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单元高效整合复习检测40.docx
《届高考历史单元高效整合复习检测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单元高效整合复习检测4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单元高效整合复习检测40
学考专题检测卷(十三)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D [关键信息为“矛盾”和“无为”。
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
]
2.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这是因为墨子的爱( )
A.具有超阶级性
B.代表平民利益
C.反对一切战争
D.抑制了统治者
A [孔子的“仁”的主张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子的“兼爱”主张,消除了亲疏、贵贱的分别,提倡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即具有超阶级性,排除B项;C项为墨子“非攻”的主张,与题干中“墨子的爱”信息不符,排除;D项中“抑制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故选A项。
]
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B [根据信息“世异则事异”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
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是(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D [“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D项符合题意。
]
5.《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C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
“兼爱”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
6.“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C [由材料“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可知,作者反对战争,所以选C项。
]
7.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思想
D.礼治为先思想
B [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
8.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仁”与“礼”学说
D.“大一统”的思想
D [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巩固国家统一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
9.宋代司马光诗云: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三纲五常”
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
10.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体现是( )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
C [“天人感应”是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基础。
]
11.《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B [董仲舒思想中包含着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所以选B项。
]
12.《汉书·董仲舒传》中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D [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
13.清朝学者赵翼说: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C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使此后的汉代功臣大将大多受到儒学影响。
]
14.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
“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C [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选C项。
]
15.“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D [本题考查宋代朱熹儒学思想。
A项所讲的内容是程颢、程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孔子的思想,故A、B、C三项错误;南宋的朱熹曾经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故D项正确。
]
16.朱熹曾说: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理在气先”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理”
D.“理在气中”
B [本题考查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
根据材料“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其知有不尽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理”的重要性,并指出人们应不断追求“理”以完善自己的知识,故B项正确。
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D两项属于心学。
]
17.以下思想主张,属于王阳明的是( )
A.“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B.“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A [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致良知是其重要主张,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中庸》中关于治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D项错误。
]
18.唐朝禅宗大师慧能有一首偈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下列选项中,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与材料中禅宗南派顿悟成佛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的伦理观,故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同属于程朱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觉悟不用通过外在的表现,只要在心中追求就可以,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D项正确。
]
19.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
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
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D.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A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是一致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
20.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
A.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C [理学和心学最终都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服务,C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
21.下图中的条幅是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B [材料中“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是B项。
]
22.新版电视剧《三国》刘备参加会盟时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网友调侃称:
“原作者应该穿越回去索取版权费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原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应出自( )
A.李贽的《藏书》
B.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顾炎武的《日知录》
D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点的是顾炎武,故选D项。
]
23.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
“他‘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
”这是对谁的评价(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D [由“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对王夫之的评价。
]
24.黄宗羲认为: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C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法治的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他反对“一家之法”和君主专制,但他还未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
25.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王夫之思想特点的是( )
A.“公其是非于学校”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
D [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
“公其是非于学校”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的观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主张,故选D项。
]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
(4分)
【答案】
(1)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逐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观点:
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贯通明理。
27.学习、借鉴、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
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
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
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4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总结即可;第二小问,需结合荀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分析。
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吸纳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第二小问,宋儒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所以对其持批判态度。
【答案】
(1)主张:
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贡献: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2)一方面,宋儒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家思想;另一方面,宋儒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所以对其持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