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654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精品.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教学设计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馋样、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地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看到粥后的惊讶,展现了八儿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腊八粥非常熟悉,也会对文章产生很大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研读对人物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课件。

2.阅读沈从文《腊八粥》的原文。

3.了解其他描写腊八粥的文章。

学生准备:

1.搜集腊八粥的来历和相关故事。

2.阅读有关腊八粥的美文、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请你说一说对腊八粥的了解。

2.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

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板书课题:

腊八粥)

4.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小说《长河》《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发现。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3.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检测生字的掌握情况。

教师相机强调:

“咽”在本课读yàn,“匙”在本课读chí,“搅”的读音为jiǎo,“稠”是翘舌音chóu,“脏”为平舌音zānɡ。

(2)出示词语,检测词语的掌握情况。

(指名读,开火车读。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4.组织学生独立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腻:

注意右边的写法,“贰”上不要多写一横。

匙:

“是”的捺要写得长一些,“匕”不要写成“七”。

褐:

左窄有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6.掌握两个多音字:

熬,铺。

7.学生练习书写,投影展示评议。

8.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词语,读好句子,读通课文,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再读课文,理清大意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

归纳“等粥”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化为: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3.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

4.你能简要说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5.教师小结:

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

2.过渡:

是啊!

一锅浓香的腊八粥,一位慈爱勤劳的母亲,一个天真嘴馋的孩子,构成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哪!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了解八儿一家的生活,感受作者写法的巧妙。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揣摩作者的写法做铺垫。

二、揣摩语句,感悟形象

(一)体会腊八粥的美味

1.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腊八粥的美味。

2.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勾画相关的语句。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重点语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子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学生汇报。

(2)重点语句:

“把小米、饭豆……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是怎样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②学生汇报。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从“叹气似的沸腾着”“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塞灌”可以感受到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

这句话对“看、闻、吃”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4.指导朗读。

将重点词语重读,读出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二)揣摩人物形象的特点

1.自主阅读课文第2~17自然段,勾画描写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语句,同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品析“盼粥”。

(学习第2~8自然段)

(1)重点语句: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①抓住“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体会八儿的心情。

②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猜一猜他在想些什么。

③指导朗读,读出八儿内心的焦急与盼望。

(2)重点语句: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①“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

八儿是真的饿了吗?

②从对八儿的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什么样的心情?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迫不及待)

(3)过渡:

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下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儿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从哪里可以看出八儿想吃粥的急切?

(4)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八儿的心情。

指导学生读好八儿的迫不及待。

(5)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

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再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6)过渡: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儿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分粥”这一部分。

3.品析“分粥”。

(学习第9~11自然段)

(1)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

后来想怎么分?

为什么改主意了?

(2)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3)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他们“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天真、可爱、聪明。

(4)得到妈妈的认可,八儿得寸进尺地想再多吃一点。

运用语言描写把八儿的天真与可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体会到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4.品析“猜粥”。

(学习第12、13自然段)

(1)过渡:

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锅里的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2)大家思考: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3)一边读一边想象,读出腊八粥的美味、令人垂涎欲滴。

5.品析“看粥”。

(学习第14~17自然段)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表现八儿看粥后的心理?

(惊异)

(2)找到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最后的结果。

②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肿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饭豆在锅中的样子。

(3)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看到粥与自己想象中的差不多,只是颜色出乎意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读对话,想象八儿的心情。

(读出“呃……”中“呃”字包含的无限惊讶,省略号的意犹未尽和“怎么,黑的!

”包含的疑惑。

6.小结:

课文描写八儿急切想吃粥的情形随处可见,且对八儿的描写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先写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粥,再写妈妈的话让八儿苦苦等待,然后是在等待中的美妙猜想,直到最后亲眼所见时表现出的惊奇。

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生动地再现了八儿天真可爱的特点,从八儿的身上我们找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让我们不禁想起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

(三)关注吃腊八粥的过程

1.本文题目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八儿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呢?

自由读课文第18、19自然段。

2.品析重点语句: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抓住“一面小鼓”“浪漫地摆成”“奈何它不来了”来体会八儿一家吃得饱,吃得尽兴,吃得满足。

(2)想象当时的画面,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

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温暖着寒冷麻木的心灵。

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设计意图]按照“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顺序感悟课文,此环节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品读,抓住描写八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腊八粥的美味。

同时,抓住对腊八粥的描写,感受作者描写的巧妙。

三、揣摩写法,练笔拓展

1.我们抓住关键语句品析了课文,现在请你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把等粥部分写得那样详细呢?

(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的美味。

2.小结:

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详略,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把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3.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1)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揣摩文章写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明确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提供语用平台,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第1自然段描写腊八粥的方法来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在阅读中训练写作,做到读写结合。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阅读。

(1)搜集描写腊八粥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

(2)查找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粥的故事和传说。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等粥分

喝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