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论坛材料.docx
《小学教师论坛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论坛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论坛材料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实四基提高四能》
穆棱市下城子镇第一小学
马丽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与各位老师在这里参加本次论坛活动。
感谢进修校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共同学习的机会。
本次论坛活动,我们下城子镇第一小学的内容是:
小学数学四基与四能在课堂中的应用。
参加本次论坛的教师有:
李雪梅、李锦萍、高荣杰、刘加玉、王玲、孙雅坤、刘禹萱
对于小学数学四基与四能,我校不仅在每周二的业务学习中进行理论学习,而且每位教师都能在课堂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取得显著成效。
刘禹萱:
是的,这点我的体会颇深,我是今年刚参加工作的特岗教师,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
刚上课的第一天我就拿到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学习材料,马主任告诉我要认真学习尤其是四基与四能的内容,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助益。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四基与四能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新课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是未知。
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更高。
孙雅坤:
我同刘老师感触一样,我们知道四基目标有两大意义,一是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
可见,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两基”转变为现在的“四基”,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能,强调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双能”到“四能”,体现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王玲:
我参加工作的五年里,前几年教英语,接触数学也刚刚开始,但我深深地感觉到数学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
从宏观上来看,英语是语文学科,类似于我们的母语,是一种语言,它是为了表达和传递人类的思想,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它是有情感在里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它是很容易掌握的。
英语的学习难度是语言环境,但数学则不同,我觉得数学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太多的情感,它似乎很抽象,是一种思维,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如果将“四基”、“四能”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就会觉得数学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使知识源于生活,让学生自由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展现出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又使知识高于了生活。
马丽娜:
确实,我们看到了王玲老师的快速成长,在10月中旬我校的课堂竞赛中,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就很好的运用了“四基和四能”,并对课进行了很好的整合。
尤其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李锦萍:
我也感觉王老师的那节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做得很好。
比如其中的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剪一剪,拼一拼活动。
王玲:
其实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就平行四边形举例:
学生首先利用手中学具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或者书中没有提到的两条对边分别相等,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
并对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再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体现了四基:
学生会思考我们学习角和平行线时,都是怎么活动的,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将他们自己得到的结论,反馈给全班同学,我们在做一下总结。
高荣杰:
从王老师这节课中让我看到了“四基”、“四能”对数学课堂的影响。
我经历了“双基”到“四基”的变化,感觉“四基”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数学课标(修订稿)》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由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用什么来保证课标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得到落实?
那就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要从落实“双基”走向收获“四基”。
刘加玉:
关于数学“双基”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有知识形态、教学形态与个体形态三种表现形式,从教学的角度,“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学习目标。
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形式化的结果知识——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所表达的系统知识。
高荣杰:
我们不否认数学双基教学的历史贡献是巨大化,但是已经不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现代社会信息量很大,要求我们能从中做出正确判断,选出对我们有用的,同时知识的更新也很快,对知识的理解不能仅仅理解为那些能够表达出的东西,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可以是经验的结果,也可以是思考的结果,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表现在思考的过程,智慧表现在对于问题的处理,对危难的应付,对实质的思考以及实验的技巧等。
李锦萍:
其实,
基本思想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双基”与基本活动经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在二者的不断融合,多次的应用中,通过反思提炼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奠基作用和普通指导意义的知识经验便是数学基本思想。
演译归纳
数学活动
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形式化的结果形式化
经验化
因此,小学数学要发展,就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将双基发展为四基;也需要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将以往重视培养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刘加玉:
确实在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交流,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进取、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李雪梅: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取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而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身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此我特别认同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是过去很多老师特别忽视的一个方面,实际这是学生后续问题的重要基础。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四基”训练,更要注重能力培养。
马丽娜:
对于李雪梅老师的观点我很认同,我校的大多老师也是在学习并实践着的,下面请李雪梅老师为大家做片段教学。
李雪梅片段教学《角的认识》
马丽娜:
李雪梅老师的课很精彩,下面请李老师谈谈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李雪梅: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了找角、指角、折角、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等活动过程,为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注重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用圆形纸片折角的环节,学生折出不同形状的角,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不会提出问题,我就为他们创设了交朋友的情境,角是我们的新朋友,你们一定有许多问题想要问它,那你最想了解它哪些知识呢?
这样孩子们就会把角当成了自己刚刚结实的朋友了,急于想了解它,就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找角、折角、认识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用眼观察、动手摸、动手折、动口与同伴交流,使他们经历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整个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马丽娜:
确实,我们可以看到本节课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王玲:
李老师作为一名老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
并且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也准确的体现了四基和四能的灵活运用,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这也是四能的体现,让学生在看、说、想活动中解决问题,这也体现了四基的作用。
李锦萍:
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则主要是指在数学基本活动中形成积累的过程知识,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类于归纳活动的经验。
李雪梅老师的数学课“角的认识”一课,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哪儿见过角”找出来,把生活中的经验与数学知识相融合。
在折角时,让学学生自己动手折,找出角。
并且用手摸一摸、触一触,感知角的组成,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有的感知扎手、有的扎得手痒痒的、还有的说摸到了边很平很滑。
这就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指出的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
刘加玉:
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在给角的各部分起名称时,李雪梅老师根据角的特点给学生总结出了顺口溜,让学生有活动经验的总结和记忆的窍门。
引导学生发现本班有关角的时候,学生能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即发现身边的角。
在用手感觉角的时候,学生能从感觉上体验,体现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即——基本技能。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去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会用数学思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很好的效果。
高荣杰:
义务教育数学课标2011修订版的最大改变之一就是知识与技能从过去的“双基”变“四基”又能变“四能”,它的变化不仅是字面内容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等改变。
李老师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两点的变化,并能把四基、四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本节课中。
李老师在导出新课伊始,板书课题《角的认识》后,提出问题:
“你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还有的说角有几部分组成?
每部分都叫什么?
角有什么特点……等等。
李老师强调体会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种发现是一种自我的超越,不仅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
问题的提出必须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
孙雅坤:
我也觉得在课题引入部分,李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看到了什么?
找出呈现在各中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刘禹萱: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当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了亲切感。
李老师这堂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
在课题引入部分,李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应他们身边。
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育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体现了四基的两大意义:
一是为了现实生活,二是为了进一步学习。
王玲:
李老师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不但体现了教材特点,又创造性运用了教材,本课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是站在数学角度上,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今后要以此为基础学习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添加。
然而这些能力的充分体现,也说明了李老师是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将四基四能充分的巧妙的运用到了课堂中,这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李锦萍:
就本节课的数学思想,学生的几何直观,从大角度知识,教师是平和亲切的语气在与学生共同在活动中来共同学习。
教师语言上运用了多方面激励性语言,如:
还藏一个调皮的图形。
李雪梅老师在本节课中,就抓住学生的关于探究和发现的特点,在新知识的认识上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现实世界,问题随处可见,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因而,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李雪梅:
感谢各位老师的中肯评价,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阐述中将双基变了四基,把两能变成了四能,所以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
取得了一些成效。
马丽娜:
各位老师以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主,阐述了自己对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中四基与四能的运用与理解,让我们看到四基与四能在数学课堂中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下面请刘加玉老师为大家做片段教学。
刘加玉片段教学《找规律,巧计算》
马丽娜:
刘老师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我觉得很成功,下面请刘老师说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
刘加玉:
1、课前导入“自我简介”,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讲解第一题时,让学生先自己做,从中“发现技巧,找出运算技巧,再到运用技巧。
”
3、第二题,从规律的计算中,发现运算的技巧,还要从多方面想,开拓解题技巧的多样性。
4、从已知规律中,解决未知的问题,即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有了前两题的经验,运用自己的智慧、观察与发现,从孩子的心理上感觉“数学原来如此简单”。
马丽娜:
练习课是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上好的一节课,但是刘老师却在本节课中通过观察找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以往数学经验的积累运用达成教学目标,使一节枯燥的练习课变得有趣吸引人,值得回味。
王玲:
身有同感,听了刘老师的这节复习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和复习》之找规律、巧计算。
突然也使我来了兴趣,也和孩子们一起找起了他们的规律,也在自己心里想:
哦,原来复习课可以这样上!
真是不错!
细想想一节复习课也体现了刘老师的巧妙设计,将四基、四能融会贯通到我们的课堂中。
李锦萍:
刘加玉老师的数学课,在内容选择,教师选择综合课,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知识去寻找。
如,“20x4200x42000x4”的规律,教师出示题,让学生通过自己解答、对比、观察等各项活动,总结出规律。
即一个因数有几个零,积的末尾就有几个零。
这也是数学思想中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体现,实际上这个规律的发现,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这种渗透是我们今后数学教学中所要重视的,但教师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要学会“放手”。
李雪梅:
其实刘老师的开场白也非常新颖,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本节课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本教学片断是数学解题,教师在出示每一组练习题时,都是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本类型的其它题,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三组练习题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促进四基。
高荣杰:
是的,教师的自我介绍,一问一答式激起了学生的注意,老师接着说:
今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去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会让我们的数学学得轻松自在,接着老师让同学口算,加大难度出示三组有特点的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题后,师问: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学习,并发现了每组题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感触最深的是:
老师能灵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循循善诱地引导,落实“四基、四能”,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节课。
刘禹萱:
刘老师的几大组练习题也很有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循善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传统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老师讲解为主,而这节课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引领孩子探求规律,学会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很好地施展是一节体现素质教育的课。
孙雅坤:
刘老师在教学时先罗列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并指出他们发现的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加上孩子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出问题,最后通过讨论真正的解决问题,刘老师也巧妙的将四能悄悄的逞到了孩子的身边。
而在99x199x299x399x4一系列找规律中,刘老师把这道题活灵活现的展示到孩子眼前,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分析、运用,并且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使学生有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高荣杰:
本节课,刘老师首先以四基为基础: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要会乘法口诀和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现,而寻找出它们的规律就需要学生具备基本思想,并且学生自主提出找到的规律,师生共同讨论为基本活动经验,也为下次再做同样的数学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整体的教学中,让老师努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体现了四能: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李锦萍:
数学课标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取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而数学四基所提到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王玲: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双基”是一种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而基本活动经验则是一种感性的、情景化的过程性知识,它们各强调了数学知识的一个侧面,前者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系统,而后者形成的一种经验系统,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刘加玉:
其实,在教学中我也感到四基、四能对课堂、对学生的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始时是费一些劲,但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训练到现在还是很有成效的,学生的基本经验在逐渐积累加强,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真正验证了付出就会有收获。
马丽娜:
“四基”、“四能”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而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李雪梅:
在此,我特别认同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是过去很多老师特别忽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双基”训练,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
刘禹萱: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
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
李锦萍:
但是数学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面,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来源,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就变成解决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说,发现和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刘加玉:
相对于“双基”而言,“基本活动经验”是比较模糊的,不太严谨的,缺乏明晰的结构体系,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经验”,含有许多发现的版面的非本质因素,就数学家克里斯戈尔所描述那样“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不够精确的和版面的,其整体结构如像一片原始森林,或者说是交相缠绕的树枝,因此要使“基本活动经验”更加确切、合理而有效,就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与形式化,“基本活动经验”就可以转化成融入到“双基”之中,不但使“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升华,也使“双基”因为充满了学生的感受而获得某种生命的活动。
”
王玲: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数学的观察、训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与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还有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才能积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猜测、验证,积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孙雅坤:
数学是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基的学科,它承载着为学生未来学习打好基础的任务,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未来生活起着奠基作用,数学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数学思考的思想,更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启学生智力。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高荣杰: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
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
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马丽娜:
确实,双基变四基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交流,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教育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获、有所得。
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看到成功的希望,既重视“大众教育”,也重视“精英培养”;既有“底线要求”,也有“高远目标”,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