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
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
①交代时代背景。
②交代社会习俗。
③交代思想观念。
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
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
④渲染气氛。
公式:
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
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
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四、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
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
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
B、看开头和结尾。
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五、指出关键性词语的含义并赏析关键性词语。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词语用得很好,它的原意是××××,在这里的意思是××××,表现了××××(结合小说主题)。
六、赏析关键性句。
A、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B、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哲理。
C、从用词的角度。
××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七、概括小说的主旨。
通过××××,表达了(揭露了、赞扬了)××××。
比如:
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反复变化最终弃而不认的故
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八、赏析小说的写作特色。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衬托。
③对比。
④象征。
⑤设置悬念。
⑥铺垫。
⑦照应等。
九、揣摩人物的情感。
一抓,抓住句子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比如:
“他高兴地说”中的“高兴”。
二析,即分析重点词语。
比如:
《生日》一文中,“百感交集”一词,是形容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的,那么体会人物情感时,应该是很多种,而不是一种。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
“下雨天也洗衣服?
”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
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
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
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
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
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
“还吃着大锅饭。
”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
“铁饭碗!
”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
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
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
”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
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
“翻一番是多少?
”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
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
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
厂长?
……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 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1)D
(2)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分析】⑴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分析,可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
故选D。
⑵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表姐是陪衬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⑶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故答案为:
⑴D;
⑵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⑶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⑶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择”。
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
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
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
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
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囯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2017年全球文化产品输出总额(单位:
亿美元)
(2017《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四: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
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城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仝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 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不能也不应该缺位,因为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
C. 从材料三可知,虽然文化全球化的主流依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D. 材料四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辩证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利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从而得出观点:
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C. 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揭开了“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揭示了“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怕后果。
D. 材料一、二、四都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都揭示了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各自理解,并且在论述中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3)结合上述材料一和二,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答案】
(1)B
(2)B
(3)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解析】【分析】
(1)B项,“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错误。
结合材料二内容“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分析,“中国文化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文中无据,至多是某些方面有优势。
故选B。
(2)A项,“重点论述保持文化本土化即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性”错误。
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重点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和目的。
C项,“材料四站在批判的角度,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错误。
材料四不认为“文化全球化”弊多利少,而是对“文化全球化”进行了否定,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D项,三个“都”概括错误。
材料二没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只是涉及了“文化全球化”;材料二没有揭示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材料四在论述中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因为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这一说法的。
故选B。
(3)结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分析,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分析,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结合“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分析,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
如果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其实,过去60多年的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
梳理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10道“减负令”,我们发现,每一道“减负令”所对应的“症状”,都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稍微不同的是,不同时期学生课业负担的程度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式和程度各异。
2018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联手排查、全面治理。
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其余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可见报名辅导班是普遍现象。
“中小学减负”,再次成为舆论美注的热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
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学生“课业负担”到如今的“课外负担”,一字之差,折射出“减负”这个老大难问题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
(摘编自柯进、王家源《减负:
艰难中前行》,《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9日)
材料二: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难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被称作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顽症”。
《报告》中,针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
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图一父母对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原因的认识
图二 家长对“减负”的看法
图三 家长对如何“减负”的建议
(摘编自《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
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太多课余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