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512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前进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2.制度化教育,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3.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4.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6.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7.1903年到1905年,取消科举制度,开始开学堂。

8.宫廷学校,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9.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古雅典教育、古斯巴达教育。

僧院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

骑士教育。

(参考课本)

1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2.教育的民主化体现在: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自由化。

13.《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

《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昆体良著,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14.灵魂是有理性(哲学家)、意志(军人)、情感(劳动者)三部分构成的。

15.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体现了教育思想。

亚里斯多德,“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著作《政治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法国的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观,有教育小说《爱弥尔》

1862年,京师同文馆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6.传统教育: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育: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17.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传统教育的代言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8.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是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有: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有: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5.传统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比较: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6.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7.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

8.学生文化的特征: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6.遗传的意义: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发挥的作用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8.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德能力。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3.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

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4.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5.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6.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9.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0.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体现在: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有: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2.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课程

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3.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三基”(读、写、算)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5.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6.课程目标的特点:

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

7.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8.教学计划主要有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了解)

9.教学大纲又称为学科课程标准,一般由以下基本部分构成:

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文本部分。

10.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教科书(有乘课本)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11.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2.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计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3.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一,安排课程表;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4.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特性: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的一般任务:

1)教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体结构”:

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

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8.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9.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0.教学过程可划分的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