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194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导读:

本文有的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的人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

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

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

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

“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

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

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

听录音。

  2、师: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

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

自由朗读。

  师:

请同学朗读。

  生:

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

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

很好。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

  有的人教学设计(三)

  师生互动活动

  1、教师分层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训练中读出诗歌的情。

  2、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确诗歌中的理。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爱憎分明的感情。

  2、学习对比手法,体会对比的好处。

  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寓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

但这首诗又非一般的悼念性文章,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三、教学过程

  1、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学习。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其特点有:

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富有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一般分行排列。

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

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

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有四:

(1)富有哲理性。

(2)语言凝练有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2、学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

范读后,要求学生将诗中八处“有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

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有一定的概括性。

可改成: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学生改后,抽学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诗,朗诵后,学生一起评议。

然后,再分组齐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提问:

文中八处“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

两种人,对人民有利的人和对人民有害的人。

  提问并引入讨论:

  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

  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关系?

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

  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

  ⑤最后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关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念。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

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便没有停留于一般的纪念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

英语里有这么一句名言:

“Tobeornotisquestion”,意思是:

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另外我们读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保尔的名言,思考他们每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句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同学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