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063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0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docx

50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

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

 

宋末元初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钱选、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萧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钱选为"吴兴八俊"之首。

工诗,善书画。

传世作品有钱选《牡丹图》、《八花图卷》、《秋瓜图》、《卢仝烹茶图》轴、《浮玉山居图》卷;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诸葛亮像》轴、《将军狩猎图》等等。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人物画相对减少了,山水、竹石、梅兰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

此外,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促使了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变,在绘画上强调要有“古意”和“士气”,反对“作家气”,摒弃南宋院体即所谓的“近体”,转而主张师法唐、五代和北宋。

绘画理论上进一步强调的神的重要作用,把形似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以简逸为上,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发,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当作画家抒发主观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与宋代绘画的刻意求工求似形成了鲜明对照。

元代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绘画上却是名家辈出,成就可观。

其最重要的画家有赵孟頫、元四家等。

宋代院体画高度发展至南宋末时,出现了笔法纤细、傅色浓艳、渐趋媚俗的倾向。

针对元初工笔重彩画法这一流弊,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理论,对以后绘画技法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元代山水画的背后,深藏着汉族士人们对元代等级社会的不满和绝望,以至他们过多地表现了对山林清泉、古松深山隐逸生活的追求。

这一时代,文人们对隐逸的追求比历史上任何一代士人都来得深刻和纯粹,他们对山水画中“避世脱俗”的要求更加强烈和自发。

人物介绍、作品举例:

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钱选在青年时期,打下了很深的儒家思想基础。

在读书及著书立说方面下过苦功。

著有《论语说》《春秋余论》《易说考》《衡泌间笔》等书稿,宋亡时,一时悲愤绝望而皆付之一炬。

然而儒家涵养使之在南宋亡后,即平息内心之乱复归平静,采取既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也不想反抗其统治的超然态度。

他和赵孟頫一样向往陶渊明式的自由生活,但由于实现了隐居而罢黜经邦治世而显洒脱。

其绘画追寻传统宗法,所画虽偏于赵孟頫所说的“近体”,却深藏缅怀先宋的隐隐遗民之心。

南宋灭亡时他已经40岁,在以后22年的元代生涯中,他以在南宋奠基了的审美格调上加以变化创造了花鸟画风格。

南宋景定三年乡贡进士,入元不仕。

工诗,善书画。

画学极杂:

山水师从赵令穰;人物师从李公麟;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伯驹。

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

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

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他提倡复古,在创作思想上主张绘画重在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就是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

钱选与赵孟頫同乡并同享盛名。

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

工诗,善书画。

传世作品有《牡丹图》、《柴桑翁像》、《卢仝烹茶图》轴、《浮玉山居图》卷等。

元代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之前,钱选、高克恭、赵孟頫三家齐名,声望甚高,他们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元一代画风的行成。

《梨花图》元钱选纸本设色,纵31.7厘米,横95.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梨花图卷》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曾入清内府收藏。

此卷为钱选折枝花卉作品的代表作,梨花枝叶花蕾,刻画生动自然,设色淡雅,在笔法上则注重线条表现力,无论花叶的轮廓,还是叶脉均富于表现力。

作品以平涂法设色,用细线双钩,轮廓清晰,不着任何背景而清幽淡雅,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不同于一般的院体画。

画后有作者自题诗一首:

“寂寞栏干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

闭门夜雨空愁思,不似金波欲暗时。

”款署“苕溪翁钱选舜举”,钤“舜举印章”、“舜举”、“钱选之印”、“苕溪翁钱选舜举画印”。

该画上还有历代收藏印多方。

《折枝牡丹图》,宋末元初,钱选,纸本设色,纵73厘米,横46厘米,私人收藏

《牡丹图》或《折枝牡丹图》牡丹雍容华贵,有“花王”之誉。

历代许多丹青高手对牡丹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名画。

元代的牡丹画,多为清润淡雅的水墨或淡彩花鸟,钱选的设色画“牡丹图”,花团锦簇,枝叶丰茂,写出牡丹的繁盛之妆容,在当时花鸟画中成就较高。

款识:

吴兴钱选舜举画。

鉴藏印:

仪周鉴赏(朱文)、安(朱文)、天水郡图书印(朱文)、御赐图书府鉴定印(朱文)、安岐之印(白文)、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内府图书(朱文)、朝鲜安麓邨珍藏图画印(朱文)。

题签:

异品殊芳艳丽尊荣,莊严。

题跋:

(康熙题)晨葩吐禁苑,花莳就新晴。

玉版参仙蕊,金丝杂绿英。

色含泼墨发,气逐彩云生。

莫讶清平调,天香自有情。

乙酉春日,詠牡丹。

钤印:

康熙宸翰(白文)、佩文斋(朱文)

《秋瓜图》元钱选纸本设色,纵63.1厘米,横3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精致典雅,与宋代小品画一脉相承,然而又透出一股书卷气,即所谓精工之极富有士气,精致而不艳丽,细腻而不纤巧,作者在追求一种清润淡雅的画格。

画家在图中题诗一首:

“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

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

”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隐逸生活的态度和自己的情怀。

钱选的作品中,大多有自己的题诗和跋语,他运用笔墨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又结合诗意来充实画意,无怪黄公望说“知其诗者乃知其画”。

这种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形式,被后来的文人画家广泛使用,形成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钱选在开创有元一代的画风上,是起了先驱作用的。

从《秋瓜图》中可看出,其折枝瓜果画法在写生基础上更经过了艺术提炼,删繁就简,突出了画面的意境情趣。

这个转变,除与钱选本人“天机”有关,也与元初花鸟画渐变简逸的时代风尚密不可分。

画瓜的题材与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有关,显然可以符合市场的需求。

但画家在画幅上方的题诗中,更提及“东陵瓜”的典故。

秦朝的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降为平民,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以为业。

由于他种的瓜味道特别甜美,遂被称为东陵瓜。

东陵种瓜,钱选售画。

对于在宋亡后摒弃儒士身分、转为地位不高、谋生不易的职业画家的钱选来说,想到这位生活艰困、因种好瓜反而留名的没落贵族时,或许亦有一种跌落红尘的同情共感之慨。

《王羲之观鹅图》元钱选长卷纸本设色23.2X92.7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为长卷,画面开阔。

远景为平远山水景色,中景为一片宽阔河水,水面开阔平如镜,有几只白鹅正在河面上戏水,使谧静的河上略见生气:

近处为村落,下面为坡石,坡石间和平地上,丛生松林杂树,树的后边为一座较大的屋宇水榭,水榭中站着两人,高者为此画主人公王羲之,正在凝视前方河面上戏水的鹅群,神情专一,仔细观看鹅群戏水的多姿多态。

王羲之的身后为幼童,似乎也随着主人正在观看一群白鹅。

在画面左侧,作者有一首七言题诗:

“修竹林间爽致多,闲庭坦腹意如何。

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画卷隐居题签为乾隆御笔:

“钱选《观鹅图》真迹,内府御玩。

”下钤“神品”、“御赏”二玺。

在画卷引首部分书有“山阴逸兴”四字,上钤“乾隆御笔”玺。

画心左上方有乾隆丙寅御笔诗:

“墓高风有足多,独推书圣却云何。

行云流水参神韵,笔阵传来只白鹅。

”画心上部钤“稽古右文之玺”,上有“苍”字,与之配套的有内府五玺:

“三希堂精鉴玺”,“宜了孙”、“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与“石渠宝笈”玺。

《王羲之观鹅图》清丽恬静,画面布局松紧结合,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拉开画面,节奏舒适。

近景处绿坡青石、苔痕河草清晰可见,远景处则林木笼烟,峰头相叠,缥缈连绵,意境深远。

画面左方近岸绿坡青石临水画就,水草依据土坡走势散落,青石于土坡相叠回旋处耸立,有傲然的正面之状、有夹杂树木的卧石之姿、有半隐土坡的残石之形、有散落坡脚的细碎之态,形态多样,布局合理舒适,无刻画之嫌。

循坡往上,树木丛生于绿坡之上,郁郁葱葱,闲亭掩映其中。

树木错落有致,或散于土坡、或交错于青石间、或掩映于闲亭后,千姿百态。

画中树木种类不一,夹杂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青绿敷色不同于晋唐工细的青绿技法,而是其自成特色的相对粗放的笔势运转。

树叶有用重色点就淡墨罩染出树形的,有用浓墨勾画叶形再赋色的,有直接用色点在树枝上的,而且淡色罩染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勾画的叶形进行,用笔十分自由;勾勒的叶形也是提笔信手而成,潇洒自若。

树木浓淡相宜,赤青相间,层次感强。

掩映于丛树中的白衣飘举的羲之和青衣拱手的书童正凭栏观赏水中嬉戏的两只白鹅,构成了全卷的画眼。

王羲之神态自若,悠然自得,水中双鹅相顾回眸,自在嬉戏,并无被人打扰的聒噪,画境之清之静极甚,充满文人雅趣。

闲亭后方有翠竹一片,摇曳生姿,用墨浓淡相生,将竹林的纵深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简要介绍:

王羲之是中国的大书法家。

据说他很爱鹅,并自鹅颈的柔美劲道中悟出书法柔中带劲的创作灵感。

王羲之也是一个辞官退隐的名士,这对钱选来说,也是一个同病相怜且可借之述怀的人,所以钱选在画幅后面有感而发地题下这样的诗句:

“修竹林间爽致多,闲亭坦腹意如何;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生命的激越过后,留下的也只是那不关痛痒的爱鹅的故事而已。

钱选此画用青绿山水的方式来表现,他的青绿山水师法赵千里,但由于钱选本身个性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使他的设色转而清丽雅淡。

此画的右半部是清旷的湖水及一列黛青的远山;而画的左半部是王羲之在凉亭里观鹅的景致,亭台临水而筑,亭外有丛修竹和一些不知名的树丛,钱选用鲜艳的青绿色彩涂绘在轮廓分明的树丛上及笔墨勾勒清楚的石头和湖岸。

修竹和树丛的叶簇,钱选用一种规律化的方式表现,从而产生装饰性的效果。

画面的重点是在亭子里的王羲之和亭下湖水里的两只白鹅,但是他们的比例在画中又显得过小,所以钱选所要表现的其实是一幅山水画,只是他借王羲之的故事来填补画面的结构和强化山水意喻的深度,更重要的是钱选借王羲之来转化自我心胸的郁闷和面对山水的情致。

《卢仝烹茶图》南宋·钱选纸本设色纵128.7厘米横37.3厘米

  该画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作画。

画中头戴纱帽,身着白色长袍,仪态悠闲地坐于山冈平石之上的是卢仝。

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

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

一人伫立,其态甚恭,当为孟谏议所遣送茶来的差役。

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唐·包佶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

这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

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钱选自认为异族执政,自己能力改变不了什么,于是乎,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山居图》元·钱选纸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11.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钱选创作的一幅山水画,描绘了江南湖光山景。

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画面中部碧峰数座,山下绿树成林,茅舍数间隐于丛林之中。

屋前竹篱围绕,环境清幽。

山居左右,湖水环绕,水平如镜。

右方水面绘扁舟一叶,左方则野桥断岸,长松高耸,一人骑马偕童而来。

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卷末自题五律诗一首:

“山居唯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品自尊。

鷃鹏各有志,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

”表达了作者隐于书画、绝意仕途的思想。

款署“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

钤“钱选之印”、“舜举”等印。

钱选的《山居图》是件案头小卷。

展卷几上,一幅气韵幽静的青绿山水,便尽收眼底。

在那富有诗意的画境中,碧峰崇立,嘉树成荫,环抱瓦宅数栋,篱前犬驰,山的左右波平如镜,烟水浩渺,江中一叶篷舟,隐士垂钓,远处白云云爱云逮,列岫隐浮,对面一乘骑偕侍者走过木桥,前方苍松数株,挺立岩上,岩下杂树茅舍,山后水烟弥漫,岗峦逶迤,确是一派绝无尘喧的山林僻境,又是文人清士幽栖的澹泊境界。

此图画风师法宋赵伯驹,上溯至隋展子虔,追求古朴恬静的格调。

画山石空勾无皴,画树勾勒后填青绿色,用笔工中寓拙,山脚施以金粉,浓重中见明净。

卷后有俞贞木、镏敏、周传、嘉言、谢缙、董其昌、顾文彬等二十六家题记。

曾经明俞贞木,清孙承泽、吴云收藏。

《式古堂书画汇考》、《庚子消夏记》、《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此卷中部绘群峰突起,山下绿树成林,环抱茅舍。

房前竹篱围绕,一犬吠其旁。

门外绿水平堤,两人荡小舟,一篙师持杆撑船,唤渡者肩负以待。

图的右侧水平如镜,左侧野桥断岸。

一人骑马偕童过桥,对岸碧山红叶,长松高耸,村落隐隐可见。

卷末自题诗一首,表达了作者隐于绘事、绝意仕途的思想。

全图用笔工红,设色古雅,风格秀逸。

既有李思训、赵伯辅青绿山水的工丽,又有文人画的恬静。

《岁朝清供图》元代钱选,绢本设色,95×61cm,私人藏品

 宋以来,清供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不仅将文人墨客的雅致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糅杂了器皿鉴赏、插花艺术、装饰艺术等系列的艺术体现,更表现了理学的哲理和审美观。

“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

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

” ——宋代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寥寥几句道出插花这种高雅的审美追求,自古以来便有之。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占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岁朝:

初、元的意,岁朝指一年的第一天。

“岁朝图”作为古代宫廷春节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不仅宫廷画师们要按时呈交“年例画”,擅长绘画的皇亲、大臣也常常以绘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春。

不仅如此,有时皇帝也会亲自绘制“岁朝图”变大新年的祝福。

《杨贵妃上马图》卷元钱选纸本设色纵29.5厘米横117厘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代绘画的复古之风早在元初“吴兴八俊”之一钱选的作品中已经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包括人物服饰、构图特点、设色及取材等几个方面。

此卷绘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上马的情形。

玄宗骑照夜白,侧面望着贵妃,贵妃旁有两侍女协助。

图中共绘十四人,皆着唐装,人物身形饱满,姿态、动作各不相同,形象刻画细微、生动。

衣纹线描工整,连绵转折,顿挫有力,皆为游丝描。

敷色虽艳丽而又雅洁清润,画人物不着背景,也是受唐代绘画的影响所致。

《归去来辞图卷》元钱选绢本设色纵31.1厘米,横465.9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钱选的这幅《归去来辞图》,个中对人生的体味,便是如此。

在改朝换代的无奈中,钱选效法陶渊明隐居不仕。

因此在他聊以自娱的绘画中自然会表现出对陶渊明的追崇,进而描绘出他的形象。

这大概也是钱选隐居生活中心境的映照。

在《归去来辞图》画面里,左一半为坡岸,有人家院落;右一半烟水浩淼,远处依稀可见淡淡山脉。

靠近坡岸的水中有一只木船,陶渊明身着大袖宽袍立于船头,一童子在船尾摇橹。

看召魄伏的波纹,木船正破水向岸边驶来。

这或许正是《归去来辞》中“舟摇摇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的真实写照。

另—边浅渚绿岸上有六棵柳树,枝叶茂密;一道隆起的院墙间有一柴门开着,几竿竹子探出墙来,这大概是陶渊明的居所。

门前有俩孩童和一妇人似在迎接陶渊明回家。

正是《归去来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的写照。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名篇。

文中流露出的隐逸、萧淡的心境,曾经感染着无数仁人志士。

尤其对仕途不顺的文人、画家而言,抚平其情绪,引领他们在人生无奈之际远离喧嚣走向隐居的生活。

在技巧上,钱选利用虚实对比的手段,表现了陶渊明乘船渡水、脱离尘网、走向田园的生活寓意。

画中所设的无边淡水和田园家境是两种境界的载体,也是画家精神的载体。

画中的人物描绘细腻、传神,用线精致;坡岸、院墙的皴染均匀,树的枝叶自然、流畅。

整个画面赋色清淡,洋溢着田园的清幽之气,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一种闲适淡泊的襟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画家题画诗:

“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

长啸有馀清,无奈酒不足。

当世宜沈酣,作色召侮辱。

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

《扶醉图卷》元钱选绢本,水墨设色,纵28厘米,横49.5厘米。

林熊光、张大千旧藏王季迁藏。

 

这幅小品画用线细润,赋色淡雅文气,大有宋画遗风。

画中三人,陶渊明倚坐于竹榻之上,醉眼朦胧。

解开衣襟开散怀抱,可见适才痛饮的豪迈。

渊明仪态自然,举止随意。

右侧题字便可知此时他已经小有醉意,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君且去”。

既然我已经先醉了,睡意袭来,两眼渐重不支,客人可以离去了。

右侧的客人则起身正冠、双手作揖、面容恭谨,俨然学堂里“孔圣人”画像的标准姿势。

两人对比可见陶渊明的率真,不愿在繁文缛节和宾主客套中“委屈”自己的惺忪睡意。

白衣老仆最懂主人的品性,鞠躬欲引导客人离去然后收捡地上歪七竖八的酒坛。

《兰亭集贤图》元·钱选绢本,27x375CM,美国大都会收藏

  《兰亭集贤图》钱选以白描的手法,在人物之间穿插了山石林木的布局,颇具匠心。

画中人物姿态各异,观摩名画者有之,促膝雅谈者有之,甚至还表现了数人凝眉书写作画的形象。

钱选隐居的非常彻底,终日以书画为友,不像他的好友赵孟頫出仕元朝。

这幅画其实画的就是他自己,不过附会在东晋的风流衣冠上罢了。

画外之言亦是权势若造访,钱选我醉后便可以离去。

身为“吴兴八俊”之首的钱选,早期的绘画风格深受南宋画院影响,后期则突破了院画体格的羁绊。

在用墨和皴擦上特别注重文人气韵,他倡导的“戾家说”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画。

《兰亭集贤图》题识:

德操居士,以此绢索画,案头典籍颇众,余坐两南窗,偶披兰亭诗序,为想此中,盛会无穷妙;理诚盛事,不可多得也;余也逸思高致,笔情顿发,聊作李龙眠笔法图之。

万历丁未黄钟月吴郡钱贡

【《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奇特的一个时期,浙江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大省,绍兴是更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全国的文化名人几十个,集聚一堂,当时的氛围几厢集合创造出了这样的文化巨作。

据说王大神写《兰亭序》的时候喝了点酒,写完就醉得不行不行的,等到醒了,自己一看写的那幅字,觉得写得不错,于是,又照原文写了近一百个版本,但怎么看,都不如原稿,于是,王大神自己也觉得原稿是宝贝,决定留给子孙掌管。

一代一代传承,到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活了近百岁,但他是从小就出家的,没有子孙啊,怎么办,对《兰亭》原稿十分珍视的智永,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

辩才也是书痴,对《兰亭》当然珍爱到不能行,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暗格里专门用来存放《兰亭》,可见,他比老师智永对原稿的珍爱更厉害,每天放到房梁上,每天取下来赏习,这显然是书痴一枚。

不幸的是,同时代又出现了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皇帝。

是的,这位书痴皇帝就是李世民。

这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盖世皇帝,把国家治理到全世界最强之余,还下决心要把书法学好,下旨安排下面的臣子收集魏晋时的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的李世民,或重金收购,或下旨强收,总而言之,几乎把所有的王羲之的书法收集到自己手里,就欠一《兰亭序》。

四下访探,李世民判定《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于是下旨把辩才召到皇宫,前几天不说事儿,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过了几天,才找了个机会问辩才《兰亭》的下落,辩才知道强抗不过啊,于是说,我老师智永活着的时候,的确在他手里见过,但老师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既然和尚辩才说不在手里,于是就放他回寺。

再三推敲,觉得一定是辩才手里,于是,又召进宫,又放,又召进宫,又放,三次之后,辩才始终坚决不松口。

李世民为了兰亭晚上睡不着觉,于是把几个大臣叫到身边说:

王羲之的书法,我几乎都学遍了,但是都不如《兰亭》,辩才那个老和尚,那么老了,又不能强抢,大家给想个办法呗。

当时的著名宰相房玄龄说:

有个叫萧翼的,梁元帝的孙子,才智权谋都有过人之处,让他去,说不定能行。

萧翼于是入朝,听到这个任务马上说,这事可以办,但是皇帝得给我点东西,就是二王的其他书帖借给我二三个,李世民当然同意,于是萧翼改装打扮成一个落魄商人,找了一个黄昏来到辩才的寺院,故意过辩才禅房,辩才上前询问,萧翼说,我本来是北方人,现在来做点蚕种买卖,历观各地寺院,幸遇大师如此如此,于是两人进屋开始大谈文雅之事,其间自然是琴棋书画,诗词歌咏,无所不至,辩才一见萧翼如此才华,顿时引为知音,两人聊通宵不眠。

临走时,辩才交待,得空你就来吧。

于是两人不断相见,谈诗论艺,情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大致半个多月以后,萧翼把自家祖上的梁元帝的《职贡图》拿来给辩才看,由画谈到书法,萧翼于是说,我的祖上都是学二王的书法,我这次出来还带了几幅字,下次拿来给你看。

辩才书痴一个,当然欣然应允。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了书帖来了,辩才看完之后说,不错,的确是真迹,不过,不是最佳的神品,我这里有一真迹,那才是最妙的书法。

萧翼问是啥帖,辩才说是《兰亭序》,萧翼说,你可别说了,经历这么久,《兰亭序》的真迹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你这个版本一定是向拓的假的。

辩才当然不认,说,这是我老师从他祖上手里继承下来的,谁传谁,流传有绪,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含糊,你明天来看吧。

第二天,萧翼到了,辩才从房梁上取下来《兰亭序》真迹,萧翼一见,心中大喜,明知是真迹无异,却假装找了几处毛病,说,这是向拓本,不是真迹,两人争论不已,最终也没定局。

于是,萧翼带来的二王真迹和《兰亭序》真迹都被放在案头,再也没有往梁上暗格里放。

其实,此时的辩才已经80多岁的老人了,上高下低并不方便,此后数日,隔三差五,萧翼就来一趟,两人共论二王法书真伪,看门的童子也跟萧翼混得越来越熟。

有一天,辩才大师出外访友,萧翼自己就来到僧房前,跟童子说,我的手帛丢在床上了,你开门让我拿一下,来往很勤,于是童子便不怀疑,萧翼进屋后,取《兰亭序》真迹和自己带来的二王法帖就走。

等到萧翼把密旨告诉当地长官,当地长官下令去召辩才时,辩才还没有回来,听说长官有请,说是御史召见,一见御史,竟然是萧翼,萧翼告知实情,辩才一听就当场昏倒,抢救很久之后,终于醒过来。

萧翼归朝复命,李世民大喜,赏房玄龄,赏萧翼。

心里非常恼火辩才,但因为辩才实在年岁太长了,没办法加罪。

过了几个月,心里过意不去,又赏辩才财物粮食,辩才收到赏赐之后,自己不用,建了塔封存了起来,大概有一年左右,辩才终因伤心过度,驾鹤西去了。

此后,李世民大爱《兰亭序》,不仅自己十分珍赏学习,又让专门拓书的书法家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个人,每个人都拓出拓本来,赐给皇子以及王公大臣们。

今天看来,这是《兰亭序》的一次超大规模的普及活动,如果不是李世民以皇帝身份推广《兰亭》,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影响,还真难说。

李世民临去世的时候,把儿子唐高宗李治喊到床前说,我想要个东西,你是最孝顺了,你肯定不会违背我了,你觉得如何?

高宗含泪应允,李世民于是说,我就想要《兰亭》,把它给我吧。

于是,《兰亭》真迹从此伴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