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63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1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系列一.docx

校本课程系列一

 

校本课程系列一

 

中国对联文化

 

编者:

崔亚红

 

目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讲汉字与对联

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

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第四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下)

第五讲对联句式

第六讲对联句法、结构

第七讲对联鉴赏与创作

(一)

第八讲对联鉴赏与创作

(二)

第九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三)

第十讲对联鉴赏与创作(四)

第十一讲对联收集与交流

(一)

第十二讲对联收集与交流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名称

中国对联文化

开发教师

崔雅鸿

教研组

语文组

课程学习目标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楹联和对联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楹联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二、学习如何鉴赏中国楹联,体会中国楹联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提高鉴赏中国楹联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通过对中国楹联以及相关知识的查找、收集、整理、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程内容设计

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

第四章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三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9昆明大观楼长联

可提供的总教案数

10~12

教材方式

自创

适用年级

高一高二

选课人数

90

教学设备要求

多煤体教室

所需课时

12

上课形式

讲座

参考文献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考核方式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根据教学要求,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考核指标及标准

出勤率

日常作业

考核(学分)

总评

20%

30%

50%

100%

学科组长意见

学生选报情况综述

(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上届学生反馈及需完善的地方

校本课程

指导小组意见

《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课程名称:

《中国对联文化》

课程来源:

原创

授课教师:

崔雅鸿

教学材料:

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

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

课程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学

授课时间:

由学校教务处安排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高二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

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

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设计

学时

1、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

2

2、第二章最佳对联结构

4

3、第三章对联鉴赏1

2

4、第四章对联鉴赏2

2

5、对联收集

1

6、参观名胜古迹,或组织观看影音资料

1

合计

12

21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

2对联定义、类别

3对联史话

【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

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

5长短联的划分

【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

2对仗工整

3文意切题

【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3在三七结构

4用韵联

5哀感顽艳的挽联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9昆明大观楼长联

【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对联创作并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第一讲汉字与对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对联与汉字的关联,并介绍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粗浅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

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

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

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

所以说,对联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

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

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

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随着骈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

梁章钜《楹联丛话》云:

“尝闻纪文达师言:

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按《蜀梼杌》云:

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

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三、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总说

汉字和汉语从产生之初就给对偶提供了条件,给对联的产生和书写提供了条件,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

我们知道,对联是要写出来或刻出来让人看的,而这一写或刻的载体就是中国文字——汉字。

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来看,最早的文字多是图案形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字逐渐由图案分化成两类:

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世界上很多文字属于拼音文字系统。

这种文字主要以规整美为主,有很强的工艺性,且每一个字或词均由多个拼音字母组成,拼音字母的个数多少不一,导致字词长短不一,使之根本上不适合书写成对联,因为他无法实现对联上下联对仗且字数相等,符号序列等长的要求,无法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

而汉字就不一样了。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体系,可以构成图案。

在演变的过程中,它始终保持着形、义、音三位一体的特点,即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又有一定的读音。

这种方型线条结构的汉字为构图创造了空间条件。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等,指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门旁两侧的对偶语句。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它与一般文学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褒有贬,社会作用极为广泛。

四、与汉字字形相关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的介绍

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有的还包括横幅),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

对联非常注意用字造句,要求鲜明适当,高雅清新,精练蕴藉。

现在就从汉字角度去研究对联,但不涉及到汉字的音义,仅探讨汉字字形在对联艺术中的作用。

汉字字形构造灵活多变,它可以把偏旁、部首、笔画予以组合、分散、增加、减少和重组,形成“新”的字。

于是人们就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创造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

组合。

在同一联当中由两个或多个偏旁、部首、笔画组成一个或几个汉字。

他们同时出现在一联当中,而且重新组合而成的字一般置于偏旁、部首、笔画后。

如:

据传施耐庵不单能文善诗,还精通医理。

一天顾迪员外来他家,说儿字顾斐卧床不起,请他往诊视。

施见其子,面色萎黄,精神恍惚,脉细涩而无力。

施问他何处不适,病者答非所问,口中只喃喃地念叨:

“此木为柴山山出。

”施听后觉的奇怪,暗暗思度:

此病莫非-----。

于是他便对顾公子说:

“有对了!

”顾公子悠然睁开双眼,只听得施道:

“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时,顾公子精神一振,竟坐起来喜问:

“请问先生:

‘山石岩前古木枯,”可有对否?

施略加思索,然后对道:

“白水泉中日月明。

”这就是施以对联为人治心病的事。

上面两幅对联就属于此种类型。

还有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半明”“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天下口,天上口只在吞吴”也是属于增加式的对联。

分散。

与组合刚好相对,它是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偏旁,部首、笔画拆开分散,但它们必须都出现在同一联中,而且被拆字一般放在前面。

如:

1、张弓长,骑奇马,单戈而战;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2、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例一中“张”“骑”是被拆字,它的前部分是分散,而后部分却是组合。

例二“鸿”“蚕”是被拆字,它们都是通过分散拆开汉字字形,形成结构独特、含意蕴藉,细嚼才有味的对联,都是分散式的对联。

增加。

在同一联当中,以一个字为基点,在其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或几个偏旁、部首或笔画形成一个新的字,这两个字要求同时出现于一联当中。

如:

据传冬季的一天,朱棣设宴取乐,姚广孝在他身边陪饮,当朱棣酒兴正浓是,他就拟出半边上联,让姚应对。

联云: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听后,心里明白:

这是个增加偏旁而形成的联,是说水字如果没有那一点,就成不了冰字。

他当时反应极为捷敏,认为这正式自己露才的机会,也是自己效忠主子的机会,于是立即张口对曰: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这便是对联中的增加式。

减少。

以对联中的一个或几个字为立足点,把立足点的偏旁、部首、笔画加以削减,形成对联。

据传吴承恩他聪明又有才气,一天当地奸诈的粮商张皇兴,路过吴家门口,就进门请他为粮行写幅对联。

吴想,这是个出气的好机会,不可失掉,他马上磨墨铺纸,挥笔写道:

“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汤。

”横幅为“去四首”。

张皇兴看后,心中十分高兴,认为此联是奉承他的。

回家后,他忙叫管家将对联贴在粮行门上,逢人夸耀一番。

自从他贴出新联后,许多人便来观看,其中一人暗暗笑曰:

“写的好,骂的痛快!

”别人问缘故,他解释道:

“去四首,就是去掉“皇兴”和“慈夙”四字的部首,即变成“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汤,”顿时众人无不暗中叫绝。

这便是对联中的减少式。

又如“要加盐,谢神童抽身出讨;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

“谢”字去掉“身”便成了“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