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0972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docx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

跨国银行引进:

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龚明华

摘要:

本文对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及发展中经济引进跨国银行的利弊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进行跨国银行监管措施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监管跨国银行的目标模式,并就我国加入WTO后实施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跨国银行发展中经济金融监管

跨国银行(MultinationalBanks)1超越国境、在世界各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开展全球性金融服务已成为当今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已加入WTO的今天,关于跨国银行功过是非的理性分析及按照我国政府开放银行业的有关承诺应采取的对策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研究

迄今为止的有关跨国银行形成和发展原因的理论研究,大体上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2一是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美元流动和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等国际金融的角度来分析跨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是从产业组织等微观角度,分析跨国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比较利益。

关下稔·奥田宏司(1985)从国际资本移动论出发,将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原因综合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是由于两次石油危机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国际游资。

而在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出现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这些富裕资金在发达国家没有适当的使用渠道,最终流向资金短缺、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二是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了辛迪加贷款等形式,使得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资金成为可能,并且参与贷款的每一家银行的信用风险得以降低,促进了跨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三是由于浮动利率制度的建立,因利率变动而产生的利率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向发展中国家融资的收益率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五是对一些经济增长较快、表现比较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银行都有较好的主观评价。

J.Niehans(1983)从产业组织论的视点出发,将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动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银行扩张规模和开拓新的市场,银行的市场风险得以降低、经济效益趋于上升;二是通过开设海外分支机构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可以克服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三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因政治风云变幻给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需要在世界各地设点,从而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应对政治因素的变化、弱化其给银行业务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H.Grubel(1977)认为,国际大银行因为拥有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灵活的市场开拓技术、成套的金融服务产品,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首先,跨国银行拥有很强的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能力,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东道国银行无法提供的金融服务;第二,跨国银行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活动时,可利用母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在与东道国中小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三,跨国银行与本国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它们可以利用这一关系及其很强的信用调查能力,在东道国向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A.Rugman(1986)强调了跨国银行由于国际性多样化(internationaldiversific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这两大要因可以获得额外利润。

也就是说,由于不存在对跨国银行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世界中央银行,跨国银行可以避开在国内开展金融业务所受到的某些限制,从而取得稳定的收益。

另外,跨国银行通过内部化,可以克服国际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享有特殊的(firmspecific)内部利益。

实际上,上述对跨国银行形成原因的分析都是不全面的。

国际资本移动论说明了跨国银行开展跨国经营的背景和充分条件,而其它从微观角度阐述跨国银行成因的理论则由于其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见地,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可将J.Dunning(1981)的OLI范式应用于对跨国银行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跨国银行具有经营资源方面的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s)、在海外设点的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icadvantages)和实行内部化的优势(InternalizationIncentiveAdvantages)等三大优势,所以有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的内在冲动。

首先,在经营资源优势上,跨国银行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非常便利的筹集资金渠道、大范围和高效率的分支机构网络、跨国经营的知识和经验的累积、针对特定客户层的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高度专业化的能力等。

二是跨国银行可以从注册国与东道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差异、实际利率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中得到额外的收益,具有在海外开展业务的区位优势。

三是跨国银行可以通过在组织机构内部创造出新的市场,来获得较大的潜在利益。

二、发展中国家引进跨国银行的利弊分析

发展中国家引进跨国银行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促进东道国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和吸引外资,缓解东道国投资资金和外汇资金的“双缺口”压力。

跨国银行除直接发放商业贷款和代理东道国政府和企业发行证券等方式注入外汇资金外,其吸引带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投资的间接作用亦不容忽视。

跨国银行利用在注册国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合作关系,可以及时向子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各项金融服务,降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交易费用,结果是促进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

在实证分析中,因为在东道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对跨国银行金融服务的需要难以准确度量,需要选择某个可以测量的变量来代替表示。

GoldbergandSaunders(1980)以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当美国的出口总额增长时,在英国的美资银行的业务量(以在英的美资银行吸收存款总额为代理变量)也同时增加。

N.Fieleke(1977)以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在从美国吸收直接投资变多的国家,美资银行的业务规模变大。

HultmanandMcGee(1989)研究了在美国开展金融服务的日资银行的金融资产占全美银行金融资产的比例(Y)与日本的对美直接投资总额(I)之间的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得到以下方程:

4

Y=5.388+0.0005I–0.0117E+2.038D

 (3.46)(-3.98)(4.99)

R2=0.96

结果表明,随着日本的对美直接投资增加,在美的日资银行的经营活动趋于活跃。

二是有利于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有利于推动东道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跨国银行的进入,促进了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另外,跨国银行的进入,使得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需要金融监督当局提高监管水平并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监管,在引进来的同时便于东道国的银行走出去,这些都加快了东道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步伐。

三是促进东道国银行间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东道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跨国银行的引进,打破了东道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促进了银行间竞争机制的发育。

跨国银行成为竞争对手的现实压力,促使东道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层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跨国银行对东道国银行进行技术转让和管理培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产生溢出效果(spillovereffects)。

东道国银行可在跨国银行直接转让技术和传授管理知识之外,主动了解跨国银行产品开发、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最新进展,积极模仿和借鉴;另外,创造条件实现从跨国银行向东道国银行的人才回流可以把对方的先进管理经验直接带回。

跨国银行引进的弊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跨国银行可以从东道国银行手中抢占大量业务和市场。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政府都实施一定的以人为低利率政策为中心的金融管制,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可以取得一定的租金(rent)。

跨国银行的进入影响从家庭部门向国内银行和企业的租金转移,并有可能在竞争中将经济效益低的国内银行置于不利地位,抢占其业务和市场。

如比较优势论所指出的,跨国银行具有名牌效应、与跨国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提供各项金融服务的优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零售、批发、投资银行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可以获取很高的利润。

而与之相反,国内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存贷款为主要业务、金融服务技术不成熟,因而还不是跨国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跨国银行利用高薪、去总行培训等优厚条件,从国内银行挖走大量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会进一步弱化国内银行的竞争实力。

二是跨国银行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影响东道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跨国银行在促进东道国金融业国际化的同时也强化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传递机制,其本身的大量资金进出既影响东道国资金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管理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又给准确测量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增加了难度。

跨国银行在短时期内的大额资金流入还可能会直接加大东道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是跨国银行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从而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法律、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与东道国机构和居民产生磨擦的可能性。

其次,对于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注册国的金融主管当局难以全面了解,而对其总行及在其它分支机构,东道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无从把握,在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上有一定的盲点。

如1991年,资产额达240亿美元的跨国银行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因亏损严重、从事欺诈、为恐怖组织洗黑钱等问题暴露而被关闭,该银行几乎不受任何政府监管达15年之久,其注册国卢森堡的金融监管机构——很小的金融协会无法对它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四是影响东道国政府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赶超战略的实施。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赶超战略。

而金融体系是实行经济赶超政策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而跨国银行的大量引进会使政府对金融市场和国内银行的种种限制难以维持,使政府在资金分配上的影响力减弱,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变得不易进行。

三、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发展中经济监管跨国银行的目标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的外资银行引进政策,可谓各不相同。

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可以分成市场准入监管和业务经营监管两个方面。

在市场准入监管方面,美国、英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跨国银行的本土经营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则较严格地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

具体的限制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直接规定禁止外资银行的进入。

如葡萄牙在1975年公布的《银行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外资银行在葡萄牙设立分支机构。

二是规定外资银行在本土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最低资本金或总资产要求、经营状况要求、经营年限要求等),抬高外资银行进入的门槛。

通常的做法是规定资本金和资产总额的最低底限,只允许有一定实力的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如法国规定,跨国银行如申请在法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资本金不得少于1500万法郎。

美国甚至依据其《国际银行法》,货币监理署可根据跨国银行的注册国的不同要求不同数额的设立分支机构的最低资本额。

三是审查跨国银行总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在国际银行业的排名、管理层的素质、能力和经历等。

四是将跨国银行的母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是否履行监管责任作为允许其在本土开业的一个前提条件。

业务经营监管是通过谨慎性监管、保护性监管和限制性监管等来减少或消除外资银行可能遇到的经营风险,弱化其对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谨慎性监管是通过自由资本比率、流动性比率、外汇风险头寸、单一客户贷款限额等指标管理来控制外资银行的业务风险。

保护性管制是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等防范外资银行可能出现的经营危机,保护本国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制性监管是通过限制外资银行吸收当地存款(特别是本币存款)、分支机构扩张、经营范围、资产规模等措施限制外资银行在本国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发展。

5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金融市场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国内银行的低效率、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水平较低、实施政府主导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原因,对跨国银行的进入,应采取慎重和渐进的引进政策,引进一部分有实力、管理规范的跨国银行,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国银行对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控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对国内银行的保护不是无期限的。

要列出具体的市场开放的时间表。

列明保护的具体期限,可以增加国内银行改善经济效益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紧迫感。

政府必须下工夫整顿和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提高金融主管部门自身的监管水平。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经济主体得以建立,市场机制能够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国内银行也能按照国际惯例提供高质量的各项金融服务,与跨国银行竞争的能力大大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推进金融领域的开放,通过积极引进跨国银行来促进国内银行提高经济效率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使如此,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仍必须对跨国银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加强对其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

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当今世界,几乎是所有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把银行业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

为了提高对跨国银行的监管水平,促进跨国银行稳健经营,进行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协作,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其具体形式之一是BIS(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体制的诞生。

根据巴塞尔协议(ConcordatonInternationalSupervisoryCooperation),跨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责任,由东道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承担。

关于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支付能力,如其采用海外支行的组织形式,则由注册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承担责任,如采用独立法人的形式,则由东道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承担责任。

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监管协作还需要向更深的层次推进,以加强对跨国银行的日常监管,保持金融业的稳定,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对我国加强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6

认真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利弊,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的做法和惯例,研究我国的外资银行引进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我们又要适度地引进一些稳健经营的跨国银行,来发挥它们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并提高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我国要限制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总体竞争能力,控制其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将引入外资银行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根据我国入世时作出的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承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客户限制和地域限制等)将在2005年后由金融管理当局的审慎监管所代替。

所以,立法部门和有关金融监管当局应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在WTO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保护、支持、引导我国民族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充分利用延缓开放市场的时间、运用客户限制和地域限制支持国内银行的同时,加快研讨根据国民待遇原则须统一国内外银行待遇的条件下,如何制定和修改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使其既不违背WTO的游戏规则,又能稳步推进我国民族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因而最终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第一、继续援用现行的一些有效措施限制和防止外资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

首先,通过资本和资产额的限制、同城只能设立一家分行等规定继续限制在我国的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的迅速扩张。

其次,继续通过将外资银行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挂钩的方式限制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的迅速发展。

再次,利用我国资本帐户管制的规定,继续实施国内企业向外资银行申请外汇贷款须经外汇管理当局逐笔审批的制度,调控外资银行外汇贷款业务的规模,并同第二条结合起来,限制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总体份额。

第二、加强对WTO有关条款和我国有关承诺的研究,在其框架范围内,制定有利于保护我国民族银行业的具体实施细则。

首先,WTO的有关条款及我国的有关承诺大多是粗线条的,我们完全有可能在细化时作出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处理。

这既符合国际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也符合WTO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原则,更与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国内银行业比较脆弱、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健全、金融监管水平比较落后的现实相适应。

其次,及早做好在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务造成非同寻常的巨大冲击等非常情况下,运用有关WTO的“例外条款”或“保障条款”,采取临时性的限制措施来保护我国民族银行业的准备工作。

当然,在启动这一条款时,需要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并与有关缔约方协商,容易引起国际争端。

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提早研究启动“例外条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搜集整理有关部门资料,探讨各种应对措施,以便在必要时及时推出。

另外,强化对外资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使其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首先,要发挥金融管理当局的金融监管职能,采取实地检查和非实地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全面监督和控制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一旦发现外资银行出现超比例吸存、营运资金不到位、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等违规行为,实行降级、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资格等严厉措施予以处罚。

其次,加强对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业务情况的信息披露工作,定期公布其业务品种和规模、业务增长情况等,以便于国内银行、储户、企业及时把握外资银行的经营动态。

第三,与跨国银行注册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加强信息交流和其它合作,更有效地实施对外资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管,监测外资银行的异常资金动向,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风险。

最后,加快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逐步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对民族银行业的保护措施能否收效,取决于我国商业银行是否能迅速成为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成为既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治理结构,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的经济实体。

政府的各类保护措施只能给国内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况且,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旨在保护国内银行业的种种努力只能是一时的,并将承受来自外部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因此,商业银行应加速改革,迅速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真正的商业银行。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注释

1.1973年,美国联储理事A.F.Brimmer给出跨国银行的定义:

在5个国家以上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银行。

此后,这一定义被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所认可,世界银行在1981年关于跨国银行的报告中,将其定义为在5个以上的国家设立分支行或独资子银行并从事存款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2.Aliber(1984)归纳和整理了对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原因分析的理论研究成果,当然此后这一领域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但分析问题的角度仍然没有超出上述分类的范围。

3.米什金(1998)分析了196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公司在国外经营,需要同它们有长期关系且熟悉美国企业习俗和惯例的美国银行在东道国为它们提供服务,促使了美国银行的跨国经营。

4.其中D为反映1982年日本银行法修改的虚拟变量,E为日元汇率变量。

5.如美国规定对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总额的15%;加拿大规定外资银行(美国银行除外)在本国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不得超过12%(刘逖,1998)。

6.在我国,外资金融机构指外资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外资财务公司(即独资财务公司)、合资财务公司等五类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Aliber,PobertZ.InternationalBanking:

ASurveyandComments[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6,1984.

[2]Dunning,JohnH.InternationalProduction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M].GeorgeAllen&Unwin,1981.

[3]Fieleke,Norman.TheGrowthofU.S.BankingAbroad:

anAnalyticalSurvey,inKeyIssuesinInternationalBanking[A].FederalReserveBankofBoston,1977.

[4]Goldberg,LawrenceG.,andAnthonySaunders.TheCausesofU.S.bankExpansionOverseas:

TheCaseofGreatBritain[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2,1980.

[5]Grubel,HerbertG.ATheoryofMultinationalBanking[J].BancaNazionaledelLavoroQuarterlyReview,No.123,December,1977.

[6]Hultman,CharlesW.,andLL.RandolphMcGee,FactorsAffectingtheForeignBankingPresenceintheU.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3,1989.

[7]Niehans,Jurg.FinancialInnovation,MultinationalBanking,andMonetaryPolicy[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Vol.7,No.4,December,1983.

[8]Rugman,AlanM.NewTheories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

AnAssessmentofInternalizationTheory[J].BulletinofEconomicsResearch,Vol.38,No.2,May,1986.

[9]Sanjaya,Lall.Multinational,TechnologyandExports[M].TheMacmillanPressLtd.,1985.

[10]关下稔·奥田宏司.跨国银行与美元体制(日文).东京:

有斐阁,1985.

[11]家森信善.跨国银行业研究——实证研究及展望(日文)[J].经济科学,第42卷3号,1995.

[12]刘逖.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兼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案例分析[M].上海:

远东出版社,1998.

[13](美)米什金.货币银行学[M].李扬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周文平.加入WTO后政府如何保护银行业[J].金融与保险,第3期,2001.

EconomicalDevelopmentofDevelopingCountries

andtheIntroductionofMultinationalBanks

(GongMinghua,ChinaFinancialPolicyResearchCenter,RenminUniversityofChina)

Abstract:

Therolesofmultinationalbanksineconomicaldevelopmentofdevelopingcountriesarethepromo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