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2313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docx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

名著寻觅中华读后感范文分享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使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见解更加深入了一些。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寻觅中华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寻觅中华读后感1

  这无疑是一个乱世,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

你清冽如流玉之晶莹,在依依云水,渺渺帆影中,踏浪而来。

你携一身傲骨,在幽怨的洛阳留下,这千古绝响。

  魏晋,正处在三国这个英雄时代的后期,文人名士的生命被统治集团肆意摧残,看似不值钱的生命恰恰因太过值钱而被伤害。

统治者们畏惧这些名士所怀揣的才能,既然不能为己所用,那就毁之。

他们的鲜血一滴一滴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地。

这是文化的惨痛,更是历史的损失。

于乱世的断瓦残垣中,迎面走来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

  阮籍母亲去世时,喝酒吃肉,完全不顾及世俗礼仪,却在哭丧时口吐鲜血,这种对于母亲死亡的悲痛有谁能及?

别人吊唁他的母亲,他却白眼相向,嵇康得知后备酒携琴来到灵堂,阮籍眼前一亮,两位终生的挚友至此相逢,两人是同样地真实自在。

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拘泥于形式而忘记了本质,“传统礼仪的叛逆者往往更注重于层层规范后的内核”,他们以一种更真实自在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意愿,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嵇康携一身傲骨,纵情于酒,超然物外。

洛阳城外的柳树下,一位帅气挺拔的男子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打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

一声声铁锤敲击的声响如你铿锵的生命韵律,回归自然,世俗无关。

一壶酒,浇灌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

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曹魏大臣钟会因仰慕嵇康而前来拜访,嵇康却只顾和向秀打铁而不理会权贵的钟会。

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钟会只好不满地离开。

嵇康这种鄙视权贵的高傲,虽不是名门望族,却比之更加高贵。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这是嵇康对钟会所说的唯一一句话,却也为自己以后的悲剧做了铺垫。

  嵇康看透世俗,蔑视权贵,对朋友却是格外珍惜,一丁点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内心无比焦灼和苦痛。

当山涛真挚的向司马昭推荐嵇康接任自己的职位时,嵇康却与山涛绝交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于此诞生。

若是旁人被举荐做官,一定万分感激,可嵇康岂是芸芸众生之辈,他有自己的追求,不屑于投身官场,只是一心沉醉于自然之间,过一生平淡朴实的生活。

嵇康很可爱,可爱在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直率的借一封绝交书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两位的友谊诀别的断丝飘飘。

这种的友谊,古来少有。

少有在嵇康虽与山涛绝交但仍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山涛照料。

“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是嵇康对儿子稽绍所说。

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己。

我也许会因你不了解我而跟你绝交,但你仍然是我心中最信赖,最值得托付的人。

山涛当然不负嵇康所托,把稽绍当做自己亲生儿子一般照料,尽了朋友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便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且说你之为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若发现谁是小人,就会马上与之决裂,绝不含糊。

因过于看重友谊,嵇康陷入吕安的混乱遭遇。

吕安的哥哥霸占了吕安的妻子,却恶人先告状,以不孝之名将吕安告上朝廷。

“面对最大的无耻和无赖,受害者往往一筹莫展。

”不可理喻的案件的背后,真相已不再重要,人们热衷于一个最通俗最便于传播又最能激起社会公愤的罪名,若为受害者说话,自己也将成为社会的公敌。

许多平日的朋友早已一一躲开,但嵇康没有。

他义愤填膺地写了一份绝交书给吕安的哥哥,他做了他所能做的所有微薄之事帮助吕安,但仅仅为此,他被捕了。

  他太珍惜朋友了,但越珍惜,所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这就如我们手中紧握的细沙,抓的越紧,流逝的却越快。

世事总是如此无常,我们越是在意,却越失去的更多。

  由于钟会这等小人挑拨,司马昭决定处死嵇康和吕安。

果真应验了孙登大师当年那句“子识火乎?

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

”不合群本身就是罪过,过于清高就是对庸人的冒犯。

更何况是嵇康这种自命不凡的贤者,又怎能免于统治阶级和小人暗算。

行刑那天,3000名太学生拥挤在刑场上请愿,他们勇敢地迎着刀枪大声呼喊:

嵇康无罪,刀下留人。

不问世俗的嵇康也被感动了,学生们正极力阻止英雄的陨落。

你的身上有种不漏声色的浪漫,铿锵有力。

你向哥哥要来琴,悠扬的琴声,在刑场缓缓响起,千古绝响《广陵散》诞生了。

你一下一下拨动琴弦,为一生拥有这几个挚友而欣慰,为将儿子托付给山涛而安稳,为吕安的冤案而不平,更多的是满足于誓死追寻自己想要的澄澈。

死亡,便被这沉静凄婉的琴声击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惊愕的钦佩与凝视。

  这千古绝响,我们追不回来了。

  魏晋名士们焦灼挣扎,追慕宁静而浑身灼伤,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诠释了对稀有文化人格的祭奠,这是反传统的传统。

正因为有他们,中华审美文化在精神的酷刑中屹然自立的发掘。

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那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的男子,叫嵇康。

  寻觅中华读后感2

  读《寻觅中华》,就像行一程没有尽头的路,顺着余秋雨大师的思路,我仿佛从远古走到了今天。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敢问路在何方?

  出于对小家庭的好奇,作者去探询大家庭的秘密。

于是,他踏上了寻觅中华之路,从宏观的历史去剖析微观的文化DNA,向13亿炎黄子孙展示了我们“美丽的基因”!

  路的起点在黄河流域,我们沿着黄河,从黄帝身后走来。

正如作者所说,朝代是更替型的,文明却是积累型的。

文明的沉淀正如黄河泥沙的积存,既不会轻易付诸东流,也不会凭空随河水蒸发,唯一不同的是,作者以他笔下的神力,为我们把黄河之水澄清了。

沿着秋雨先生铺就的寻觅之路,中华文明积累的成果一目了然。

  看,诸子百家中是哪一家以“黑色的光亮”把历史长河照得波光粼粼?

是墨家。

在诸子百家大集会上,黑色的墨翟用颜色发言,喊出了“兼爱”、“非攻”的口号。

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态,他也做到了。

公输班为楚为云梯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行十日十夜,舌战楚王、巧胜公输,终以弟子三百力挽狂澜。

君子之交淡如水,墨家弟子却如黑色黏土般结为团块,使敌国尚未出师便打响了退堂鼓!

因为“兼爱”,墨家提出了“非攻”,同样因为“兼爱”,墨家倡导“尚同”,即一视同仁也。

没有亲疏远近,也没有嫡庶尊卑,墨家之“仁”,以黑色的光芒衬得儒家之“仁”黯然失色。

墨家的理想实在令人憧憬,可封建时代的中国不可能构建出如此一个大同社会,然而,那一抹黑色的光亮至今仍在历史的隧洞里无声地反射着,路被它照亮了。

  继续走下去,告别墨家,又到了丛林边的那一家——曹家。

曹家三父子,点亮了一簇新的文化篝火。

父亲曹操临碣石、观沧海,他在政治路上苦苦寻觅着,又无心插柳,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添了一大把文化好柴,照亮了当时诗坛的半边天。

长子曹丕,也算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不幸,余先生的表达是“受到了围堵性对比”,确实如此,大师的语言之到位也为我寻觅中华增添了一份新的美学享受。

曹植正忧郁地坐在篝火旁在心中反复咏叹煮豆燃豆萁,不过他很快站了起来,在丛林的那一边用诗“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

曹氏父子就这样高举文明的火把走尽了一生,最终穿着平常衣服,薄葬于丛林草木之间。

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可中华文明之路永不会终结,而那煮豆之火,还在燃着。

  在远方,大汉朝的夜晚月明星稀,一盏小油灯寂寞地亮着,照着同样寂寞的司马迁。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曾在朝为官,曾漫游中国,他是优秀的文学家和出色的史学家,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君主”,他书写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他记录了历史,也被历史所铭记。

我想,这是因为《史记》自成一派的风格与严谨详实的的特点;是因为他写于腐刑之后、牢狱之中;是因为他为李陵仗义执言的义、勇、善,更是因为他对死亡的解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虽然他的离开比鸿毛还令人难以察觉,但重于泰山。

一盏小油灯下,一名男子在“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书写着不朽诗篇。

  在后面的路上,还回荡着千古绝响、西天梵音,站着唐诗几男子,走着辽国陌生人……

  一书读罢,路尚未行完,在文明的光源下,仍有无数圣贤向我招手。

我要去寻觅他们,敢问路在何方?

  寻觅中华读后感3

  近几周,我读了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跟随大师的脚步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开始慢慢行进。

猜测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探索商朝的神秘,感受汉朝的伟大。

终于,我走进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唐朝。

  大唐,如一座高峰,屹立在历史深处,也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是什么力量缔造了巍巍大唐,创建了如此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呢?

  北魏鲜卑族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使中西文化精华相互化育,为大唐气象注入浑朴的旷野之力。

说到北魏,总是想到孝文帝拓跋宏,他四岁即位,在位二十八年,只有九年时间独立施政,却在这九年中使中国改头换面。

他主张“汉化”,这是一条血迹斑斑的改革之路。

这条路,本来也许要走几百几千年,可是他,却把它压缩到了几十年。

这次改革,不仅是汉文化对“胡文华”的濡养,更是“胡文华”对汉文化的输注。

正是这种双向的交融,才让中华文化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打通了一条通向大唐之路。

  唐朝时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唐代的灵魂。

  唐诗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是中国古代诗发展的全盛时期。

其成就卓越,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和《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唐诗的作者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

  而在唐代的诗人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是一个随性洒脱的人,他高度自负,傲岸不羁,而又热情豪放,天真烂漫。

他的诗受到唐玄宗的青睐,却又因此受到小人的排挤。

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彼此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是一个自信的时代。

  唐朝时期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透出一种自信的气度。

这种自信从他的军事、外交、文化、国家治理、疆域版图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

这种自信是以国家的真正实力为后盾,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

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这也是后世历朝历代所羡慕和追求的一个圣境。

  唐代地域不小,历时不短,“仅仅长安城就已经很大,比古代世界最骄傲的城市—那个曾经辉耀着雄伟的石柱和角斗场的古罗马城,还大了差不多六倍”。

这是余秋雨对唐长安城的评价,而它不止面积大而且商业繁荣,走在长安街头,外国人多的是,还允许留学生参加考试,考取官员,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

这也是源于唐朝的自信吧,他有自信心使外国惊叹于自己的时代,不担心外来的文明会把自己淹没,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被淹没。

他很明白,自己离不开别的文明,如果离开了,他就会索然无味了。

所以,余秋雨说,“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今天的中国正在融入世界,我们就需要盛唐的胸襟。

  唐朝是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精华。

  寻觅中华读后感4

  怀着憧憬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从我眼前闪过。

只是初次阅读,我就对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绚烂的中华历史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

  墨子,一个黝黑外表的人,他的身世也因此受到不少史学家的争议,但他在文化上的造诣众人皆知。

他劝阻楚王攻打宋国的事迹可谓流传千古,他用自己犀利的话语和巧妙的战术让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其中表现出的政治远见和历史功绩让人称赞不已。

不过更为有趣的还是他这个功臣在归途中避雨造拒的事,而他则用他的气度道出:

“运用大智慧救苦救难的,谁也不认;摆弄小聪明争执不休的,人人皆知。

”乍一看这件事不免让人好笑,但细一想却又引人深思。

  司马迁,一个名扬千古的人,他发愤写《史记》的事我们都耳熟能详。

但他背后所经受的精神痛苦和身体摧残我们无法体会,只知道,他是伟大的。

面对其他懦弱的官员,司马迁大胆地站出来,向汉武帝分析了李陵的行为。

其实并不只有他看透了真相,但只有他敢说出真相。

结果可想而知,他先是入狱,之后在死亡和腐刑面前毅然选择了后者。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死亡更为干脆,但司马迁和他们不一样,他知道自己还有未完成的事,即使再痛苦,也不能就此罢休。

就这样,《史记》诞生了,成了“无韵”的《离骚》。

司马迁也在不久后消失,他的结尾我们无从知晓,也无需知晓。

  曹操,一个丛林中的强人,由于《三国演义》的缘故,他给我们的印象不是很好,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我们无法否定。

在军中,他用诗抒发了他的豪情和他对天地生命的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等名句我们已烂熟于心,但其中所表达的感情仍耐人寻味。

他把人生看作“朝露”,把死亡看做永恒。

与其他伟大的领袖不同的是,他主张薄葬。

或许这便是他的气度吧,在他的墓中,不需要财宝、装饰,只愿拥有永恒的清净。

人们曾不知多少次寻找他的坟墓,但始终没有找到,那就让它永远不被找到吧。

  盛唐,一个中国最辉煌的时代;长安,那个时代最骄傲的城市。

中国的文化在那时,在那里,得到了空前的发扬。

长安向世界敞开了自己,世界也把长安当作了舞台。

它容纳外来文明,传递中华文明,充分体现了“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在长安,宗教矛盾灰飞烟灭,种族差别不再重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的包容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耶律楚材,一个辽国皇族的后裔,一个金国的高官,一个成吉思汗的得力助手。

他的存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他的到来,让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征服战开始,也正是他,让这场残酷的战争得以结束。

是他,让蒙古军不再屠城,也是他,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壮大。

古代四大文明国度,三个都在战火中消逝,唯有中国,在战火中生存了下来。

历史上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征服不在少数,但各民族之间摒弃前嫌,反而融合得更加紧密,这些无不得益于像耶律楚材那样的人啊!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文化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是较为浅显。

那就让我与余秋雨一同在这本书中品味历史,寻觅中华吧!

  寻觅中华读后感5

  回望历史,在依依云水、渺渺帆影里看朝代在连绵战火中兴衰替代;看伟人在世事沉浮中屡遭劫难。

看不夹杂利益的君子之争,看乱世争霸的背后又有怎样的蕴含,看世事变迁中文明的融合,看沧海桑田中巨星的陨落。

  寻觅中华,是寻觅刑场上嵇康神秘的千古绝响;是寻觅老子的乌托邦社会;陶潜的桃花源;寻觅佛教的渊源以及取经者悲壮的跋涉······

  五千年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帝身边总有一种人——检举揭发专业户,或者总有一个把好人认成反面角色的最高统治者。

嵇康、苏轼是撞上了检举揭发户;杜甫和司马迁是栽在了皇帝手中。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麻烦都来自内心的善良、自身的才华和叛逆、反抗的性格。

在古代,似乎制造一起冤案只是徒手之劳。

揭发户只需给受害者安上一个低俗、能引起公愤的罪名。

而皇帝只需认正面角色为反面人物就好了。

有多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财政毁在了小人手中。

但这些写的一手好字、作的一通好文的文人又能说什么呢?

王维被贬,岐王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

李林甫垄断考场,扔掉了杜甫的卷子······

  但诗歌是个王国,唐朝时王国中最美的地域。

唐代诗歌蓬勃发展,包罗天地,开放自然,唐代的自由平和为唐代诗歌蓬勃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巍巍大唐,包罗万象,心态平和,气韵高华。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不断收纳各路文化,人类的璀璨文明在这里交融生华。

唐朝的繁盛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对《寻觅中华》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会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夜间,长安东市燃起到那场大火,烧了四千四百余家商铺,但这四千多家商铺才二十四行,不到整个东市的八分之一。

由此可见东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盛唐在于它的心态,在于它包罗万象,也许这比一个国家有无懈可击的国力、军事更重要。

  天真烂漫的时代造就同样的诗人;安史之乱后的颓废却也造就了为中华文明注入生机的诗人。

李白、王维、杜甫是唐代有兴到衰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人生际遇、享受的快乐、遭受的劫难亦是时代的特点。

顶级的繁华走向衰落总需要见证,这三位巨匠级诗人当是最好的见证着。

  公元七四四年,相差十一岁的李白和杜甫相遇。

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早已名满天下;一个活跃于安史之乱前,一个繁盛在安史之乱后。

他们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却拥有相同的爱好,是彼此的知心。

作者对李杜相遇的看法生动有趣:

就像大鹏和红雁的相遇,一时间巨翅翻舞,山川共仰。

但在他们分手后,鸿雁不断为这次相遇高鸣低吟,而大鹏则已悠然于南溟北海。

  王维家境富裕,十八岁进入长安诸王府,二十一岁考进士又拿了解头做了京官。

因岐王僭越观黄狮子舞,贬到两千里外的济州小城,遭遇了他的“生存落差”。

王维与李白一样都被岐王妹妹----玉真公主所痴迷。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安禄山掳去任伪职,唐肃宗反攻长安得胜后,成了被全国声讨的叛臣,与李白“世人皆杀”类同。

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巨匠都挺过来了。

王维的诗禅意安闲、智看一花;李白的诗浪漫洒脱,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浩荡大气!

有了这三人的带领,唐诗展现出了诗歌应有的韵律和典雅,达到了诗歌领域的巅峰。

  乱世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乱世如麻!

乱在朝廷!

  朝廷无法成为一个持久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是不断更迭的。

五千年文明频繁的更替,为乱世的出现提供了背景。

时代更替是乱世的一大特点。

单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前的这五十几年时间里,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王朝,南方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加上山西,合称“五代十国”。

战争更是乱世的特点。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战争,只不过没有乱世频繁。

但乱世总如昙花一现,某一时间就“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战争不会断,但文明不会因战争的干扰而中断自己的发展,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中国文明一脉相承。

其中,最顽强的文明是佛教;最具创造力的文明在明清。

  历史是时代的合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三国群雄义气昂扬,魏晋名士清谈叛逆,嵇康沉溺于打铁,李白痴迷于山水······

  拨开繁花,在时代中感受中国历史的曲折与魅力;除却云雾,在历史中寻觅中华文明的顽强与璀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