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7132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宿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安徽分卷·宿松篇

(征求意见稿)

宿松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富有革命传统。

是全国内地水面大县、棉花强县、新兴服装产业基地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和革命老区,为省直接管理县。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宿松史称“松兹”、“松滋”,均有一个“松”字,系因境内多松树。

又晋咸康三年(337年),松滋县民(今宿松人)为避战乱,在荆土桥另立松滋县,县治设于上明(今湖北松滋市老城西)。

这样,中国历史上就有两个“松滋县”,原来的松滋县被称“老松滋县”。

“宿”意“老”,“宿松县”因“老松滋县”简称而得名。

●地理位置地处安徽省西南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东经115°52′50〞~116°34′40〞,北纬29°47′30〞~30°25′50〞。

东邻本省望江县,南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三县隔长江相望,西连湖北省蕲春、黄梅二县,北接本省太湖县。

县城孚玉镇,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104号。

电话区号0556,邮政编码246500。

距合肥市公路里程278千米,距安庆市162千米。

●政区沿革宿松为中国古县,历史上政区范围基本一致,隶属变化频繁。

虞、夏、商时,属扬州。

西周时,先属舒国,后属皖国(治设现潜山县域)。

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战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复属楚。

秦,属扬州九江郡(治设今安徽寿县域)。

西汉,属淮南国,高后四年(前184年)封松兹侯国,治所仙田铺(今凉亭镇南)属扬州庐江郡。

始元五年(前82年)县治始迁今县城址。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改松兹侯国为松兹县,为本县建县之始。

王莽新朝年间(9-23年)曾改县名为诵善。

东汉,属扬州庐江郡。

三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属魏,十九年属吴,改松兹为松滋,属扬州庐江郡。

西晋,成帝年间(326-342年)置松滋侨郡,属扬州;安帝义熙八年(412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属寻阳郡。

南北朝,宋(402年-479年)属寻阳郡,梁(502-539年)属江州,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松滋县为高塘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高塘郡改称高唐县,十八年改高唐县为宿松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县域改置为严州,七年兼领望江县,八年废严州复称宿松县,属同安郡。

后同安郡先后改名为东安州、舒州,属淮南道。

五代十国,属舒州。

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淮南路,舒州同安郡,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舒州领宿松县隶淮南西路。

政和五年(1115年)改同安郡为德庆军,绍兴十七年(1147年)德庆军改为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安庆郡升为安庆府。

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安庆府为安抚司,十四年改安抚司为安庆路,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废司,直隶行省。

明,初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洪武六年(1377)年复为安庆府,直隶京师。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安庆府,顺治十八年属江南布政使司安庆府。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属安庆府。

咸丰元年(1851年)属安徽省安庆郡,同治四年(1865年)属安庐滁和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时期,1914年属安庆道,1928年由省直辖,1932年初属安徽省第一区(年底改为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8年属皖北行署第一专区,1940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专员公署驻太湖县城),1945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49年4月4日宿松全境解放,至1952年8月属皖北行政公署,后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68年8月改专区为地区,1988年8月撤地区改市,均辖宿松县。

2011年3月22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直接管理县。

1949年以后本县范围内乡镇级行政区划变更:

1949年4月全县设6区(城关、许岭、坝头、九姑、凉亭、二郎)、25乡、247村(保)。

1950年增设陈汉区、长岭区和79乡、474村,城关区改名金碧区。

全县共设8区104乡(镇)721村。

1952年1月,分二郎区为二郎区和破凉区,分凉亭区为凉亭区和张畈区,分坝头区为复兴区和汇口区,分许岭区为许岭区和下仓区,分金碧区为城关区和佐坝区,长岭区改名程集区。

全县辖13区,区辖137乡(镇)。

1954年6月增设大官湖区。

1956年1月,并二郎区、破凉区为破凉区,并凉亭区、张畈区为凉亭区,并九姑区、大官湖区为九姑区,并复兴区、汇口区为复兴区,并许岭区、下仓区为许岭区,并佐坝区、城关区为城关区,全县设8区143乡。

9月,撤城关区,设佐坝区和城关镇。

同时撤并区辖乡,全县设8区1镇36乡。

1957年1月,分城关镇为城关镇和弹山乡,县辖8区1镇1乡,区辖36乡。

1958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

10月,撤复兴区设红旗公社,并弹山乡(东风乡)、城关镇为城关东风公社,至1959年12月,全县设7个区、36个公社。

1960年1月,改乡社制为区社制,实行1区1社,原乡社改为管理区。

分城关东风公社为东风公社和城关公社。

全县共设10个大公社,下设34个管理区,313个生产大队。

9月撤销8个大公社,恢复8区,改破凉区为二郎区,保留城关公社、东风公社。

全县辖8区2个公社,区辖42个公社(管理区撤销)。

1966年5月,并佐坝区和东风公社为佐坝区。

1969年3月,撤佐坝区,设佐坝公社,撤并乡级公社18个。

县辖7区2个公社,区辖29个公社。

1972年9月,佐坝公社复为佐坝区,分城关公社为东风公社和城关镇。

1976年4月,陈汉区增设钓鱼台公社。

至1976年10月,县辖8区1镇1公社,区辖41公社。

1978年,县辖城关镇和陈汉、凉亭、二郎、程集、许岭、佐坝、复兴、九姑8区和东风公社,区辖39个公社。

1981年3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7月分九姑公社为新安公社和九姑公社,10月撤销区革委会,恢复区公所。

12月撤销镇、公社革委会,恢复管委会,实行政社分离。

1982年6月,县辖8区1镇1公社,区辖41公社。

1983年1月改东风公社为五里公社。

1984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镇、乡人民政府。

7月升复兴镇为县直辖区级镇。

时县辖8区2镇1乡,区辖39乡。

1986年8月,许岭乡升格为副区级镇属许岭区,10月,从长湖乡划出4个村成立九城乡。

至1991年,县辖8区2镇1乡,区辖1镇39乡。

1992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8镇14乡。

柳坪、北浴、趾凤、高岭、河塌5个乡区划不变。

原城关镇、韩文乡和五里乡的3个村合并为孚玉镇,复兴镇、套口乡并为复兴镇,汇口乡、程营乡并为汇口镇,许岭镇、雨岭乡、碎石乡并为许岭镇,东洪乡、长湖乡、九城乡并为下仓镇,柳溪乡、凉亭乡并为凉亭镇,铜铃乡、二郎乡并为二郎镇,梅墩乡、韭山乡并为破凉镇,马塘乡、长铺乡并为长铺乡,朱湾乡、广福乡、钓鱼台乡并为陈汉乡,西源乡、隘口乡并为隘口乡,五里乡及毛坝乡的4个村并为五里乡,新前乡、洪岭乡、佐坝乡并为佐坝乡,乔木乡、程岭乡并为程岭乡,九姑乡、新安乡并为九姑乡,木梓乡、新前乡及毛坝乡的4个村并为千岭乡,坝头乡、洲头乡并为洲头乡。

1998年1月,撤销长铺乡设长铺镇。

2002年,全县辖9镇13乡,10个居委会,386个村委会。

2004年5至6月,实施村级规模调整。

全县原386个村调整为197个村,10个社区居委会不变。

2009年12月,原由九成监狱管理分局管辖的先进村划归下仓镇。

●政区划分2011年末,辖孚玉、复兴、汇口、许岭、下仓、凉亭、二郎、破凉、长铺9个镇,陈汉、北浴、隘口、柳坪、河塌、趾凤、五里、佐坝、高岭、程岭、九姑、千岭、洲头13个乡。

下辖社区居民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191个,分别辖有居民小组360个、村民小组5438个。

省属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华阳河农场坐落境内东南部地域。

●人口面积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83.69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61万,城镇化率25.82%。

另有流动人口27.53万人。

总人口中,男性44.52万人,占53.2%;女性39.17万人,占46.8%;14岁以下15.34万人,占18.33%;15-64岁61.14万人,占73.06%;65岁以上7.21万人,占8.62%;100岁以上9人。

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3.64万人,占99.94%;少数民族有蒙古、回、满、苗、壮、土家、布衣、侗等28个,人口552人,占总人口的0.06%,其中回族17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31.34%。

2011年人口出生率11.67‰,人口死亡率5.38‰,人口自然增长率6.29‰。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7.4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0.74千米,总面积2393.53平方千米。

其中陆地1560.2平方千米,占65.2%;水域833.33平方千米,占34.8%。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86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处南麓。

地形西北窄,东南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陆地海拔在14-1010.8米之间,从西北至东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平原和长江。

中低山区面积296.93平方千米,丘陵面积812.13平方千米,湖泊面积693.6平方千米,平原区面积451.14平方千米。

境内700米以上山峰18座,最高罗汉尖1010.8米。

东南部有龙湖、龙鳡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均为过水型湖泊,湖水自西向东,注入长江。

古“雷池”为境内湖泊大部分水域。

境内二大河流二郎河、凉亭河分别源于本县西北、东北山区,流经丘岗地区注入龙湖、泊湖。

境内地质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地层齐全,岩浆、沉积岩、变质岩齐备,被省内地质界称之为“地质博物馆”。

●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具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等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16.8℃,1月平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2.5℃(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40.4℃(1961年7月23日)。

最低月均气温0.2℃(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1.0℃(1971年7月)。

平均气温年较差24.3℃,最大日较差19.6℃(1988年3月14日)。

生长期年平均292天,无霜期年平均251天,最长达290天,最短为207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769.3小时,年总辐射115.8千卡/平方厘米。

0℃以上持续期361.8天(一般为1月17日~次年1月13日)。

年平均降水量1397.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34.8天,最多达161天(1970年),最少为107天(1986年)。

极端年最大雨量2219.5毫米(1999年),极端年最少雨量916.0毫米(1966年)。

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8月,6月最多。

●水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的华阳河流域和皖河流域。

其中华阳河流域面积2371平方千米,占99%,皖河流域面积23平方千米,占1%。

主要河道有一级河二郎河、凉亭河、新民河3条;二级河有北浴河、朱湾河、廖河、广福河、清河、长溪山河、铜铃河、车马河、新耕河、白洋河、趾凤河、铁沙河、幸福河、斗山河、黑洋河、驿三港等28条。

一、二级河流总长度444.9千米,河网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11.0亿立方米,年排涝量5.4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9.1亿立方米。

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二郎河,从北浴乡的三面尖至龙湖,流经境内的陈汉、隘口、二郎、孚玉、五里、佐坝等乡镇,主干河道长66.3千米,流域面积597平方千米(其中黄梅县境内3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8.2立方米/秒。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已发现矿种35种,查明有一定资源储备的17种。

上表矿产地126处,其中能源矿产8处,金属矿产4处,非金属矿产113处,地下热水1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11处。

主要矿藏有:

磷矿储量5000.2万吨,分布于北浴、柳坪、铜铃一线,现有中型矿山1家,小型矿山2家,设计年产能力20万吨;大理石荒料储量5044万立方米,分布于柳坪、北浴乡,现有小型矿山2家,年产1.2万立方米;滑石储量6457.1万吨,分布于北浴乡,现有小型企业2家,年产2.8万吨,瓷土储量1171.1万吨,分布于凉亭、河塌乡,现有小型矿山1家,年产2.0万吨;水泥用灰岩储量15584.9万吨,分布于九姑、长铺、程岭一线;蛇纹岩储量6369.9万吨,分布于二郎镇、柳坪乡;玻璃用石英(砂)岩储量3.51亿吨,分布于孚玉镇河西及破凉、长铺镇横山一带。

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32.76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1.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7.9亿立方米。

湿地面积75.75万亩,草场面积12.4万亩。

1997年专家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白鳍豚、中华鲟、原麝、小灵猫、天鹅等55种,其中东方白鹳150只,占全球该物种数的6.1﹪;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等9种。

2002年查明有鱼类20科80种,中药材资源782种。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台风、冰雹、雷击和农林作物病虫害。

旱涝灾害频繁,据1978年至2011年34年统计,发生严重旱涝14年,概率为41%,旱涝灾害概率相当,交替发生,一般各为4年一遇,大灾10年一遇,一般5-7月多水灾,8-9月多干旱。

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1978年,梅天不雨,春、夏、秋旱相连,全县受灾农作物达60万亩,绝收4.5万亩。

1998年、1999年,发生建国后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水,本县境内6-8月降水1194.5毫米,较常年多660.9毫米,7月30日长江汇口水位达22.43米,内湖下仓水位达16.83米,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1.8亿元。

1999年5-9月降水1645.5毫米,较常年多850.5毫米,7月22日长江汇口水位21.81毫米,9月6日内湖下仓水位17.35米,再超历史,境内有960个村庄被洪水围困,大小圩堤227处中溃破213处,其中千亩以上圩堤漫顶或溃破17处,受灾人口78万人次,成灾人口6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112.11万亩,成害90.58万亩,绝收62.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4.62亿元。

1988年4月24日至26日遭严重冻灾,气温降至-8℃以下,最低为-9.6℃,并伴7级以上大风,全县柑桔受毁灾性冻害。

经济概况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72.7︰9.1︰18.2变化为30︰44.6︰25︰4。

固定资产投资6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是1978年的4275倍。

●农业耕地面积72.18万亩,人均0.99亩。

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810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8716万元,2011年达到59.65亿元,比上年增加16%,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薯类为辅。

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38.3万吨,人均458千克,其中水稻31.9万吨,小麦2.3万吨,薯类2.5万吨。

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蔬菜等,是全国优质棉、出口棉基地县、植棉百强县和油菜生产先进县。

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37.3万亩,总产3.2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1.04万亩,总产6.06万吨,其中油菜籽面积35.1万亩,总产5.09万吨;蔬菜瓜果面积15.5万亩,总产17.5万吨;茶叶产量365吨,纯黑芝麻3000吨。

畜牧业以生猪、家禽养殖为主。

2011年全县出栏生猪33万头,家禽815万羽。

肉类总产3.36万吨,禽蛋总产1.45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5%。

全县已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7个、规模养殖场100个,生猪出栏50头以上657户(场),比重达45%;出栏家禽2000只以上467户(场),比重为70%。

养蜂业发展较快,年产蜂蜜250吨。

2011年末,共有林地86.77万亩,其中防护林63.4万亩、经济林5.4万亩、竹林8.7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36万株,林木覆盖率21.77%,活立木蓄积量315.242万立方米。

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量0.66万吨,主要产品有桔、大枣、枇杷、梨等,其中桔3200吨、大枣1100吨、枇杷120吨。

油茶栽植面积0.36万亩。

年末全县普查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323株,其中一级保护17株,二级保护30株,三级保护276株。

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

渔业以大湖生态养殖和滩涂池塘精养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面积561.33平方千米,滩涂184.60平方千米。

养殖品种以河蟹、鳜鱼、鲌鱼、泥鳅、黄颡鱼、黄鳝、甲鱼、龙虾等名贵水产品及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

2011年淡水养殖面积493.33平方千米,水产品总产7.53万吨,其中河蟹0.16万吨。

渔业总产值12.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3%。

2011年,全县农机装备总动力32.95万千瓦,拥有拖拉机12949台,联合收割机217台,插秧机107台,机耕面积65万亩,机插面积5.5万亩,机收面积46万亩。

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8%。

2011年末,全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农产品拥有市级以上商标32个,有机产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建设专业特色乡镇11个,特色专业村4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6家。

●工业解放初期宿松工业仅有缝纫、铁、木、竹篾等手工业加工。

1954年10月创办第一家工业企业宿松酒厂。

1978年工业企业87户,重点企业10家,全县工业总产值2873万元。

2011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486家,工业总产值134.23亿元,比上年增加25.6%。

工业增加值46.06亿元,比上年增加23.9%,占GDP比重41.3%。

已初步形成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筑材料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2011年被中国纺织协会授牌“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家,职工1.6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8.24亿元,比上年增加35.5%。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7家,职工0.53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加36.1%。

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33家。

互益纺织工业城、锦绣纺织工业城、中振服饰织造,宿松风力发电项目被列入省“861”计划重点发展项目。

有宿松工业园区和临江产业园2个。

●商业外贸2011末共有商业网点11223个,从业人员4.1万人;超市、连锁、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世纪华联、都乐福等相继落户境内。

2011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3亿元,增长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1亿元,增长17.9%。

限额以上企业(含个体户)零售额6.8亿元,市场份额达20.8%,增长51.6%;限额以下企业(含个体户)零售额25.6亿元,增长11.5%。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2011年进出口总额300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8.7%;其中进口35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33.5%,主要产品有机械设备、纺织原材料等3类8个产品;出口265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6.5%,主要产品有服装、箱包、电子、汽车配件、农副产品等5类19个产品,销往欧洲、南美、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2011年财政总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加37.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比上年增加35.2%,比1978年增长65.2倍。

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亿元,增值税0.9亿元,企业所得税0.3亿元,个人所得税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8.1%、27.7%、58%、23.3%。

人均财政收入619元,比上年增加35.9%,比1978年增长46倍。

2011年末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民丰村镇银行等8家银行设有分支机构。

各项存款金额99.66亿元,比上年增加23.05%,是1978年的543万倍,其中单位存款25.75亿元,个人存款71.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93亿元。

比上年增加29.88%,是1978年的1519万倍,其中短期贷款16.92亿元,中长期贷款18.34亿元,票据融资1.67亿元。

人均储蓄8500元。

设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家,开户股民(含基金)总数3549户,入股和基金交易额16.14亿元,与上年持平。

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财产保险2.04亿元,比上年增加8.8%;人身保险0.7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

小额贷款公司2家,贷款金额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亿元,增长643.6%;融资性担保公司1家,担保贷款1.20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15.8%;典当公司1家,注册资本金0.105亿元。

●扶贫开发1987年4月省政府批准为插花贫困县,1992年4月被国家列为享受新增5亿元专项贴息贷款扶持县,1994年7月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2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省政府定为革命老区县,被国务院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县。

2011年末,全县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57643户223847人。

1987至2011年先后安排财政发展资金21215.5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2915万元、专项贷款24675万元投入扶贫开发。

有国家部委1个、省直13个、地(市)直10个机关单位帮扶、联系宿松扶贫开发。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2011年县文联下属戏剧、美术、摄影、作家、书法、音乐、诗楹联、硬笔书法、收藏、校园文化、民间文艺等11个文艺家协会,会员3000余人。

1949年至2011年全县累计创作完成文艺作品10万余件,部分收入《宿松民间故事》、《宿松诗歌60年》、《宿松县文学作品选读》等汇编。

县文联于2003年创办《宿松文艺》季刊,已编辑出版28期,发表作品3000余件。

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员90余人,剧院1座,座位757个,每万人拥有90个,年演出1300余场,观众20余万人次;电影公司1个,电影院1座,电影放映队8个,年放映2220场,观众30余万人次;县文化馆1个,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1800平米方,藏书8.6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光碟200盘;2008年在县图书馆建立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至2011年末建立村级服务点208个,实现全覆盖;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396平方米;农家书屋158个,覆盖率为76%。

文化行业从业人员721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58人。

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

新黄梅演艺公司(保留黄梅戏剧院、文南词剧团名),前身为宿松县黄梅戏剧团,1952年9月成立,1994年由剧团、艺研所和人民影剧院合并组成宿松黄梅戏剧院,2010年10月改制为国有文化企业,现有职工38人,其中国家二级演员5人,三级演员27人,2001年演出收入67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县级46项。

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文南词属戏剧歌舞表演综合艺术,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断丝弦锣鼓为特色鲜明的民间音乐,2008年10月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县级“非遗”项目中有民间文学8项,音乐3项、美术3项、舞蹈1项、曲艺1项、杂技1项、手工技艺21项,民俗8项。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1家(白崖寨)、省级2家(小孤山石刻、廖河戏台);县级33处,其中古遗址类7处,古墓葬类5处、古建筑类16处、石刻类2处、近现代类3处。

县内馆藏文物2543件(含古钱币),其中珍贵文物308件(1级10件,2级4件,3级294件)。

北宋瓷质酒器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和莲花烫酒壶制作精致,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分别于1994年、1963年出土境内宋墓。

仙人吹笙壶被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为1级文物中的国宝。

照片作为《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封面书标,莲花烫酒酒壶照片于1982年被国家邮电部作为特种邮票发行。

2008年北京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