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9764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疾病学概论.docx

人类疾病学概论

[呼吸系统疾病]

1总论

(1)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咳痰肺炎链球菌—铁锈色克雷白杆菌肺炎—红棕色胶冻样肺阿米巴病—咖啡色

(3)大量咯血:

24小时达300ml以上

(4)合格的痰标本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定量培养菌量≥107cfu/ml可定为致病菌

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1)定义: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2)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3)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为多见

(4)体征:

①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②触觉语颤减弱;③叩诊呈过清音;④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5)FEV1/FVC:

评价气流受限指标;FEV1占预计值%:

评价严重程度

(6)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①控制感染,应根据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病原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②祛痰

镇咳;③解痉平喘;④糖皮质激素;⑤控制性吸氧(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7)LTOT(长期家庭氧疗)指征:

①PaO2≤55mmHg或SaO2≤88%,不论有无高碳酸血症;②PaO2在55~60mmHg,

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红细胞增多症(血比容>0.55)。

每日吸氧时间在15个小时以上,鼻导管吸氧流量为1.0~2.0L/min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1)定义:

是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或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

(2)肺动脉高压的标准:

①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0mmHg为显性肺动脉高压;②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0mmHg,运动后>30mmHg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3)临床表现:

①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表现;②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衰竭,有或无心力衰竭

(4)实验室检查:

①心电图检查:

肺型P波;②X线检查:

右下肺动脉干扩张、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右心室增大

(5)治疗:

正性肌力药的剂量宜小,一般为常规剂量的1/2或1/3

4呼吸衰竭: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至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在海平面大气压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

5慢性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为:

呼吸困难

6支气管哮喘

(1)外源性哮喘属Ⅰ型变态反应;内源性哮喘属Ⅲ型变态反应

(2)诊断标准:

①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剌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②可闻哮鸣音。

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⑤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和体征)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c呼气流量峰值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

(3)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其他(色甘酸钠、H1受体拮抗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IT)、中药)

7肺炎

(1)肺炎链球菌肺炎:

①致病力:

多糖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②青霉素G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2)葡萄球菌肺炎:

①致病力:

毒素和血浆凝固酶②X线表现片状阴影伴有空洞及液平(葡萄球菌肺炎或肺脓肿)

(3)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典型的痰常呈暗红色胶冻状

(4)军团菌肺炎:

①特征性表现是肺外症状明显②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5)厌氧菌肺炎:

①痰液奇臭似臭鸡蛋味②慢性厌氧菌肺部感染常见杵状指(厌氧菌肺炎或支气管扩张)

(6)病毒性肺炎:

病因:

成人--甲、乙流感病毒;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

8支气管扩张

(1)主要致病因素:

支气管感染、阻塞和牵拉;

(2)痰液静置后有分层的特征,上层为泡沫,下悬脓性粘液,中为混浊粘液,底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3)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惟一症状,称干性支气管扩张;(4)X线胸片:

轨道征

9肺结核:

属于第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原发性肺结核X线呈哑铃形;肺结核治愈的考核标准:

痰涂片为阴性

10肺栓塞:

(1)肺梗死三联征:

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

(2)心电图:

可出现SⅠQⅢTⅢ征;(3)血浆D-二聚体:

对肺血栓栓塞症诊断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4)肺动脉造影:

为诊断的金标准

[循环系统疾病]

1总论

(1)循环系统的组成:

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

↑↓

肺静脉←肺内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

(2)症状:

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和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晕厥、水肿

(3)体征:

心脏扩大、心律和脉律不齐、心率改变、心脏搏动力量异常、心脏听诊(心音、附加音、杂音)

2高血压

(1)定义:

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需在不同时间测三次血压,取平均值)

(2)并发症: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

(3)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降压药治疗对象、改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目标值

(4)治疗的药物:

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RB、α受体阻滞剂

(5)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

联合用药、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

3心律失常

(1)定义: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的异常

(2)分类

Ⅰ快速性心律失常:

①房性心律失常:

a房性早搏:

P波提前,缓慢下传或传导中断;b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率150~200次/分,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c心房扑动:

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扑动波之间等电位消失;d心房颤动:

P波消失

②与房室结区有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a房室交界区早搏:

提前发生QRS波及逆行P波;b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心率75~150次/分,心律正常,QRS波群正常;c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率150~200次/分,节律正常,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均正常

③预激综合征:

窦律时PR间期<0.12s,部分导联QRS波群>0.12s,起始部分可见delta波,ST-T波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Ⅱ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

提前发生的宽大QRS波;②室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宽大,时限>0.12s,除颤器(ICD)治疗;③特

殊性室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好像围绕等电位线扭转;④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呈正弦波样改变,波幅大而规律

Ⅲ缓慢性心律失常

①窦房结功能障碍:

长间歇,其间无窦性P波出现,起搏器治疗

②心脏传导阻滞:

a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全部心房冲动均能下传兴奋心室,但传到时间延长,PR间期>0.20s;b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文氏型):

PR间期进行性延长,Ⅱ型(莫氏型)QRS波不规则脱漏;c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传导阻滞):

心房和心室活动完全分离,P波频率快于QRS波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定义;:

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乃至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致的心脏病

(2)分型:

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

UA(不稳定性心绞痛):

肌钙蛋白阴性;NSTEMI(非ST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阳性;STEMI(ST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出现坏死性Q波

(4)心绞痛

Ⅰ定义: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Ⅱ临床表现:

①疼痛的性质:

压迫或紧缩感伴窒息或濒死的恐怖感;②部位和放射:

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少数病例位于胸骨下端,甚至上腹部。

疼痛向左上肢放射,沿前臂内侧达小指及无名指。

有时可放射至颈部、咽部、下颌部、牙齿和舌尖,或向后放射至左肩胛部;③发作持续时间:

数分钟(3~5分钟,小于15分钟,不超过半小时);④诱发因素:

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后和迎冷风走路;⑤缓解方式:

经休息或去除诱因后迅速停止,舌下含硝酸甘油能很快缓解;⑥前驱和发作时症状:

发作前常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氧需量未有增加。

发作时心电图呈下壁或前壁导联ST段暂时性抬高,凹面向上,T波高耸,偶见T波倒置,R波宽,S波减小或消失

(5)急性心肌梗死(AMI)

Ⅰ定义:

是心肌缺血性坏死。

为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Ⅱ诱因:

交感张力增高、饱餐、体力活动、休克、脱水、出血、严重心律失常

Ⅲ心肌损伤标记物:

①肌红蛋白(Myo);②肌钙蛋白I、T(CTnI,CTnT)→最有意义,诊断的“金标准”;③CKMB

5二尖瓣狭窄(MS)

(1)是瓣膜炎症粘连,开放受限,造成狭窄。

分为隔膜型(瓣叶间粘连)和漏斗型(瓣叶增厚粘连、腱索、乳头肌缩短粘连)

(2)体征:

 ①二尖瓣面容;②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伴震颤,可有S1亢进、开瓣音;P2亢进、Graham-Steell杂音(肺动脉高压);房颤;③胸骨左缘3~4肋间抬举性搏动(右室增大),颈静脉怒张、腹水、下肢肿(右心衰)

6心力衰竭

(1)定义:

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2)诱因: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心房颤动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

(3)最早出现的症状:

劳力性呼吸困难

(4)心功能NYHA分级:

I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没事”

II级: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平时一般活动时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能动”

III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量即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动一动”

IV级:

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不能动”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疾病分类(按病变器官分类):

①食管疾病:

食管炎;②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癌;③小肠疾病:

肠结核、Crohn病;④大肠疾病:

IBS、肿瘤;⑤肝、胆系统疾病:

肝硬化、胆石症;⑥胰腺疾病:

炎症、肿瘤;⑦腹膜、肠系膜疾病:

腹膜炎

2胃食管反流病(GERD):

(1)定义:

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或组织损害。

其中2/3患者有食管黏膜破损即反流性食管炎(RE)

(2)Barrett食管:

食管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

其发生率为0.3%~2%,被公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3慢性胃炎

(1)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主要的病因,通过分泌细胞毒素如空泡细胞毒素(VacA)和细胞毒相关蛋白(CagA)

加上尿素酶等因子的作用,经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机制而引起胃粘膜慢性损伤

(2)慢性浅表性胃炎:

炎细胞侵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3)慢性萎缩性胃炎:

腺体存在萎缩、破坏、减少,可有肠化、假幽门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4)肠化:

胃黏膜内出现肠型上皮,分为小肠型和大肠型化生。

(5)假幽门腺化生:

胃底腺黏膜内出现幽门腺结构,胃黏膜萎缩重要标志。

(6)不典型增生:

又称异性增生,上皮正常分化过程中异常分化,导致形态、功能异常,可恶变。

(7)胃镜检查结合病理学检查是慢性胃炎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4消化性溃疡

(1)概念: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

10%发病率,男多女,DU多GU,DU好发青年,秋冬、冬春交接好发。

(2)溃疡—黏膜损害超过黏膜肌层;糜烂—黏膜损害没有超过黏膜肌层,仅局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

(3)病因:

①Hp感染:

是主要病因;②胃酸和胃蛋白酶;③非甾体抗炎药(NASID)

(4)好发部位:

DU-球部前壁;GU-胃角,胃窦

(5)临床表现: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痛;GU-餐后痛;DU-饥饿痛、夜间痛、空腹痛;上腹部剑突下压痛

(6)并发症:

出血(最常见)、穿孔、幽门梗阻、癌变(DU不会,GU会)

(7)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对本病有确诊价值Hp检测:

非侵入性:

13C或14C呼气-治疗后首选

(8)鉴别诊断:

①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指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而无溃疡及其他器质性病变而言,检查可完全正常或只有轻度胃炎

②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者所致。

分泌大量胃酸,发生多发性、顽固性非典型性部位的溃疡。

空腹血清胃泌素>200pg/ml、胃液分析及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9)治疗

Ⅰ目的:

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防止复发,防治并发症

Ⅱ根除Hp治疗:

①方案:

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PPI+胶体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中两种;②疗程:

1周;③治疗后复查:

结束后4周

ⅢDU疗程:

4~6周;GU疗程:

6~8周

5胆囊炎

(1)胆囊三角(calot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构成;胆囊动脉和副右肝管穿过;解剖变异多;危险三角

(2)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6~0.8cm,直径超过1cm者应视为病理情况

(3)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①病因:

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②最常见和最可靠的体征是右上腹、上腹正中或两处均有压痛。

约半数病人右上腹肌紧张,约1/4病人反跳痛;③Murphy征:

深触诊右上腹时,因胆囊发炎而出现呼吸暂停,称为Murphy征;④最终治疗为手术治疗

(4)慢性胆囊炎:

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对伴有胆结石者均应胆囊切除术

6胆结石

(1)按组成成分不同分三类:

①胆固醇结石;②胆色素结石;③混合性结石

(2)胆囊结石

①Mirizzi综合征:

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称Mirizzi综合征

②白胆汁: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汁中的胆色素被胆囊粘膜吸收,并分泌粘液性物质而致胆囊积液。

胆囊积存的液体呈无色透明,称为“白胆汁”

③胆囊切除手术适应症:

a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b结石直径超过2-3cm;c合并瓷化胆囊;d合并糖尿病者在血糖控制良好时;e有心肺功能障碍者

④胆囊切除时,应行胆总管探查术的:

a术前以证实或高度怀疑有胆总管结石,包括有梗阻性黄疸病史;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有胰腺炎病史;术中造影证实有结石,胆道梗阻或扩张;b术中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或肿块;或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达1cm以上,管壁明显增厚;胆囊结石小,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或发现胰腺炎表现;或行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2)肝外胆管结石:

①典型临床表现:

Charcot三联症:

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②手术治疗原则(十六字方针):

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7急性胰腺炎(AP)

(1)在我国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

(2)充血、水肿、坏死→判断胰腺炎严重的程度

(3)严重急性胰腺炎病人因外溢的胰液经腹膜后途径渗入皮下,溶解脂肪造成出血,在腰部、季肋部和腰部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称Grey-Turner征。

若出现于脐周,称Cullen征

(4)并发症:

局部:

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全身:

感染、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慢性胰腺炎、糖尿病

(5)实验室检查:

淀粉酶测定→敏感性高,有诊断价值;血糖升高,>10mmol/L,提示预后不良;血钙降低,重症者低于1.75mmol/L,且与病情程度平行

(6)一线用药:

喹诺酮类、头孢类(头孢噻肟钠、头孢唑肟、哌拉西林钠)

8腹外疝

(1)腹股沟疝

Ⅰ腹股沟管解剖:

①内口: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或腹环);②外口:

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环或皮下环);③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④后壁:

腹横筋膜;⑤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⑥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⑦内容物: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Ⅱ海氏三角(直疝三角):

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Ⅲ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极地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2)股疝:

妊娠是腹内压增高引起股疝的主要原因

(3)其他腹外疝:

①切口疝:

最常发生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最主要的原因是切口感染

②脐疝:

小儿脐疝:

两岁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两岁后,若脐环直径还大于1.5cm则行手术治疗成人脐疝:

手术治疗

③成人疝是不可自愈的,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多部位疝同时修复是可行的

9急性阑尾炎

(1)麦氏点:

阑尾的体表投影约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点,称为McBurney点,为手术切口的标志点

(2)病因:

①阑尾管腔阻塞:

是最常见的病因。

阑尾管阻塞的最常见原因是淋巴小结明显增生;

②细菌入侵:

致病菌多为肠道内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3)转移性右下腹痛:

急性阑尾炎时(70-80%)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4)右下腹固定的压痛点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的程度与病变程度有关

(5)结肠充气试验:

病人仰卧位,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腰大肌试验:

病人左侧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

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

闭孔内肌试验:

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各屈曲,然后被动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

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6)血象:

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7)鉴别诊断

①呼吸系统疾病:

右下肺炎、右侧膈胸膜炎;②消化系统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炎、胆囊炎、肠道蛔虫病;肠套叠、肠炎;美克尔息室炎、克隆氏病、肠TB、肠伤寒、肠系膜LN炎;回盲部肿瘤;③妇科疾病:

宫外孕、滤泡黄体破裂、卵巢囊肿扭转;d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炎;④泌尿系统疾病:

输尿管结石、肾盂肾炎;⑤其他疾病

(8)并发症:

化脓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腹腔脓肿;化脓性门静脉炎、肝脓肿;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内外瘘

(9)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

①出血;②切口感染:

最常见;③粘连性肠梗阻;④阑尾残株炎;⑤粪瘘

(11)绝大多数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

10肠梗阻

(1)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是各类急性肠梗阻共同的四大表现

(2)小肠梗阻-X线:

站立位时见小肠“阶梯样”液平

(3)以下情况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①腹痛发作急剧,持续性剧痛;②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③腹膜炎体征及全身表现;④腹部局部隆起有压痛的肿块;⑤呕吐早而频繁,呕吐物、肛门排出血性物;⑥X线见孤立胀大肠袢

(4)基础疗法:

胃肠减压;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防治感染和中毒

11急性腹膜炎

(1)定义:

腹腔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受到细菌、化学、物理损伤,发生的急性炎症

(2)病因:

①继发性腹膜炎:

最常见的腹膜炎;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厌氧杆菌;一般是混和感染;②原发性腹膜炎:

腹腔内没有原发病灶,溶血性链球菌为常见。

细菌进入腹腔的途径一般为:

血行、上行、直接扩散、透壁性感染

(3)腹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4)腹膜刺激征(腹膜炎三联症):

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

(5)手术处理要求:

①处理原发病,手术切口根据原发病脏器所在部位而定;②彻底清理腹腔,吸净腹腔内脓液和液体,清除食物残渣、粪便、异物等。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清洁;③充分引流,腹腔内的残留液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防止发生腹腔脓肿;④术后处理,继续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应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

(1)定义:

是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或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等出血亦属于此范围

(2)病因:

最常见的为消化性溃疡

①上胃肠道疾病:

a食管疾病;b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胃癌;②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硬化、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综合征;③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

胆道出血、胰腺癌、动脉瘤;④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尿毒症、血管性病、应急性溃疡

(3)临床表现:

①黑便、呕血;②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③血象变化:

急性失血后贫血;④发热;⑤肠性氮质血症

(4)肠性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增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

主要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的

(5)出血量估计:

5ml:

OB+(粪便隐血实验阳性);50ml,黑便;250ml:

呕血;800m:

休克

(6)出血没有停止的判断:

①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便变成暗红色,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而未见改善;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升高;④在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7)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总论

(1)肾单位:

组成肾脏功能和结构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组成:

肾小体及肾小管。

基本功能:

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肾小体形成原尿,肾小管重吸收有用物质后排泄尿液。

(2)尿路刺激征(膀胱刺激征):

尿频、尿急、尿痛

(3)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200mg/g

大量蛋白尿:

每日尿蛋白超过3.5g或每公斤体重大于50mg

(4)镜下血尿:

新鲜尿离心沉淀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10万,或12小时计数>50万

(5)尿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肾小球和非肾小球血尿有一定价值。

前者为非均一性RBC,后者为均一性RBC

(6)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是检验肾小球率过滤的临床最常用的指标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

①定义:

是一组急性起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特征的肾脏疾病。

大多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②免疫学检查:

疾病早期,补体C3和CH50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是一组急进性免疫性损伤性、弥漫增生性、新月体肾炎,起病急骤,常有少尿或无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临床综合征

(3)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①定义:

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

②免疫抑制剂治疗:

首选激素治疗。

常用泼尼松1.0-1.5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