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docx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后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
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等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将走进学校。
我校作为省教研室课改实验基地,自九六年建校伊始,就把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活动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校根据《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交“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提出了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
把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
规定每周三下午两节课为活动课教学时间,学生按各自的爱好选修一门活动课。
同时编写各类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了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了活动课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活动课、科技活动课、文艺活动课、体育活动课和手工工艺活动课等。
通过活动课程教改实验的研究,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我校还将活动课与语数等学科联系起来,开展了如“语文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常识活动课”等教改实验。
送内容、编教材、列体系、开公开课、发表论文等等。
在设计上以趣味性、活动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为主要实验原则;在活动形式上,与学科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家庭生活结合,与社区活动结合,采取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制作、实验、游戏、比赛、角色模拟体验的探究活动,以及运用言语、文字、图像、动作等表现自己活动过程的思考和交流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趋势,解决有限的课时和知识量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关注。
“综合学习”的提倡不仅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于活动课的经验及体验学习的深化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活动课”的改革实践表明:
要充分发挥活动课的课程价值和育人功能,必须由形式上的活动课,走向实质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定一种实践的知识观和课程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有机构成,其设计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完善学校教育职能,以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扩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增加实践的机会,密切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促进课程之间的统合与吸纳,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习课程有机的整体。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丰富课程内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题研究目标是:
1、提炼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操行摸式。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1、关注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及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3、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而,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校、社区和家乡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型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
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单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单一的缺点。
学校、社会、网络、教师、学生都可成为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得以开发,如何为教学所用,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1、分科式综合化设计:
(1)以各学科共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如实验、测量)为组织核心,把各学科加以综合。
(2)以重要现象或事物(如水、大气、交通运输)为组织核心,学校相互联系的加以学习。
(3)以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粮食)为组织核心,综合各学科。
(4)具体的活动、计划为组织中心,综合学习各科内容。
如在“到北京去旅行”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学生围绕着到祖国首都——北京去旅行之前应作的准备工作,学习各科中的各项内容。
如:
北京在中国的位置,选用的交通工具、北京的气候和各季的气温;北京旅游的景点;北京的历史、政治、经济、地位等等;旅游期间的饮食、卫生、健康、安全保障等等。
(5)日常实际生活的场景、情境为组织中心,综合各学科开展学习。
如厨房里的科学、花园里的学问,参观动物园、游乐园里学知识,在医院里认识自己的身体等。
2、合科式课程设计:
即把两门或多门学科基础按同等地位综合起来,不再将这些学科并行设置。
第一种合科课程:
在科目整体框架上看是几门学科的拼合,由几个大的学校板块组成,形成拼盘式的设计,或移板块式的设计。
这种设计中所开展的综合性学习,主要集中在各学科板块内部、单元内部,在整体框架上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综合。
第二种合科课程:
在科目整体框架上已经看不到学校板块的存在,看不出各单元的学科区分。
如以概念体系为中心的设计,以探究过程为中心的设计,以环境科学为中心的设计等。
尽量从社会中、生活中、各种媒体中常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加以选择(如家用燃气、噪声、男孩与女孩、居室环境等)。
第三种合科课程:
即虽然从整体框架上不是由几大学科板块组成,但仍能看出某些单元是属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单元,因此可以看到一些小的学科板块。
在设计单元和主题时,能整合几门学科的整合,不能整合的则设置一些单科性的单元,可以称之为部分整合式设计或局部整合设计,也可称之为主题式综合设计模式。
(三)综合实践课的操作模式。
作为一门课程,要便于操作。
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
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1、确立单元主题:
利用学校、社区、家乡三大资源板块制订研究方向。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分年级选择研究内容。
每一研究方向中均可确定单元主题。
⑴单元主题确定原则:
趣味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有研究价值原则。
⑵单元主题确定过程:
主题研究是学生进行的,因此,在确定主题时,根据板块的内容和研究方向先确定部分研究主题,再征求学生的意见,最终确定单元主题内容。
2、制定单元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其总目标和其小学阶段的具体目标,单元目标的制定以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为依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准度考虑,主题目标由课题指导老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环境特点等共同制订。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需要了解或初步掌握知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掌握的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重视研究的过程,在过程中获得生活和实践的体验。
每个环节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过程中来实践领会方法,并能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敢于质疑、善于设疑,质疑要有自身的活动体验,并记录体验的过程。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学生觉得在桔园小学读书是很幸福的,椒江的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风景优美,生长在椒江很荣幸。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活动中要形成合作、团结、互助。
集体的成动是个人的光荣,正确对待荣誉等等。
在单元目标的制定中,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提高标准,不要讲大道理、喊口号。
3、选择研究课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综合活动中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地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来选择内容。
所研究的内容以大单元来呈现,每一单元可以选择相当多的子课题。
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单元主题,要研究这一主题,就是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开始,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教师的点拨、指导。
如何确定子课题,我们的做法是:
⑴课程组成员申报课程。
⑵课题汇总。
⑶讨论确定有价值的课题。
⑷确定研究课程指南。
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友好程度选择研究的课程,组建课题组。
4、制定研究方案。
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并根据自身的研究条件,有选择地进行研究,课题组可以选择其中一至二个课题进行先期研究。
为使研究能顺利规范地进行,在研究前要制定较详细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课题组人员及指导教师名单
3、研究目标:
参考单元主题目标和子课题的实际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4、研究内容:
本课题要研究的具体内容。
5、研究方法:
主要有调查法、查阅资料(文献法)、采访、实验、勘察等,各课题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选择相应研究方法。
6、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主要是选择确定研究的课题,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讨论研究的内容,确定要调查的问题及对象,要做的主要实验及采访的对象等等,制定本组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根据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采用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实验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在实施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科室和指导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3)总结阶段
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归类,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撰写研究报告。
7、研究预期结果
本课题须达到怎样的要求,取得怎样的成果这一预测,使研究有个量化的目标。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
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等。
根据课题实施过程的需要灵活选择一或几种方法配合运用。
以期使课题研究更接近于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取得好的效果。
在四、五、六年级分别选择一班作实验班,确定研究单元及指导老师进行比较研究。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4.11~2005.1)
1、成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课题组。
2、开展调查、座谈等形式,对校外教育、社区服务、学生群体、学校条件、教学现状等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3、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理论,为研究作好思想及知识上的准备。
4、确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及按目标选择按年级开发的大致内容。
5、撰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实施方案(初稿)。
(二)实施阶段(2005.2~2005.9)
1、按《研究方案》初步实施。
2、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邀请专家对实施方案及目标进行论证,做好修正工作。
3、按专家提出的完善措施进一步修正。
(三)评价总结阶段(2005.10~2005.11)
1、学生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汇编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