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5161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docx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

西方文学史论文3000字

篇一:

西方文学史期末论文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姓名:

申丽华学号:

2104091894班级:

20xx级朝文课程名称:

西方文学史任课教师:

韩继镐浅谈莫泊桑与短篇小说《项链》【摘要】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关键词】莫泊桑项链玛蒂尔德真诚勇敢莫泊桑简介和小说《项链》的介绍1.莫泊桑简介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欧洲短篇小说创作“双璧”是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莫泊桑,一生写短篇小说将近300篇。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渗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

2.小说《项链》的介绍《项链》是短篇小说,作于1884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

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

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内容大概是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为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

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本文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自然地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深刻领略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观念是:

美在生活,短篇小说应向生活取材;美在提炼,应从生活素材中提炼;美在构思,要重视布局的严谨巧妙;美在含蓄,不能把意思写尽;美在性格,短篇小说以性格小说为上品;美在简洁,短篇小说字数要少,人物要少。

下面分析一下短篇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

一.玛蒂尔德不应该被看成“虚荣”的代名词而备受指责。

1、玛蒂尔德的虚荣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何罪之有?

爱慕虚荣,满足虚荣,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对现实不满足而引发的。

玛蒂尔德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将就”着“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所以她对现实状况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

由不满而生出的对改变的渴求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

玛蒂尔德因为“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觉得不幸”;为没能过着“高雅而奢侈的生活”而不断地感到痛苦;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简陋而苦恼”。

回到我们现实中来,这种不安分的心态,这种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的心理,又有什么过错呢?

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

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入各种高档场合,得到众人的爱慕,过着优雅的生活呢?

热爱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的人最自然最正当的事。

所以,玛蒂尔德的想法和追求实在不算过分,这也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大众心理,一种最能体现人生的原始的物质追求。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漂亮的女主人公的所谓虚荣是什么:

一件漂亮的礼服,一串精美的项链,一个在舞会上引人注目的机会。

这些难道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极正常的愿望吗?

周国平在他的《守望的距离》中,把女人的虚荣与男人的虚荣作了很有意思的比较:

“女人的虚荣是表面的,男人的虚荣却是实质的。

女人的虚荣不过是一条裙子,一个发型,一场舞会,她对整个人生并不虚荣?

?

男人虚荣起来可不得了,他要征服世界,扬名四海,流芳百世,为此不惜牺牲一切美好的光阴。

”这么看来,玛蒂尔德的虚荣较之于男人的虚荣,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许多读者死死抓住她这种并不过分的“虚荣”,把她给诠释成一个贪图享乐的罪人,这未免显得可笑了。

2、对美好事物的整日幻想不过是年轻女子的一种单纯的生命特质,不应该受到批判。

小说开头写了许多玛蒂尔德的梦幻般的想象:

富裕、闲适、情人、雅趣。

人们通常会把它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当时的年龄特质和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

并不富裕的家庭、封闭的社交,没经历过恋爱便匆匆完成的婚姻,没什么钱日子却还过得去,没什么玩的偏偏又有的是时间。

女主人公那些整日的幻想实际上是即将成熟的女子对未来朦胧的憧憬和展望,是那个年龄段的女子一种最单纯的生命特质。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少男少女们,有谁不曾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过幻想呢?

想想你们年少时的梦想吧!

谁的梦里不曾有过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白马王子、房子、车子、名誉、地位?

?

呢?

假如我们以成年人的经验一刀切,施以伦理化的道德评判,以虚荣作结的话,那么玛蒂尔德的虚荣与其说是一个人的虚荣、一个阶级的虚荣,倒不如说是整个人类的虚荣,是处于那个年龄段的所有的少男少女的虚荣!

人年轻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很多年之后蓦然回首,可能会觉得那些想法肤浅得可笑。

可是它毕竟是那么地美丽过,那么真切地贯穿我们过往了的青春,陪伴着我们渐渐长大。

做梦是每个人的权利,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实在是无可厚非的。

心怀梦想却被加以批判,实在是太委屈。

二、玛蒂尔德也许曾经虚荣,但绝不虚伪!

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

1、她没有出卖人格去达成自己的愿望。

在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美丽动人,充满了幻想而无所事事。

评论者们或许正是以玛蒂尔德的幻想为依据,说她如何爱慕虚荣,如何梦想过上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

正因如此,她才有在舞会上出尽风头的欲望,才有丢失项链的不幸和赔项链的辛酸。

不错,玛蒂尔德是成天幻想着美好的生活。

看到自己的小女仆,心里就会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看望自己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但她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梦想没得到实现和满足而做出有损于自己或别人的事情来。

要知道,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女人可以做“玩物”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的年轻美貌就是“资本”。

像莫泊桑另一篇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朗丹太太,就是一个以美貌为资本达到目的的典型人物。

朗丹太太沉迷于看戏,并且喜爱珠宝。

她利用看戏为名,与有钱人私通,靠出卖灵肉去追求享乐和财富,完全堕落成了一个娼妇。

爱美本是人之常情,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灵魂,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便是大错特错的。

玛蒂尔德不同于像朗丹太太那样的靠出卖尊严获取财富的可怜虫。

丢失项链前,她参加舞会是部长对她丈夫路瓦栽的邀请,衣服项链都取之有道,舞会上她尽情欢乐,并没有非分之举。

在那个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中,玛蒂尔德保持着诚实的品质和清白的行为。

即使在项链丢失后,面临着巨大的债务时,玛蒂尔德也没有想过要出卖自己的人格换取金钱来偿还债务。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按照小说中所说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天生丽质的漂亮姑娘,凭她的美貌,凭她在舞会上能引起部长的注意的机遇,她完全有机会攀上一个有钱人而隐秘地得到一大笔钱,不用去为生活忧愁。

但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坚定地说:

“要还!

”并和丈夫一起为还债辛勤地工作。

她对朋友没有赖帐,也没有出卖人格和尊严去偿还债务。

她在那污浊、虚假、拜金的丑恶社会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纯洁心灵,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

一个充满幻想的女人,只要她不甘堕落,一样有承担的勇气和力量!

2、苦难之下显出真诚勇敢的本质。

(1)用于面对现实的勇气。

苦难是对一个人最彻底的考验。

当玛蒂尔德面对着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重大人生变故时,我们不难发现:

这位天真纯洁,曾整日幻想的小女人,其实有着坚强的灵魂和惊人的勇气。

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地回到了现实,毅然地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

“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她这种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勇气,不得不让人佩服。

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坚强的灵魂、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恐怕是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

试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受到一点点挫折和创伤就心灰意冷。

因为失恋便绝望自杀者有之,因为遇到困难而失望崩溃者有之,因为受了几句批评便轻易放弃者亦有之,更不用说去面对像玛蒂尔德这样突如其来足以改变其一生命运的遭遇了。

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勇于承担的气魂也是充满了激赏的,他在小说中是这么说的:

“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地打定了主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这字里行间无不传达了莫泊桑那种情不自禁的赞赏之情!

(2)抵抗命运的坚强意志。

决定了承担责任之后,玛蒂尔德便开始了她漫长又辛酸的还债之路。

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包揽了“家里一切粗笨活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她甚至到到店铺里与店主人讨价还价,在别人的嘲骂中“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约她那艰难的钱。

”这样的生活她整整过了十年!

篇二:

西方文学史论文西方文学史论文姓名:

林煜峰学号:

10231150班级:

土木1006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荷马史诗》读后感《荷马史诗》的背景:

《荷马史诗》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

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

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10年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

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形成文字。

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

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

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

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

他们调集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

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喀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喀琉斯愤而退出战斗。

《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

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

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喀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

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

阿喀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

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

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喀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

《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

后来阿喀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喀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

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

史称木马记。

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

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

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

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

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

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

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

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

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

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木马屠城记在我的眼里是最经典的一个故事。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何以见得,就可以从这样的故事中得出结论。

兵不厌诈,特洛伊人的大意,造就了这一经典的战役,若没有特洛伊战争,现代人能策划出这样伟大的战役吗。

没有特洛伊战争,没有木马屠城,还会有现在的木马程序吗。

有多少人是先知道木马屠城记,后知道木马程序的。

有多少人师先知道荷马史诗,后知道到电影特洛伊的。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没有特洛伊电影,会有多少人知道荷马史诗啊。

希腊联军的战舰突然扬帆离开了。

平时喧闹的战场变得寂静无声。

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军回国了,他们跑到城外,却发现海滩上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惊讶地围住木马,他们不知道这木马是干什么用的。

有人要把它拉进城里,有人建议把它烧掉或推到海里。

正在这时,有几个牧人捉住了一个希腊人,他被绑着去见特洛伊国王。

这个希腊人告诉国王,这个木马是希腊人用来祭祀雅典娜女神的。

希腊人估计特洛伊人会毁掉它,这样就会引起天神的愤怒。

但如果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里,就会给特洛人带来神的赐福,所以希腊人把木马造得这样2巨大,使特洛伊人无法拉进城去。

特洛伊国王相信了这话,正准备把木马拉进城时,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跑来制止,他要求把木马烧掉,并拿长矛刺向木马。

木马发出了可怕的响声,这时从海里窜出两条可怕的蛇,扑向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

拉奥孔和他的儿子拚命和巨蛇搏斗,但很快被蛇缠死了。

两条巨蛇从容地钻到雅典娜女神的雕像下,不见了。

希腊人又说,“这是因为他想毁掉献给女神的礼物,所以得到了惩罚”。

特洛伊人赶紧把木马往城里拉。

但木马实在太大了,它比城墙还高,特洛伊人只好把城墙拆开了一段。

当天晚上,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他们跳着唱着,喝光了一桶又一桶的酒,直到深夜才回家休息,做着关于和平的美梦。

深夜,一片寂静。

劝说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的希腊人其实是个间谍。

他走到木马边,轻轻地敲了三下,这是约好的暗号。

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地跳了出来。

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

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

1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

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

海伦也被墨涅依斯带回了希腊。

特洛伊战争就由木马屠城记落下了帷幕《荷马史诗》恩格斯说:

“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它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的价值荷马史诗体现了热爱现实的思想,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绝不是神的奴隶,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荣誉,建立功勋。

在自然威力面前或在战争生活中,史诗都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

史诗中的英雄们把幸福寄托在现世和人间,在他们看来,生命、战斗、劳动才有更大的意义。

《伊利亚特》这个故事歌颂英雄的威武勇敢,赞美希腊民族历史。

阿基疏斯是个不完美的英雄,他勇敢、富有同情心、重视荣誉,同时有具有固执、易怒等弱点这些弱点往往会酿成大错。

《荷马史诗》叙事生动明确,语言流畅。

书中的英雄人物热爱生活,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史诗构思巧妙,布局完整,突出歌3颂英雄主义的中心思想。

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有初步的个性特征。

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

诗中比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比喻”。

常用重复的手法,适应古代民间歌人口头复诵条件,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4篇三:

西方文学史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

雨果简介摘要:

简要介绍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

雨果及其作品,着重介绍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两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并摘录了部分雨果的名言。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悲惨世界一、引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为法国人所骄傲,他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智慧与沧桑,他,就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最有影响力的人。

——维克多·雨果二、正文

(1)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小时候的雨果跟随父亲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