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六单元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带答案
班级:
姓名:
题型: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目录:
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第23课《马说》
第21课《北冥有鱼》
班级:
姓名:
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
1、北冥:
北海;冥:
同“凕”,海。
南冥:
南海
2、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4、海运:
海水运动。
5、天池:
天然形成的水池。
6、志怪:
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
记载。
7、水击:
击水,拍打水面。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抟:
盘旋飞翔。
扶摇:
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息:
气息,这里指风。
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野马: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其:
表示选择。
12、其视下也: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
其:
代大鹏。
13、亦若是则已矣: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是:
这样。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②志怪者也:
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③其正色邪: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④水击三千里:
名作形,在水面上。
⑤天池也:
名作形,天然的。
⑥其视下也: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⑦野马也尘埃也:
古今异义,古:
山野中的雾气。
今:
野生的马。
⑧怒而飞:
古今异义,古义:
奋发。
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今异义,古义:
海动。
今义:
海上运输。
⑩天池也:
古今异义,古义: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
①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移。
③志怪者也:
记载。
④水击三千里:
拍打。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飞翔。
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表虚数,不是实指。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这里指风。
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吹拂。
⑪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互相。
⑫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尽。
⑬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
⑭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
⑮亦若是则已矣:
罢了。
3、一词多义
其
①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表推测。
③其正色邪:
表示选择。
④其视下也:
代大鹏。
之
①鹏之背:
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鱼之乐”。
而
①化而为鸟:
表示承接。
②怒而发:
表示修饰。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表示转折。
固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
4、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
三、《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方的大海。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野马: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四、课内简答题: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
象。
4、你喜欢鲲鹏吗?
谈谈你的理由。
答:
示例一:
我喜欢鲲鹏。
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
我不喜欢鲲鹏。
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5、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答:
①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之大的描绘;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列举野马、尘埃和鲲鹏进行对比来阐述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醉心“逍遥”,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濠梁:
濠水的桥上。
2、全:
完全,肯定(是这样)。
3、循其本:
追溯话题本原。
循:
追溯。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循其本:
古今异义词:
古、追溯。
今、遵守、依照、沿袭。
2、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矣: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之:
①是鱼之乐也:
助词,的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
主谓之间,不译
3、判断文言句式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于濠梁之上游”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又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课内简答题:
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答:
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
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偷换为“怎么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
答: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谈谈你的理解。
答:
因为他对客观事物带有欣赏的态度,看到鱼儿出游从容,自己当时也悠闲自得,就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移情到鱼儿的客观事物上。
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班级:
姓名:
一、《虽有嘉肴》课下注释默写:
①【旨】味美。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困】困惑。
④【自反】自我反思。
⑤【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⑥【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
同“敩”,教导。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古今异义,即使。
今义:
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古今异义,甘美。
今义:
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古今异义,促进。
今义:
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
前一个“学”:
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①学学半:
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①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
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
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
4、期此之谓乎:
翻译:
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课内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答: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
类比论证。
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答案一:
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答案二:
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22课《大道之行也》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
天下是公共的。
②【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
指品德高尚。
能:
指才干出众。
与:
通“举”。
③【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
培养。
④【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
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
指父母。
⑤【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
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
指子女。
⑥【有所终】能够善终。
⑦【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⑧【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
同“鳏”,老而无妻。
寡:
老而无夫。
孤:
幼而无父。
独:
老而无子。
废疾: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
……的人。
⑨【分】职分、职守。
⑩【归】女子出嫁。
⑪【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⑫【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⑬【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⑭【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⑮【作】兴起。
⑯【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外户:
从外面把门带上。
二、文言现象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通假字,同“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通假字,同“鳏”,老而无妻。
③不独亲其亲:
意动用法,“以……为亲”
④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子”。
⑤使老有所终: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⑥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⑦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⑧壮有所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中年人。
⑨幼有所长: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幼童。
⑩故外户而不闭: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外面。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人,这里指父母。
⑫鳏寡孤独:
古今异义,古义:
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
父母双亡的人。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今异义,古义:
指造反。
今义:
秩序差。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今异义,古义:
指害人。
今义:
指小偷。
2、一词多义:
为
①天下为公:
判断动词,是。
②不必为己:
介词,为了。
独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子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单单。
而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
表示顺承。
②故外户而不闭:
表示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判断句。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使老有所终。
翻译: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
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务,作乱害人的事就不会发生。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7、是谓大同。
翻译: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四、课内简答题: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答:
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人与人之间平等,公正,互爱。
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
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答:
“大同”与“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
人与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互爱,和睦相处,是一个理想社会。
第23课《马说》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祗】只,紧。
2、【奴隶人】奴仆。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5、【一食】吃一次。
6、【或】有时。
7、【食(sì)】同“饲”,喂。
8、【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
同“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1、【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
才能、才干。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二、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食马者:
通假字,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
通假字,同“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
通假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⑤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今异义,古义:
有时。
⑥故虽有名马:
古今异义,古义:
即使,表假设;今义:
虽然,表转折。
⑦策之不以其道:
古今异义,古义:
正确的方法;今义:
道路。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今异义,古义:
怎么;今义:
安全,安定。
⑨才美不外见:
古今异义,古义:
美好的素质;今义:
美丽。
⑩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
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⑫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⑭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2、一词多义:
而: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示转折。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承接。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示转折。
④执策而临之:
表示修饰。
其:
①其真无马邪?
: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代词,指千里马。
食: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shí,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通“饲”,喂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作动,用鞭子打
②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之
①鸣之不能通其意:
补足音节,无实义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③策之不以其道:
代千里马
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4、判断文言句式:
①马之千里者:
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
倒装句,定语后置。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策之不以其道。
: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执策而临之。
: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其真不知马也。
:
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翻译: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四、课内简答题:
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它们的比喻义分别是什么?
答:
千里马:
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
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
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4、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答: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