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
二、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C)院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
7.认识的本质在于(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10.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D)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C)院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3.马克思指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C)院0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1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16.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B)院
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17.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8.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1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0.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地质队员探矿
21.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2.“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2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5.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2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3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1.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C)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
32.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D)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34.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35.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36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3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38.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39.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40.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C)院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 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
4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42.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4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C)院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C)院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4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6.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47.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C)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8.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49.“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院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院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3.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CDE)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4.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5.<传习录》记载:
“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院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BCD)
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
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7.马克思指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说明(ACD)院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9.感性认识是(AB)
A认识的初级阶段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0.理性认识是(ABD)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1.毛泽东同志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AB)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ACD)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CD)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14.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5.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CD)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6.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行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ABCD)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E.行难知易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BDE)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8.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AB)
A普遍性品格B直接现实性品格C主观能动性D历史继承性
19.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BC)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B.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
C.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D.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纲领的讨论是无足轻重的
2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CD)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2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BD)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23.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ABCD)
A学生读书B农民起义B运动员训练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
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C)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
2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BC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6.真理具有(ADE)
A.具体性B.全面性C.过程性D.客观性E.普遍性
27.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AB)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28.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ABC)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BCD)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
30.“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AC)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C有用就是真理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
3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ACD)
A实用主义的观点B旧唯物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2.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ABCD)
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
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
3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ABCD)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34.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AB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BC)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36.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ABD)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37.相对真理是指(AB)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包含谬误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ABC)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D人类的精神活动
39.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AB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40.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ACD)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4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C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42.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说明了(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4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ABCD)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4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ACD)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CD)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4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CD)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4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BC)
A审美关系B实践关系C认识关系D主从关系
48.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BC)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4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BCD)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50.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ABCD)
A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或“左”或“右”的错误
51.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CD)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52.发现科学问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