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2514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诗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诗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诗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诗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读书笔记.docx

《古诗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读书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读书笔记.docx

古诗读书笔记

古诗读书笔记

【篇一:

古诗读书笔记】

古诗文读后感三三班白睿“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

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我爱读古诗文。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

我想大声呼吁:

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

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

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篇二:

古诗读后感古诗读后感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

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

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

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意思就是说:

“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

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

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

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

烁。

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

背诵完后,

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

诗中有一句诗叫做:

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

这句诗,很有道理。

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

长出来。

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

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

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

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在生活中,当

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

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

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

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

啊!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

矣”用来教育后代。

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

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

诗的道路吧!

篇三:

读书笔记-读《唐诗三百首》为谁含愁独不见

——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

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

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

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

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

大唐自乱世中崛起,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征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

不少的

佳作,都是源于诗人对离别的描写、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盼。

如沈佺

期之“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如宋之问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无不

使人叫绝。

唐初有开元之治,有张九龄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贤明高尚之士,却也免

不了受到“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对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挤诽谤。

边塞诗人岑参,诗句雄浑豪迈,笔力刚健,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唐诗中的边塞诗派。

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咏“君不见走马行船学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男

儿,也有“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抑郁情怀。

善于边塞诗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却并不提倡战争。

他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

批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哀悼“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最爱那首七绝:

“闺中

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不知愁却见愁。

著有《黄鹤楼》和《长干行》的崔颢,也曾“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大叹

仕途坎坷。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成就无人可比,其诗句中体现的洒脱与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赞赏。

但事实上,王维并非全身心投入隐居,他仍在朝中为官,只是在蓝田南山置备有房产,半官

半隐。

早年他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险些被皇帝当做叛徒治罪。

还好有弟弟王缙为他求情,

皇帝才从轻发落。

也就是这之后的诗,大都表现对精神解脱的渴求,主调消极厌世。

若说喜

欢,王右丞的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哪个不是美不胜收。

可惜食君禄而不为君忧,

可谓是愧对了年轻时的抱负。

和王维比起来,孟浩然算是一位隐士。

孟襄阳之山水诗不比王摩诘差。

但这个长年隐居

鹿门山的人,更多时候还是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

所以不难想象这位诗人写下

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样对官场表示渴望的句子。

不论他对仕途表现出多么大的

反感,到底还是因为他求官不遂。

后来受到张九龄启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个从事。

唐诗万首,李杜为尊。

诗仙李白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小孩子背唐诗大概也都是从“床前

明月光”开始。

作为教科书上的风云人物,李白在官场倒并不得意。

但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

都希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平步青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

志。

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风流倜傥。

我也一度为李太白的豪饮而绝

倒,认为能“斗酒诗百篇”才叫喝酒,否则就是在糟蹋酒。

书中只录《月下独酌》中一首,

但其二中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

天”更让我觉得杜康酿酒,就只为了这个男人。

可惜就像世人误以为“上船”就是“登上船

只”一样,李青莲的豪迈也被误读。

盛传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并非是藐视权贵的表现。

如果他藐视权贵,也只是因为他不是权贵罢了。

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在政治上

做出任何建树。

留给后人的只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又或者,只是穷极无聊,

写诗发泄。

我绝对是喜爱他的,因此才觉得他可怜。

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开衣襟,不系

上扣子。

《康熙字典》有记载:

“衣领曰船”,“或曰衣襟为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说的就少多了。

人称“诗圣”的他,让人第一想起的并非他的诗句,

而是他端坐远眺的那张画像。

这位一生多灾多难的老先生,笔下诗句大多是描写人间疾苦,

抒发忧国忧民。

虽被称“诗史”,但鲜有人爱,毕竟还是《长相思》比《兵车行》更富浪漫主

义色彩,更惹人喜爱。

对这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老先生,只剩惋惜。

唐诗之美,绝非庸人三言两语可以尽述。

还记得高中时,学的最好的是语文,但语文卷

子里得分最低的就是诗歌鉴赏。

让我写出那些死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人的思想感情,曾经一

度令我抓狂的想撕掉卷子。

当初为了拿到分,读了无数诗词,还把打动我的全部抄下来。

着抄着,就真的爱上。

后来也不在乎得多少分,在别人背《高中生必背50篇》的时候,我拿

着我抄的满满一本子,反复诵读。

如今也不用再在乎那些家伙的思想感情,却被俗世迷得乱成一团,很少再翻阅。

但那个本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当我真正找不到依托的时候,翻开一看,读到那些被尊为神的

人或为功名利禄或为红颜知己动了愁吟,就还明白,世间的人和事没有完美的,既然有人能

愁的如此美丽,为何我的欢乐不能。

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篇四:

顾城的诗读书笔记《顾城的诗》读书笔记

王琼我的一个春天顾城在木窗外平放着我的耕地我的小牦牛我的单铧犁一小队太阳

沿着篱笆走来天蓝色的花瓣开始弯曲露水害怕了打湿了一片回忆受惊的蜡嘴雀望着天

极我要干活了要选梦中的种子让它们在手心里闪耀又全部撒落水里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的这首诗,或许初看之下是平淡的。

但其中显示的现代

诗的技巧、充盈着的顾城的个人特质以及他所追求的纯粹干净的理想世界,都典型的存在着,

旁若无人而又自信地存在着。

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一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是不露斧斫的一

种艺术韵味。

”“窗”是“木窗”,不是金属的,不是与自然格格不入的,而是与自然和谐

的。

也暗示诗中是乡村的环境。

“平放”一词颇见新意,营造了祥和的气氛,体现了物对人的

里表达的: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简历》)“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是一个孩子,悲哀的孩子,任性的孩子,想给世界光明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

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孩子总是会强调“这是我的”,由此可一见顾城诗歌的天真烂漫与迷人的孩子气,同样,为什么是显得奇怪的

“小牦牛”?

想到童年的毛绒玩具,会心一笑。

“一小队太阳/沿着篱笆走来”这让我想起幼儿园排队过马路的孩子,同样的拘谨与天真,

同样的对这个世界的害怕,对这个世界的无畏。

顾城也有类似的诗:

“春天在过马路

领着一群小黄花在过马路“(《我坐在天堂的台阶上》)太阳是“一小队”的,是“小太阳”,“走来”了,这时紧张关系开始出现:

“天蓝色的花

瓣/开始弯曲”

“露水”也“害怕了”,“打湿了一片回忆”;“受惊的蜡嘴雀/望着天极”。

“露水”与“蜡

嘴雀”都是弱小的、脆弱的、美好的形象,仿佛是无助的小女孩,而“回忆”是“一片”的,

顾城将抽象转化为了具象,可感可知了。

可这是谁的“回忆”?

是顾城的回忆?

是顾城的梦?

是露水的回忆?

还是大自然的回忆?

“回忆”被“打湿了”,是被激活了吗?

还是被遗忘了?

“蜡嘴雀”“受惊了”,但是并没有逃走,而只是“望着天极”,于是视角被拓宽了,仿佛我们

随着蜡嘴雀的视线,看到了它头顶上那一片湛蓝的天空,和那个遥远的“天极”。

我想这时,

诗歌所创造的世界必然是寂静的,天一定蓝得出奇,鸟儿必定是色彩斑斓的,但气氛是孤独

的,散发寂寞的美。

“我”要干活了,选“梦里的种子”,它们会“在手心闪耀”。

是否此时太阳已升得老高

了,顾城的梦醒了,但他仍流连于梦中的奇思妙想,梦中的奇幻世界,于是他想把它们变成

“种子”,用“耕地”、“小牦牛”、“单铧犁”来种下这些“闪耀”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顾城捧着它们,分与世人,共享他的童话世界?

可是为什么又“全部撒落水里”?

正如他在其他诗里表现的:

“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爱着,用我的血液为她画像,可爱的侧面像

玉米和群星的珠串不再闪耀有些人厌倦了,转过头去

转过头去,去欣赏一张广告”(《我的心爱着世界》)“再没有海岸再没有灯火一切都是泡沫

新大陆的存在

只是一个传说我只想停止

哪怕是沉默”(《漂泊》)诗人终究还是有现实的顾虑,“用鲜血”画的像,都不能阻止人们“转过头去,欣赏一张

广告”,而“一切都是泡沫”,那么又何必再去分享“我的”“种子”呢?

诗人害怕了,也对世

俗感到不屑了:

“有人要诗人解释

他那不幸的诗诗人回答:

你可以到广交会去那里所有的产品都配有解说员”(《解释》)终于,“我的一个春天”的梦中世界,就被“我”自己终结了,没有木窗,没有耕地,没

有小牦牛,没有单铧犁,只有“害怕的露水”、“受惊的蜡嘴雀”,以及,失魂落魄的诗人。

二.顾城的诗歌在现代诗中独树一帜。

不同于北岛的锋芒毕露、诡谲多变、冷静警觉,也不

同于海子激烈的抒情、孤独的绝望、对美好永远的憧憬,顾城更是独一无二的。

在阅读顾城

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艾米莉?

狄金森和王尔德,虽然顾城向往的是洛尔迦和惠特曼。

高中的

时候我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歌诗人是北岛,但现在我发现,顾城是更难模仿的,顾城的风格

将醒目地矗立在文学史上,并将不朽。

海明威说:

“不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

”我不清楚顾城童年具体的情形,但

对我来说,阅读顾城就如同重温童年,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充满色彩的童年,无忧无虑、无

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童年。

随着年岁的增长,彼得?

潘的笛声渐渐模糊不清了,日子也褪色了,

留得一地落寞与无奈。

顾城保有了孩子的纯真,固执地抱着它要拼命挤入成人的世界,不断地丈量着现实与梦

的距离,而才华迸发的力度,取决于这个差距。

顾城弃城,戴着他那著名的大帽子,大张着黑眼睛,又回到了他的世界。

而我们依然孤

独与无助,可也许根本就没有顾城,正像马悦然说的那样“顾城是首会走路的诗”,我们有的,

只是对童年淡淡的依恋与似曾相识的回忆。

篇五: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的读后感《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的读后感《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的读后感作者:

单霄龙《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是一本书,一本文化深渊的好书,一本成长必备的书。

瞧,

这一首喜人的古诗,那一首感人的优美诗词,又有文学修养必备的东西,真是一本好书!

惜,没有插图。

这里面全是诗,也有注解、译文、诗人介绍、赏析等其他东西。

看: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句写江南多美啊!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道出了蜜蜂

的辛勤,还暗喻了人们要学习蜜蜂这种难得“付出甚多而索取极少,不贪小便宜的精神”。

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诗人,并和他们交了朋友,有存诗最多的陆游、改革失败的王安

石、只活了26岁的林升、诗词夫妻赵明诚和李清照?

?

在这当中,只有王安石改过革,但失败

了,后忧愤而死,如不这样,他也许还能活长点,他只活了65岁。

这里面还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比如说:

寻求生花妙笔、老僧借竹、俏话连篇、谜语诗?

?

苏轼妙语拒友尤为有趣,讲起了故事拒友,不懂的人还真以为他答应了呢!

还挺有道理的。

不挑明说,暗喻作比喻,太有意思了!

这本书非常好,我向你们推荐它。

我还给它作了一首诗:

《此书》

教吾悟道理,渊伦难见以。

如言此物透,深研其中理。

【篇二:

古诗文读后感】

古诗文读后感

三三班白睿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

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

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

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

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

我想大声呼吁:

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篇三:

唐诗读书笔记】

为谁含愁独不见

——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

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

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

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

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

大唐自乱世中崛起,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征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

不少的

佳作,都是源于诗人对离别的描写、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盼。

如沈佺

期之“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如宋之问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无不

使人叫绝。

唐初有开元之治,有张九龄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贤明高尚之士,却也免

不了受到“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对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挤诽谤。

边塞诗人岑参,诗句雄浑豪迈,笔力刚健,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唐诗中的边塞诗派。

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咏“君不见走马行船学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男

儿,也有“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抑郁情怀。

善于边塞诗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却并不提倡战争。

他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

批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哀悼“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最爱那首七绝:

“闺中

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不知愁却见愁。

著有《黄鹤楼》和《长干行》的崔颢,也曾“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大叹

仕途坎坷。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成就无人可比,其诗句中体现的洒脱与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赞赏。

但事实上,王维并非全身心投入隐居,他仍在朝中为官,只是在蓝田南山置备有房产,半官

半隐。

早年他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险些被皇帝当做叛徒治罪。

还好有弟弟王缙为他求情,

皇帝才从轻发落。

也就是这之后的诗,大都表现对精神解脱的渴求,主调消极厌世。

若说喜

欢,王右丞的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哪个不是美不胜收。

可惜食君禄而不为君忧,

可谓是愧对了年轻时的抱负。

和王维比起来,孟浩然算是一位隐士。

孟襄阳之山水诗不比王摩诘差。

但这个长年隐居

鹿门山的人,更多时候还是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

所以不难想象这位诗人写下

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样对官场表示渴望的句子。

不论他对仕途表现出多么大的

反感,到底还是因为他求官不遂。

后来受到张九龄启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个从事。

唐诗万首,李杜为尊。

诗仙李白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小孩子背唐诗大概也都是从“床前

明月光”开始。

作为教科书上的风云人物,李白在官场倒并不得意。

但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

都希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平步青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

志。

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风流倜傥。

我也一度为李太白的豪饮而绝

倒,认为能“斗酒诗百篇”才叫喝酒,否则就是在糟蹋酒。

书中只录《月下独酌》中一首,

但其二中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

天”更让我觉得杜康酿酒,就只为了这个男人。

可惜就像世人误以为“上船”就是“登上船

只”一样,李青莲的豪迈也被误读。

盛传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并非是藐视权贵的表现。

如果他藐视权贵,也只是因为他不是权贵罢了。

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在政治上

做出任何建树。

留给后人的只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又或者,只是穷极无聊,

写诗发泄。

我绝对是喜爱他的,因此才觉得他可怜。

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开衣襟,不系

上扣子。

《康熙字典》有记载:

“衣领曰船”,“或曰衣襟为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说的就少多了。

人称“诗圣”的他,让人第一想起的并非他的诗句,

而是他端坐远眺的那张画像。

这位一生多灾多难的老先生,笔下诗句大多是描写人间疾苦,

抒发忧国忧民。

虽被称“诗史”,但鲜有人爱,毕竟还是《长相思》比《兵车行》更富浪漫主

义色彩,更惹人喜爱。

对这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老先生,只剩惋惜。

唐诗之美,绝非庸人三言两语可以尽述。

还记得高中时,学的最好的是语文,但语文卷

子里得分最低的就是诗歌鉴赏。

让我写出那些死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人的思想感情,曾经一

度令我抓狂的想撕掉卷子。

当初为了拿到分,读了无数诗词,还把打动我的全部抄下来。

着抄着,就真的爱上。

后来也不在乎得多少分,在别人背《高中生必背50篇》的时候,我拿

着我抄的满满一本子,反复诵读。

如今也不用再在乎那些家伙的思想感情,却被俗世迷得乱成一团,很少再翻阅。

但那个本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当我真正找不到依托的时候,翻开一看,读到那些被尊为神的

人或为功名利禄或为红颜知己动了愁吟,就还明白,世间的人和事没有完美的,既然有人能

愁的如此美丽,为何我的欢乐不能。

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篇二: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宋代的苏轼也曾云:

“腹有诗书气

自华。

”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

放眼我

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

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

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

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

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

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

?

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

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

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

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就成为心中的慰藉。

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

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细读唐诗,

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

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篇三:

《唐诗研究》读书笔记唐诗研究笔记

一、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繁荣的原因: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一般说,唐代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始于唐玄宗时代

(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

(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

(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音乐、绘画与诗歌的关系

(1)“声诗”,就是配合音乐的诗歌,而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

唱于朝会庙堂或阁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是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

意诗歌的音律节奏,以使用入乐演唱的需要

(2)还出现了许多直接以音乐为描摹对象的诗篇

(3)绘画艺术的发展,则有助于创造深化诗的意境(中国绘画自唐代发生了一个重大变

化,即由描摹人物转为描摹山水,重写意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绘画艺术的发达,还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

贞观前后的诗坛

南北朝诗风对比

南朝诗歌讲究声辞。

注重清丽之美,缘情而咏却失诸绮糜纤弱;北朝诗歌讲究真挚,注重气质之美,刚劲简朴却失诸理胜其词贞观时期的诗人

(1)尽管贞观时期的诗人创作了有别于前朝的“新声”,但由于他们在早期的诗歌创作深受旧诗风的浸染,难以将“掇彼清音,兼兹累句,各去其短,合其所长”的

理论主张全面而本质地地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实践

(2)贞观时期的诗人主要生活在宫廷,对广袤现实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与认11识,这也决定了他们“振复古道”不可能深入展开。

卢照邻《长安古意》是集中体现“初唐体”风格特征的七言歌行初唐四杰: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7世纪下半叶的诗人。

他们年少才高、官小而志

大,有雄心壮志,却位卑职微,社会地位低下,生活道路十分坎坷,他们不是靠出生门第或

政治势力,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创作成就,登上初唐诗坛,闻名于后世的。

他们的诗歌创作尽

管没有完全摆脱时风的影响。

总体上却一方面使诗歌的题材内容从“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

向了对江河大漠的描绘和对个人性灵的抒写,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也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