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9054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ocx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课题名称论林业发展

——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与景区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

一序论

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

区内平均海拔1200m,最高处达2158m,最低处仅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1000m,沟谷相间,山势雄伟。

武夷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高峰,号称“华东

屋脊”。

本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

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

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1800m以上的

山峰有34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本区中

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区内年平均气温8.5〜18?

年平均降雨量为1

486mm〜2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84%年平均雾日达120d。

由于山势陡

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

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

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共分布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其中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举世无双,非常珍贵。

区内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

武夷山的森林资源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行政保护

阶段(1979——1992年),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的强制保护,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第二阶段是世遗保护阶段(1992——2001),这个阶段主要是配合世界遗产保护,对森林资源价值的重新评估和认识,1992年开始筹备申请世界遗产,1998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1999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成功;在这个阶段,武

夷山普通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基本上环境保护的概

念已经深入民心;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这个阶段是森林环境保护概念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景区

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武夷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保护环

境不再只是单纯的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它还成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二、本论

(一)武夷山森林资源概况

(二)武夷山森林资源保护

(三)武夷山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建设

1

徐凯隆

针对武夷山特色的旅游经济的发展特色。

展望未来,为了更加合理的运用武夷山的

森林资源,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浅谈一些见解武夷山保护区位于闽赣边界武夷山脉北端,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保护区内平均海拔1

200m最高处达2158m,最低处仅300m高差极为悬殊。

河流侵蚀切割深度达500m〜1000m,沟谷相间,山势雄伟。

武夷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也是华东大陆最高峰,号称“华东屋

脊”。

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

随海拔递增,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

带(350-1400m,山地红壤)、针叶阔叶过渡带(500-17000,山地黄红壤)、温

性针叶林带(1100-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2158m山地黄红

壤)、中山苔藓矮曲林带(1700-1970m,山地黄壤)、中山草甸(1700-2158m,山地草甸土)五个植被带,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

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的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

常绿阔叶林是本区生长发育最稳定的植被类型,又是中亚热带水平地带性植被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区,它们的组成者

2

为四季常绿的阔叶树。

壳斗科植物是这种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员,以甜槠、丝栗栲、

罗浮栲、硬斗柯、铁椆等最为多见。

其次为樟科的红楠、黑壳楠、黄楠、新木姜

子等。

还有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紫茎、木荷、厚叶杨桐和深山含笑、假地凤皮、武

夷木莲等,均为乔木层中的主要成分。

灌木层也很发达,由细齿柃木、短柱柃、

马银花、檵木、乌药、红花油茶等主要种类及其他伴生成分组成。

草本植物较稀

少,主要为蕨类植物芒萁和狗脊。

整个群落外貌郁郁葱葱,常年翠绿,显示出极

强的生命力。

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多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

针阔混交林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100〜1350米处较典型。

主要以黄山松等针叶树与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鹃花科等阔叶树种混交。

在黄岗山海拔1350〜1750米范围,可明显看出黄山松、柳杉、南方铁杉等

针叶树构成的针叶林带,面积相当大,自然更新良好。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黄岗山海拔1750〜1900米范围内。

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风速加大,因云雾多而空气相对湿度大。

这种特殊生境条件造成植物

生长缓慢,机械组织发达,株茎矮壮,森林呈矮化现象。

木本层第一亚层的优势

种为茶条果、江南山柳和南方红豆杉,第二亚层的优势种为小叶黄杨、岩柃和吕

宋荚蒾。

山地矮林群落中,落叶树种也占一定的比例。

由于林内环境阴湿,苔藓

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发育,主要是苔草属。

在黄岗山海拔1900〜2158米之间,生境条件显著变化,气温降低,风速加

大,并伴以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乔木树种难以生存,只有草本植物能够适应而

形成次生性的亚热带山地草甸。

建群种类有禾本科的芒、野青茅、野古草等,伴

生植物有地耳草、尖叶唐松草、凤毛菊、千里光、苔草、苦荬菜等。

草甸中还常

发现有零星分布的黄山松、江南山柳、波缘红果树等,都很矮小。

3

在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中,常有人工和半人工的杉木林,马尾松林和竹林镶嵌分布。

其中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经济林,还有一些则是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形成

的次生类型。

在大竹岚一带,是竹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向有“竹乡”之称。

丿、

中方竹、肿节竹和矮竹,均为该地区特有种。

杉木、马尾松和毛竹也常与常绿阔

叶树共生,形成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保护区中除了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外,还有不少的低等植物,其中有的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仅就真菌而言,大约有几百种之多,它们与高大茂密的森

林相依为命,因为全身不含叶绿素,只能靠其它植物供给它们生活养料。

保护区

出产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银耳、红菇、木耳等,都是

含营养的美味菌类。

灵芝、茯苓、冬虫夏草等是名贵的药用菌。

还有许多真菌是

森林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具有农药所不能比拟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环

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洁队。

2

自从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内就不再

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采伐和开发利用,因此在守护这片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制约

了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且2001年以来,林木制品市场

价格上升很快,为了切实贯彻中央保护自然林的政策,武夷山市政府采取了强力

的行政措施干预天然林木的保护,武夷山林业局(原林委)不再审批天然林的采

伐,对盗伐的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盗伐行为,不要没收违法所得,还要处

以1——2.5倍罚款,对于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除行政执法以外,保护区还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加强保护区内村民的森林防火意识,1997——2007年,武夷山共发生48次森林火灾

[1],其中农业生产用火

4

和因扫墓、吸烟造成的火灾大概占到60%,远低于全国水平。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和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

大坡村3个行政村,常住居民2453人,周边几个县(市)紧靠保护区的村落还

有居民1万多人。

那里山高坡陡,几乎没有农田,历史上村民们主要依靠采伐木

竹或种植加工茶叶为生。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内的林木

全面禁止砍伐,区内居民收入急剧下降。

要从根本上保护好森林资源,最关键的

还是提高保护区内居民的收入,拓宽居民的收入渠道,转变过去单一的林木产业。

武夷山市政府为配合申请世界自然与自然遗产,对保护区内的原居民进行了搬迁,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改进了景区内的生态环境,1998年,世遗申办成功后,又确定了旅游与茶叶两大支柱产业,使居民得到了实惠,根本上解

决了居民的后顾之犹,变要我保护环境,为我要保护环境。

2002年初,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史及生态环境研究》课题组。

经过3年努力,课题组以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证明:

17、18世纪曾经风靡英伦三岛的武夷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其起源地正是保护区内桐木

村。

这项研究成果使正山小种红茶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再次回复到它在世界红茶

界中的地位,同时带动了保护区内红茶种植加工业的复兴。

短短几年,武夷山自

然保护区内恢复红茶种植面积8000多亩,区内茶青收购价年年翻番,桐木、坳

头村村民仅茶叶一项就人均增收近千元。

首先,坚持自然保护区生态和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在保护区建立生态旅游评估制度,对现有的资源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定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量,

5根据环境条件和游客承载量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和游客接待计划,把旅游活动置

[2]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根据国

内游客的传统习惯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限制,应考虑先开放实验区,后开放科教区,

由浅入深将生态景观、地质、地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满足游客获得生态旅游方

面的趣味性,保证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

具体规划上还应考虑财力投入,本着

先易后难、由近到远、逐步扩大的原则。

随着生态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

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

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强化森林

防火工作,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必要的投入,不断提高综合防火能力,加大

巡护和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活动,加强林政管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其次,

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

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应确定严格的环

境容纳量,并依此控制游客流量,不能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外,可通过门票

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的矛盾。

再次,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严防物种

流失,严防生态系统遭受干扰和破坏;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禁任何人为的

活动影响或改变自然生态景观;加强人文景观的专项保护;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

污染防治,并制定制度来有效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保证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者及购买者的环保意识教育。

在教育的同时,以综合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条例,科学

6

理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严惩不法行为。

宣传教育的主题应当是

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对象之一是旅游区的居民,使当地居民将保护

资源和环境转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对象之二是旅游者,应大力传播自然知识,

导科学文明,增加生态旅游中的高技术含量设计,增强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形成

生态旅游集约发展方式。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专

业性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当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各方式培养

大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武夷山市宜林面积较大,今后应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方式扩大森林资源面

积,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速生、优生、丰产林,如松木、杉木、檫木为主的用材林

和毛竹林,同时也要抓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油桐、

油茶为主的经济林、薪炭林及营造高密度马尾松林[3];

搞好木材综合利用,降低木材消耗量,有计划采伐,采育结合,伐一造二,但在

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内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禁止采伐;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和制止乱砍滥划的“三防”体系;

完善林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活动。

展特色展望未来,为了更加合理的运用武夷山的森林资源,保护景区的生态

环境,在国有林场可以适当改变现有的人工林木结构,调整马尾松、杉木得种

范围,引入更有经济价值的锥栗等经济作物。

依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林业

工作站,对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进一步调研,明确保护区动植

物分布,指定濒危动植物和景观动植物保护方案。

7

【1】黄真光武夷山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研究福建林业科技2009年9月

【2】李延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及保护规划探讨环境导报1999年第5期

【3】

骆培聪/黄民生/张文开武夷山市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

对策国土开发与整治1997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