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5408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docx

M1M2与股市的关系汇编

请看下图,这是截止自96年5月到2011年5月M1增速与上证指数的走势关系图:

看了这张图,任何人都会觉得神奇!

M1增速与上证指数走势是如此的高度吻合!

当M1增速高于22%时是为股市顶,低于10%时是为股市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M1增速是代表社会上的活钱!

如果M1低于10,代表活钱没了,国家自然就要松动银根。

而我们知道中国股市是资金推动型的,上涨是靠资金推动的,银根一松,股市就上去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从上图我们看到,5月份的M1增速已持续跌到了12.7%左右,离10%已很近了

就是说我们离股市的底部也近了,底部近了,我们要做的当然是,越跌越买!

直至满仓!

当M1增速从低位回升,到达20%时,股市说不定已涨到3600点以上!

当然,越跌越买的品种是有选择的。

我还是推荐指数型的基金

因为,股票可以从60元跌到2元,直到退市,但指数基金只要拿着,永远不会退市!

人类不断进步,股指就会不断创新高!

而且,下一波行情,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一定是蓝筹股的行情(中小盘个股已经历2年大牛市,根据风水轮流转的道理,该到蓝筹啦)

而指数基金拿着的,大部份正是蓝筹股的组合!

一语道破天机,经济最大的赢家是央行的主人,股市最大的赢家是股票发行人。

M1、M2的数据变化有很多玄机 

①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1比M2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M1<M2)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

②而M1高M2(M1<M2),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来。

 

例如,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

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

 

本轮行情是2005年底开始启动的。

从2006年1月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出现了明显的“异动”:

到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增幅比上年末低1.8个百分点。

这二者之间的差异隐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分析金融市场的趋势(包括股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牛市

1、在货币供应的各个层次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2、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3、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

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4、货币供应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映。

从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即货币政策时滞。

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时滞在6至12个月。

 

从统计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主要是M1不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异动”应该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的“异动”引起的。

例如:

2005年的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的余额是33099.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1%,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

不仅企业的定期存款增长迅速,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是143278.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64亿元人民币,占新增的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

 

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

第二种可能是,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

 

从历史经验看,1996年-1997年行情和2001年前后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而2005年以来出现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的现象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但从国外的经验看,股市与实体经济(尤其和房地产市场)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房地产市场繁荣,股市上涨。

从理论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市场是比较有效率的,股市反映了实际经济的波动。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方向是相反的,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中国的股票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一直比较小,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之前只有10%左右,因此,股市与经济的相关性不大;二是中国的股市一直是新兴市场,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

总之,我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是脱节的。

因此,股市是否上涨取决于资金的意愿,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好坏(这样的情况在2007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重大转变)。

 

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为M1增长速度不断增加。

但经验数据表明,当M1超过22%之后,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最长的是2001年上半年,持续了5个月)。

这可能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动力耗尽了。

我们常困惑于大盘牛熊判断之难如果能知道大盘将走向牛市还是熊市,那么操作起来自是事半功倍而,事实上有这样的方法,请看:

第一张图是“货币供应量”,我们对照大盘K线图,可以惊奇地发现,当M1小于10时就是大盘的底部!

M1大于22以上,就要小心留意,因为往往是顶部的来临!

另外,从最近十多年的历史看,每当M2比M1高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而M1比M2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会结束,熊市会到来。

 

2009年,A股市场的大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虽然2009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被定调为“适度宽松”,银行业却是按“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执行的。

具体表现为:

M1同比增速创了1995年末以来的最高水平(图1);贷款同比增速自1992年6月以来,仅低于1996年的水平(图2)。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有关部门,均一再强调2010年中国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然而,如果说A股市场在2009年的大幅上涨得益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话,2010年则将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

 

   一、M1同比增速向下的拐点将对A股构成较大压力

   

(一)中国股市M1同比增速与A股涨跌密切相关

    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M1同比增速与上证指数的涨跌有较强的相关性(图3)。

自1995年末以来,M1有5次单月同比增幅降到了10%左右,分别是1996年1月的11.4%、1998年6月的8.7%、02年1月的9.5%、05年3月的9.9%和09年1月的6.68%(如多个月低于10%,选最低的一次)。

巧合的是,当时无一例外股市出现了大涨行情。

其中有三次是牛市的开始,一次是02年1月大熊市中的一次反弹,幅度为26%,另一次就是自1664点以来的上涨行情。

同时,5个时点的间隔也较有规律,跨度分别是29个月、43个月、38个月和46个月。

   M1自1995年末以来,有4次同比增速超过20%,同时股市都出现了向下的拐点。

这四次分别是1997年1月的22.2%、2000年6月的23.7%、2003年6月的20.24%和2007年8月的22.8%,除了第三次,拐点分别在4个月之后、12个月之后和2个月之后出现。

第二次拐点虽然在1年之后才出现,但在这一年中累计涨幅仅16%左右,属鸡肋行情。

而第三次,在2003年6月之后的2004年3月,M1同比增幅出现了一个次高点20.1%,拐点出现在4月。

如将这次的次高点作为拐点的信号,四个时间点的间隔分别是41个月、45个月和41个月,也非常有规律。

 

 

   去年下半年,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表了傅峙峰的《简单惊人的“M1定买卖”投资法》一文,同样总结出了这个规律。

按该文计算,如当M1增速接近于10%时全仓买入,超过20%时清仓,从1996至2009年7月的这段时间内,将取得远超任何指数的收益(表1)。

以上证指数为操作标的累计收益率为22.06倍,以深成指数为操作标的累计收益为72.85倍。

 

 

  表1 M1定买卖法投资

时间

上证指数

深成指数

M1增速(%)

操作

收益率(%)(上证/深成)

96年1月

537

958

11.4

79.5/283

97年1月

964

3676

22.2

99年1月

1134

2920

9.6

69.93/65.41

00年6月

1928

4830

23.7

02年1月

1491

2982

9.5

1.27/4

03年3月

1510

3101

20.12

05年3月

1181

3170

9.9

279/379

07年7月

4471

15199

20.9

08年10月

1728

5839

8.85

97/134

09年7月

3412

13670

26.37

 

 

   当然,由于M1各月的同比增速要在第二个月中旬才公布,因此根据M1同比增速进行操作要滞后一些,但这并不能根本上改变根据M1进行操作将取得巨额收益这一事实。

相反,如根据上表进行反向操作,将亏损累累(表2)。

从1997年1月入市,到2008年10月出局,四次买卖,以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数为操作标的累计亏损分别为72.5%和80.74%。

 

  表2 反向M1定买卖法投资

时间

上证指数

深成指数

M1增速

操作

亏损率(上证/深成)

97年1月

964

3676

22.2

-17.63/20.57

99年1月

1134

2920

9.6

00年6月

1928

4830

23.7

22.67/38.26

02年1月

1491

2982

9.5

03年3月

1510

3101

20.12

21.79/-2.23

05年3月

1181

3170

9.9

07年7月

4471

15199

20.9

61.35/61.58

08年10月

1728

5839

8.85

 

 

   可见,在A股市场,逆M1同比增速买卖股票,是非常不明智的。

   按1995年末至2008年间的规律,M1同比增速升至20%左右的两个高点之间,有近40个月的间隔。

但2009年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破了这个规律。

自2007年8月M1同比增速出现22.8%的顶点后,2009年6月就达到了24.79%,并且在2009年10月开始连续三个月在30%以上(其中12月M1同比增速已低于11月)。

即使2010年第一季度继续创出新高,但M1同比增速已经或即将迎来向下的拐点已是必然。

这应当引起投资者的高度重视,以回避A股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二)美国股市早期M1与股市同样密切相关

 

   在《货币供应量变化与股市涨跌的玄机》一文中,本人根据图4,轻率地得出了美国M1同比增速与美国股市不存在相关性的结论。

其实这是因美国股市1980年代开始的大牛市,使得前期股市的波动在图中显得很不明显,实际二者起码在1990年之前的近30年内是密切相关的。

 

   1960-1980年,尽管美国经历了越战、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滞胀,道琼斯指数却始终基本与M1同比增速同涨同跌(图5)。

1981-1988年,二者仍基本上保持了走势的同向性(图6)。

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M1同比增速在1987年1月创下17.63%的阶段最高位后开始持续回落,比1987年10月道指的急速下跌提前了9个月。

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美国人对近30年的M1同比增速与道指的相关性视而不见?

1987年美国股市的暴跌前,只有区区几个人成功预测了这次暴跌。

据彼得·林奇的回忆,其中一人就是吉姆·罗杰斯。

 

 

   进入1990年代以后,美国M1同比增速与道琼斯指数的同涨同跌的规律就失效了。

最大的两次背离:

一次发生在1992-1996年,当时M1同比增速持续下降为负数,但美国股市的牛市行情如火如荼(图7);另一次发生在2003年开始的大牛市中,期间美国M1同比增速持续数年不断下降(图8)。

 

 

   美国M1同比增速与股市涨跌的规律被打破,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全球化压低了美国的通胀率,同样压低了美国的利率,低利率对美国股市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美国金融创新的大发展,使得美国金融市场的杠杆倍数提高。

 

   (三)M1同比增速与股市涨跌相关性的思考

   虽然M1同比增速与股市涨跌密切相关,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却令人费解。

如M1环比增速与股指涨跌密切相关,可能还好理解一些。

而且居民储蓄存款与个人股票账户中的保证金都是M2中的一部分,M1同比增速的变化不能衡量储蓄存款流入股市,而存款搬家其实是2007年“5.30”之后股市创新高的主要推动力。

事实上,M1增加的部分中只会有一小部分进入股市,并推动股市的上涨。

而且影响股市涨跌的因素成千上万,仅仅来自于M1同比增速的影响似乎还不足于成为股市涨跌的主导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的理解可能可以解释部分原因:

   1、M1与股市中的存量资金是井水与河水的关系。

河水的涨跌,并不能马上导致井水水位的涨跌。

但二者是间接连通的,河水的涨跌早晚会影响井水的水位。

同样,M1同比增速加快,从整体上看,企业活期存款增加后,对于进行股票投资的企业来说,进入股市的资金整体上也会水涨船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应当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市,但不得超过50%。

假设一年前有困置资金100万,投入股市的资金上限为50万,目前困置资金为130万,投入股市的资金就有可能达到65万。

这里还没有考虑追涨杀跌的投资者的普遍操作习惯。

   2、由于M1环比增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因素,因此其与股市的环比涨跌相关性不强。

而M1同比增速相对于环比增速,可排除季节性的影响。

举例来说,2010年新增贷款估计将超过1万亿,将导致当月M1环比2009年12月增加较多,但当月上证指数却大跌8.78%。

   3、企业与居民的投资热情是相近的。

这样,储蓄存款较大规模地进出股市,虽然不影响M1同比增速,但在一定的牛市或熊市的大背景下,储蓄存款进出股市的同时,企业存款必然也同时在进出股市。

 

   二、从净投放到净回笼的转变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中国每年都会产生较多的贸易顺差,同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图9)。

为此,央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的方式,平衡因外汇储备增加而投入的基础货币。

 

   但是在2009年,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出现了近年来首次的净投放(图10)。

虽然只有区区2130亿元,但由于当年中国外贸顺差加外商直接投资共达2861亿美元,远不能吸收因此投放的基础货币,使得货币市场资金非常充裕。

一方面压低了货币市场的利率,另一方面,直接推动了部分资金进入股市,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同时,在2009年全年中,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始终维持在2008年末的水平,因此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在当年也未吸收较多的流动性。

 

 

   但到了2010年,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脱离2008年末和2009年的险境,则不出意外的话,央行将重新恢复公开市场操作的净回笼(2009年第四季度央行实际连续10多周连续净回笼资金)。

并且在不久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有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按2005-2008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分别净回笼货币13380亿、7711亿、9028亿和9094亿元,预计央行2010年将净回笼货币近1万亿元。

如为管理通胀预期等需要,有矫枉过正(即吸收2009年过度投放的货币)的必要,全年净回笼化币可能在1.5万亿元以上。

   总之,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净投放,而2010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带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净回笼。

这对A股市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监管新政策带来的压力

   为防范信贷风险,银监会不久前陆续出台了一些监管政策,客观上对股市的资金面带来一定的间接压力。

主要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一是贷款均衡发放的要求。

近几年来,银行在早放贷早受益的指导原则下,尽可能在上半年,特别是第一季度集中放贷。

央行网站公布的2010年工作会议主要精神的公告中明确指出: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切实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

”根据某国内知名券商未经央行或银监会证实的说法,要求银行每季度新增贷款不得超过全年计划总额的30%,每月新增贷款不得超过全年计划总额的12%。

按全年新增贷款7.5万亿计算,第一季度不得超过2.25万亿元(仅相当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4.6万亿的不足50%),每月新增贷款不得超过9000亿元(而2009年第一季度平均每月新增贷款达1.53万亿元)。

   尽管银监会否认针对性地上调部分贷款发放过于激进的数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也否认要求部分银行在1月下旬停止发放新贷款,但根据一些公开的报道,个人认为这基本属实。

银监会的窗口指导有效地控制了1月份新增贷款的爆发性的非理性增长。

  贷款均衡发放的政策要求,将使上半年,特别是第一季度市场的流动性压力超出预期。

   二是对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的限制。

2009年,各银行由于新增贷款较多,资本充足率下降也比较快。

于是不少银行通过将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给个人投资者的方式,将部分贷款转为表外资产。

因此银行2009年实际发放的贷款要多于公布的数据。

2009年12月14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转出自身存量信贷资产,令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遭遇寒冬。

截至1月21日,今年来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共计发行115款,环比上月锐减73%。

相关的资金需求大部分将被迫由正常的新增贷款来满足,挤占2010年新增贷款7.5万亿的额度。

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估算,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约为2万亿元,其主要构成部分是信贷类理财产品,2009年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带来的信贷增量约为1万亿元。

   三是对银行间贷款转让的限制。

同样为规避资本充足率的约束,2009年下半年,不少资本金紧张的银行将贷款以附有回购条款的方式转让给其他银行。

而银监会2009年12月24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则明确禁止银行为规避信贷规模调控或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蓄意转让自身信贷资产。

对于“双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过程中出现的“失踪”贷款,以及转出资产流入资本市场的违规现象,监管机构将严肃查处。

 

   四、对多余货款的另一种看法

 

   中金公司发现,历年央行公布的中长期企业贷款与统计局公布的已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基本相等,而到了2009年,前者比后者多了近1.2万亿元(图12)。

这被解释为2009年贷而不用的闲置贷款。

目前市场普遍预测的2010年新增贷款为7.5万亿元,相对于2009年将减少约2万亿元。

则根据这种口径计算的闲置贷款将弥补2010年新增贷款有所减少的缺口。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得到这些闲置贷款的企业,原先有一个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池,这个资金池与闲置贷款的资金池同样是间接相通的。

闲置贷款资金增加了,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池的容量也必然增大。

因此,困置贷款的增多,导致部分资金2009年进入股市,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而在2010年,不仅闲置贷款进入股市的资金同比无法增长,而且大部分闲置贷款将在2010实际投入使用,必然将撤出股市,给A股市场带来调整压力。

 

   自2009年初以来,A股市场已经形成比较严重的流动性依赖症。

一有收紧信贷或央行净回笼资金的风吹草动,往往引发股市波动。

2009年7月末和8月初的大调整就和当时新增贷款不如预期有关。

而2009年A股市场来自流动性的诸多利好因素,在2010年将不同程度地逆转,市场将持续地遭受流动性不足的压力。

牛市结束信号

“牛市还要继续走一段时间,只有当五个信号同时出现时,牛市才有可能结束。

他所指的五个信号包括:

房地产销售持续好转;基建投资增逾30%的超预期刺激;信贷扩张超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上行到3%以上;注册制下IPO大规模涌出。

近期,市场已不断出现上市公司减持股权,用以偿还银行贷款的财务安排。

而随着股票不断上涨,国有股减持以充盈社保,化解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人口老龄化风险,也应该是政府一盘大棋中的一招

价值投资选股方法之一:

好公司第一定律

 

    公司分析包括方方面面,深深浅浅,费时费力。

并且很多时候还无法量化,难以把握。

有没有办法可以简化和量化呢?

据说真正的洞察力都是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简化成一个核心的理论。

我觉得也可以把公司分析简化为一个量化的硬指标:

一个公司,如果可以保持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一个好公司。

我把它称为好公司第一定律。

 

    先解释一下:

    1、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为了简单,使用了“高”这个模糊的词。

实际上是可以量化的,如果你期望20%的投资收益率,那净资产收益率就不能低于20%。

另外,因为个人的期望回报率不同,所以用高这个词来代表。

    2、保持。

注意是保持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有两个意思,一是现在净资产收益率高。

二是要保持得住,期限是未来的5-10年。

    3、好公司。

好公司的定义是,公司经营产生的利润大幅上升,而不是靠概念、重组、非经常性收益等,并以此推动股价的上升。

要强调的是,股价上升的不一定是好公司,就象很多概念股,我们寻找的是靠公司基本面推动股价上涨的公司。

股价上升的不一定是好公司,但好公司的股价一定会上升。

具体点就是,通过10年的经营,如果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15-26%,公司的价值能上升4-10倍左右。

 

    接下来是证明。

按照现代经济学方法论,证实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证伪。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个保持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利润和净资产没有大幅增长。

也没有发现利润持续(4-10年)大幅增长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很低的(低于10%)。

所以需要朋友提出反例。

 

    证实一下。

    1、一个公司如果有x%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能保持。

那它的利润就会按x%的复利增长,净资产也会按x%的复利增长(假设利润再投资)。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净资产

10.0

11.5

13.2

15.2

17.5

20.1

23.1

26.6

30.6

35.2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