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课程学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9641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rp课程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erp课程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erp课程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erp课程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erp课程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rp课程学习.docx

《erp课程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rp课程学习.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rp课程学习.docx

erp课程学习

目录

1.1ERP中包含的管理理念1

1.1.1概述1

1、ERP思想发展简要回顾(定义、发展、管理思想发展特点)1

2、企业资源计划的三个认识层次1

1.1.2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JIT)2

1、JIT的管理理念2

2、JIT生产管理模式的目标、方法与手段2

3.JIT生产方式的技术体系2

1.1.3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简称TOC)2

1、最优生产技术2

2、实施计划与控制主要步骤3

3、产销率与TOS战略3

1.1.4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3

1、传统生产与LP的比较3

2、精益生产理论要点3

3、精益生产模式具有以下特点3

1.1.5业务流程重组BPR4

1、企业流程重组(BPR)的实质4

2、成功实施BPR给企业带来三个层次上的变化4

1.1.6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CE)4

1、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的定义4

2、CE的手段、方法及目标4

3、串行作业和并行作业4

4、实施并行工程的技术平台4

1.1.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5

1、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新意义5

1.1.8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5

1、敏捷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5

2、敏捷企业的功能及关键技术5

3、敏捷制造的要素5

4、敏捷企业设计要点5

1.2企业运作与ERP应用环境6

1.2.1企业生产系统与生产过程6

1、工业企业分类6

2、工业企业最基本的经营活动6

3、生产要素与产品的转换6

4、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三项基本活动:

转换、运输和等待6

1.2.2生产类型与制造环境8

1、按产品的使用性能分类8

2、按产品的结构特征分类8

3.按生产工艺特征分类8

4.按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程度分类9

5.划分生产类型的两种定量方法9

1.3ERP的发展背景10

1.3.1定货点法10

1、库存订货点理论10

2、定货点法的缺陷11

1.3.2基本MRP11

1、物料需求信息11

2、MRP一般包含以下模块11

1.3.3闭环MRP11

1.3.4MRPⅡ11

1、MRPII与MRP的主要区别11

2、MRPII的功能模块组成12

1.3.5ERP12

1、1990年代,GartnerGroup公司定义ERP四个方面特征:

12

2、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缺陷12

3、“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12

4、走向ERP系统12

5、ERP在MRPⅡ基础上作的改进12

1.4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及其制胜技术12

1.4.1ERP的核心思想12

1.支持整个供应链管理12

2.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并行工程的思想13

3.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13

4.ERP同BPR密切相关13

5.以物流和信息流为核心13

6.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13

1.4.2ERP的制胜法宝13

1.相关需求13

2.时间分割14

3.能力平衡14

1.1ERP中包含的管理理念

1.1.1概述

1、ERP思想发展简要回顾(定义、发展、管理思想发展特点)

ERP:

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支持企业业务运作和战略运作的事物,也就是“人”、“财”、“物”。

(1)定义:

ERP是一个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它依靠信息技术和手段以保证其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

(2)发展:

ERP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定货点法,完全是依靠人工进行的。

20世纪60年代基本MRP阶段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为解决定货点法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库存订货计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即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简称MRP)

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阶段

计算机系统普及,MRP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MRP演变成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20世纪80年代MRPII阶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充分共享,各子系统统一形成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演变为一种企业全面经营集成优化的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

20世纪90年代

计算机技术和供需链管理的需求推动企业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变革,MRPⅡ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思想,企业资源计划(ERP)随之产生。

ERP增加了分销、HR、运输、仓库、质量、设备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ERP管理思想发展特点

它是一个供需链管理的完善过程。

它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信息技术成了实现它们的必要工具,计算机软件是它们的主要载体。

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整个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相关技术的进步,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2、企业资源计划的三个认识层次

•管理思想

•软件产品

•管理系统

(1)ERP是一种管理思想

最早提出ERP这一概念的是美国GarterGroupInc.,他们认为ERP的实质是在MRP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Chain)的管理思想。

ERP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ERP对于MRPII的扩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它将系统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增值”;

基于管理核心的转移,其管理范围和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了其它行业和企业;

在功能和业务集成性方面,它都有了很大加强,特别是商务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简单的事物处理系统变成了真正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

(2)ERP是一种软件产品

•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综合应用了C/S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的成果。

•IT为ERP提供了技术支持,如网络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EDI技术、条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使得供应链或虚拟的企业联盟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在业务往来和数据传递过程中实现电子方式连接。

ERP同CAD/CAPP/CAM的信息交换最为密切

•ERP的物料清单可来自CAD,通过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从CAD系统将ERP所需的信息转换过来;

•设计更改信息要从CAD及时输入ERP系统。

•有关工作中心、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和工具的信息来自CAPP或GT(GroupTechnology,成组技术);

•ERP生成的生产计划又可提供给CAM或FMS(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柔性制造系统)。

•在新产品较多、设计修改频繁的情况下,为了迅速响应不断的变化,这种信息和数据交换更为重要。

(3)ERP是一种资源管理系统

•作为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整合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

•ERP强调供应链的管理,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ERP,融合了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

•ERP倡导的观念:

准时制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并行工程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

1.1.2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JIT)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立追求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彻底合理化

1、JIT的管理理念

•JIT,即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干正确的事情,以期达到零库存、无缺陷、低成本的理想生产模式。

•精简产品结构,简化与改进制造与管理过程,消除一切浪费。

•对某一零件的加工在数量与完成时间上的要求,是由下一道工序状况决定的。

若下道工序拥挤阻塞,上道工序就应减慢或停止,这些信息均靠看板(KanBan)来传递。

•通过看板管理,丰田成功地制止了过量生产,彻底消除在制品过量的浪费,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间接浪费。

2、JIT生产管理模式的目标、方法与手段

•JIT是一种“拉”式生产管理模式。

最终目标是6个“零”和1个“一”:

零缺陷、零储备、零库存、零搬运、零故障停机、零提前期和批量为一。

•JIT的方法:

彻底杜绝过量生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直接浪费和间接浪费。

•JIT的主要手段:

适时适量的生产、弹性配置作业人数及质量保证。

“市场需要什么型号的产品,就生产什么型号的产品;能销售出去多少,就生产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生产”。

3.JIT生产方式的技术体系

•包容综合了多种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

适时适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自动化控制、全员参与管理、人性管理、外部协作关系等。

•强调专业化分工以适应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同时注意在一定技术范围内培养多面手以提高应变能力。

•JIT的价值还在于发现瓶颈,及时消除瓶颈,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1.1.3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简称TOC)

•最优生产技术(OptimalProductionTechnology,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

•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

•帮助企业识别出“约束”因素,指出如何消除这些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1、最优生产技术

•OPT认为,一个企业的计划与控制的目标就是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一旦一个被控制的工序(即瓶颈)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其余的工序应相继地与这一被控制的工序同步。

•OPT的计划与控制是通过DBR系统来实现的:

v“鼓——(Drum)”、

v“缓冲器——(Buffer)”

v和“绳子——(Rope)”

2、实施计划与控制主要步骤

⑴识别企业的真正约束(瓶颈)。

排队最长的机器就是“瓶颈”。

⑵基于瓶颈约束建立产品出产计划,使受瓶颈约束的物流达到最优。

瓶颈约束控制着系统的“鼓的节拍”——企业的生产节拍和产销率。

为此,需要按有限能力法进行生产安排,在瓶颈上扩大批量,设置“缓冲器”。

⑶“缓冲器”的管理,以防止随机波动,使瓶颈不至于出现等待任务的情况

⑷对企业物流进行平衡,使得进入非瓶颈的物料应被瓶颈的产出率所控制(“绳子”)。

用倒排方法对非瓶颈资源安排作业计划,使之与关键资源上的工序同步。

3、产销率与TOS战略

•产销率:

单位时间内企业获取的利润额,是TOC对企业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度量标准。

•企业要大规模增加产销率,需要营销、产品设计和财务等其他部门的共同配合,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系统整体。

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和实施基于产销率的经营战略。

•TOC是用来增加产销率、实现企业文化从“成本核算型”转变为“产销率增加型”的一套有效的工具和技术。

这方面的新思路、新想法,已经和正在被企业的经营实践所证明。

1.1.4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

•“精益”,通过尽善尽美的生产方式达到高效益。

•20世纪80年代末,麻省理工总结丰田的生产管理与控制模式后,提出了“精益生产”概念。

•LP要求:

对于人、时间、空间、财力、物资等方面,凡是不能在生产中增值的就要去掉。

1、传统生产与LP的比较

2、精益生产理论要点

3、精益生产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⑴强调以人为中心;责任下放到工作小组。

⑵采用JIT,实现了高效率、低库存的多品种混合生产。

⑶团队工作和并行开发是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与工作方式。

⑷简化组织机构,简化组织管理层次和手续,简化产品检验环节,精简一切不增值环节,简化一切过程。

⑸强调一体化的质量保证体系,全员参与质量保证。

⑹与用户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⑺不断改进“修炼”,尽善尽美,追求最大客户满意度。

精益企业

•LP工厂追求的目标是:

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实现无库存、无废品、低成本的生产。

•LP的系统空间扩大到整个企业,提出精益企业。

•现代企业是多目标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为此,用价值模型来统一和综合这些冲突的目标。

•在价值模型驱动下,将一切对企业价值起增值作用的企业活动集成起来,形成一条企业价值链,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企业价值流。

1.1.5业务流程重组BPR

•MichealHammer把Reengineering思想引入管理领域,提出企业流程重组(BPR)的概念。

•“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大胆地改造业务流程,以求在交货期、质量、成本、服务等绩效指标上取得戏剧性的改进”。

•BPR的原则和方法适应于各类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1、企业流程重组(BPR)的实质

⑴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考虑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并对企业经营过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考虑。

⑵围绕着企业经营战略,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反省和彻底的再设计。

⑶BPR的目的在于能够使企业绩效产生巨大提高。

⑷实施BPR的使能器是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技术。

2、成功实施BPR给企业带来三个层次上的变化

⑴企业过程及其运营方式的变化和由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工作方式上的变化;

⑵组织层次上的变化,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

⑶企业管理理念层次上的变化,包括管理思想、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等。

1.1.6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CE)

•一种企业全局管理和集成模式。

•它将企业中复杂的工程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作业,按最终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并行交互进行,从而缩短了传统串行作业方式所需的时间和反复修改的次数,大幅度提高了作业质量,加快了进程,降低了成本。

1、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的定义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

并行工程的内涵

⑴目标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上市快及满足用户需求。

⑵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义、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支持及产品报废等各相关阶段过程的集成、并发与优化;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进行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可支持性和成本合理性等方面的设计。

⑶以产品为中心,多学科小组进行“团队”工作。

⑷重视采用信息新技术,以支持产品及其过程的数字化定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E/CAM);支持团队协同工作及各阶段部门间的信息集成等。

⑸要求企业的成员具有与之相应的素质,尤其是团队协同工作的素质。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工作之间及时交流、协调,避免跨阶段的“大返工”。

2、CE的手段、方法及目标

•CE应用系统工程中的分解与协调的理论与方法,将原系统变换成具有集结层与协调层两个层次的等价系统。

❑集结层把复杂过程变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协调层则协调各子系统快速、独立、并行而又有序地工作。

集结层的并行、快速而有序的工作,是靠协调层的串行、交互式的多学科协同小组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来保证的。

•成功的关键是协调层中多学科协同小组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目标是牺牲空间赢得时间,串行工程是牺牲时间赢得空间,两者的正确结合使复杂的制造过程快速、无反复地一次成功。

3、串行作业和并行作业

•并行作业方式:

以空间资源换取时间资源,加快工作的速度。

•串行作业方式:

以时间来换取空间。

4、实施并行工程的技术平台

•一个完成的公共数据库,集成并行设计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和数据;

•一个支持各方面人员并行工作、甚至异地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一套切合实际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和软件,它可以由一个设计方案预测、推断产品的制造及使用过程,发现所隐藏的阻碍并行工程实施的问题。

1.1.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通过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把企业的经营销售、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过程控制等全过程组合在一起。

•它将企业的全部活动有机集成,缩短产品开发和制造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1、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新意义

“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

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加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我国实施863/CIMS则强调了系统集成,包含信息集成和系统优化两个方面。

其主要内容有:

企业建模、系统设计方法、软件工具和规范;异构环境下的信息集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应用集成平台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出现为信息集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过程集成技术与敏捷制造

•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T、Q、C、S、E,除了采用信息集成这一技术手段外,还要实施过程集成技术,如并行工程。

通过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协同工作环境和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使多学科的协同工作小组能并行作业,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设计、制造、装配作业时的反复,降低了成本。

•敏捷制造将CIMS的概念从一个企业的集成扩展到多个企业之间的集成。

它的组织形式是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组织或建立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即所谓虚拟企业)。

一个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合作伙伴,采购价位低、质量好的零部件。

这是企业经营要求不断优化的体现。

1.1.8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

•1991年由美国里海大学亚柯卡研究所提出。

•面向用户不断变更的个性化需求,完全按订单生产的可重新设计、重新组合、连续更换的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

•这种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变更有敏捷的响应能力,并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使用户满意。

•生产系统的敏捷性是通过技术、管理和人这3种资源集成为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实现的

1、敏捷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

⑴以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为基础的虚拟公司成为经营实体的主要组织形式。

⑵模块化、兼容式的组织机构和生产设施使得企业在组织和技术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以根据需求的变更进行重新组合。

⑶紧密合作的供应者、生产者与买主之间的联合网络。

⑷销售信息和用户使用信息可通过信息网络直接反馈到生产决策过程中。

⑸并行工程和多功能项目组是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式与组织形式。

⑹把知识、技术和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财富,发挥人的创造性。

2、敏捷企业的功能及关键技术

功能:

创造性;增添已有资源的能力;引入新资源的能力;系统重构的能力;遗传与移植的能力;柔性实施与执行的能力;不断改进工作的能力;排除故障恢复原状的能力等。

这些功能分别在企业的生产过程、组织结构、信息自动化和人力资源方面均有具体的表现。

关键技术:

组织及管理技术、敏捷化产品设计和企业活动的并行运作、基于模型与仿真的拟实制造、可重组/可重用的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计划与控制、智能闭环加工过程控制、企业间的集成技术、全球化企业网、敏捷后勤与供应链等。

3、敏捷制造的要素

(1)集成在企业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过程的集成、部门的集成。

(2)高速对市场机会的迅速响应,缩短开发时间、缩短交货时间、加快产品的周转率。

(3)各级工作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4、敏捷企业设计要点

⑴有知识的人是敏捷制造系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

⑵系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强调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⑶敏捷企业具有灵活的动态组织机构。

形成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动态联盟。

⑷需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并行工程、虚拟产品开发、柔性制造、BPR、CAD、CAQ、PDM以及EDI等技术。

⑸开放的基础结构,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和合作伙伴紧密联系。

⑹敏捷制造既适合军用品生产,也适合民用品生产。

小结

•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广泛而深刻,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实现,又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

•ERP面向供需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的精神,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ERP结合JIT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

•ERP结合TOC来定义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需链的有效产出。

1.2企业运作与ERP应用环境

•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是国民财富的根本来源。

•工业企业分采掘业和加工业。

前者的劳动对象是自然资源;后者则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企业活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环环相扣。

1.2.1企业生产系统与生产过程

1、工业企业分类

•采掘业:

矿、煤、石油。

物料储运与管理十分重要

•冶炼业:

流程式或大批量(直接加工)

•制造业:

机械零件的加工或装配(间接加工)

2、工业企业最基本的经营活动

❑制定经营方针和目标

❑技术活动

❑供应活动

❑生产活动

❑销售活动

❑财务活动

3、生产要素与产品的转换

•生产活动是把生产要素(主要是原材料)转换成产品的转换过程,从而创造价值和增加价值。

•生产要素在工作地或生产设备之间移动即运输功能,运输是生产过程的必要活动。

•由于转化和运输之间不平衡而产生等待,它包括库存、自然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停滞。

4、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三项基本活动:

转换、运输和等待

1)企业生产系统功能及结构

(1)企业生产系统功能目标

(2)生产系统结构

(3)生产系统功能与结构关系

(1)企业生产系统功能目标

①用户对产品的要求

用户要求的6个方面:

品种款式质量数量价格服务交货期

•不同用户对同一种产品在要求上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的用户追求款式新颖;有的希望产品经久耐用,并有良好的服务;有的对价格是否便宜有很强的要求;有的则不惜高价只要求迅速交货等。

•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常常采用市场细分化的经营战略,产品不仅要能满足上述6个方面的基准要求,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特色。

生产系统的功能目标

•用户的特殊需求:

例如,高速开发某种款式的新产品;按用户提出的期限快速供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