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380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粮油仓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粮油公司仓储设施改造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某粮油公司

项目建设单位某粮油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90万元,主要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批发销售等业务。

公司现有员工25人(其中下岗失业职工8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0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下设行政部、财务部、质检部等部门。

公司创立以来,秉承“开拓进取、诚信经营、稳健务实、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初步实现了“引领农业,农企双赢”的经营目标,得到了县市政府的重点支持。

2009年9月被县人民政府平评为“2008年度县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10年3月被县消费者协会认定为“2010年度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1.1.3公司财务状况

公司近三年财务状况表

项目

2008年

2009年

2009年

资产总额

492.25

694.08

748.34

其中:

固定资产

98.20

95.54

86.29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

164.77

164.77

164.77

流动资产

229.28

433.77

497.28

负债总额

176.45

353.25

373.20

所有者权益

315.80

340.83

375.15

其中:

实收资本

307.91

307.91

307.91

营业收入

2112.24

2096.86

2392.93

净利润

6.27

24.74

34.60

营业利润率

 0.12

0.19

1.93

净资产收益率

1.99

7.26

9.22

投资报酬率

2.98

3.57

3.57

资产负债率

35.85

50.90

49.87

流动比率

1.27

1.36

1.36

速动比率

0.56

0.67

0.67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建设地点

县新集镇罗堰村

1.2.2项目建设规模规模

本项目实施后,项目建设单位仓储容量将由现在的1000吨增加到4000吨。

1.2.3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场地及道路硬化;

(2)配电室及水电路改造;

(3)仓储基础设施维修改造;

(4)配套设施、地磅及输送机等。

1.2.4建设周期

一年

1.2.5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103.88万元。

(2)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

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

1.2.6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能够增加农业投资,拉动区域经济,促进南郑县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本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公司仓储容量,由目前的1000吨增加到4000吨,项目达产后,正常年份预计可年新增营业收入45万元,实现利润24.72万元,缴纳税金6.18万元,投资利润率23.80%。

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19.65%,税后财务净现值68.39万元,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7.09年(含建设期)。

能够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2)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增加了企业原粮收储能力,能够更好地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有利于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有效缓解农民卖粮难问题。

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粮食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粮食储备调节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发挥了国营粮食企业的粮食购销主导作用、价格引导作用,增强了城乡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地区粮食安全。

1.3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3)《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4)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

(5)国家粮食局《粮食流通基础建设“十二五”规划》;

(6)《陕西省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

(7)陕西省粮食局《粮食流通基础建设“十二五”规划》;

(8)《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

(9)《陕西省粮油仓储设施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0)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关于印发《陕西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2010―2020年)实施方案》;

(11)汉中市粮食局、财政局、市农发行《关于下达市县区储备粮规模的通知》;

(12)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新增2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13)南郑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郑县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的通知》;

(14)南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县级储备粮任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15)南郑县粮食局《关于下达县级储备粮承储计划的通知》;

(16)南郑县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储备粮收储管理工作的通知》;

(17)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规定;

(18)国家建设的有关规定、规范;

(1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相关的资料。

1.4综合评价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阐述了加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农民收入意义和任务。

本项目的提出和实施,符合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意见,符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本项目的实施,是加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项目的建设,既能解决国储粮的收储问题,又可使粮食加工企业降低原料收购成本、减少收购资金占用,有利于企业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5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所承担的储备粮食用于调节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物价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目资源优势突出,原料有保障,建设方案科学合理,产品销售方案可行,建设条件优越。

是一个响应国家政策的好项目、利于企业发展的好项目、谋求持续发展的好项目。

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项目达产后,正常年份预计可年新增营业收入45.00万元,实现利润24.72万元,投资利润率23.80%。

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19.65%,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7.09年(含建设期),盈亏平衡点为45.06%,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抗风险能力很强,本项目的建设是合理的。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

符合南郑县粮油产业发展需要。

汉中市是陕西省水稻主产区,是全国优质籼稻最佳生产区,本项目对于促进优质水稻生产,增强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目前,项目的建设用地已经落实,建设方案合理,施工技术有保障,建设条件已经具备,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抓紧组织落实,争取尽早建成,尽早发挥项目功能和作用。

 

第2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的粮食产业现状

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背景下,在粮食供求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加大的环境下,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次写入党的重要文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出台多项惠民政策,为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出了更明确、更有力、更直接的信号。

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粮情做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前瞻性。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问题无论国际国内,历来都处在“非常时期”。

就国内而言,当前正遭遇近10年来的高物价之忧,价格一涨再涨,对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及涉粮工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就国际而言,受美元贬值、能源涨价的影响,国际粮价自2005年以来,上涨了75%。

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粮荒、粮食危机”。

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大大高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国家宏观调控有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不仅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状况。

一些资料显示,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量每年大体在4800亿斤左右,大体相当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50%。

即中国如果进口粮食消费量的1%,就相当于进口了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

如果中国大量从国际上进口粮食,一是造成国际粮源的紧张,二是拉动粮食价格的上涨。

基于此,中国必须要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这个粮食安全的方针。

国际市场对我们来说只是作为调剂余缺。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粮食价格面临上涨和下跌双重压力,粮食总量供求平衡难度较大,主要口粮品种供需结构失衡矛盾加深,粮食区域供求矛盾加大,市场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从总体看,新形势下中国粮食供需面临粮食生产和消费区域不对称,粮食薄弱地区产需缺口扩大;粮食库存品种与粮食消费需求结构不适应,市场稳定压力大;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和土地、水等资源紧缺限制三大矛盾,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目前,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长江中下游虽是粮食生产区之一,但粮食调出量减少,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给平衡粮食供需带来了新挑战。

从区域分布看,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我国13个主产区粮食产大于需,余粮较多;7个主销区粮食产不足需,自给率下降,且缺口较大;11个产销平衡区粮食缺口有所扩大。

近两年,我国部分粮食主销区和部分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需缺口呈现扩大趋势,特别是东南沿海粮食主销区,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调控市场粮源主要依靠从产区购入。

而我国“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粮食流通格局运距较长,受铁路运力等流通瓶颈制约,增加了粮食调拨的难度。

中国粮食总量充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是粮食储备的品种和区域结构的最优化。

但是,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常常引起市场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生活必需晶,粮食稳,人心定。

这就要求实行粮食储备,国家通过专储粮的合理吞吐,保证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消除不平衡,从而为社会稳定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

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指出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利用好非耕地资源,促进非粮食物生产;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进出口调节。

“完善三大体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重点是完善物流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加工体系,重点是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当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并确立了生产水平、供需平衡、储备水平、物流水平等四类16个指标。

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全球粮食危机日渐突出的情况下,全球粮油价格变化将日趋频繁,粮油市场的波动将更加剧烈,国家对粮油市场的调控也将变得更加频繁,粮食安全内涵也由传统的米、面数量安全向品种安全、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过渡。

必须掌控一定的调控物质基础,即掌握一定的粮食储备与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在国家宏观调控需要时,可以将终端消费品迅速投放市场。

通过粮油物流中心的建设,减少大量中间环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时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决定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

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一,本项目的建设正是基于党和国家对粮油市场的产业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加工体系不断健全的举措,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2.1.2我国粮食仓储需求分析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建粮食仓容1000亿斤、食用油罐225万吨,其中地方建设储备仓容600亿斤、食用油罐125万吨。

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2010年新建粮食储备仓容300亿斤、食用油罐175万吨,其中11个产销平衡区10亿斤粮食仓容、非油菜籽主产区45万吨油罐罐容;第二阶段是2011-2015年,新建仓容400亿斤、食用油罐25万吨;第三阶段是2016-2020年,新建仓容300亿斤、食用油罐25万吨。

2010年,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陕西省粮食总产达1167.3万吨,较上年增产3.2%,实现连续7年丰收,并创7年来粮食总产最高纪录。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2009-2020年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陕西省粮食局编制了《陕西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规划(2010—2015年)》,提出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纳入省级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计划,按照省、市、县三级粮库规划布局,在2010-2015年间,通过新建、重建、改造等方式,建设符合安全储存条件的40亿斤粮食仓容及一定数量的应急储备仓容,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全省粮食仓储设施体系。

汉中市是陕西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

近年,汉中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有力地提高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

根据《汉中市新增2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1—2020年)》,预计到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5亿公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2.09亿公斤。

其中,省级产粮大县粮食比2010年增产1.65亿公斤,占全市增产总量的79%。

省级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规划表

指标县

粮食产量(吨)

2011年

2015年

2020年

增产量

(吨)

粮食产量

(吨)

增产量(吨)

粮食产量

(吨)

增产量

(吨)

粮食产量

(吨)

汉台区

116620

380

117000

10380

127000

20380

137000

南郑县

165901

1099

167000

15099

181000

29599

195500

城固县

157017

983

158000

22983

180000

37383

194400

洋县

176625

375

177000

22875

199500

37875

214500

勉县

150511

489

151000

20489

171000

39489

190000

合计

766674

3326

770000

91826

858500

164726

931400

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了实现规划目标,需要重点建设市、县储备粮库和中转收纳粮库,而某粮油公司作为南郑县储备粮库,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完成储备任务的责任,其仓储任务量几乎占南郑县全县仓储任务量的一半,但由于公司库房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仓储设施陈旧老化现象十分严重,适宜粮食安全储存的仓容逐年减少,符合安全储粮条件的仓容缺口逐年加大,不安全储粮隐患增多,严重制约公司仓储业务的开展,加之受“5·12”大地震影响,仓房受损严重,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仓储任务,亟需进行维修和改造以提高仓储容量,从而提出本项目的建设。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本项目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建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粮食安全规划要求,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2.3.2本项目建设是实现粮食储备任务的需要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在全国形成粮食战略储备网,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灾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项目建成后,将形成4000吨粮食的储备功能,可有效完成国家的粮食储备任务。

2.3.3本项目建设是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需要

从5.12特大地震灾害看,粮食储备应做到“供求所需、分布合理、保证平时、应对灾害”的要求。

本项目建设地点交通便利,处于汉中西部的中心地位,可有效应对出现的各种灾情。

2.3.4本项目的建设是加大国家对粮食宏观调控力度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内粮食行业出现了竞争主体多元化和经营市场化、国际化的新格局。

一方面,随着国内粮食企业重组整合步伐的加快和跨国粮商的大规模进入,一些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的粮食企业迅速崛起,在粮源、精深加工领域以及终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较完整的粮食上下游产业支撑以及经营灵活的国内粮食企业的竞争优势日益明显。

同时跨国粮商凭借其资本、市场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对相关品种产业链条重点环节的控制和渗透也在加强。

随着国营和跨国粮食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内粮食市场占有的份额,特别是在粮油加工领域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陕西省是粮食平衡省份,市场一旦出现波动粮食价格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必须加大粮食的调控力度,以做好在粮价上涨时投放,下降时回收的宏观调控。

本项目的建设可有效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有效调控。

2.2.5本项目建设是壮大公司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某粮油公司经过不懈努力,以企业信誉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市场和稳定的客户,经营业绩逐年稳步上升,但因现有仓储能力小,无法与逐年增加的收购需求量相匹配。

为此,综合考虑到项目建设单位自身经济实力、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提出本项目的建设。

本项目实施后,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2.6本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把陕南定位于绿色经济发展区,这非常符合陕南自然环境,也非常符合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为此,南郑县委、县政府在制定全县经济发展规划中,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定位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上,通过优化种植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群众收入。

但要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首先就要考虑粮食的收购加工,否则,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就失去了支撑,成为空中楼阁。

本项目将大大提升粮食收购能力,解决了现有仓储容量不足的问题,是南郑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7本项目建设是提升公司形象的需要

汉中水稻虽然产量高,品质优,但加工技术以传统技术为主,更新改造跟不上,大米加工科技含量低,产品以初级加工形式为主,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利于水稻产业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提升公司形象,促进公司发展,为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大米加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而延长水稻产业链,提高大米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提升大米的市场竞争力,壮大水稻产业。

 

第3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基本原则

1、符合国家、地区和城乡规划要求;

2、靠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置醒目,交通方便;

3、便于利用当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满足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

4、尽力降低建设投资,节约运费,减少成本,以便达到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要求;

5、安全原则,防洪、防火、防地质灾害;

6、节约项目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地;

7、有利于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8、最优原则,对多个初步选址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比选。

3.2项目场址选择

本项目建设地位于汉中市南郑县新集镇罗堰村。

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良好,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地形、地貌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汉中市经济开发区南区—南郑县大河坎镇。

南郑县是陕西山地的组成部分。

辖区大部分在米仓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

总趋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最低处是汉江南岸的大中滩,海拔484米;最高点为川陕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差1984米。

从总体上看,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河谷阶地平原区、米仓山北麓丘陵低山区和米仓中山区。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汉中市经济开发区南区,属于河谷阶地平原区的汉江南岸,属汉江一级阶地,地势平坦广阔。

3.3.2地质条件

南郑县境地跨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属龙门——大巴山隆褶断带的组成部分。

汉中市经济开发区南区处于汉中盆地中部深断陷带,地质为冲积沙质粘土、褐色含粉粘土、砂砾层。

3.3.3水文条件

南郑县主要河流有9条,即汉江、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总长365.35公里。

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

河流以米仓山主脊为分水岭,北面的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注入汉江,属汉江水系,总流域面积1545.33平方公里;南部的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为嘉陵江几大支流的河源段,属嘉陵江水系,总流域面积1145.93平方公里。

全县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

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3.52亿立方米。

汉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为南郑县与汉台区的界河。

境内流长35.7公里。

河槽宽浅,边滩沙洲游移,河道属微弯形,河身无显著变化,比降为0.77%。

河势极不稳定,水面宽100~2730米不等。

平均流量27.76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6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10624立方米/秒。

县境内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垂直涌入补给。

全县地下水多年平均总补给量8.01亿立方米,扣除与地表水重复量,净资源量为0.913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开发量为0.573亿立方米,占全县地下水净资源量的62.80%。

3.3.4气候条件

南郑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

(1)南郑县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