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4842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docx

《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docx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主备人

段小英

参加

人员

七年级语文组教师

个人修

改意见

课题

《春》

 

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

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

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具

多媒体

一、品读诗,发现春天的美:

(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

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

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

二.导入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主要代表做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全收在《朱自清全集》。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听朗读,读准字音,描述春天的美:

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1、字音:

表达美

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朗润:

明朗润泽。

(2)润湿:

(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3)酝酿(yùnniàng):

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卖弄:

炫耀。

(5)应和:

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6)宛转:

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7)嘹亮:

(声音)清晰响亮。

(8)黄晕(yùn):

昏黄不明亮。

(9)烘托:

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0)静默:

不出声。

(11)舒活:

舒展,活动。

(12)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13)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和嫩绿的叶子。

(14)呼朋引伴:

指招引同类的人。

(15)抖擞精神:

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五、生读文,品析春天的美:

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交流,用下列句式:

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

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我喜欢春花图,因为这段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写法,写出了花颜色多、花的味道甜。

六.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看看主要描绘了那几幅图?

(用三字概括)

明确: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课文结构:

盼春

春绘春(五幅图)

赞春

七.赏析:

1.绘春:

⑴“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先总后分)

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明确:

没有一个例外。

⑶总写春回大地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山朗润水涨脸红

2、欣赏春草图:

(1)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

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2)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些人的活动?

(草好,人欢乐。

(3)朗读、背诵。

总结:

质地:

嫩色泽:

绿长势:

满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3、欣赏春花图:

(1)第4节写什么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2)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

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3)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4)朗读背诵。

总结: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

4、欣赏春风图:

(1)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

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温暖柔和。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风的清新芬芳浓郁。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听觉写风的和谐悦耳。

(2)“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

“(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3)朗读背诵。

总结:

和煦芳香悦耳从触觉、嗅觉、听觉角度来写

5、欣赏春雨图:

(1)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找出文中的词把雨的形态、情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

(3)朗读,开展想象。

总结:

细密闪烁绵长描摹形状、写出雨中景物

6、欣赏迎春图:

写出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总结:

范围广人数多年龄全抓住特定情境中人的活动来写

7.第三段:

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八.读最后三段,思考:

1、这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比喻,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壮(力))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三个比喻依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3、这几段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你知道是什么吗?

明确:

(歌颂春天的无限美好,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九:

课外拓展:

悟--美点寻踪

结构美---“总分总”式;巧妙的构思图景美---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情状情感美---盼_爱_赞

  修辞美---拟人比喻排比引用反复表  炼字美---“钻”等  手法美---烘托 渲染 想象 呼应达

美 结合(点面 正侧 动静 明暗 虚实 高低 色味 情景) 语言美---准确(概括春景特征)        生动(叠词叠句对称铺排)        形象(比喻拟人抒情)

十、总结全文,背诵全文。

课后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空灵、澄清”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品味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二、展示教学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三、老舍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四、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划出写济南冬天的词语。

五、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镶上(xiāng)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

文中指天气晴朗、高爽。

澄清:

清澈明亮。

空灵:

清净。

六、朗读第一段,组织小组讨论。

1、济南冬天的特点什么?

2、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

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七、朗读第二段,组织讨论。

1、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1、城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

2、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

突出了济南小山的像一位慈善可爱的母亲一样,呵护济南的人们,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既然济南的冬天这样温晴,下不下雪?

它的雪景如何?

八、朗读第三、四段,组织讨论。

1、写小山雪是按什么顺序写?

划出表顺序的词语。

教师点拨、明确: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城外远山。

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表现了薄雪覆盖的小山的秀气雅致。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济南的山景如此的秀美,如此的动人,那么济南的水色如何呢?

九、朗读第五段,组织讨论。

1、文章用了哪些词语写济南的水?

表现了济南水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

绿萍、绿水藻、绿柳、照影。

衬托水的清澈。

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突出透明。

表明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济南真是块宝地。

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归纳:

本文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写得精妙,在于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喻使句子生动形象,而拟人则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作者的深厚感情无不通过这些手法加以体现。

十一、做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风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

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树林全貌;

第2段:

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

断绳羊、女孩;

第4段:

葡萄蔓、苍蝇;

第5段:

鸟巢、鸟儿;

第6段:

废纸、猫、瓦;

第7段:

浮萍、鱼儿;

第8段:

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

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

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夸张。

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妙用?

比喻。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

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

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

《秋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课件

(一)提问学生,导入新课

     导语:

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告别梁衡眼里热烈急促的夏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

(用“秋天是              ”来表达)

      请看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秋天的。

(课件展示两首古诗并朗读),多么美的秋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何其芳心中同样满流着诗意的秋天。

(三)检查预习,整理字词。

组织各组同学同时上台板书课文中的多音字与形似字,除此以外,多音字还要写出另外读音的拼音及组词,形似字还要写出另外字词的组词。

各组写一个,老师评价并补充,全班齐读板书的词语。

(四)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与感情基调。

1、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

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2、分组回答前三个问题,抢答最后一个问题。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基调:

对乡村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五)引导学生进行涵泳朗读,深入意境。

1、指导学生探究第一节诗的朗读节奏、重音以及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语句,全班朗读。

2、分别组织第一、二组同学展示:

朗诵诗歌第二节、第三节,明确诗歌的节奏、重音,分析本节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提示语句。

其他小组点评。

3、老师在课件上展示该节朗读节奏、重音以及人物情感,分组朗读。

(六)引导学生品味词语,进行深情朗读。

1、结合课后练习二第一句的加点词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2、指导学生探究课后练习二第二、三句的加点词以及诗歌末句的“梦寐”一词。

3、组织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同学分别展示练习二第二句、第三句加点词的品味,其他小组点评。

老师边听边引导。

最后全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七)全班逐节进行背诵。

(八)老师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用“秋天是              ”来表达学习课文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全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科目

语文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能力、品德)

教学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

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

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科目

语文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能力、品德)

教学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