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讲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81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教育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教育学》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教育学》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教育学》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讲稿.docx

《《教育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讲稿.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讲稿.docx

《教育学》讲稿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教育学》讲稿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教育学》讲稿

第一章绪论

教育学是怎样一门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如何学好教育学?

第一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学习的目标

1)近期目标-----提高学习和实习的效率

2)中期目标------缩短教育工作的适应期

3)远期目标------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后劲

2、学习的功能

1)认识教育作用,塑造专业思想。

2)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3)获得理论素养,打下教科基础。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学习的根本指导思想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理论联系实际

3)学好相关科学知识

2.学习的具体方法建议

多记多读 多思 多行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

从语源上看,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既教仆派生而来的。

古希腊把照料、陪送年幼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用品的奴隶称为教仆。

可见,教育学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了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已由Education取代了Pedagogy。

不过在欧洲地区,两词仍区别使用:

把“教育”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当教育现象中的某些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具有研究价值的时候,才能构成教育问题,成为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任务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教育规律和反映教育规律要求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的实践经验乃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活动、实际的经验,教育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有区别的。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一般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是有区别的。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教育学发展略史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

1.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产生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

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因此,在我国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享有世界声誉。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收录孔子的言行编辑而成。

记录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内容,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普及教育的思想。

教育内容:

“四教”----文、行、忠、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2)我国古代的《学记》

《学记》为《礼记》中的一篇,据考证是思孟学派的学者乐正克所写,成书于汉朝初期。

《学记》是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全文1229个字,但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制度,以及教学和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课内外关系,师生和教学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等,都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学记》是世界上时间最早内容十分丰富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专著。

3)古代中国其他的教育思想

我国历代的许多思想家,在他们的长期教育实践中也做了教育经验的总结,如荀况弟子李斯、韩非所著《荀子》一书中的《劝学篇》,唐代韩愈的《师说》,宋代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清代颜之推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

2.西方教育思想的产生

在西方,教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斯巴达式的教育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对欧美教育的影响很大。

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

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产婆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

在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

“产婆术”因此得名。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

出身名门贵族

著名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

创立了阿加德米学园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思想家。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他的学派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主要教育思想:

灵魂教育论、教育的阶段论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

他的《雄辩术原理》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学论的著作。

古罗马的教育理论家昆体良,在他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的著作中,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上课时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认为教师应当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傍样,应该爱护学生,研究他们的个别特性。

关于学习方法,昆体良提出三个阶段:

摹仿、理论、练习,而后者尤为重要。

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他第一个详细论证和表述了教学论上的许多原则。

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课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最好的休息是游戏;教师应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学习方法上,提出三个阶段,即摹仿、理论、练习。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4世纪以后,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推动着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并进入了形成具有独立、完整、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阶段。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思想家,如意大利的维多利诺,法国的拉伯雷等人提出通才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抨击经院式的教育,赞美人文主义的新教育,对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从此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教育上的哥白尼”。

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作。

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并趋于成熟。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代表思想

1.现代教育学的产生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要素教育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实科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经典教育

2.中国教育思想发展

王夫之

颜元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开始讲授教育学。

继康德之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便是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

为此,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青年,主张普及教育思想,建议确立一个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制度,提倡班级上课制度,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实行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速性等原则。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工业文明的要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雏型,一般认为《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进入独立阶段。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科学的教育学著作。

因为在这本书中,不仅包括了管理、教学和训练等几个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包括了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较为殷实,并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等问题。

赫尔巴特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命题,概括出一个教学阶段理论,也就是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弟子把它扩展为预备、提示、联想、系统、应用等五段。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它标志着教育学的完全形成。

特点:

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与教育相关的著作大多是以诗话语言为特征的随笔式教育小说或小说式教育随笔的形式。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1.西方新教育理论的形成

以社会学观点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

纳托尔普《社会教育学》

菲舍尔《描述教育学》

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

以实验心理学研究教育现象与规律

拉伊《实验教学论》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学习的独立性和实用性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年)把传统教育概括为“三个中心”,也就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认为这是死的教育。

据此,他提出“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主张。

杜威在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倡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后被称为“现代教育派”,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深刻的影响。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是他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2.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产生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类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苏联著名教育家,曾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长,1939年主编的《教育学》标志着苏联教育制度的定型,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的形成,这是教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凯洛夫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建立了四大块教育学体系,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中国现代教育学的产生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教育家。

1912年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年初——1923年任北大校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在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前后,废除封建主义教育制度,试图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度提倡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用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德育)、美育等,这是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比较接近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蔡元培又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张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安徽人,1891年生于皖南歙县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浚,又名知行,后改为行知。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富于创造精神的教育家。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教育本身的规律,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即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合一等;

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工学团、育才学校等著名教育机构,被称为“当今的万世师表”,对我国现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特点: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登上教育学研究的舞台;以科学的教育实验为依据;以研究发展学生技能为重点;教育方法基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四、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1、美国教育理论的改革

1)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

布鲁纳(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

《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适合性》等。

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他看来,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

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对学生最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并提出: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

2)布卢姆的掌握教学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教学理论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在布卢姆看来,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学时富有成效的话,学生成绩分别应该是正态分布完全不同的。

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是由三个变量组成的:

机会、毅力、能力倾向。

需要的时间量也是由三个变量组成的:

教学质量、学生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

2、前苏联教育学的发展

1)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教育思想

赞可夫(1901一1977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代表作是《教学与发展》(1975年出版)

赞可夫试图解决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促进儿童的发展。

他提出的学生“一般发展”,就是指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道德、感情、观察力、思维力、记忆、语言、意志等,协同进步。

赞可夫创造的教学新体系具有五个原则:

一是高难度教学原则,二是高速度教学原则。

三是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四是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五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

黎世法异步教学法

钱梦龙导读教学法

卢仲衡自学教学法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顾泠沅反馈回授教学法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溯源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甲骨文:

《尚书·舜典》:

“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诗经·小雅·蓼我》:

“长我育我”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0世纪初借从日文转译的“教育”取代传统的“教”和“学”。

2、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

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该名词是由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其前缀“e”有“出”的意味,词根“ducare”的意思是“引导”,合为“引出”。

二、教育的概念

1.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定义

柏拉图: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夸美纽斯: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之前完成”。

裴斯泰洛齐:

“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使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斯宾塞:

“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巴格莱:

“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孔子认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统治手段。

《学记》认为,教育是长善救失。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定义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传授”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间建立一种转让“知识”的关系。

这种传授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远距离的;“有组织地”意思是说,有一个组织学习的教育机构和一些聘请来的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有计划地确定目标和课程,有目的组织传授工作;所谓“持续不断”,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要经常和连续;“知识”,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不是先天和遗传产生)的东西。

3.《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本书对“教育”的界定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三、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

(一)生物起源说

1、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2、核心观点是:

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主张可概括为三点:

①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动物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③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生物起源论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导致了对教育的社会属性的否定。

(二)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的“心理起源论”。

2、核心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本能的、无意识的对成人行为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心理基础;模仿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过程。

3、心理起源论把儿童本能的模仿看成教育,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同生物起源论一样,把教育看成是自然性现象,也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产经验的实际需要。

2、核心观点:

生产劳动为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人们在生产劳动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促进了猿人机体的进化。

直立行走、手脚分工,促进了人脑的形成、语言的产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原始人的群居,直接导致了人的社会群体生活方式的形式,原始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这些都为教育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可能性.

生产劳动为教育产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原始人积累了大量的制造生产工具、使用生产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原始规范及道德准则。

这些经验、技术和规范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这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而到了原始社会中后期,由于语言文字的产生,教育产生成为可能。

随着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教育应运而生了。

(四)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

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

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

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四、教育的本质探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

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理由:

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受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2.生产力说:

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

3.双重属性说:

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