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9404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Word版含答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物质循环

1,2,3,4,6,7,9,11,14,15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10,12

3.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8,13

A级 基础练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B )

A.碳酸盐B.二氧化碳

C.碳酸D.碳水化合物

解析: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2.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B )

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

解析:

人体内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而植物的有机物中的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不同种群间传递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解析: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与碳循环;大气中的CO2转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将无法完成,进而使生态系统被破坏而消失。

4.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C )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解析:

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5.(2016黑龙江大庆期末)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生产者、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

D.物质循环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有机物,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

6.“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解析:

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③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固定CO2,参与该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B错误;增大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CO2的量,如可通过植树造林,增强过程③而减少大气中CO2,C错误;开发新能源,可有效地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D正确。

7.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解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8.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

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温灭菌,b组不灭菌。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

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组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组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解析:

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a组的“敌草隆”应该是不变,b组的可能会部分减少;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照组。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          。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

 。

 

(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      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  

    值。

 

(5)人为因素导致图中      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

(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B和C、D,其中B和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4)当生态系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时,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均接近K值,即环境容纳量。

(5)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

减少。

答案:

(1)丙 化石燃料的燃烧

(2)

(3)栖息环境 (4)K

(5)甲

B级 能力练

1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解析: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类群丙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

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解析:

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类群丙为消费者,其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缺少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

1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甲主要是绿色植物,丙主要是肉食性动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

根据题图中的双箭头的位置,可推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由此可知丁不在食物链上,故含能量最少的应是丙。

13.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

A

B

C

D

E

F

枯叶年输入量

/(t·hm-2·a-1)

1.50

7.50

11.50

7.5

9.5

50.0

枯叶现存量

/(t·hm-2)

44.00

35.00

15.00

5.0

3.0

5.0

由表中分析可知( B )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A

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

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

解析:

枯叶现存量即可代表有机物积累量,A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A的输入量最小但现存量最大,即分解能力最弱,F的输入量最大但现存量很少(因此最可能是热带雨林),即分解能力最强,B正确,D错误;由表中分析无法得出C结论,且C说法不对,C错误。

14.我国政府作出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

请据下图回答问题:

(1)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的措施       。

 

(3)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上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

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    kJ。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

 

(5)由上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         。

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

 

解析:

(1)发酵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实现“低碳”一方面要减少CO2释放,一方面要增加CO2吸收。

(3)要分清楚食物链之间的联系,根据图2可看出有3条食物链,即E到B,E到C到A和E到D,求的是A种群能量的多少,而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5.8×109-1.3×108/10%-1.5×108/10%)×

10%×10%=3.0×107(kJ)。

(4)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物质可以反复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1)分解者 

(2)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多种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3)3.0×107 (4)生物群落(群落) (5)物质可以反复利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级 拓展练

15.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

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

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3)实验材料和用具:

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基本相同的金鱼藻、50mL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

(4)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

第二步:

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

2号试管加入适量的田螺,3号试管加入适量的金鱼藻,4号试管  。

 

第三步:

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

第四步:

将试管放在 。

 

(5)实验结果:

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    ,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    。

 

(6)实验结论:

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解析: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的变化。

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1~3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4号试管应同时加入田螺和金鱼藻。

2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的pH降低;3号试管内金鱼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pH升高;4号试管中同时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基本不变。

答案:

(4)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

较强的光源下照射

(5)下降 无变化(或基本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