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4991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景德镇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

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使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

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

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直到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重阳节的习俗自古以来就丰富多彩,古有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今有诗文朗诵、武术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动。

C.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D.我国深厚的文化实力在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节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节庆活动的形式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

B.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与共创性。

B.中国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而不衰,其原因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始终不割断文化这条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须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

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蓬,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蓬一角。

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

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蓬,小心翼翼地追着她们的背影,我远远地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

于是,我大着胆子往前走了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的话。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其他山里女子那样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得让人看不清楚了?

”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顿,说:

“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黝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女人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

刚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来到他们的面前。

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

“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

“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

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

“狗儿的眼睛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

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女人接着说:

“狗儿爹去城里打工了,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他们位于半山腰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我躺在外间原本属于这家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

“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高,手一样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

“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

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

狗儿知道吗?

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赶回城里,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一家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对母子去医治眼患。

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的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我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灭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的焦虑的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的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

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很羞愧,因为“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

                 ——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

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

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

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

他说:

“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

“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

“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991年,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