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777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7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docx

房屋建筑部分强条汇总勘察和地基基础docx

第五篇勘察和地基基础

1地基勘察

1.1基本规定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0.3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4.3.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号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拟建工程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飞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

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1.2一般场地和地基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1.1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非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8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1.17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

4.1.18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m;

2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3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4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5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4.1.20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3个;

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

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士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4.8.5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争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治理(降水或隔渗)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4.9.1桩基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

2当采用基岩作为桩的持力层肘,应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3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5评价成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7.2.2地下水位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遇地下水时应量测水位;

2稳定水位应在初见水位后经一定的稳定时间后量测;

3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应采取止水措施曾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0.2.1基槽(坑)开挖到底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

当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

1.3特殊场地和地基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1.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

5.2.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滑坡或有滑坡可能时,应进行专门的滑坡勘察。

5.3.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危岩或崩塌时,应进行危岩和崩塌勘察。

5.4.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有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并对工程安全有影响时,应进行专门的泥石流勘察。

5.7.2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

5.7.8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桩基和基础埋深大于5m的天然地基,判别深度应加深至20m。

对判别也化而布置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

5.7.10凡判别为可液化的土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

勘察报告除应阐明可液化的土层、各孔的液化指数外,尚应根据各孔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2.3.1进行膨胀土场地的评价,应查明建筑场地内膨胀土的分布及地形地貌条件,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及土的自由膨胀率等指标综合评价。

必要时,尚应进行土的矿物成份鉴定及其他试验。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1.1一级边坡工程应进行专门的岩土工程勘察;二、三级边坡工程可与主体建筑勘察一并进行,但应满足边坡勘察的深度和要求;大型的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边坡宜分阶段勘察;地质环境复杂的一级边坡工程尚应进行施工勘察。

4.1.3边坡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边坡类别和可能的破坏形式;

2提供边坡验算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

3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的建议;

4对需进行抗震设防的边坡应根据区划提供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5提出边坡整治设计、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

6对所勘察的边坡工程是否存在滑坡(或潜在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开挖或构筑的适宜性做出结论;

7对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工程尚应提出沿边坡开挖线的地质纵、横剖面图。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1.1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并应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地基作出评价,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1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

2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

3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4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

5变形参数和承载力;

6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

7其他工程地质条件。

4.1.7采取不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其天然的湿度、密度和结构,并应符合I级土样质量的要求。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3.0.6详细勘察阶段应采用多种手段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应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场地和地基稳定性作出结论;应对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防治、地基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基坑工程支护等方案的选型提出建议;应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参数。

8.1.2对有直接危害的不良地质作用地段,不得选作高层建筑建设场地。

对于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但经技术经济论证可以治理的高层建筑场地,应提出防治方案建议,采取安全可靠的整治措施。

8.2.1天然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场地、地基稳定性和处理措施的建议;

2地基均匀性;

3确定和提供各岩土层尤其是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的建议值和使用条件;

4预测高层和高低层建筑地基的变形特征;

5对地基基础方案提出建议;

6抗震设防区应对场地地段划分、场地类别、覆盖层厚度、地震稳定性等作出评价;

7对地下室防水和抗浮进行评价;

8基坑工程评价。

8.3.2桩基评价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推荐经济合理的桩端持力层;

2对可能采用的桩型、规格及相应的桩端入土深度(或高程)提出建议;

3提供所建议桩型的侧阻力、端阻力和桩基设计、施工所需的其他岩土参数;

4对沉(成)桩可能性、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和对策以及其他设计、施工应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10.2.2详细勘察报告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为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基础施工方案及降水截水方案的确定等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并应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冻土工程地质斟察规范》GB50324-2001

3.1.2冻土的描述和定名,除应按附录B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根据土的颗粒级配和液、塑限指标,按国际《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确定土类名称。

+

3.1.2.2按冻土含冰特征,可定名为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

3.1.2.3当冰层厚度大于2.5cm且其中不含土时,应单另标出定名为纯冰层(ICE)。

条文说明:

按冻土基本物理性质的冻土分类和定名,对各工种及冻土学理论研究均适用。

为了加强国际间冻土资料的可比性,1988年在英国诺丁汉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地层冻结会议上,由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等六国共八名国际知名冻土专家组成的“人工冻土分类实验室试验”国际编写小组,联名提出把Pihlainen和johnston(1963),Linell和kaplar(1966)的冻土分类系统用于人工冻土分类的建议。

为了使我国新编制的“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近,采用了该分类,并对该分类进行了简化(附录B表B.0.1)在此基础上进行冻土的描述和定名。

为便于表B.0.1的推广和使用,表1列举了典型野外调查中关于冻土描述和定名的例子。

冻土描述和定名资料的图示、推荐步骤包括列举土的类型所用的符号及其冻结条件,随后是对土和包裹冰的特性进行描述,冰层也可进行类似鉴别和描述。

为了简化冻结层位的鉴别,可在表1之左框边上画一条宽带。

3.2.1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根据土冻胀率η的大小,按表3.2.1划分为:

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五级。

冻土层的平均冻胀率η按下式计算:

η=

(3.2.1)

式中

——地表冻胀量(mm);

Zd——设计冻深(mm),Zd=h-

;

H——冻层厚度(mm)。

条文说明:

关于土的冻胀性分级问题,我国多年来进行了大量实测和理论研究工作。

有关工程部门根据冻胀对工程安全的危害程度,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土的冻胀性分级(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编写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勘测设计细则》)。

1982年吴紫汪研究员提出了综合冻土工程分类被铁路建筑规范采用。

1989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7-89在1974年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的基础上,按冻胀率提出了四个地基土冻胀性等级。

1991年水利水电行业标准《渠系工程抗冻设计规范》SL23-91,按在具体工程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冻胀量为指标,提出了五个地基土冻胀性等级。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98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7-89的基础上与《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TJ024-85相一致,并以冻胀率为指标将地基土冻胀性分为五个等级。

因此,本规范经分析研究,采用《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98中的地基土冻胀性分级。

为了使地基土冻胀性分级更为合理,本规范编制组进行了“粘性土地基冻胀性判别的可靠性”专题研究。

研究表明:

地基土冻胀,除与气温条件有关外,主要与土的类别、冻前含水率和地下水位有关。

当粉、粘土颗粒增多时,土的冻胀性显著增大。

如土中含水率超过起始冻胀含水率时,在没有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下,土层仍有水份迁移现象存在,含水率发生重分布,并产生冻胀。

影响地基土冻胀的地下水主要深度是各类土毛细水高度有关的临界深度;粘土、粉质粘土为1.2~2.0m,粉土为1.0~1.5m,砂土为0.50m。

当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深度时,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冻胀的影响,仅考虑土中含水率的影响,属封闭系统情况。

当地下水位高于临界深度时,可按开敞系统考虑,即考虑土中含水率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如多年冻土活动层粘性土冻胀问题可按封闭系统处理,即在没有地下水补给的条件下,土中含水率和冻胀率间的关系为:

(1)

式中

——冻胀率(%)

——土的干密度取1.5g/cm3

——水的密度取1.0g/cm3

——分别为含水率和塑限含水率(%)

但是当季节冻土的冻胀性问题按开敞系统考虑时,即在有地下水补给情况下,

冻胀性将会提高,如表3.2.1中当

大于

+15时为特强冻胀。

3.2.2多年冻土的融化下沉性,根据土的融化下沉系数

的大小,按表3.2.2划分为:

不融沉、弱融沉、融沉、强融沉和融陷五级。

冻土层的平均融沉系数

按下式计算:

=

(3.2.2)

式中h1、e1——分别为冻土试样融化前的高度(mm)和孔隙比;

h2、e2——分别为冻土试样融化后的高度(mm)和孔隙比。

条文说明:

关于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级问题,我国的生产教学和科研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如1984年前将多年冻土的融沉性,主要以土的类别、总含水率和融化后的潮湿程度为依据划分为:

不融沉、弱融沉、融沉、强融沉四级(《工程地质试验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

但是,随着生产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已经证明,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应以融沉系数为指标进行分级是正确的。

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冻土的构造和力学特性(见表2),并与设计原则有密切联系。

为此,本规范采用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98中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级(见本规范表3.2.1)这也是本规范与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附录九多年冻土融沉性分级未能取得一致的原因。

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和水利等工程对冻土地基的融沉性适应程度是不相同的。

一般对第I、II级融沉(1

<3),建(构)筑物结构设计时,无须考虑多年冻土地基融沉影响。

因为一般建(构)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都容许有一定变形量以适应地基的融沉性。

但是,当III、IV、V级融沉土的融沉量超过建(构)筑物的容许变形值时,对建筑物而言则必须采取相应的设计原则、适当的基础型式以及能适应不均匀沉降的柔性结构等特殊措施。

对线性建筑物而言,除采用保持冻结状态的设计原则外,还必须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注意环境保护以及路基排水等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经多年研究和本规范的专题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沉陷问题的研究”工作表明:

高含冰冻土即包括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地段的路基沉陷,如果工程影响下的季节融化深度大于多年冻土天然上限时,其融沉特点是:

(1)沉陷值较大(莫激公路测试路段达0.29~0.51m)有时产生突陷。

沉陷量可达1~2m;

(2)不均匀沉陷。

因为相邻断面或同一横断面上的不同位置其沉陷量不同。

(3)沉陷量过程曲线无收敛趋势。

这在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的路基地段,特别突出。

由以上可知,第III、IV、V融沉性土,从冻结至融化状态时的变形,是建(构)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为此,应注意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加强选址工作。

(2)根据冻土的冻结与融化状态,确定地基设计原则。

(3)提出地基土融沉变形不超过建筑物允许变形值的相应措施或符合设计原则的其他正确措施。

4.2.1多年冻土区冻土工程地质斟察根据工程要求应进行下列工作:

4.2.1.1查明多年冻土类型(按附录A)、分布范围及其特征,及其他与地质-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2.1.2查明季节融化层(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附录D和E确定)与多年冻土层厚度,以及在剖面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随空间的变化。

4.2.1.3查明多年冻土层的物质成分、性质与含冰量、冻土组构类型(可按附录C进行鉴别)、地下冰层的厚度及分布特征。

4.2.1.4查明多年冻土层年平均地温,地温年变化深度,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附录L确定。

4.2.1.5查明多年冻土层物理、力学和热物理性质,冻土融化下沉特性,给出设计参数及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4.2.1.6查明多年冻土区内融区的形成、存在原因、分布特征,及其与冻土条件和自然因素及人为工程活动的关系。

4.2.1.7查明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储运条件,及其与多年冻土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4.2.1.8查明多年冻土区的冻土现象类型、特征和发育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与危害。

4.2.1.9查明多年冻土条件与工程建筑,经济开发区的相互作用于制约关系。

4.2.1.10对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预报工程建筑运营期间冻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并依此提出合理的治理建议与措施。

条文说明:

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内容除了常规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外,特别在本条规定了十项内容。

因为多年冻土及其分布特征决定着建筑物的设计原则、基础埋置深度、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和冻土的稳定性;工程建筑的施工和运营都可能改变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与冻土环境,甚至可导致与原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相差巨大的变化。

因此,冻土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与内容就远比常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复杂,更重要的是本条规定的项目都直接涉及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由于未能了解上述内容而导致建筑物破坏的事例较多,本条规定的勘察内容可按勘察阶段及各工程的特殊要求选择和确定各项工作深度和广度。

在进行冻土工程地质勘察时,可通过搜集资料、踏勘、现场的详细冻土测绘及勘探等方法来获得。

4.2.2季节冻土区冻土工程地质勘察,根据工程要求应进行下列工作:

4.2.2.1查明季节冻结层的厚度(无实测资料时,可按附录D确定)与特征,及其与地质—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2.2.2查明季节冻结层的冻土含冰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和随空间的变化。

4.2.2.3查明季节冻结层的物质成分与含水特征。

4.2.2.4查明季节冻结层岩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土的冻胀特性,给出设计参数。

4.2.2.5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与地表水的关系、以及冻结前和冻结期间的变化情况。

4.2.2.6查明场地冻土现象类型、成因、分布、对场地和地基稳定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条文说明:

季节冻土区的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常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加强对季节冻结土层厚度、含水与含冰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冻土现象等内容的勘察与有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同时,对地基土的冻胀性作出评价。

如果采用浅基础设计方案时,必须对季节冻土的融化下沉特性作出评价。

因为,季节冻土地区的主要冻土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土的冻胀性,浅基础设计时还有冻结地基土的融沉性。

这些冻土工程地质问题及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质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季节冻土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必须查明本规定的六项内容。

4.3.2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应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并相应地反映下列内容:

4.3.2.1第一级分区反映下列内容:

(1)冻土分布区域、范围与厚度。

(2)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

(3)地貌单元如分水岭、山坡、河谷等的冻土形成及存在条件。

(4)冻结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5)主要冻土现象等。

4.3.2.2第二级分区应反映下列内容:

(1)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除反映各冻土类型的地质、地貌构造的基本条件外,还要阐明冻土的成分、冰包裹体的性质、分布及其所决定的冻土构造和埋葬条件。

(2)根据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

)确定冻土地温带:

<-2.0℃的为稳定带;

=-1.0~-2.0℃的为基本稳定带;

=-0.5~-1.0℃的为不稳定带;

>-0.5℃的为极不稳定带;

(3)多年冻土及融区的分布面积、厚度及其连续性。

(4)季节性冻结层及其与下卧多年冻土层的衔接关系。

(5)表明各地带的冻土现象、年平均气温、地下水、雪盖及植被等基本特征。

4.3.2.3第三级分区应反映下列内容:

(1)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除反映冻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自然条件外,主要阐明各建筑地段冻土的含冰程度、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

(2)按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划出不同的冻土工程地质分区地段,并作出评价。

条文说明:

冻土工程地质区划应分三级进行。

原则上,可行性研究及规划阶段可给出一级分区,初步勘察作出二级分区,详细勘察阶段应该进行三级分区。

特殊情况下,应按工程要求增减各级区划的内容。

本区划内容主要用于第四纪沉积物(包括基岩的强风化带)的冻土工程地质分类,对于冻结的完整坚硬基岩,其工程地质性质取决于基岩本身的性质。

地貌单元(如分水岭山坡与河谷等)的多年冻土类型,表征它的形成条件和现阶段的存在条件。

每一种地貌都反映了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土的共生或后生冻结、多年冻土的形成与厚度变化、多年冻土的冷生组构、气候转暖和变冷时多年冻土的局部或全部消融与冻结等特征。

冻结沉积物的成因决定了沉积物的成分、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组构、埋藏条件及石化程度,也决定着沉积物的共生或后生冻结类型及相应的冷生组构。

土的成分决定着冻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冻结过程的重要特征。

冰包裹体的性质及分布决定着冻土的冷生组构。

各种成因和构造不仅可以评价冻土的工程性质,还可以表征冻土融化时的状况和热融下沉量、冻土的强度特征及冻结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显然,表征冻土稳定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Tcp),它决定了土的热交换动态,以及冻结过程的特点,并影响冻土的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

按多年冻土地温的稳定状态可分为四种类型:

(1)稳定型多年冻土:

Tcp低于-2.0℃,它的热状态较为稳定,水分迁移过程较弱,冰包裹体具有明显的脆性,冻土强度很高。

(2)基本稳定型多年冻土:

Tcp为-1.0℃至-2.0℃之间。

它的热状态属稳定,它的工程性质介于稳定和不稳定型多年冻土之间。

(3)不稳定型多年冻土:

Tcp为-0.5℃~1.0℃,属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