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719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docx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19页

(七八九年级)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基本篇目(40首)

(★为难度记号)★为低难度★★为中难度★★★为高难度

★1.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浙江丽水)人,生卒年不详,南宋时人,仕历不祥,后弃官居东湖。

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思考与练习】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2.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①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②。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杨万里:

(1127~1206),江西吉水人,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

诗作典雅精工,清新流丽,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②阴:

树叶茂盛浓密,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

【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思考与练习】

1.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其中“”一句和结句中的“”两字都说明了这是(季节)。

2.“”“”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

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3.这首诗运用了手法,平易自然。

形象鲜明。

4.“”三字给读者以想象。

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3.小松

【唐】杜苟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杜荀鹤:

(846-904),字彦之。

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晚唐著名诗人。

坚持以“苦吟”的态度创作。

早年隐居庐山、九华山读书,唐大顺二年(891)进士登第。

【文学常识】

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思考与练习】

1.第二句中的“出”与第一句中的哪个字呼应,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4.兰溪棹歌①

【唐】戴叔伦②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①兰溪棹歌: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

②戴叔伦:

(732~789),润州金坛人(今江苏金坛县),字幼公。

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曾任转运留后、抚州判史等职,政治才能卓著。

其诗作语言平易朴实。

【思考与练习】

1.怎样理解“越中山色镜中看”一句?

2.诗歌用哪些“景”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5.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②

独怜幽草

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西涧:

俗名乌土河,在滁州城西。

韦应物:

(737~792),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实质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罢任后闲居滁州西涧一年。

③幽草:

长在幽静处没人注意的草。

【思考与练习】

1.诗中的“怜”意为,“深”意为。

2.诗的前两句中动静结合,“幽草涧边生”,是“”景;“黄鹂深树鸣”,是“”景。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历来常常作为画题。

请用现代散文的语

言把这幅画面描述下来。

4.一个“急”字显出,一个“自”字又显现无人之境的悠闲。

★6.夏意

【宋】苏舜钦①

别院②深深夏簟

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苏舜钦:

(1008~1048),河南开封人。

字子美。

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职。

后因事遭诬罢官为民,在苏州筑沧浪亭隐居终老。

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②别院:

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③簟(diàn):

竹席。

【思考与练习】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

为什么?

★7.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之七)

【宋】范成大①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范成大:

(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平江(今苏州)吴县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②耘田:

除掉稻田的杂草。

③绩麻:

搓麻线。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以朴素浅近的语言,热情地描写了农村儿童的劳动场面。

前两句描写了“”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

2.诗歌后两句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请赏析。

★8.绝句两首(其二)

【唐】杜甫①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②,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①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②然:

“燃”的本字,燃烧。

【思考与练习】

这首诗一、二句写,描绘了景物的,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

其中一个“欲”字,运用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

★9.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②洛城:

即洛阳。

③折柳:

曲名,即《折杨柳》,汉横吹曲,内容多叙离愁别绪。

【思考与练习】

诗中的“折柳”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10.秋风引①

【唐】刘禹锡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①引:

乐府诗体的一种。

②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思考与练习】

1.“秋风”在整首诗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钟惺在《唐诗归》中指出:

“不曰‘不堪闻’,而曰‘’,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

“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3.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用两个字表达: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①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②。

【注释】

①崔道融:

荆州人,曾任永嘉令。

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

②却关:

打开门闩。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

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旬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12.暮江吟

【唐】白居易①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

月似弓。

【注释】

①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②瑟瑟(sè):

碧绿色。

③真珠:

即珍珠。

【思考与练习】

1.“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红”与前一句的什么内容相呼应?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3.“可怜”一词在诗中是什么含义?

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13.送柴侍御①

【唐】王昌龄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

①送柴侍御:

诗人晚年远谪潭阳郡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由诗题《送柴侍御》可知柴当为诗人的一位知己,他可能是在武冈当地方官。

侍御,即侍御史的省称,行使监察、弹劾等职。

此诗当为王昌龄送柴侍御赴武冈而作。

武冈与龙标相隔约150公里。

②王昌龄:

(约698~755),字少伯。

京兆蓝田(今陕西西安)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重要诗人。

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

尤长于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

【思考与练习】

1.首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中用“通”“接”二字,意思是

,把作者和所送别的朋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离别应是悲伤的,但诗人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根据全诗的诗意,说说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3.以明月衬托离情和思乡,在唐诗中颇常见。

如南朝谢庄《月赋》中的“

”,宋朝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14.秋思

【唐】张籍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张籍:

(768~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苏州市),寄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

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诗风古淡。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文学常识】

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就是思念家乡亲人,睹物思人的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思考与练习】

1.“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句中的“恐”与前面诗句中的哪个词相呼应?

3.这首诗中有一个经典的细节,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15.画眉鸟

【宋】欧阳修①

百啭千声随意移②,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④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贬官滁州时自号醉翁。

欧阳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唐代韩柳古文运动,还是北宋著名诗人和词家。

其诗风气势雄浑而流畅,而词风深婉清丽。

②随意移:

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③树高低:

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④金笼:

镶金的鸟笼。

【思考与练习】

1.诗人通过两种环境中鸟的不同遭遇的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叹?

2.诗歌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情达意?

★★16.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②终不还。

【注释】

①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②楼兰:

汉时西域的鄯善

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诗中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文学常识】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

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

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思考与练习】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中透露出将士们怎样的复杂感情?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七个字概括出了边防战争怎样的一些特点?

3.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抒情方式有哪些不同?

 

★★17.玉阶怨①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②望秋月。

【注释】

①玉阶怨:

乐府旧题名,历来都是专写宫怨之曲。

李白此诗亦写闺中怨情,但构思却极见高妙,全诗无一字言“怨”,而幽怨之情暗传言外。

②玲珑:

指月光。

【思考与练习】

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描写了怎样的细节?

★★18.峨眉山月歌①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②秋,影入平羌

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④不见下渝州⑤。

【注释】

①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表现了对故乡山水与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半轮:

指初七、初八的半月。

③平羌:

平羌江,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④君:

一语双关,既指山月,亦指故乡亲友。

⑤渝州:

今重庆市。

【文学常识】

月。

月是古诗词中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所以能如此,自然是因为月之圆缺

恰与人之离合相仿佛。

最早的借月咏别的诗,是南朝谢庄《月赋》中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

较之“柳”“水”等其他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在南北朝时期,除了谢庄外,还很少有人对“月”多加青睐。

而到了唐宋时期,它一改遭冷落的境遇,不知有多少诗词将它攫入篇中,为抒写离愁别恨添景生情。

【思考与练习】

1.诗歌前两句写,后两句写。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诗歌中嵌入了多个地名却流畅自如,毫无斧凿痕迹,请写出这些地名。

 

★★19.蜀中九日登高

【唐】王勃①

九月九日望乡台②,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

苦,鸿雁那④从北地来。

【注释】

①王勃:

(649或650~675或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

字子安。

诗歌语言清新流畅,朴实自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勃的主要成就在骈文,不论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能驾驭自如,左右逢源,曲尽其妙。

②望乡台:

《太平寰宇记》:

“《益州记》云,异迁亭,夹路有二台。

一名望乡台,在城都县北九里。

”③南中:

古时夷越之地。

④那:

奈何,为什么。

【思考与练习】

1.从诗歌的哪些字词中可以判断诗歌写的是重阳节?

2.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又而自知其妙。

”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

为什么?

★★20.江楼感旧①

【唐】赵嘏②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注释】

①感旧:

由回忆历史而产生感怀。

②赵嘏:

(约806~约853),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

会昌四年(844)中进士,曾任渭南尉,年四十余卒于任上。

其诗以七律七绝为多,清圆熟练,不假雕饰。

【思考与练习】

1.第三句用“同来”与第一句的哪个词句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月光如水水如天”除了运用比喻的方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21.白梅

【元】王冕①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

①王冕:

(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

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

著有《竹斋集》。

【思考与练习】

1.首句中的“此”在诗中指代什么?

末句“散作”的动作是谁发出的?

2.诗中塑造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2.夜雪①

【唐】白居易

已讶②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

①这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诗。

②讶:

惊奇、诧异。

【思考与练习】

1.诗歌分别从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夜雪”,与这些感觉相呼应的词语是哪几个?

2.“折竹声”三字显示了冬夜什么特点?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这首诗体现了自居易诗歌怎样的特点?

★★23.别滁①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释】

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

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乡亲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思考与练习】

1.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

2.“弦管”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4.晚春

【唐】韩愈①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韩愈:

(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思考与练习】

1.首联中“知”“归”“斗”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了怎样的情感?

2.对这首诗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贬杨花之诗,有人认为这是赞杨花之诗。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解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25.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

①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死。

【文学常识】

折柳。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寓含“惜别”之意。

“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还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所以,“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思考与练习】

1.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有哪两个作用?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写出了将士征战时怎样的情景?

★★26.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①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

①严维:

生卒年份不祥,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字正文。

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

肃宗至德二年(757),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

【思考与练习】

1.根据诗意,“两地秋”是哪“两地”?

2.诗中的“日晚”一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歌结尾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7.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①

雪净胡天牧马②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高适:

(700~765),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②牧马:

古代称游牧民族入境侵扰为牧马。

③梅花何处落:

古有笛曲《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

④李益:

(746~829),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思考与练习】

1.根据诗意完成下面的赏析文字。

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

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写笛声,表现怀乡的和。

2.高诗结尾句中的“满”字和李诗结尾句的“尽”字,隐含着边塞将士怎样的情感?

3.李诗采用贴切的比喻,“”“”,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4.高诗寓情于景,思乡之情蕴于“雪净”“”月明”“”和“梅花”的意象。

★★28.三江小渡

【宋】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思考与练习】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2.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进行对比,突出友情的恒久不变。

3.运用比喻,直接把“交情”比做“”借自然界的“”象征社会风浪,从而突出诗的主旨。

4.诗歌一、二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氛围。

三、四两句,表

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9.从军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①关山:

乐曲《关山月》。

【思考与练习】

1.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这首诗属于。

诗中写了乐曲声和,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

2.“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旧”与上句的字对应,形成了诗意的波折。

3.“听不尽”三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复杂情感?

★★30.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思考与练习】

1.作者笔下的“江村”具有怎样的环境特点?

用两个字概括:

2.颔联和颈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请用两个词语回答。

★★31.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参①

梁园②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

①岑参:

(约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②梁园:

又名兔园,西汉梁寿王刘武所建,有楼台山水乏胜,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思考与练习】

1.一、二句写梁园的。

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别开生面的来写哀情。

2.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32.燕子来舟中作①

【唐】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②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释】

①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

第二年的春天写下了这首诗。

明末清初卢世榷《杜诗胥抄》评曰:

“此子美晚岁客湖南时作。

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②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文学常识】

燕子。

燕子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

此被古代诗人所青睐,经常置于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

时事。

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又称“社燕”。

【思考与练习】

1.诗歌以“”为吟咏对象,实际上句句书写着自己的身世。

2.诗人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是此诗的核心所在。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翻译“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