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5923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大作业论文Word下载.docx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广先进合成氨技术和装置的国产化,积极开展热能回收利用,降低合成氨能耗,优化合成氨原料结构,合理布局,调整经济规模。

我国百万合成氨工业科技工作者及生产大军,应对占世界人口近1/4的中国,应用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环境条件的作用,为人类丰衣足食、绿化环境的美好生活,在合成氨工业生产科学创造出辉煌业绩,以载入人类史册。

1.2国际合成氨工业的发展[3,4,5,6,7]

自本世纪20年代第一座合成氨装置投产以来,到60年代中期,合成氨工业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美国Kellogg公司首先开发出以天然气为原料、日产干吨的大型合成氨装置,在美国投产后,使吨氨能耗达到42.0GJ的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美国Braun公司、丹麦Topsoe公司、英国ICI公司、日本royo公司等世界各大制氨公司,也都积极从事制氨技术的开发工作,形成了与Kellogg公司工艺各具特色的工艺路线,如丹麦Topsoe公司和英国ICI公司在以轻油为原料的制氨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合成氨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技术变革和飞跃。

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石油危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冲击着世界石油危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冲击着会成氨工业,造成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世界上各合成氨大公司都以节能为目标,竞相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节能型新工艺流程,合成氨工业在80年代又经历了第二次突破性的技术变革。

如美国Kellogg公司、Braun公司、KTI公司、丹麦ToPsoe公司、英国ICI公司、德国Uhde公司、意大利Montedson公司等都积极开发新流程及与新流程相适应的高效催化剂和新设备,借以提高制氨技术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同时,还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老装置,扩大原料来源,发展重油气化、煤气化技术,形成了合成氨生产技术的新特点。

在80年代,合成氨装置的总能耗:

以天然气为原料、采用蒸汽转化新工艺的吨氨能耗最低达到28GJ左右;

以重油为原料、采用部分氧化新技术的吨氨能耗最低达到38GJ左右;

以煤为原料采用部分氧化工艺的吨氨能耗最低达到48GJ左右。

近几年,合成氨装置专利商在继续开发节能型新技术、新设备、新催化剂的同时,又在装置操作灵活性、生产可靠性、节省投资上取得了新进展,在用新技术改造旧装置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装置运转效率、降低能耗方面也在不断努力开拓。

迄今为止,Kellogg建的大型氨厂共有150多个,占世界生产能力的30%以上。

最近几年,Kellogg又开发出以先进合成氨工艺(KelloggAdvancedAmmoniaProcess,简称KAAP)和转化换热系统(KelloggReform—ingExchangerSystem,简称KRES)为代表的第二代合成氨工艺,被评价为合成氨工艺的重大突破。

Kellogg于60年代初期在密西西比河建成新的合成氨厂,对原技术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产品质量,吨氨能耗降低到29.19GJ。

但由于催化剂要求对设计的限制,开发低温低压下高活性的催化剂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Kellogg便从这里着手改进工艺。

英国石油公司(BP)于1977年向Kellogg提供了一种新型氨催化剂体系,两公司在1979年进行初次接触,主要讨论了催化剂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签订一项联合开发新型不含铁的钌基催化剂合同,由BP公司负责新催化剂开发。

Kellogg公司负责与萁霞褰的低能耗翕成氨工艺开发。

1.3世界合成氨工业能耗综述

合成氨生产能耗大体上可队分为两大部分,即原料能耗和燃料能耗。

加热用燃料、蒸汽、循环冷却水及机泵所耗动力等属于燃料能耗范畴。

1997年全国大型合成氨平均综合能耗为32.32GJ/t,1998年平均为39.45GJ/t,略有上升,主要是新装置运行不够稳定,消耗偏高,而16个老厂的合成氨综合能耗均保持下降趋势,1997年平均为38.73GJ/t,同比下降0.59GJ/t,1998年降到38.53GJ/t。

1995年GarlFonk等人在美国开展了一项全国性合成氨厂的调查,接受调查的氨厂半数建于1980年以前,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氨厂自1990年以来都进行过重大改造。

七十年代我国倔起的大型合成氨工业,至今方兴未艾。

己经投产的工厂不但在掌握技术方面各有所长,而且都毫不例外地实施过技术改进。

在中国大型合成氨工业中,特别是早期投产的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工厂保持着初期建设的原貌。

1.4合成氨生产的典型流程[8]

图1.1以焦炭(无烟煤)为原料的制氨流程图1.2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制氨流程

图1.3以重油为原料的制氨流程

上图1.1是以焦炭(无烟煤)为原料的流程,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合成氨厂采用哈伯一博施法流程(示意流程图如图1.1所示),以焦炭为原料的吨氨能耗为88GJ,比理论能耗高4倍多。

中国在哈伯一博施流程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束、60年代初开发了碳化工艺和三催化剂净化流程。

①碳化工艺流程将加压水洗改用氨水脱除C02,碳化同时得到的碳酸氢铵,经结晶、分离后作为产品。

所以,流程的特点是气体净化与氨加工结合起来。

②催化剂净化流程采用脱硫、低温变换及甲烷化三种催化剂来净化气体,以代替传统的铜氨液洗涤工艺。

上图1.2是以天然气原料的流程,此流程适用于天然气或油田气、炼厂气等气体燃料,稍加改进也适用于石脑油为原料。

流程中使用了七、八种催化剂,这些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应用,又要求有高度化度的气体净化技术配合。

上图1.3是以重油为原料的流程,此流程采用部分氧化法造气。

因回收高热量方式不同,又分为:

a德土古冷激流程,采用先耐硫变换后甩甲醇洗同时脱硫、脱碳;

b谢尔废热锅炉流程,采用先脱硫,常规变换之后再脱CO2。

1.5影响合成塔性能的因素[9,10,11]

合成氨反应必须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合成塔性能就体现在催化剂的性能是否充分发挥出来。

影响合成塔性能有以下因素:

(1)温度

温度对反应速度和平衡都有影响.温度增加时反应速度加快,但平衡氨浓度下降。

如果可能,应尽量降低温度,以有利于平衡。

催化剂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显示出活性,合成氨铁触媒活性最佳温度在400~500℃范围(低活性或旧触媒最低起燃温度370℃),所以在催化剂活性范围内控制温度,对于放热反应既要考虑反应平衡,又要考虑反应速度。

反应初期,主要是考虑如何提高反应速度,故可将温度控制稍高一些。

但在反应后期,则主要考虑如何提高反应平衡氨浓度,此时应将温度控制稍低一些。

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热不及时取走,则催化剂床层温度将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上升,当高于570℃时,催化剂将很快丧失其活性。

(2)压力

压力对平衡和反应速度都有影响。

压力增加时,平衡氨浓度积反应速度都增加,这二者都有利于转化率的提高。

且压力越高,对产品氨的分离也有利。

当放空量恒定时,促使压力上升的因素是新鲜气量增加、循环气量减少等。

(3)空速

反应器的进料气量是新鲜气与循环气之和,其变化将影响接触时间和转化率,因此也就影响氨产量。

一般来说,提高空速,通过催化剂床层的气体量增加了,可以提高氨产量。

未反应的氢氮气,经过循环又回到合成塔,最终将全部反应合成氨(弛放气带出的除外)。

如果进塔气量减少,则接触时间增长,而转化率相应提高,出口氨浓度也随之增加。

(4)氢氮比

根据合成氨催化剂的动力学实验,进塔气的氢氮比在于2.5:

1至3:

1的范围最有利于转化,其合成氨反应的速度最快,改变氢氮比的主要手段是新鲜气的成份。

(5)进口氨含量

进口氨含量进口的选定,涉及到冷冻功耗和循环功,也涉及到氨合成塔和氨分离装置投资的权衡。

氨冷级数与氨合成压力有关。

在10一15MPa时,合成氨可用二级或三级氨冷,进塔氨含量为2%左右。

(6)惰气

进入合成塔惰气一般指甲烷及氩气。

它们对催化剂不是毒物,也不参与反应,但它的存在降低了氢和氮气的分压,对反应速度和平衡均不利,而且浪费循环功。

为了保持惰性气体含量不致太高,需要把回路气体放出一部分,称为弛放气。

通常,新鲜气中含有的惰性气体为1~1.5%,与循环气混合后,保持入塔惰气含量在13~15%,弛放气量约为新鲜气量的10%左右。

2合成氨工艺的简化模拟过程

2.1简化工艺流程图

我们只对合成氨的油分离器,合成塔,以及冷凝器进行了模拟,股流程图只画出了这几个设备。

2.2单元模块的建立

本文将氨合成回路切断成链,并编制单元计算模块进行计算。

图2.1模拟计算过程流程图

2.2.1气体混合计算[12]

上列各式中,N、y、x分别表示流量、气相和液相组成;

小角第一个数字表示物流序号,第二个数字表示组分;

i=1,2,3,4,5,分别表示组分H2、N2、NH3、CH4、Ar。

2.2.2氨合成器计算

2.2.2.1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的假设

为了使数学模型不致太复杂,但又不失其真实性,在建立模型时作了部分简化或假设:

(1)忽略了直径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

(2)催化剂层内流型属理想置换,不计纵向扩散及传热,同截面上流速均匀。

(3)外扩散影响忽略不计,因而气相温度与浓度和催化剂外表面温度、浓度相同。

(4)化学动力学符合捷母金方程,并取a=0.5。

(5)内扩散影响不作详细计算,内表面利用率连同上述所有简化假定引起的一系列与实际的偏差,暂时用一修正系数“Cor”来表示,以加以弥补,因此Cor的大小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催化剂宏观活性相对值的表征,即称之为催化剂的活性系数。

本文中的Cor取自文献中的数值,取Cor=0.552.

2.2.2.2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的建立

对合成氨反应做物料衡算[13],则有,

(2.1)

在铁系催化剂上氨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可用焦姆金方程表示,方程经转换后,可得:

(2.2)

式中:

可设轴向固定床反应器的外径为

,内径为

,高度为H,且流体分布均匀,流动中没有沟流和短路。

在催化床从外半径l到l+dl之间取一个dl圆柱状的微元,相应微元体积为

在此微元体积中,用单位催化剂体积表示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式如下式,并将

和式(2.1)式代入其中可得:

(2.3)

对此微元作关键组分

的物料衡算,可得:

(2.4)

将式(2.1)(2.2)代入(2.3)可得:

(2.5)

式中,

2.2.2.3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本文采用文献[14]所给的动力学参数。

A110型催化剂在10-15Mpa下的动力学参数为:

2.2.2.4氨的物料衡算[15]

将入塔气体组成化为氨分解基气体组成:

氡含量为

时瞬时气体组成:

2.2.2.5氨合成的平衡常数

高压下由于真实气体的性质,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氢、氮、氨的逸度系数Φ,可按贝蒂-布里奇曼状态方程[16]计算:

式中,P—压力,MPa;

R—0.008315;

T—温度,K。

表2-1各组分系数的值

组分i

Aoi

Boi

Ci

H2

0.02001

0.02096

0.0504*10^4

N2

0.13623

0.05046

4.20*10^4

NH3

0.24247

0.03415

476.87*10^4

CH4

0.23071

Ar

0.13078

根据文献的数值,整理得到该模拟流程下的Kp与温度压力下的经验关联式:

3.模拟计算

3.1计算流程

本文将合成氨反应器简化为只有一层催化剂床层的反应器,床层高度定为1.143米,操作压力为15MPa,入塔器组成为

=0.02,

=0.6127,

=0.2169,

=0.0926,

=0.0578.当合成塔填A110催化剂时,对气体组成随床层高度的变化进行模拟计算,其计算框图如下:

注:

将分离器看作理想分离器处理,即氨气全部冷凝,回流和放空的气体中不含氨气。

对循环气按文献比例[17]12.5/827.1=0.0151进行放空,则放空气N6=N4*0.0151。

3.2计算结果

表3-1反应器进出口物流信息

组分

反应器入口

反应器出口

放空前气体

回流气体

0.02

0.0275

0.6127

0.3663

0.3767

0.2169

0.1738

0.1787

0.0926

0.3782

0.3889

0.0578

0.0542

0.0557

流量kmol/s

4.5293

69.1420

67.2386

66.2224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放空对于反应器NH3的出口浓度至关重要,我们采用强制手段使回流气体中H2与N2浓度之比为文献中提供的数值时,反应器的出口浓度较之前更加合理。

我们猜想,当回流气中的氢氮比为2.8时,反应器出口氨气的浓度最大。

但是通过编程计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能是我们的算法有问题,但是我们的水平实在有限,编不出更好的算法了。

放空气体对于氨合成工艺来说是很关键的一部。

我们小组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后认为,可以先对冷凝器出口的气体进行氢提纯,比如说用膜提氢法,使得氢氮比接近某个最佳数值,然后再与原料气混合送入反应器,所得到的出口浓度与产量最高。

因为我们所做的模型比较简化,所以对实际情况的模拟不是百分百准确的,但是我们认为我们的猜想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4.写在最后

以上便是我们小组的大作业成果展示,虽然做的不是很精美,但是这真是我们几个花了不少心血做出来的成果。

王敬尧同学为了解方程,自学了matlab,但是我们用到的方程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我都记不清他有多少个晚上熬夜到一两点了,为了调试一段程序也不知道来来回回运行了多少次,他说,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大作业我没有白做。

是的,我们几个都没有白做,我之前一看文献就犯晕,这次大作业我分到了建模的任务,对着电脑一看文献就是一天,也常常是累的眼发花,但是当我把模型简化到不能在简化,拿给敬尧同学编程的时候还是颇有成就感的。

从查资料,建模,再到编程,我们几个一气呵成,着实让我们几个体会到了什么是TeamWork.总之,这次大作业让我们四个不仅实践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让我们学到了与这门课相关的各种知识。

王敬尧有话说:

作为本组唯一的男生,担当起了编程任务。

但是自己之前没有学习使用过matlab,而且c语言也是一年半前学的,几乎全都还给老师了。

为了顺利完成大作业,首先是每天4个小时,用了一周的时间将《Matlab与化工计算》自学一遍。

所以,这次大作业第一大收获是自己熟练掌握了matlab在数值计算方面的应用。

在做完了那本书上所有例题后,顿时感觉信心满满,于是拿着数学模型开始编程,几个小时之后,100多行的程序就编完了。

却发现最困难的不在于编程,而在于调试,最困难的不在调试,而在于对数学模型的物理诠释,而这其中参数的设定,尤其是初值的选择往往是决定性的。

只是编好程序,却忽视其中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往往会产生一些贻笑大方的结果。

这也是我的第二大收获。

比如在调试解决完所有bug之后,本以为大功告成,却发现反应器输出的浓度居然出现了负数,经过小组讨论,反复调试,终于发现是由于反应温度设定的太低了,没有对方程各个物理量的理解,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后来又发现用序贯模块法进行迭代时收敛很慢,回流量巨大,与文献参考值相距甚远。

经过分析论证,我发现是流程设计出现问题,没有设定放空环节。

然后又重新修改了流程,再迭代时终于得到了和文献值相近的结果。

虽然之前我只管编程,不参与建模,但经过调试程序后,我也对模型提出了很多必要的改动,也阅读了许多文献,了解了整个流程。

这也是第三大收获,编程的同时也必须对模型有很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沈浚,朱世勇等,合成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73-775.

2.Ullmann’sEncyclopediaofIndustrialChemistry.5thedition.Vol.A2.VCHVerlagsge—sellschaftmbH1985143.

3.张剑峰译.氨合成钉催化剂首次实现工业化[M].化工科技动态.1993,9(12):

353—256.

4.Catalystsforfertilizerproduction.FertilizerIntemational,1993,(319):

39-424.

5.CatalystsforAmmoniaManufacture.FertilizerInternatinoal,1994,(329):

32-405.

6.凯洛格开发出第二代合成氨装置[J].氮肥设计.1995.33(3):

226-232.

7.荣德显.国外氨合成催化剂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动态,1994,2(4):

21—26.

8.陈五平.无机化工工艺学[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11.

9.赤天化生产技术处[J].合成氨工艺操作手册.1998(第二版)125—134.

10.李向东.氨合成塔的工艺特点及温度控制[J].大氮肥,1996,19

(2):

94—98.

11.GaryL.FOnkRE.合成氨厂操作中控制问题探讨[J].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第42届氨厂安全年会论文集[C],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321-329.

12.蒋柏泉.氨合成回路物料平衡的快速计算[J].化肥设计,2001,39:

14-16.

13.朱炳辰.无机化工反应工程[M].上海: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1:

345-352.

14.IllespieL.J.BeattieJ.A.Phys.Rev.1930.36:

1008.

15.蒋柏泉.氨合成回路物料平衡的快速计算[J].化肥设计,2001,39:

16.BeaaieJ.A.BridgemanO.C.J.Am.Chem.Soc.1928,50:

31-33.

17.梅安华.小型合成氨厂工艺技术与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311.

附录

%%%%%氨合成主工艺流程流程计算%%%%%%%%%

clc

clear;

N1=16305.6/3600;

%S1的流量,kmol/s

symsn;

%氢氮比

n=2.82480405716920;

y1

(1)=0.02;

%S1上氨气的浓度

y1(3)=0.2169;

%S1上氮气的浓度

y1

(2)=y1(3)*n;

%S1上氢气的浓度

y1(4)=0.0926;

%CH4

y1(5)=0.0578;

%Ar

N9=66.2224-1.7129i;

%S4初始流量

N90=N9;

y9

(1)=0;

y9

(2)=0.3767-0.0384i;

y9(3)=0.1787-0.0065i;

y9(4)=0.3889+0.0439i;

y9(5)=0.0557+0.0010i;

%[y2

(1)y2

(2)y2(3)y2(4)y2(5)N2]=f1(y1

(1),y1

(2),y1(3),y1(4),y1(5),y4

(1),y4

(2),y4(3),y4(4),y4(5),N1,N4);

%混合点1物料衡算

[y2N2]=f1(y1,y9,N1,N9);

[y3N3]=f2(y2,N2);

%反应器计算

[y4N4y5N5]=f3(y3,N2,N3);

%分离器器计算

[y9N9y10N10y6N6y7N7y8N8]=f4(y4,N4)

err=abs(N9-N90);

k=0;

err=1;

while(k<

100)

N9=(N9+N90)/2;

%[y2

(1)y2

(2)y2(3)y2(4)y2(5)N2]=f1(y1

(1),y1

(2),y1(3),y1(4),y1(5),y4

(1),y4

(2),y4(3),y4(4),y4(5),N1,N4);

[y2N2]=f1(y1,y4,N1,N4);

%精简程序

[y3N3]=f2(y2,N2);

[y4N4y5N5]=f3(y3,N2,N3);

[y9N9y10N10y6N6y7N7y8N8]=f4(y4,N4);

k=k+1;

end

disp('

err'

);

%输出误差

disp(err);

断裂处回流量kmol/s'

%回流量

disp(N9)

y9'

%回流组成

disp(y9)

液氨产量kg/h'

%输出液氨含量mol/s

N5=N5*3600*17;

disp(N5);

液氨组成'

%液氨组成

disp(y5);

%混合点物料衡算

function[y2N2]=f1(y1,y4,N1,N4)

N2=N1+N4;

y2

(1)=(N4*y4

(1)+N1*y1

(1))/N2;

y2

(2)=(N4*y4

(2)+N1*y1

(2))/N2;

y2(3)=(N4*y4(3)+N1*y1(3))/N2;

y2(4)=(N4*y4(4)+N1*y1(4))/N2;

y2(5)=(N4*y4(5)+N1*y1(5))/N2;

y2'

disp(y2)

%反应器衡算

function[y3N3]=f2(y2,N2)

%y=0.02;

%定义氨的瞬时含量

y=y2

(1);

y'

disp(y);

R=0.008314;

s=6.45;

cor=0.552;

n0=N2;

alpha=12.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