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391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5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docx

专题04直击五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完美解读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

学科#网

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高考考查立足点

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素养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

高考考查支撑点

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

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

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

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高考考查着力点

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学习历史的方法:

史料的可靠性

2.探究历史的途径:

论据的充分性

3.感知历史的体验:

结论的完整性

素养四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高考考查创新点

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发现问题:

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2.还原情境:

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3.反思结论:

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素养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

高考考查切入点

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

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

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

二、家国情怀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2.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

3.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

4.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素养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学科#网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高考真题剖析

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墨子》记载的科技成就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命题立意】本题以唯物史观考查“百家争鸣”和中国古代科技,墨子的思想映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墨子》包含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命题,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价值取向,也反映提倡科技创新,并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C

导悟

一、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基本含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

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

意识,即意识形态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活跃,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社会危机加剧,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

3.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尊孔复古逆流泛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4.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希腊出现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7.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

新经济政策确立的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8.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执行,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9.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导练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答案】C

素养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事实

(1)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

世纪、年代、历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等。

这些是历史学科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也是分析历史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

学科!

(2)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

高考考查特定史事与特定的时空和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1)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

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

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2)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1)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认知历史规律。

(2)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认知历史规律。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经济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命题立意】本题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生产技术的发展。

要求考生能够把文字信息与地图信息结合起来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读。

凸显了实物史料的研究价值,并以崭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引领中学历史教学。

【参考答案】D

导悟

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1.无处不在

(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学科*网

(2)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

(1)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

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1.纵横联系

(1)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有“时空思考”的意识,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不可分割

(1)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观念强调综合性。

(2)以“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

①进行按时空综合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大事时间轴

②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

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缓和迹象的出现,这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影响?

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中美关系从开始缓和到最终建交,历经7年多时间,说明了什么?

中日建交的速度远快于中美,这又说明什么?

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教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复习效果。

四、时空观念的多样性:

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1.直接呈现

(1)显性时空是指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了朝代、年代或某一时期等时间信息,透过时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抓住该限定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选项即可轻松判定答案。

(2)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

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几率。

(3)示例:

(2017年北京卷)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2.隐性暗示

(1)隐性时空是指隐藏在题干之中的时间信息。

题干往往以某一作品、某一文献、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或某一地名等切入命题,而不直接呈现时间信息。

挖掘出这些切入点所隐含的时间,是快速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学科@网

(2)示例

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

由此可知苏联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

5

5

2

电力

15

10

3

5

5

3

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答案】C

素养三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导引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

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依据材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罗马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命题立意】以史料实证考查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斗争在推动法治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科!

【参考答案】D

导悟

一、学习历史的方法:

史料的可靠性

1.史料来源的辨析

(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

并且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

2.推出结论的依据

(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

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

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3.论从史出的例证

(1)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证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探究史料论从史出

史料达·芬奇指出: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论从史出: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二、探究历史的途径:

论据的充分性

1.史料具有典型性

高考命题史料的选择,都是命题专家反复斟酌,精挑细选的。

史料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

“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服务。

2.论据具有充分性

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论据要充分,体现史论互证。

三、感知历史的体验:

论证的完整性

1.有效信息的获取

(1)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

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

材料段落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

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

(2)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

“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

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

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

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3)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

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

“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四读”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学科.网

(4)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

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

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

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

(5)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

新鲜活泼的材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

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

“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2.史论结合的论证

(1)史论结合不仅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往往是“由表及里”,使史实、史论、史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体现了论证的完整性。

(2)史论结合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方向,这种理念在高考中渗透在各种类型的试题当中,如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据材料得出结论,如非选择题,大多数试题,都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导练

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史学理论

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当英美剧团在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演《彭赞斯海盗》而获得巨大成功时,它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事,但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事;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之所以在中国有影响,是因为胡适把它引进了文化大门。

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A.历史记录具有选择性

B.历史记录并非完全真实可信

C.人们无法完整地记录历史

D.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答案】A

素养四历史解释

导引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1)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

学科!

(2)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1)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2)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1)历史解释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更是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多视角解释,解决现实问题,考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2)考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体现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高考真题剖析

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命题立意】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争论导致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知识分子分裂,有些人仍然坚持走效仿欧美西方民主国家的道路,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主张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坚信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当时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出现较大分歧,对这场争论的考查渗入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的道路自信等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C

导悟

一、发现问题:

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1.关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历史比较研究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

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

学科.网

(2)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