农广校功勋,自豪吧,农广人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传播着发扬着中华文明。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二○○五年七月     

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农广情怀(楚雄州农广校 徐云兰)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从千里彝山走来的彝家女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央农广校25周年校庆的喜悦,与大家一起倾心叙聊彝州“农广人”的光荣与梦想。

因为,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执着的“农广人”。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父亲徐芝杨,是一名农广校的“老教师”,他已于1998年退休。

而我,是1992年加入农广校这支队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贫穷,总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在那被艰难和困苦的狱炼中、在那对富足与强盛的渴望里,大山的子民们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归家,他们把勤奋的犁铧深深地扎进泥土,但贫穷和落后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面对如此状况,作为基层农科员的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顶着烈日、淋着风雨,奔忙于田间地头。

办农技培训班,搞实用知识讲座,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去,是他心里多么强烈的愿望啊!

   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开办,在1982年的一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牵头在广通镇招收了52名农学专业中专班学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1984年,父亲调到了县里,并被任命为禄丰县农广校首任专职副校长。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农广校一帮人,争取支持、协调关系、联合办学、乡镇办班,那时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农广校的情形比比皆是,那热闹劲,着实让人感动。

随处可以听到的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用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了身手”;“农广校的辅导教师太缺乏,要是多有几个专职教师那该多好啊!

”……

   1991年,我从师专毕业分到正规中学当老师。

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亲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禄丰县农广校的一名专职教师。

从此,我踏着父亲的足迹,同全州“农广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10多年过去了。

在父亲及农广校一帮人的艰苦努力下,禄丰县农广校创造了“招生连年不断、毕业生人数占全州1/4”的骄人业绩。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彝州“农广人”更是利用现代媒体之泵、开远程教育之渠、引农业科技之水,在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彝州农业职教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经25个春秋,彝州农广校培养了6402名中专生、515名助学大专生,培训了13.5万人的绿证学员,使37620位农民朋友获得了《绿色证书》。

涌现了“全国优秀村官”周开文、州人大代表张琼芝等优秀学员,他们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羊”、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其他“农广人”的关心、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农业经济管理学士、从事农业教育的农艺师,社会给了我“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的崇高荣誉,我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广人”而骄傲和自豪。

   为了能让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贫穷而浸泡在浓浓的酒精里,为了能让彝家的“小表妹”绽放出马樱花般灿烂的笑容,为了能在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田播下绿色的希望,为了能使彝家儿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礼、沐浴科技的阳光、注入现代文明的基因,为了农广事业,不知有多少向我这样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样的志气男儿,为之奋斗却终生无怨无悔。

为什么?

就因为农广校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就因为农广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农广校,已经是一所“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绿色证书工程先进集体”和“楚雄州窗口行业文明班组”。

教职工队伍中有2位是“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有2位是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表彰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9人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

我为身在这样的先进集体、为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当你一踏上彝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在领略了腊玛古猿、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的千古积淀之余,你还能一边品尝彝家人为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边从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热情。

亲爱的朋友!

彝家寨欢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农广校欢迎你!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永不熄灭。

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无限的农广情结!

   谢谢大家!

农广人——我无悔的选择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洱分校 李 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名来自农业战线上的农民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感到万分的荣幸与自豪!

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农广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自豪自己同千千万万的农广人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的汗水,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构筑着共同的家园,谱写着新的未来!

我演讲的题目是《农广人——我无悔的选择》

   谁不愿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

谁不愿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如今,我们有幸选择了农业教育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始终满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真挚感情,辛勤耕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肩负起提高农民素质的历史重任,铸就着不凡的成绩,为社会展现着我们农广教师们的弈弈风采!

   振兴国家靠教育,振兴教育靠教师!

一提到教师,大家肯定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比喻:

园丁、春雨、蜡烛、铺路石......,是啊!

古往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